浅析奥巴马政府的“E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巴马论文,外交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奥巴马就任总统后,面对美国外交面临的诸多挑战及被动处境,提出了“转型外交”新理念,并据此对美国外交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中,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作为运作平台的“E外交”(E-Diplomacy)的实施给美国外交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引起了世人广泛关注。
一、“E外交”的提出
所谓“E外交”,是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际行为体利用网络媒体、手机等现代传播通讯工具,依靠政府与公众对外宣传外交政策、传播舆论信息、开展外交活动,以期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新型外交手段。
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基于网络技术上的绝对优势,美国政府日益重视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在外交方面的重要作用。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国务院情报局(USIA)于2000年率先应用互联网传达重要情报信息。随后,美国国际信息局(IIP)开始派遣公共外交官员到美国驻世界各地大使馆利用互联网工作。①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设立了隶属于国务院信息资源管理局(BIRM)的“网络外交办公室”(Office of E-diplomacy),以改善美国国务院内部以及其与外部沟通、协调方式,使美外交官和政府外事人员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和交流相关信息,②从而更好地实施政府的外交政策,提高外交实效。
奥巴马政府较其前任更加注重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强大宣传功效,力图充分挖掘其在外交上的巨大潜力,把开展“E外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奥巴马自2009年1月上台伊始,其政府多位要员便一再强调“E外交”的重要价值,大力倡导对“E外交”的运用和推广。在阐释新政府外交战略与思路时,奥巴马指出:“我们必须寻求一项新战略,娴熟运用、平衡和组合美国实力的所有组成部分,即我们的军事和外交,我们的情报和执法能力,我们的经济和道义力量。”③国务卿希拉里就任伊始,就曾公开探讨关于“在这个人与人的交流已不受地理限制的时代,如何通过新技术更好地传递信息”这一问题。2009年1月13日,希拉里在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听证会上阐释新政府“巧实力”外交理念时也指出:“美国将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包括外交、经济、军事、文化、政治、法律等可行手段,以打开美国外交新局面。”④虽然奥巴马和希拉里没有明确提到“E外交”的概念,但“美国实力的所有组成部分”、“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显然包括信息科技手段尤其是网络平台。
随着新政府外交战略逐步成型以及美国对外政策调整逐步到位,如何有效落实新政府的外交思想和战略便成为现实的一项迫切课题。在此背景下,“E外交”的运用被提上美国外交议事日程。2009年5月,希拉里在纽约大学演讲时强调:“美国需要运用所有能够运用的新媒体工具开展外交。”⑤2010年1月,在华盛顿新闻博物馆演讲时她又明确阐述了互联网应用对美国外交的意义。她认为,由于“博客、电子邮件、社交网络和手机短信开启了交流思想的新途径”,美国将把增进“链接自由”作为一项基本外交目标。⑥希拉里办公室主任谢里尔·米尔斯(Cheryl Mills)也表示:“在外交新时代,运用新媒体是关键。利用新媒体发挥美国‘巧实力’并扩大交流,对实现美国外交政策目标至关重要。”⑦
可见,在奥巴马政府看来,今天的美国外交已经不再局限于领导人访问、面对面的谈判、会晤等传统外交形式,而是应当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特殊功能,积极鼓励美国公民与国际社会之间经由互联网开展交流互动,通过开展“全民网络外交”,为美国外交的实施找到新的途径和通道,以便综合运用多种外交手段,最大限度实现美国的外交目标。
二、“E外交”的实施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不久,便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推动“E外交”的实施。美国政府首先着手对国务院主要官员的个人博客、国务院网站乃至其他政府部门的网站进行调整,并帮助有关国家发展网络技术。具体而言,一是升级网站。国务院网站率先进行升级改版,如将原有的“向国务卿提问”专栏改版为“给国务卿发短信”,网民可通过网络或手机随时随地向国务卿直接提问;国务院网站上新增了社交网站(Facebook)、视频网站(YouTube)、微型博客网站(Twitter)、图片共享网站(Flickr)和谷歌地图搜索(Google Map)等链接,网民可以借此了解国务卿行程,甚至可以在网络虚拟空间“随同出访”。通过改版,国务院网站的容量比以前大大增加,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大为提升。
二是更新博客。“外交笔记”博客(dipnote)是前国务卿赖斯的发言人肖恩·麦科马克(Sean McCormack)于2007年着手推动建立的,目的是以一种更加平民化的方式向外界宣示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奥巴马政府对“外交笔记”进行了及时更新,以增强该博客的互动性和时效性。其具体做法是:在原有的“外交笔记”博客网页上新增了“外交档案”(2007-2009年)、“最新日志”、“最新评论”等专栏,还专门为苹果(iPhone)、黑莓(Blackberry)手机用户及国务院网站移动设备用户增设了链接,网民可以浏览更多美国外交官的博客,也可通过该网页的Twitter、RSS、Facebook、Flickr、YouTube等多种链接登陆国务院网站(State.gov),以及时了解更多的美国外交信息。在网民退出该主页前,系统将会弹出一个关于用户满意度的调查窗口,供用户提建议和意见。⑧通过搜集并整理这些建议,新版“外交笔记”博客得到了及时改进和完善。
三是增设链接。2009年5月1日奥巴马在记者会上宣布,白宫将在Facebook、Myspace和Twitter 上开设主页,这使“白宫跃进到Web2.0时代”。⑨此后,美国政府30多个部门的网站也加入了Facebook,20多家美国官方机构在YouTube上建立了自己的视频频道,军队也在Facebook和Myspace上拥有了网页。基于此,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表示,网络新媒体已成为“美国巨大的战略资产”。⑩《纽约时报》断言,奥巴马政府已将Twitter等新媒体技术视为“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11)
四是推广网络信息技术。为了能让“E外交”最大程度促进美国的外事工作和外交目标,奥巴马政府还组织相关技术人员,专门赴世界各地开展技术服务。美国务院曾召集一个“有才干且经验丰富”的网络技术团队,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技术人员派往世界各地,以协助各国政府和民间团体推广网络技术的运用。这些人员在墨西哥、阿富汗、刚果、巴基斯坦等国发起了“公民社会2.0行动”(Civil Society 2.0 Initiative),推动上述国家的基层民众接触网络、接受网络以及学会使用网络。近年来,美国政府还积极鼓励美国的新媒体平台走向世界。2009年4月,Twitter、Google、AT&T、You Tube等公司高管就曾跟随美国国务院代表团访问伊拉克,以便向伊拉克提供网络技术支持。(12)
在发展和更新网络设施的同时,奥巴马政府逐步将“E外交”纳入美国外交的整体规划中,日益注重发展此种新型外交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综观一年多来美国政府在实施“E外交”方面的具体实践,可以看出,美国“E外交”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开外交信息。为了向美国民众乃至国际社会全面展示美国的外交信息,尤其是为了让新政府的外交政策与前任共和党政府外交政策相区隔,奥巴马政府将网络新媒体作为阐述和宣传美国外交信息的重要平台,政府高级官员出席各种场合、制定外交战略的文字、照片、视频及国际关系统计报告等都会通过美国几个主要网站(如美国白宫、国务院、谷歌、雅虎、YouTube等网站)向全球公开。为使国际社会及时了解美国的外交立场或政策调整,美国政府还专门建立了data.gov网站。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在此网站可通过“原始数据关键词搜索”、“工具搜索”、“地理数据分类搜索”三种方式十分便捷地获取美国政府所公开的数据。截至2010年7月12日,三种搜索方式所能查阅到的数据集分别达1632项、565项和27020项。(13)这些不断更新的数据涉及奥巴马政府的大量外交信息。一年多来,美国政府在公布外交信息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美国的外交也日益透明化。美国政治与科技网站(TechPresident.com)创始人安德鲁·罗塞杰(Andrew Rasiej)在评论奥巴马政府“E外交”时指出,“奥巴马正在使用互联网的开放平台,确保他的信息全面而不受删减地传达给国外民众,通过互联网,各国的外交官可以相互交流,各国的普通公民也可以相互交流,并就共同的问题和目标展开争论。”(14)
第二,收集外交资源。由于“E外交”将互联网和手机作为外交载体和传播工具,从技术层面看,只需瞬间简单操作,便可在第一时间内搜集到有用的信息资源。奥巴马政府外交部门根据外交需求,经常在网站上有针对性地发布各国公众所关注的热点信息。通过统计网页的点击率及在网站的留言评论,奥巴马政府可以从中搜集和整理出对其有用的信息和资源,从而及时把握和客观评估他国民众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和看法,以便为美国外交决策提供参考。2009年7月,在奥巴马访问非洲前一周,美国驻南非大使馆与非洲当地网站合作,通过互联网迅速收集了来自非洲地区有关美国政府和奥巴马总统的近20万条提问。美国务院还在非洲地区专门建立了一个短信服务系统,邀请非洲民众用英语或法语给美国总统发短信。借助这一途径,美国收集了来自非洲各国的短信达16000条。(15)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美国可以从中获取有用的外交信息,制定更加符合非洲实际、更具针对性的外交政策。同年11月,在奥巴马访华前夕,为了事先了解中国公众可能会向奥巴马提出的问题,美国务院临时增设了CO.NX门户网站,并在该网站发布公告,邀请中国网民将拟提问题发送到该网页。同时,美国驻华大使馆还在腾讯网开设了博客(usembassy.qzone.qq.com),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处也在开心网上增设了链接(www.kaixin001.com/embassyusa),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设立了微博账号@GZPAS。这些做法都显示了美国政府部门试图在中国的几大热门社交网站上发挥影响力的意图,以便及时掌握中国民众对奥巴马访华、中美关系的关注度以及中国民众的思想倾向。
第三,扩展价值观念。美国历届政府为扩展美国价值观曾采用多种手段,相比之下,网络新媒体的使用可使推广美国价值观的成本更低、效果更好,因此奥巴马政府十分重视运用“E外交”扩展美国的价值观念,并把穆斯林国家作为开展此项外交的重点。美国务院数字外联小组特别招募了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的人才,让他们参与伊斯兰世界网站及聊天室的讨论,以便有目的、有计划、有导向地发出美国的声音。2009年6月,奥巴马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演讲,在表示与伊斯兰世界改善关系的同时也乘机扩展美国的价值观。在演讲中,奥巴马提出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拥有公正、进步、容忍、尊严等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原则……要寻求一种以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点的新开端”,(16)还指出非洲目前在民主、法制、宗教自由、妇女权利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承诺美国会帮助非洲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务院随即将奥巴马的演讲全文翻译成13种语言通过各大有影响力的网站进行全程直播,发布演讲文本,从而避免受到伊斯兰国家电视台的限制,力图减轻伊斯兰世界尤其是青年民众对美国的忧虑、不满和敌对情绪,树立良好形象,从而为美国推广价值观减小阻力。奥巴马还表示:“美国将会投资互联网在线学习项目,创造一个新的在线网络,以便一个远在堪萨斯州的孩子能和身处开罗的同龄人即时通讯。”(17)尽管他没有明确说出美国政府背后的意图,但其通过互联网对全球公众特别是青年人不断灌输美国的“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理念、努力借助新媒体扩展美国价值观的动机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开展外交互动。网络媒体具有多向互动的优势,借助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一对一(通过电子邮件)、一对多(通过个人主页或电子会议)、多对一(通过电子广播)及多对多(通过网络聊天室)等不同传播形式。(18)在奥巴马政府看来,通过开展“E外交”,目标国及其公众不再仅仅是外交政策的接受者与外交行为的被动承受者,同时也会成为外交政策的建议者、外交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为了推进网络互动,希拉里注重率先垂范,经常回答国务院网站上各国网友提出的问题,并针对博客中的一些观点发表评论。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美国外交官日益深入地参与到网络互动过程中,借助网络新媒体开展互动外交正成为美国外交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09年6月伊朗的“Twitter革命”事件,就是奥巴马政府利用“E外交”与国内外网民开展互动、操纵他国反政府活动的典型。在伊朗政治动乱期间,为了有效动员伊朗反政府力量游行示威,对内贾德政府施压,美国务院官员贾里德·科恩(Jared Cohen)向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发电子邮件,要求这家网站延迟系统维护时间,得知此消息的大批美国Twitter用户也特意把Twitter的时区调到德黑兰时区以充当伊朗反政府公众,并在Twitter上发布大量关于伊朗当局政治腐败、选举舞弊、改革派总统候选人穆萨维被软禁等信息,力图煽动伊朗民众抗议官方选举结果。(19)当时,伊朗政府对国内媒体进行信息管制,但伊朗民众利用手机登陆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网站及相关的代理服务器将示威和政府镇压的实况报道及时传递了出去。事后,美国负责公共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劳利(P.J.Crowley)说,由于内贾德的竞选对手穆萨维也使用Facebook,美国“密切关注穆萨维如何使用Facebook”,并及时把穆萨维的活动情况告知其支持者。(20)尽管伊朗局势发展有其复杂的国内政治背景,但美国的“E外交”无疑也是催化德黑兰街头动乱的原因之一。对此,希拉里曾坦言:“在伊朗、摩尔多瓦以及其他国家,网上的组织动员已成为促进民主、使公民对可疑的选举结果表达抗议的重要工具。”(21)克劳利也称美国的Twitter用户在此事件中“维护了言论自由的美国精神,保障了信息自由传递的渠道”。(22)
第五,制造外交压力。这主要表现在美国利用各种新媒体针对有关国家设置新闻议程、制造敏感话题、施加政治压力,以便美国更有力地插手他国内政,促使他国的政治局势朝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2009年6月,美国政府曾对中国的“绿坝”软件提出异议,以妨碍互联网自由和信息流动自由为由,向中国政府施压。为使“E外交”的作用发挥得更为充分,奥巴马政府还联合了美国网络公司的力量。据美国著名政治博客huffingtonpost.com上一篇题为“Facebook,Twitter与YouTube都是外交工具”的文章透露,2010年1月7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宴请包括谷歌首席执行官施密特(奥巴马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Howcast首席执行官、Twitter创始人、思科副总裁等10名美国主要网络公司的高层,讨论如何利用高科技为外交和国家发展目标服务的问题。1月8日,希拉里又组织这些网络公司高管召开“互联网自由”研讨会,其组织者为非盈利性公共政策研究院、华盛顿智库“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n Foundation)。该智库网站显示,谷歌首席执行官施密特乃是其“董事会主席”。希拉里在会上表示,网络工具将成为她21世纪外交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要利用网络工具的力量,以促进世界各地的外交。(23)5天后,谷歌公司决定不再接受中国政府对其中文网站搜索结果的审查,考虑关闭中国办事处及中文搜索引擎。(24)随后,美国政府高层不断向中国施压。希拉里发表书面声明称,“美国对谷歌中国的案例表示关切,正等待中国政府说明这一引发严重关切与质疑的事件”。(25)几天后,她又明确表示支持谷歌公司的决策,批评中国对网络信息的管制,并将中国列入“限制网络自由”的国家。奥巴马也就谷歌事件表态,要求中国做出“解释”。(26)3月底,奥巴马政府对中国谷歌事件的态度趋于缓和。对此,美国彭博社有文章指出:奥巴马在谷歌事件上对中国态度不再强硬,是为了在制裁伊朗与牵制朝鲜问题上得到中国甚至更多亚洲国家的支持。(27)可见,谷歌公司最终以受中国政府审查过度为由决定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其中不乏美国政府的官方授意与支持,其背后也蕴藏着奥巴马政府以“谷歌事件”为借口对中国施压而试图实现更多其他利益的动机。
三、“E外交”的实施成效及发展趋势
作为一种新型外交手段,“E外交”以其特有的优势对美国的传统外交起着重要的补充和辅助作用。与传统外交相比,“E外交”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影响广泛性。传统外交影响力较为有限,普通公众不易知晓。而“E外交”影响极为广泛,一项外交决策能够迅速传遍全球具有网络或手机接收终端的任何地方。其二,手段灵活性。传统外交比较正式,一般采用访问、谈判、磋商等形式。而“E外交”往往通过非正式的方式进行,对时间、地点、场合的要求相对较低。只需具备网络或手机平台设施,就可在互联网或手机传输端载入或转发外交信息,由此,“E外交”便可以通过网络的扩散效应与渲染效应发挥其影响。其三,决策互动性。传统外交主要是由领导人决策后,将决策信息以报纸、电台、电视等形式告知公众,公众往往单向度地被动接受。而“E外交”可以为公众提供表达、参与的空间,公众可以发表观点,影响外交决策,领导者也可以集中民意,有针对性地调整其外交政策。其四,信息开放性。传统外交大都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主要集中在政府高官和专门外交人员间进行,会晤方“讨价还价”的内幕大都不为人知。而“E外交”则强调外交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外交事务的主要议程甚至台前幕后的经过都通过网络或手机等形式公布于众,便于普通公众更好地了解政府的外交信息。其五,作用穿透性。传统外交的实施往往面临国家主权的障碍,而“E外交”能够穿越国家的边界,打破地理疆界和行政层级的种种障碍,有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施加外交影响。
“E外交”这种新型外交形式适应了全球化时代对美国外交提出的新要求,反映了当代外交发展的新趋势,而且也发挥了美国现有的技术优势。奥巴马政府通过一年多的“E外交”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一,美国的国家形象有所改善。正如奥巴马政府所期待的那样,“E外交”的运用客观上有助于减轻国际社会对美国的敌对情绪与防范心理,培植对美国信任和理解的因子,进而塑造美国的正面形象。自奥巴马在开罗大学演讲的文字与视频在全球几大主要网站发布后,美国的国家形象在一些穆斯林国家迅速上升。根据皮尤调查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0年4月进行的一项网上民调统计结果,黎巴嫩、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三国(其穆斯林人口均占到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对美国的正面评价率分别从2008年的51%、37%、64%上升到2009年的55%、63%和79%。(28)据BBC2010年4月公布的对28个国家网民的国家观感民调结果,平均46%的网民认为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属于正面,认为是负面的仅为34%。(29)其二,美国的对外干涉能力有所增强。2009年2月,Twitter等社交网站在格鲁吉亚、埃及、冰岛的抗议示威活动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0)同年4月,美国利用网络媒体介入了摩尔多瓦的议会选举;5月,微软公司“配合”美国外交行动,关闭了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五国MSN即时通讯服务端口;(31)6月,美国利用社交网站对伊朗大选成功施加影响;2010年1月,谷歌公司以网络受管制为由,退出中国大陆市场……这一系列事件表明,美国利用“E外交”手段操控他国政局、干涉他国内政的能力已有所增强。
可以预计,奥巴马政府未来会进一步重视对“E外交”的运用和发掘,并可能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第一,在美国的价值观外交中继续强化对“E外交”的运用。近年来,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政策使美式民主在非洲、拉美、中东和前苏联地区急剧衰落。(32)美国的价值观外交在世界部分地区也严重受阻。因此,为重塑美国价值观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奥巴马政府将会继续利用“E外交”宣扬美国的价值观,以便将美国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在全球更广范围更加迅速、便捷地推广。在国内,奥巴马政府可能会整合更多官方、民间舆论媒体的力量,使美国国内几个有影响力的政府官方网站、社交网站、新闻网站加强宣传互动力度,努力推进“全民网络外交”;在国外,可能会在更多地区建立更多的网络分公司,加强对其他地区网络技术上的支持,充分利用美国众多驻外机构的网站来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与价值观念,利用舆论对外国公众进行各种形式的价值观渗透与灌输。希拉里在关于“网络自由”的演讲中,曾表示“美国以后将把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美国国务院创新技术高级顾问罗斯(Alec J.Ross)也指出,“希拉里的演讲的另一个要点,则是如何将新兴互联网技术普及,或者说教授给那些经济和技术欠发达的国家。”2010年5月27日,奥巴马政府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也提到,“我们支持脆弱的民主政体发展有关制度,同时将人权纳入我们与专制政权的对话,并且支持传播有关技术,便于人们自由获得信息。”(33)5月29日,奥巴马在白宫发表关于维护国家网络安全设施的讲话时强调,“美国坚定地认同网络的中立性,所以我们应当使国际互联网保持其原有的特点——开放和自由。”(34)据此,未来美国对他国施压的重点可能会由强调传统媒体的言论自由转向要求各国保障民众的所谓“网络自由”,并可能动辄对“网络自由受限的国家”施压。
第二,把“E外交”运用到非传统安全议题中。近年来,美国难以独自应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日俱增。为了应对诸多挑战,奥巴马政府可能会把“E外交”运用到非传统安全议题中,以新的途径和手段向国际社会阐明美国政策主张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便唤起世界各国对美国主张的广泛支持。前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强调:“我们必须着重参与加强国际机制及国际合作行动,以此促进共同利益,如打击暴力极端主义;防止核武器扩散和确保核材料安全;实现平衡且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制定合作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武装冲突乃至传染性疾病等威胁。”(35)奥巴马政府可能会继续利用各种网络新媒体,大力渲染各种非传统威胁对全人类危害的严重性与挑战的严峻性,以寻求与更多国家或组织共同合作以克服危机;同时,也会利用各种新媒体渠道来宣传美国积极应对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决心与诚意,通过彰显“大国责任”以博得更多民众对美国的好感与支持,为确立并延长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营造舆论。另外,网络安全本身也成为奥巴马政府日渐重视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2010年5月29日,奥巴马在白宫公布《网络空间政策评估——保障可信和强健的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36)的报告时强调,他将网络空间安全威胁定位为“举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挑战之一,美国即将在白宫成立网络安全办公室,以协调美国政府维护网络安全”。他还表示:美国正在寻求接受网络空间国际准则的更多盟国,加强打击国际网络犯罪的力度,减少潜在的威胁。(37)奥巴马政府在网络安全方面加强国家防御,实则“以守为攻”,在提高本国网络安全的同时,还试图利用外交手段寻求更多国际同盟,共同以所谓的“网络安全”为由,向更多目标国展开攻势谋求更多利益。
第三,继续通过“E外交”塑造美国的软实力。“E外交”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用以改善美国国家形象、提升美国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在过去一年中,奥巴马在各地发表的重要演讲都通过新媒体发布在各大网站及手机接收终端上,演讲内容从推动建立“无核世界”的主张到与穆斯林世界改善关系,从建立美俄伙伴关系到帮助非洲解决难题,都很快在网站上被热议。2010年1月海地地震后,美国国务院与民营部门联合开展美国全民救援海地行动,在美国广大手机用户中发起“海地”(HAITI)短信捐款活动,共筹款2500多万美元。(38)7月13日,白宫网站首页头条新闻为“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宣布lets mov.gov网站成立,并在美国东部时间上午10点在互联网上回答关于儿童健康问题的提问。”(39)该网站以美国关爱全世界儿童为主题,公布了美国政府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所做的努力与对其他国家儿童成长的建议。(40)从该网站的网址.gov可看出,其隶属于美国国务院的政府官方网站。米歇尔以美国总统夫人与孩子母亲的双重身份向全世界公众显示美国对全世界儿童的关爱,试图获得世界公众对美国社会制度优越、“平等、博爱”等价值观的认可与好感,这同时也是奥巴马政府利用网络新媒体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可见,奥巴马政府十分重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放大效应来增强美国外交行为中的道义成分,努力修复美国国家形象,在更多国家和地区发挥及提升美国软实力中的感召力、吸引力与渗透力。
从外交本质看,“E外交”服务于美国的霸权战略,始终围绕美国的国家利益与战略需求展开。由于美国的霸权战略违背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其对美国国家利益的过度追求往往与他国利益之间存在矛盾甚至是根本冲突,这就决定了奥巴马政府“E外交”的实施势必会面临诸多难题。从外交手段看,奥巴马政府“E外交”只是外交形式和手段上的变化,它并不能完全独立于传统外交之外而发挥作用,更不能代替传统的外交形式。因此,“E外交”虽然可以对美国外交的现阶段调整发挥某种作用,但对其作用不宜过分高估。
注释:
①Cara Garretson,"Senator Says Internet Essential for Diplomacy",CNN,September 6,2001,http://archives.cnn.com/2001/TECH/internet/09/06/internet.diplomacy.idg/index.html.(上网时间:2010年5月19日)
②"Office of E-diplomacy",http://www.state.gov/m/irm/ediplomacy/.(上网时间:2010年5月20日)
③"Remarks of President-elect Barack Obama Announcement of National Security Team",December 1,2008,http://change.gov/newsroom/entry/key_members_of_obama_biden_national_security_team_announced/.(上网时间:2010年5月8日)
④"Nomination Hearing To Be Secretary of State".Hillary Rodham Clinton Statement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January 13,2009,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9a/01/115196.htm.(上网时间:2010年5月8日)
⑤Hillary Rodham Clinton,"Remarks at the New York University Commencement Ceremony," May 13,2009,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09a/05/123431.htm.(上网时间:2010年5月26日)
⑥Hillary Rodham Clinton,"Remarks on Internet Freedom",The Newseum,Washington,D.C.,January 21,2010,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1/135519.htm.(上网时间:2010年5月22日)
⑦Sophie Lecoutre,"The US Shift Towards 'Smart Power' and its Impact on the Transatlantic Security Partnership",EU Diplomacy Papers,February 2010,http://www.coleurope.eu/file/content/studyprogrammes/ird/research/pdf/EDP2010/EDP_2_2010_Lecoutre.pdf.(上网时间:2010年6月1日)
⑧"DipNote:U.S.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ial Blog",http://blogs.state.gov/.(上网时间:2010年5月28日)
⑨"Obama's White House creates profiles on Facebook,Twitter,MySpace",Los Angeles Times,May 1,2009,http://latimesblogs.latimes.com/washington/2009/05/white-house-myspace.html.(上网时间:2010年6月9日)
(10)Michelle Levi,"Gates Calls Twitter A Huge Strategic Asset",CBS news,June 18,2009,http://oaktree.cbsnews.com/blogs/2009/06/18/polities/politicalhotsheet/entry5096183.shtml.(上网时间:2010年6月9日)
(11)Mark Landler,"Washington Taps into a Potent New Force in Diplomacy",The New York Times,June 16,2009,http://www.nytimes.com/2009/06/17/world/middleeast/17media.html?_r=1.(上网时间:2010年6月27日)
(12)Steven Lee Myers,"Twitter Meets Cuneiform",The New York Times,April 22,2009,http://atwar.blogs.nytimes.com/2009/04/22/twitter-meets-cuneiform/?scp=1&sq=%20april%202009%20twitter%20%20Twitter%E3%80%81Google%E3%80%81AT&T%E3%80%81YouTube%20iraq&st=cse.(上网时间:2010年6月27日)
(13)参见http://www.data.gov/.(上网时间:2010年7月12日)
(14)"Obama launches 'YouTube diplomacy'",March 20,2009,http://www.financialexpress.com/news/obama-launches-youtube-diplomacy/437511/.(上网时间:2010年6月28日)
(15)Sunlen Miller,"Obama's Global Reach via Movie Theaters,Bikes Messengers,Text and Mobile Networks",http://blogs.abcnews.com/politicalpunch/2009/07/obamas-global-reach-via-movie-theaters-bikes-messengers-text-and-mobile-networks.html.(上网时间:2010年6月28日)
(16)Barack Obama,"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Cairo University",June 4,2009,http://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remarks-by-the-president-at-cairo-university-6-04-09.(上网时间:2009年6月27日)
(17)Barack Obama,"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Cairo University",June 4,2009,http://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remarks-by-the-president-at-cairo-university-6-04-09.(上网时间:2009年6月27日)
(18)Joseph S.Nye JR."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American Soft Power",Asia-Pacific Review,Vol.9,No.1,May 2002,pp.60-76.
(19)Rogene Fisher,"Updates on Iran's Turmoil",The New York Times,June 21,2009,http://thelede.blogs.nytimes.com/2009/06/21/sunday-updates-on-irans-disputed-election/.(上网时间:2010年7月2日)
(20)Nicholas Kralev,"U.S.urges Twitter to stay up in Iran",Washington Times,http://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09/jun/17/state-asks-twitter-to-keep-site-up-in-iran/?page=2.(上网时间:2010年7月2日)
(21)Hillary Rodham Clinton,"Remarks on Internet Freedom",The Newseum,Washington,DC,January 21,2010,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1/135519.htm.(上网时间:2010年6月22日)
(22)Nicholas Kralev,"U.S.urges Twitter to stay up in Iran",Washington Times,http://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09/jun/17/state-asks-twitter-to-keep-site-up-in-iran/?page=2.(上网时间:2010年7月2日)
(23)Jason Liebman,"Facebook,Twitter and YouTube Are Tools For Diplomacy",The huffington post,January 8,2010,http://www.huffingtonpost.com/jason-liebman/perspective-on-digital-di_b_416876.html.(上网时间:2010年6月23日)
(24)Andrew Jacobs,Miguel Helft and John Markoff,"Google,Citing Attack,Threatens to exit China",The New York Times,January 12,2010,http://www.nytimes.com/2010/01/13/world/asia/13beijing.htrml.(上网时间:2010年6月26日)
(25)Andrew Jacobs,"Google's Threat Echoed Everywhere,Except China",The New York Times,January 13,2010,http://www.nytimes.com/2010/01/14/world/asia/14beijing.html?scp=1&sq-hillary%20%20google%20china%20january%2014,2009&st =cse.(上网时间:2010年6月26日)
(26)Bobbie Johnson,"US asks China to explain Google hacking claims",The Guardian,13 January 2010,http://www.guardian.co.uk/technology/2010/jan/13/china-google-hacking-attack-us.(上网时间:2010年6月23日)
(27)Jeff Bliss,"U.S.Plays Down Google Breaches to Gain China's Support on Iran",bloomberg businessweek,April 1,2010,http://www.businessweek.com/news/2010-04-01/u-s-plays-down-google-breaches-to-gain-china-s-support-on-iran.html.(上网时间:2010年7月10日)
(28)"Obama More Popular Abroad Than at Home,Global Image of U.S.Continues to Benefit,22-Nation 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June 17,2010,http://pewresearch.org/pubs/1630/obama-more-popular-abroad-global-american-image-benefit-22-nation-global-survey.(上网时间:2010年6月26日)
(29)Andrew Edgecliffe-Johnson,"Poll shows US image improving abroad",Financial Times,April 19 2010,http://www.ft.com/cms/s/0/acdb15b8-4b46-11df-a7ff-00144feab49a.html.(上网时间:2010年5月27日)
(30)Rogene Fisher,"Updates on Iran's Turmoil",The New York Times,June 21,2009,http://thelede.blogs.nytimes.com/2009/06/21/sunday-updates-on-irans-disputed-election/.(上网时间:2010年6月26日)
(31)Kristin M.Lord,"voices of America:U.S.Public Diplomacy for the 21st Century",November 2009,http://civnet.org/UserFiles/File/11_public_diplomacy_lord.pdf.(上网时间:2010年5月27日)
(32)"How Democracy Dies",The Newsweek,March 12,2010,http://www.newsweek.com/2010/03/11/how-democracy-dies.html.(上网时间:2010年5月25日)
(33)"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May 27,2010,http://www.america.gov/st/texttrans-english/2010/May/20100527164705ptellivremos0.1913568.html.(上网时间:2010年6月10日)
(34)Barack Obama,"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Securing Our Nation's Cyber Infrastructure",May 29,2010,http://www.whitehouse.gov/assets/documents/Cyberspace_Policy_Review_final.pdf.(上网时间:2010年7月6日)
(35)"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May 2010,http://www.america.gov/st/texttrans-english/2010/May/20100527164705ptellivremos0.1913568.html.(上网时间:2010年7月10日)
(36)"Cyberspace Policy Review:Assuring a Trusted and Resilien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May 29,2010,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cybersecurity-event-fact-sheet-and-expected-attendees.(上网时间:2010年6月26日)
(37)Barack Obama,"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Securing Our Nation's Cyber Infrastructure",May 29,2010,http://www.whitehouse.gov/assets/documents/Cyberspace_Policy_Review_final.pdf.(上网时间:2010年7月6日)
(38)Hillary Rodham Clinton,"Remarks on Internet Freedom",The Newseum,Washington,DC,January 21,2010,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0/01/135519.htm.(上网时间:2010年6月22日)
(39)"Let's Move!",http://www.whitehouse.gov/.(上网时间:2010年7月13日)
(40)参见http:////www.letsmove.gov/.(上网时间:2010年7月13日)
标签:奥巴马论文; 奥巴马访华论文; 奥巴马演讲论文; 美国政府论文; 伊朗伊斯兰革命论文; 外交政策论文; 希拉里竞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