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表达范式转向
李悦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100191)
【摘 要】 “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范式的转向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本质要求、增强教育渗透性的需求、发挥教育实效性的诉求。“网络泛在化”促使公共能量场的集聚,“时空开放化”促成异质意识形态的涌现,“社会扁平化”促进“主体间”关系生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范式转向的时代之境。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范式尚存在控制型话语偏好、隐性话语表达缺失、共情性话语意识淡薄的实然困境。因此,重视公共能量场作用,注重共享型话语范式建设;柔化异质意识形态纠偏,强调隐性话语功能发挥;树立“主体间”关系意识,增加共情性话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范式的逻辑策向。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范式转向
“微时代”是以“微媒介”为主要传播介体,以“微文化”为主要文化氛围的21世纪新型信息时代图景。马克思指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社会环境如同一面镜子,将本体自我与映像自我二重化,鉴于此,对于主体的塑造就要根据社会发展境遇来调节教育方式方法,而话语表达作为教育方法的重要载体更与教育效果紧密相关。因此,本文以话语表达转向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置于“微时代”视角之下审视,以期提出有效开展教育活动的话语策略。
一、“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范式转向的意义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曾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建议,“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者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1]。也就是说,只有充分理解当下的时代发展境遇,利用科学技术迭新才能够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得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素养,具有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3]。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就是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人民群众中“入耳、入脑、入心”,在经过人民群众掌握之后成为建设现代社会主义的力量。在“微时代”催生“微文化”下,利用“微媒介”展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微文化”氛围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调试,既是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必然选择,更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
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研究——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卫明高,余高峰,乔俊凯 40(2)120
2.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的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浮于形式教育,而要真正地渗透进受教育者的生活中。教育过程四要素理论表明教育过程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体和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四种要素[4],每一种要素都影响着教育效果的渗透性。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同样也受到这四种要素的影响[5]。在“微时代”,教育活动有了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时代境遇,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体和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廉永杰、鲁晓利、朱如意在说服理论指导下,结合教育四要素建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影响因素模型。在“微媒介”不断发展的“微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在网络泛在化的社会中逐渐被消解,教育环体中的信息驳杂难辨,教育内容更迭频繁,教育手段和方法在新媒介的加持下不断发展。话语表达范式作为一种信息输出方式,在教育活动的各个关节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教育者“如何说”、受教育者“如何反馈”、教育环体和内容将话语表达方式文字化、教育手段和方法更是外化为话语表达方式,因此教育者主动在教育四因素中协作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表达范式使之顺应“微时代”特质,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性的迫切需求。
3.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诉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度和品格,是社会评判标准的统一,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线索,国家的发展则将陷入混沌,社会将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6]。由微媒体构筑的信息场域充斥着大量信息及异质意识形态,此境遇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不仅要重视教育的力度,更要重视教育的效度,确保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作为教育活动载体的话语力度与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成正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需要及时调整表达范式,摆脱传统媒介传播中的话语表达窠臼,顺应微媒体思维习惯做出话语表达转向的调试,以期在喧嚣的信息环境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地表达出来,以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诉求。
2.强势异质意识形态纠偏,导致隐性话语表达缺失的窠臼。以“微媒介”为主的信息场域具有“时空开放性”,面对大量的异质意识形态的涌入,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受到冲击。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对异质意识形态的强势纠偏惯性尚未消解,导致教育活动中隐性话语表达缺失。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由显性话语与隐性话语共同构成,但目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中存在着隐性教育话语缺失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深层次的文化信息难以通过显性话语灌输取得效果,只能通过隐性话语进行渗透,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浅表价值感知-深层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内化”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链条。通过归因分析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中隐性话语功能缺失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对于强势异质意识形态纠偏的话语窠臼尚存,强势的显性话语惯性尚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对“微媒介”具有的隐性话语优势重视程度不高,应用率低。
二、“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范式转向的时代之境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加强对系统思维理论应用势在必行,其不但能够加强高中生化学学习能力,还能提升高中生化学素养.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需加大对系统思维理论应用力度,让其存在的实效性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发挥出最大化.
1.“网络泛在化”促使公共能量场的集聚。身处于“微时代”的人们在各类平台、终端、APP应用,加上云端大数据的支持下,能够在任何地点、时间获取网络服务,形成了现代泛在化网络图景。在泛在化的网络之中,只要拥有一台手机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微时代”网络的泛在化使人们通过信息的传播互动集聚成了公共能量场。“公共能量场”是后现代话语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能量场中各种话语进行交锋,从而使实践语境成为具有意义的场域[7],“公共能量场”力量在网络泛在的现代社会得以释放。网络的泛在化革新了传统传播模式、增强信息即时性、构筑平等交互的网络情境,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隐性教育能量场。在开放的虚拟信息场域中,利用新媒体能够使受教育者更加充分、鲜活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信息,主流意识形态间的相互交织构成具有“正能量”公共能量场。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壁垒的消解也使芜杂的信息涌入公众信息场,诸多裹挟着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消极力量的意识形态也凭借着网络的隐蔽性,集聚成为带有“负能量”的公共信息能量场。鉴于此,加强对于“公共能量场”的重视与引导,提升“公共能量场”的发挥、渗透力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时代主题。
对于微时代的精神特质,学界观点较为统一。有学者指出“微时代”是网络时代的新形态,具有大众化、碎片化、多元化、开放化的特点;有学者强调群体极化、去中心化是“微时代”的时代特质;有学者认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方式裂变化、传播内容多元化是“微时代”信息传播表征。笔者通过文献梳辨,将“网络泛在化”“时空开放化”“社会扁平化”归纳为“微时代”表征,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范式转向置于此时代语境中加以审视。
3.“社会扁平化”促进“主体间”关系生成。“微时代”的社会结构呈现扁平化发展趋向。社会结构扁平化发展的原因在于,“微媒介”具有的社交性和匿名性让使用主体以数字符号的状态活跃于网络空间中,这种身份的符号化打破了传统社会依赖知识、财富、地位所带来的阶级划分,赋予了各网络主体最大的网络表达话语权。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消解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打破了教育者对于知识的垄断以及知识权威的形象,对传统教育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主客对立的关系产生解构,促进“主体间”关系生成。在“主体间”教育活动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双主体关系在不断的实践交往过程中趋于平衡。在“主体间”关系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的客体,而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在此基础上“微时代”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要创建教育双方的“主体间”关系,这是有效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必然要求。
2.“时空开放化”促成异质意识形态的涌现。“微媒介”技术的发展打破信息的时空壁垒,塑造出“微时代”“时空开放化”的时代特质。“时空开放化”使多元信息涌入社会信息场域中,呈现出主流意识形态与异质意识形态交锋的状态。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沟通的模式、话语、内容,在多元共在、超仿真情境的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呈现对冲状态。在多元意识形态交叠的信息场域中,外来异质意识形态呈现出“众声喧哗”的情态,构成庞杂共生的意识形态情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此信息环境中可以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优势,使信息接受者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不断增强。但异质意识形态的涌入容易使“异质性趋向”不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力产生冲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陷入教育“中心化”与效果“边缘化”的尴尬境地[8]。因此如何应对异质意识形态冲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是在“微时代”中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必然思考的问题。
三、“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范式的实然困境
帕帕国建国之初,大人们对孩子们是否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持怀疑态度,整天忧心忡忡。孩子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时不时地往帕帕国寄钱、寄营养品、寄食物、寄玩具……生怕孩子们没钱用、穿不暖、吃不饱、玩不好……大人们寄来的汇款单和包裹多得可以覆盖住帕帕国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所有的东西和钱都被孩子们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他们不想做寄生虫,他们要用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他们需要学会自立。
1.忽视公共能量场作用,导致控制型话语偏好的桎梏。“微时代”迅速到来,使长期在传统媒介主导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忽视了公共能量场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表达尚未摆脱强势的控制型话语偏好。话语实质上是某种权力关系的衍化,这种权力在话语体系中以发言权的形式凝结着权威以及震慑力[9]。在传统主流意识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者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活动的掌控成为教育中绝对主导,这种强势地位的形成必然导致教育沟通中控制型话语偏好的生成。控制型话语偏好以强势的话语将理论、概念、范畴灌输给主流意识形态接受者。控制型话语偏好内含着预设性话语价值取向,预设性话语价值取向是以强势代替平等,以灌输代替沟通。这种控制型话语偏好限制了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话语空间,将公共话语空间压缩为言说者的“一言堂”。而“一言堂”的情况与“微时代”中凭借“微媒介”集聚起的公共能量场产生强烈对冲,公共能量场重视主体自由的话语表达与控制型话语偏好两者背道而驰。因此,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脱控制型话语偏好的桎梏,重视公共能量场的作用发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再以友、悌在东晋的践行为例。性好音乐的谢安:“自弟万丧,十年不听音乐。”[2](P2075)而王徽之更是因兄弟情深因“悌”而死:
3.固化的主客二分关系,导致共情性话语意识淡薄的束缚。列宁曾说对于真理的追求是建立在对人情感尊重的基础之上[10]。在传统媒介境遇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呈现为主客二分的对立关系,固化的主客关系使教育者把受教育者视为“单向度”的人,此种关系下教育者共情性话语意识淡薄,产生的教育话语多为缺乏感情温度的独白灌输式的话语表达范式。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共情话语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生活向度话语缺失以及教育“内卷化”发展。首先,生活向度话语缺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陷入枯燥乏味的窠臼,丧失应有的人文品味。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具有人文品味[11],这要求教育话语不仅要有宏大叙事,更要扎根生活向度,将生活话语与理论话语相结合、将个人体验话语与宏观理念话语相结合,将这种话语实践深刻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过程。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内卷化”趋势明显。“内卷化”是指那些表面看来有发展,而实际没有发展的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卷化”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逐渐囿于精英式的逻辑概念演绎,而忽略了教育最终以人本为价值归宿,最终导致教育者倦怠、受教育者懈怠的“内卷化”状况,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吸引力疲软,影响教育效果。
四、“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范式的转向策略
1.重视公共能量场作用,注重共享型话语范式建设。建设共享型话语范式需顺应时代话语特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渗透力、感染力,以真正实现意义共享和价值共享。共享话语范式建设就是要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置于同样的公共能量场进行平等交流互动,消解精英式话语表达[12]。具体而言,重视公共能量场的作用,建设共享话语范式要从重视“意见领袖”话语表达与引导“信息茧房”两方面入手。首先,所谓的“意见领袖”是公共信息网络中的“活跃分子”,通过在信息场域发表言论对他人的认知产生影响的人。“意见领袖”观点传播之迅速、受众之广、接收程度之高不仅在于其“说了什么”更在于“如何说”。利用“意见领袖”观点的群众基础,关注“意见领袖”话语表达方式,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内容及形式相结合,能够有效唤起受众的兴趣。其次,“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在兴趣的引导下形成的信息搜索惯性,仅关注某一方面信息。“信息茧房”虽然具有弊端,但对于“信息茧房”的正确引导能够为建设共享型话语储备群众基础,同时“信息茧房”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话语表达范式也值得取其精华应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转向中,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2.柔化异质意识形态纠偏,强调隐性话语功能发挥。“微时代”信息场域的“时空开放化”是异质意识形态涌入网络空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了机遇与挑战。“微媒介”不断发展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话语提供了公共网络对话空间,将“微媒介”平台扩展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第二阵地。高校应重视对网民社会舆论的主流价值观引导,促进网民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认同。面对异质意识形体应采用隐性话语策略,以“微媒介”为平台,通过鞭辟入里的剖析以及与受众的互动沟通,使受众从内心拒绝不良异质意识形态的腐蚀。此外,“微媒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朋辈群体间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据统计朋辈群体间使用“微媒介”频率最高、效果最好,因此由“微媒介”构筑的朋辈群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的重要场域,亦是隐性话语功能发挥的主要场域。
3.树立“主体间”关系意识,增加共情性话语表达。“微时代”信息壁垒的瓦解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主客二分关系,促进主体间关系意识的生成。“主体间”关系意味着教育活动双主体结成“共在”,获得平等地位,两者在对话互动中促进情感共振与意义生成。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的转向就要树立“主体间”关系意识,增强共情话语表达,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就要使教育双方形成“共在”关系,在“共境”中实现“共情”。增加共情表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摒弃传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教育者绝对权威地位,形成主体间的“共在”关系。教育者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绝对主导者,而是转变为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这种平等互动的教育思维价值取向是共情话语范式发生的基础。其次,顺应“微时代”中的“微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对实事舆论进行解读与引导,与信息接收者构筑“共境”。最后,增加共情性话语表达应具体落实在理性思辨话语与感性话语相结合上。理性思辨话语适用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释,同时辅以饱满的情感促进受教育者对自身、对世界、对国家、对社会主流道德标准的价值认同,并通过“共情”教育话语将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有机统一起来。总体来说,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主体间”关系入手,营造教育“共境”,以共情性话语消除教育活动双方的心理阻隔,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温度与感染力,以期达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黄蓉生,白显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139-146.
[3]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和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7-10.
[4]廉永杰,鲁晓利,朱如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学刊,2010(4):64-68.
[5]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9):74-77.
[6]毛俊,双传学.“微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江苏高教,2015(4):122-124.
[7]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楚艳红,曹泌颖,吴巧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10.
[8]张翼.现代性境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转型[J].江苏高教,2017(1):46-51.
[9]尤红姣,侯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及解困之思[J].广西社会科学,2015(8):199-202.
[10]列宁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25.
[1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296.
[12]李悦池,姚小玲.从“精英”到“大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实然与应然[J].江苏高教,2017(11):90-93.
The Change of Discourse Paradigm in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the Micro-era
Li Yue chi
Abstract: In the"micro-era",the shifting of educational discourse paradig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carrying out educational activities,the need to enhance the penetration of education,and the demand for attaining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Ubiquity of net work"which boosts the gathering of public energy fields,"opening-up time and space"which pro motes the emergence of heterogeneous ideology,and"social flattening"which facilitates the formation of"inter subjective"relationship,are backgrounds for the shif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discourse paradigm.However,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al discourse paradigm still has its practical dilemma like preference of controlling discourse,la ck of implicit discourse expression,and weak awareness of conscientious discourse.Therefore,the logical direction fo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education discourse paradigm should be adjusted to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public energy field,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d discourse paradigm;softening heterogeneous ideology to correct deviation,emphasizing the function of implicit discourse;establishing awareness of"inter subjective" relationship,and increasing empathic discourse expression.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discourse expression;dilemma;adjustment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章编号】 1003-8418(2019)02-0072-0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19.02.013
【作者简介】 李悦池(1990—),女,辽宁营口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生。
基金项目: 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中国梦’宣传教育与高校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协同融合研究”(2016XCB114);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专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 沈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