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如果我们能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并加以创新,我们就能和我们的祖先一样,将引进中国的世界文化同化,而向世界提供宝贵的经验。但传统建筑的现代化继承,并不是简单的重返过去、简单的复古,而是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加以现代体现,以求得当代建筑创新。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创新
1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1.1我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理念
我们国家的传统建筑历史已有几千年,亦有着悠久绚烂的建筑文化。我国的传统建筑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建筑之林中拥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我国的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庙堂之上的深宫别院亦或是渺渺江湖上的寺庙民宅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作用与艺术形象。这与我们国家很久以来就受到儒家的思想熏陶,故以我国的传统建筑中处处体现着与自然与环境相互契合的特点。同样的,亦是因为其影响,很久以来,我国的建筑工程师就把自然界中的江河大川草草木木当做了建筑的参照对象,所以我国的传统建筑中处处体现着淡薄、安宁、自然、典雅的气息。
1.2我国传统建筑之美
我们国家的传统建筑之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艺术美与意境美。
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美。在传统建筑领域,我们国家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实践,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之美。这种带有浓厚的古典气息之美是世界建筑之林中其他的任何建筑之美都无法比你的。由于我们国家的历史是不断的分割与结合着的,在这种轮回之中,我们国家的文化亦在不断地进行融合不断的升华,这是那些没有任何文化积累与沉淀的国家遥遥不可及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每座建筑无论其规模的大小与建筑背景的重要与否,都有其特有的符号与构件,这些特有的符号与构件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我们国家的传统建筑在其结构上甚至每个微小的细节都与力学定律相互契合,建筑的条理清晰,故而所建造出的建筑在结构上都有一种合乎逻辑的自然之美,亦也就是其建筑所表现出的艺术美。
1.3我国传统建筑的意境美
由于我国人民在过去生活中长期被儒家精神耳濡目染的影响,所以我国的传统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具有艺术之美,而且其内在同样也散发着意境之美。其意境之美具体的表现为,我国的传统建筑由于在结构上甚至每个细节的尺度都有非常合理、建筑的空间留白非常和谐,所以我们所建造出的建筑不仅组合的非常巧妙,同时亦有非常独特的意境。这些独特的意境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建筑在艺术功能与居住功能上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传统建筑整体上将人们居住的功能空间、观赏空间既从大环境下分开了但又让他们在整个大背景下保持统一,故而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意境美。
2文化传统继承创新为未来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非常重视,2014年2月他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就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提到:要“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保护好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可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成城市宜居和谐美丽,实现城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要素。
在城市建设领域,除了依靠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之外,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物质形态的现代转化、创新、利用,同样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命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有不断因应时代发展的特征和需要,持续及时的调适转化,传统文化才能摆脱旧日时空的束缚,展现出更高的价值和意义,自身也才能获得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对城市建筑来说,具有传统风格的新建筑,因其对现代化的适应和实践中易于复制推广,也更具有发展的价值和潜力,其重要性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近年来,自中央而下,对于城市风貌设计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关系日益重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2017年9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就强调应“重视建筑的文化内涵,加强单体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努力把传承、借鉴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能够体现北京历史文脉、承载民族精神、符合首都风情、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建筑”。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实施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也强调,要“坚持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加强城市设计,塑造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形成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时代创新的新区风貌”。这些表述进一步突显了城市建筑在文化传统继承创新方面的重要性,也给我们今后的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
3加强城市和建筑文化传承的融合
其一,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遗产形式,应加以功能更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传统的发明”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层面上,我们也应承认这种对传统的改造重塑或重新阐释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僵化带来死亡”,博物馆式的保存并非最理想的方式。同样,缺乏实用功能,仅仅作为“装点门面”的符号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也缺乏足够的“合法性”和生命力。事实上,传统文化及其物质载体的更新改造本身不是问题,真正成问题的是如何去更新改造,我们进行更新改造的出发点、进行方式、最终目标如何确定?这是需要审慎对待、深入研究的。近年来,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传统社区改造中出现了打着“保护”、“更新”旗号,拆除“真古董”、“打造”“假古董”,以至破坏原有社会肌理,截断社区文脉等严重问题。这种缺乏人本精神,缺乏对群众、社会重视关怀的庸俗的现代主义、功利主义建设观,是必须明确反对和制止的。而依法、真实、有效地保护好城市文物、文化遗产、既有历史风貌,更是一切创新的基本前提。
其二,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应着力发掘其精神内涵。在不影响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更广泛的领域,更多地采取“抽象继承”的方法。城市文化、建筑文化同样适用这一原则。相比表面的外观造型,中国建筑在结构、空间布局、美学上的优点,以及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更值得我们研究发掘、继承弘扬。
其三,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应以人为本。人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和主体。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发展思想,这对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更明确、更权威、更重要。城市建设应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市民的真实的、现实的生活,以促进城市生活的人性化,提升宜居性,丰富社会生活,增进社会交往,弥合社会差异,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为旨归。城市建筑领域对传统的继承和运用,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我们不是为传统而传统,为继承而继承,更不是固守传统、抱残守缺。
结语
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如果要对其进行创新就必须先对其进行继承,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才能在现代的建筑领域中灵活的运用使其与现代化的发展相互契合。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建筑事业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简单的改编再加以运用,也不是一味地求新求炫而肆意妄为,而是要求我们以现代文明的角度,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今的生活中。在这条路上,我们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我们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罗荩.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中外建筑;2017.05
[2]赵彬,王健,赵海波.论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J].房材与应用,2016. 04
论文作者:杨朝德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4
标签:建筑论文; 传统论文; 文化论文; 我国论文; 之美论文; 城市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