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外出就业及遭遇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一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体制的转变,乡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农户经济非农化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在这一趋势引导下,农民市民化问题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基于目前城乡户籍制度还没有完全放开,农民的非农就业期望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由此,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当前研究者与决策者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
本着先了解的目的,作者先后于2002年春天、2002年暑期、2003年寒假、2003年暑期利用学生实习、放假等时机,组织了多次农村社会调查,调查依托湖北农学院(长江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河南财经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四校的400多(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共获取农村社会调查问卷1627份,其中有效问卷1593份,占全部收回问卷的97.91%。问卷涉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样本分布相对集中的省区有三个,分别是湖北,占样本总数的57.44%,山西,占20.09%,河南,占14.94。问卷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农户家庭农地使用及流转、劳动力就业及流动、农民收入及负担、农民储蓄与借贷、以及农村政策与政府行为等六个部分。现就农民就业与流动问题做一分析。
一、农民的就业行为
1、职业的分布及就业时间
从调查看(表1),本次调查的被调查者职业主体为“务农”,以“务农”为主要职业的占全部样本的84.12%,相比较,样本相对集中的河南,“务农”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湖北,再次为山西。在这些被调查者中,全年用于劳动的时间平均为239.39天,这一数据尽管受调查时点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但在省际综合后的结果差异则很小。相比较,全年用于劳动的时间较多的是山西农民,其次是湖北农民,再次是河南农民。农民的这一劳动时间与在城市上班族的法定工作日可以说基本相当。这一结果意味着在就业时间上,城乡差异基本消除。
表1 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及全年平均劳动时间单位:%
不同调查时间 不同调查区域
总体
2002春2002暑2003寒
2003暑 河南
湖北 山西
务农
85.93 77.08 67.4287.34 89.10 86.6279.44 84.12
教师2.96 4.17 4.55 1.95 4.27
1.77 3.63
2.55
工人4.44 9.72 14.39 4.00 3.32
4.80 7.26
5.69
其他6.67 9.03 13.64 6.71 3.32
6.82 9.68
7.64
时间(天) 216.37248.34237.17241.98238.81238.49239.75239.39
2、农地经营时间及比例分布
由于被调查者的主体为务农者,由此农地经营就成为其劳动的重要使用方面。就调查看(表2),在农地经营上,被调查者的年投入时间平均142.08天,占其全部劳动时间的59.35%,相比较,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农民用于农地经营的时间最多,达148.01天,占其全部劳动时间的61.98%,其次处于江汉平原的湖北农民,达147.49天,占61.84%,用于农地经营时间相对较少的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农民,为119.44天,占49.82%。这一结果从调查的分布也可以看出。可见,农地在当今中国农民家庭劳动就业中的意义还十分重要,尽管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家庭承包的农地规模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农民在单位面积农地上投入的劳动日呈现一种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农地收入在农家经济中也相应呈现一种下降(注: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统计,在1986年农户家庭平均承包耕地9.20亩,其中中部地区农户承包11.92亩,到2002年分别减少列7.43亩和10.53亩,减少幅度达19.25%和11.64%;在单位作物播种面积上投工数,1986年分别为19.47个和14.83个,到2002年则降到18.19个和13.67个,下降幅度分别达6.56%和7.86%;作物种植收入在农户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在1986年分别为37.87%和48.14%,到2002年分别降到20.91%和32.76%,17分别下降了16.96%和15.39%百分点。),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对农地的依赖性依然十分强。在某种意义上,农地的经营仍是农民打发日子的一条重要途径。尽管我们从多种角度对农民的理性行为进行过论证,也发现不少农民明知经营农地要素利用效率低下,但依旧在经营着,为什么?我们的结论是:处于这一状态的农民,其理性仅仅是生存理性,还没有上升到经济理性。
表2 被调查者用于农地经营的时间及比例分布单位:%
在农地上
不同调查时间 不同调查区域 总体
投工比例 2002春2002暑2003寒2003暑 河南 湖北 山西
<30%
5.51 23.36 18.32 14.52 11.73 13.00 23.2214.97
30—50 11.81 19.71 13.74 9.29 13.78 9.49 16.1111.15
50—80 30.71 18.25 25.19 27.53 29.59 27.70 22.2726.59
≥80
51.97 38.69 42.75 48.66 44.90 49.80 38.3947.29
=100
14.17 3.65 8.40 7.43 3.57 9.23 4.27 7.80
时间(天) 128.65119.20125.69151.01148.01147.49119.44142.08
3、外出打工经历及分布
随着农村人地矛盾的趋紧,单纯地依靠农地实现就业梦想的农民,越来越发现其梦想很难兑现,特别是在农产品供给由短缺转向过剩之后,农地经营的比较效益出现明显持续恶化,农民开始通过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家庭生产要素向非农转移,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农民就业的非农化趋势明显,外出务工或经商已成为当今乃至未来中国农民实现其经济增长重要手段。在全部样本中(表3),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农民可达33.4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这一经历者的比例越来越多,2003年的调查明显高于2000年,农村人口密集的中部腹地河南和湖北明显高于黄土高原的山西。从拥有经历时间长短分布看,尽管有一部分被调查者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了外出打工,但真正大幅度拥有这一经历只是1995年以后的事。被调查者中,拥有打工经历的有51.06%是这一时期取得的。还有24.57%的被调查者,其打工经历是在90年代中前期取得。就拥有打工经历的时间分布区域看,省际间有明显的差异,人口密集的河南,农民拥有这一经历的时间明显早于人口相对稀少的山西,这一结果表明:选择何种就业方式与农民本身所处环境相关,当农地提供的就业量出现问题时,农民自然会选择外出打工。
表3 被调查者的外出打工经历及分布单位:%
最早哪年 不同调查时间
不同调查区域
总体
出去打工2002春
2002暑
2003寒
2003暑河南 湖北山西
1980年前 2.38 4.88 9.26 6.0418.89 2.41 4.62 5.98
1981—85 4.76 4.88 9.26 3.32 6.67 3.45 3.08 4.27
1986—90 9.52 7.3220.3714.5025.5610.3410.7714.10
1991—9523.8124.3914.8126.2818.8927.2426.1524.57
1996—0040.4824.3925.9338.0718.8942.4130.7735.68
2001年后19.0534.1520.3711.7811.1114.1424.6215.38
历率(%) 28.5726.2340.7142.8446.7740.0029.8038.41
4、外出打工时间及分布
在全部样本中,调查的上年,外出打工的比例为23.60%,其中样本相对集中的河南最高,达到31.25%,其次是湖北,为24.59%,再次为山西,为18.55%。同样,随着时间的转移,外出打工者的比例越来越多,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著高于2002年,就打工时间看,外出打工者平均打工时间为172.20天,相比较,拥有打工者比例较少的山西在外打工时间最长,达186.88天,其次是湖北,为178.63天,而拥有打工者比例最多的河南,平均外出时间最短,只有141.52天,比最多的山西少45天。这一结果表明:农民外出比例与外出时间成反比。出去打工者越多,其平均打工时间则相对较少。从打工时间分布看(表4),整体呈现两极化状,不足3个月者和超过9个月者的分布最高,这一结果说明:农民外出打工有很大一部分带着一种试探心理,随着打工经历的丰富,打工时间明显会延长(图1)。
表4 被调查者的外出打工时间及分布单位:%
上年外出 不同调查时间 不同调查区域
总体
打工时间 2002春
2002暑2003寒
2003暑 河南 湖北 山西
≥30天 10.7110.00 0.0013.31 13.2310.2211.8611.17
31—60 14.29 7.50 8.8912.55 16.0012.44 5.0811.70
61—90 17.86 2.50 6.67 8.37 12.00 7.56 8.47 8.24
91—120 10.71 7.50 24.4412.17 18.6712.00 8.4713.03
121—150 3.5710.00 8.89 4.94 5.33 5.33 6.78 5.85
151—180 3.57 7.50 2.22 4.94 6.67 4.00 5.08 4.79
181—270 14.2922.50 26.6716.73 10.6718.6723.7318.35
271—360 25.0032.50 22.2227.00 17.3329.7830.5126.86
时间(天) 169.11
193.95183.89167.22
141.52
178.63
186.88
172.20
外出/总样
本(%) 15.8219.90 23.44 25.7131.2524.5918.5523.60
图1 打工经历对与外出打时间的关系
5、外出打工收入及分布
从调查看(表5),打工者的收入水平总额为4778.29元,日平均收入为27.75元,这一数据远高于全国农户家庭雇工工价,与江浙地区的平均雇工价相当(注:再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念点统计,农户家庭的平均雇工价:2001年为22.86元/日,2002年为20.66元/日,其中中部地区分别为18.03元/日和17.65元/日。江浙沪农户家庭2001年的平均雇工价为30.68元/日。)。相比较,样本相对集中的三个省区,外出打工收入水平最好的为湖北,其次是山西,再次是河南。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为什么农民外出打工要南下广州(湖北农民的重要打工地),东赴上海,北上京城(河南农民的重要打工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到那里会得到自己很好的收入期望。从图2还可以粗略看出,打工工资的高低与打工者接受教育的时间有直接关系,接受一定的教育是农民取得较高收入基础。
表5 被调查者的外出打工收入及分布单位:%
打工/家庭不同调查时间不同调查区域
总体
总收入 2002春
2002暑
2003寒
2003暑河南 湖北 山西
≥10% 0.00 5.13 2.38 9.27 4.35 7.11 8.47 7.32
10—30 24.14 5.1319.0516.9920.2918.22 6.7816.53
30—50 27.5923.0819.0521.2427.5421.3316.9521.68
50—80 31.0351.2835.7130.8939.1331.1142.3733.60
80+
17.2415.3823.8121.62 8.7022.2225.4220.87
收入(元)7178.85 5101.21 4103.85 4584.24 2902.71 5251.74 5226.35 4778.29
(元/日)
42.4526.3022.3227.4120.5129.4027.9727.75
图2 教育与打工收入的关系
从外出打工收入对家庭经济增长的影响看,有54.47%的打工者,其赚取的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有21.68%的打工者,其赚取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0—50%,而赚取收入在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足30%的打工者只占全部外出打工样本的23.85%。这一分布从某种角度透析出:农民的外出经商务工对其家庭经济增长意义非常重要。
二、外出就业的动因及遭遇
1、外出打工的动因
当问及被调查者,你外出打工的动因时,被调查者的回答相当集中,“家庭收入低”几乎成为整个外出打工的必选动因(表6)。这一选择除了在调查时点上有些差异外,在调查区域上几乎没有多少差异。在动因多选答案中,处于第二位的是“学技术”,尽管这一动因的选择率与第一动因相差甚远,但已反映出农民对技术的渴求,他们已开始认识到单纯地追求收入增加是很难实现的,而通过提高自身技术素质来实现这一目标意义非常重大。外出打工的第三位动因是“跟着来”,即身边同事的影响,在先期外出并获得成功的打工者影响下,一些原本没有出过门的农民也纷纷踏上外出打工之路。农民的这一选择也从某个角度反映出,真主要想解决好农民外出就业问题,给农民构建通往城市的“桥”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当然,在建“桥”的同时,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也是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增加已成为农民外出打工获取高收入的重要保证。在这方面,全国已有不少地方有很好的先例,例如,陕西米脂,由政府组织农民培训,创建了“米脂”牌家政服务,为该县大量妇女在京城等全国大城市找到了一份相对收入稳定的工作。政府的这一举动不仅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指出了一条好的途径。
表6 被调查者的外出打工动因分布(可多选)单位:%
外出打工不同调查时间
不同调查区域 总体
动因 2002春
2002暑 2003寒
2003暑河南 湖北 山西
家庭收入低 66.6783.13
86.3688.8685.4586.7484.91
85.77
家庭劳力多 11.1110.84
13.6411.7313.6411.47 8.49
11.70
可施展才能 11.11 6.024.5515.8420.9112.54 5.66
12.87
可学点技术 20.00 7.236.8218.1825.4515.05 7.55
15.59
可开开眼界
8.8913.256.8215.2522.7311.4712.26
13.65
图个省事6.67 3.610.00 5.87 6.36 5.73 2.835.07
受别人影响
2.2213.250.0017.8922.7312.9011.32
14.23
其它 0.00 0.000.00 1.17 1.82 0.72 0.000.78
2、外出打工中的歧视
当然,作为一名长期以务农为生的农民,踏上外出打工之路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歧视、意外等。对有打工经历的农民,当问及你是否曾遇到歧视时(表7),有75.52%的农民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这些歧视的发生最集中最突出表现在:农民“找工作时”,有67.52%的打工者遇到过此类现象,其次是“在领导眼里”,有24.76%的打工者认为他们的领导对其有歧视,再次是“在酒店消费或商场购物时”,尽管同样是消费者,有20%左右的打工者同样认为遇到过歧视。这一结果表明:农民在外出就业时,歧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政府也曾对农民进城打工存在着歧视,诸如以人口暂住为名的各种收费行为,以户籍为限的各种招工规定,还有打工者被看作是城市社会治安不良现象始作蛹者,等等,这一切就是一个很好证明。为此,消除歧视就成为实现农民充分就业,收入增加,并使一部分实现农民市民化的一个关键。
表7 被调查者的外出打工歧视分布(可多选)单位:%
外出打工不同调查时间
不同调查区域
总体
歧视表现
2002春
2002暑 2003寒
2003暑河南 湖北 山西
找工作时
53.3369.57
66.6768.1663.9370.0667.2167.52
在朋友眼里
0.0017.397.41 5.38 6.56 3.9516.39 7.07
在领导眼里
6.6717.39
40.7425.5642.6220.3419.6724.76
在酒店消费 26.6715.22
25.9320.1819.6719.7721.3120.26
在商场购物 40.0023.91
22.2216.5918.0318.6419.6719.29
其它 6.67 2.170.00 9.42 4.9210.73 1.64 7.40
受到歧视率 60.7184.31
75.0075.4868.8276.1083.1075.52
3、外出打工中的伤害
一名打工者,由于外出时间短或经验不足,对城市又存在着很大的好奇,当他们来到外地打工时常常会受到不少意外伤害,(诸如被抢劫、被偷窃、被勒索等财产损失以及其它人身伤害等),这一伤害一方面使一些原本十分善良的农民对心目中的城市形象产生了反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也使一些原本想出去打工的农民增添了不少心理负担,更主要的给这些直接受害者在经济或精神上增添了不小负担。打工过程中的民工伤害问题已成为处于转型期中国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并引起了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从调查看(表8),有外出打工经历者,受到过这些伤害的比例高达38.70%。单次直接伤害损失最重的最少10元,最高达12万元,平均为1978.86元,伤害损失金额分布的主体在500元及以下,占全部受损样本的37.41%,其次是受损额在500—1000元之间,在全部样本中占26.62%。再次是受损领在1000—3000元之间,占25.18%,受损额在3000元以上的占10.07%。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外出打工,伤害问题比较严重。如果说这一伤害是政府解决比较难的话,那么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打工过程中的非礼问题(指被当地公安机关或工头及其雇用的保安对民工的非礼待遇),对农民的伤害也是比较严重的,有21.83%的打工者曾受到过这种非礼,而这种非礼问题则是政府比较容易解决,特别是诸如政府执法机关的非礼,根治是比较容易,这就要看政府的态度与决心了。事实上,有关执法机关违法问题目前已引起研究者与决策者的高度关注,相信政府在短期内会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表8 被调查者的外出打工遭遇及损失分布(可多选)单位:%
外出打工 不同调查时间 不同调查区域总体
意外损失 2002春2002暑2003寒2003暑河南 湖北 山西
≤1百元
0.00 3.03 14.29 8.8829.03 6.04 1.79 7.91
1—523.53 21.21 35.71 30.8438.71 29.67 23.21 29.50
5—10
29.41 30.30 21.43 26.1719.35 25.82 33.93 26.62
10—30 29.41 33.33 21.43 23.8312.90 26.37 30.36 25.18
30—50 11.76 9.09 7.14 8.88 0.00 9.89 8.93 8.99
50+ 5.88 3.03 0.00 1.40 0.00 2.20 1.79 1.80
最重(元) 1987.06
2777.88
1309.29
1898.80
659.68
2154.25
2188.75
1978.86
率(%)32.26 40.00 25.00 40.7525.00 42.52 42.96 38.70
(%) 22.22 22.67 24.39 21.21 9.71 27.31 21.65 21.83
注:意外伤害包括被抢、被偷、被勒索以及其它人身意外伤害等。非礼指被当地公发机关或工关及其雇用的保安的非礼待遇。
三、未能外出的原因及其他
1、未能实现外出想法的原因
调查不仅注意到已有外出打工经历者,同时对没有经历者,想不想外出问题也做了专门调查。从调查看(表9),有86.20%的没有外出经历者想出去打工,这一数据在不同调查时点上表现差异明显,但在经过综合的分省区结果则差异很小,上下相差只有不到3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表明:外出打工在农民心中已成为一个重要情结,只是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成行罢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民不能外出成行,从调查结果看,有57.46%农民首选的原因是“由于人生地不熟,担心工作找不到”,第二位原因是“家庭劳动力少,离不开”,回答率为46.43%,第三位原因是“担心出外不安全”,回答率为27.76%,另外还有一定比例的样本认为,未能外出成行的原因是“家庭经济紧张,无法提供出行费”或“村里缺乏外出打工经历者”。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客观因素固然对农民外出影响很大,诸如“家里劳动力少,离不开”、“家里经济紧张,缺乏必要的起动经费”等,但主观因素影响也是不小,不身体力行,仅凭对困难的想象放弃自己的外出计划,也是导致不少农民没有外出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表9 被调查者的未外出原因分布(可多选)单位:%
未能外出 不同调查时间
不同调查区域 总体
打工原因
2002春
2002暑
2003寒
2003暑河南 湖北 山西
家里劳力少 43.8438.6638.8949.5251.4046.4945.1846.43
工作担心
65.7547.9042.5960.2367.2959.2150.6057.46
安全担心
13.7022.6920.3731.7447.6625.8822.2927.76
缺乏出门费
6.8515.97 7.41 8.8011.21 8.3312.05 9.60
村里无习惯
1.3713.45 7.41 7.27 8.41 5.4812.65 7.65
其它13.70 5.04 5.56 5.9314.02 5.48 4.22 6.49
想外出打工
率(%)
68.6083.2465.0993.0284.8788.1385.7186.20
2、村委会对村民外出的态度
单纯地就农民外出就业来看,固然是农民自己的事,但考虑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村集体领导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与行动是至关重要。一个好的村集体领导团队,不只是关心在村劳动的农民,还应关心在外就业的农民,必要时还必须组织农民外出就业。只有这样,农民的就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村民的收入也才能得到很好提高。从调查看(表10),“全力支持”或“支持”村民外出就业的村集体并不多。有近六成被调查者认为,对于其外出打工,村集体处于“不管”状态,只有四成被调查者认为,村集体对其外出打工是“全力支持”或“支持”的。这一结果从某种角度透析出:目前中国农民外出就业的盲目性、随机性以及外出经常受到这样那样不公正对待,村集体或更高一层领导机构是负有不可推卸责任,他们往往只关心农民交费,而很少关心农民的生活。在问及打工收入是否上交村集体时,有6.49%的样本给予了肯定回答,尽管这一比例并不高,但在局部地区却是很高,本次调查样本相对集中的河南,有14.02%的农民回答其打工收入要部分上交村集体。而恰恰在河南,对于农民外出打工,村集体“全力支持”和“支持”程度最低。
表10 村委会对农民外出的态度单位:%
村委会对 不同调查时间 不同调查区域
总体
打工态度2002春
2002暑 2003寒
2003暑河南 湖北 山西
全力支持24.6717.994.2715.37 6.6319.2416.1615.78
支持 39.3328.06
10.2622.8522.6523.7630.8124.38
不管 36.0051.80
84.6261.7770.7257.0051.5259.49
反对
0.00 2.160.85 0.00 0.00 0.00 1.52 0.35
村里有打工
经历率(%) 98.1083.65
91.6795.8797.9596.3885.9694.18
打工收入向
村委交(%) 13.07 5.045.56 5.9314.02 5.48 4.22 6.49
四、结论性评述
1、随着乡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就业门路越来越广,不少农民已纷纷走上离土离乡之路
受“跟着来”思维方式影响,还有不少农民正在努力向这一方向发展,但农地经营依然是当今中国农民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尽管农地经营的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农民依旧经营着农地,这是因为农民的行为还处于生存理性阶段。
2、外出打工对农民实现充分就业,并使其家庭经济增长意义非常重要
这一方式不仅大大缓解了农民隐生失业问题,同时还使不少农民通过外出学到了技术,开拓了眼界,为进一步增强家庭经济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农民外出打工表面看是为了提高收入,实质是农村人地矛盾激化的一个反映
在农民不得已走上外出打工之路之时,由于人力资本的不足常常得到的收入要较预期低的多,并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歧视与非礼,经济与精神伤害也比较严重,这一问题已成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形成则是长期二元社会制度运行的必然结果,要改变这一现状,一个根本办法就是拆除二元体制,赋予农民以正常的国民待遇。
4、限制农民外出经商务工的因素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真正限制农民外出的原因是传统体制
由于在这一体制下,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使农民没有很好的积累下应有的人力资本,加之在组织市场上政府的政策不明,村集体的放任自流,使农民外出缺乏强大的组织作后盾,自发性的外出就业是导致农民在离土离乡过程中受到诸多不应有的“待遇”。为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开放农村组织市场,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大农村普通教育投资,建立强有力的农民技术培训机制,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外出就业步入正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就业更加充分,收入提高有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