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战略建议_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新世纪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战略建议_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面向新世纪发展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先进论文,战略论文,建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0.4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综合国力的基础。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制造业。随着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全球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在传统制造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支撑现代制造业的骨架和核心。先进制造技术是不断汲取、综合应用和有机融合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管理等现代科技成果,并系统地应用于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检测监控、生产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制造全过程与整个制造系统,以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捷地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良好技术经济效益的产品的一系列先进适用工程技术的总称,是面向21世纪的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关系到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防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谁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制造出最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角逐中取胜。为了抢占先进制造技术的制高点,90年代以来工业先进国家纷纷调整其产业政策与技术政策,将高技术实施的重点和科技发展的热点转向产业技术主要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并从国家目标的战略高度制定了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计划。一场以先进制造技术作为技术前沿之一的高技术竞争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展开且方兴未艾,一场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中心的制造业革命时代已经到来!

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技术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个别制造学科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的制造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制造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引进国外技术的格局尚未得到扭转,国际竞争能力还比较有限。制造技术的落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将是今后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在我国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当中,工业所占的比重为52%,而制造业产值又占工业总产值的约45%,因此制造业在我国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转型时期,供需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制造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要振兴我国的制造业,必先大力发展作为制造业之技术支撑与生存主体的先进制造技术,在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供参考。

1 提高认识,摆正位置,加强调控,全面规划, 力促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各界对制造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在制造业也长期存在重设计、轻制造,重设备、轻工艺,重产品开发、轻共性技术研究,重硬件投资、轻软件管理的“四重四轻”现象,由此造成我国制造技术落后、工艺装备陈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严峻局面。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制造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将先进制造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形成政府大力引导、各部门密切合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合力推进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是国家目标,是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国家、行业、企业共同利益之所在,必须由个别部门行为上升为国家行为和全社会行为;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是一项量大面广、技术难度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在构筑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方面尤要注意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组织推动。要借鉴我国在“一五”末期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设立跨部门专业协作组的成功做法以及发达国家依靠政府推动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有益经验,成立全国性的先进制造技术领导协调机构,将各部委、各省市、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制造科技资源与科技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有机集成和系统整合,明确各自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键、共性制造技术难题,或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避免或减少一哄而上、力量分散、重复研究、脱节碰撞等无序行为。

二是规划协调。要在科学预测世界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研究、开发、产业化一条龙的先进制造技术专项发展计划,提出发展战略与目标,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和重大研究开发项目;要将先进制造技术纳入国家各大科技计划和工程之中,并占有较大比重;改革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打破部门与条块分割,加强分管各科技计划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制造技术创新体系中的研究、设计、制造与使用部门之间以及产、学、研、官、金(金融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与合作,围绕国家目标,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开展基础科学和共性技术研究三个层面上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制造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联动体系;结合国家科技部《技术创新工程纲要》的实施,由国家出面在机械、汽车、电子、能源、交通、原材料等支柱产业或基础产业领域重点抓几项象美国汽车“两毫米工程”那样有代表性的、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制造技术创新工程,以达到点上突破、面上带动的综合示范效应。

三是政策导向与资金扶持。国家要通过制定有关激励、扶持政策,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对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和产学研联合开发与联合引进消化项目,国家应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或贷款倾斜;对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开发新产品的企业,要在税收上给予减、免、缓的不同优待;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批人才特别是留学归国人员到制造技术领域创新创业等,政府部门应完善以科学基金制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新设立的国家科技创新基金要逐步扩大对先进制造技术的资助范围与额度,设立专门的国家产业技术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各产业部门的共性基础技术、竞争前技术以及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技术特别是先进制造技术的创新工作。

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世界经济正加速向知识化、信息化发展,具有强大的知识与技术创新、传播和应用能力的国家,无疑会把握国际竞争取胜的主动权,建立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着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国新时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制造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采取得力措施,加快以制造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先进制造技术创新体系与开发体系建设。

先进制造技术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支撑着千万种竞争性产品和装备的设计、制造、管理与营销的全过程,决定了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因此,政府、行业和企业必须共同投资,稳住一支少而精的共性基础技术研究机构和队伍。鉴于我国的国情,先进制造技术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不能“四面出击”、“全面开花”或步人后尘,而应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既要着眼未来,立足创新,高起点适度跟踪国际发展前沿,或在我国有优势的学科领域进行自主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又要将研究重点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对制造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牵动效应的、应用前景广阔的制造科技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之上,通过跟踪与创新,提出并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先进制造理论与技术体系及先进管理模式。在科研能力建设上,要优选一些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如纳米技术与微型机械、激光加工技术、无余量精密成形技术等,以现有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并吸收企业参加,建立若干个亚洲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开放研究中心,成为先进制造技术基础研究基地;还可以现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机械科学研究院)为基础,进行重点投资和资源优化配置,合力铸造制造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的“航空母舰”,打入全国科研院所综合技术、经济实力前10强,成为全国制造科学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的“带头羊”。

制造企业是制造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大力创办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和技术中心;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类研究所要加快转制步伐,或整体进入实力雄厚的大型制造企业,转化为其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或改制成为科技型企业,实行企业化运作;创造条件吸引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到制造业企业从事制造技术创新工作,还可学习深圳的一些制造业企业的做法,与高校合作在一些重点、骨干企业建立硕士、博士培养基地甚至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技术中心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在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械、航空航天、国防装备等重点行业和要害部门,以产、学、研、官、金合作的形式择优建立若干个国家级先进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开辟高新制造技术走向产业化的通道。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沟通科技与经济的桥梁,是世界各国政府推动知识和技术扩散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制造技术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以广大中小型制造企业为服务对象,大力加强以生产力促进中心、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技术市场等为主体的制造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3 将引进、 消化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与自主开发创新相结合

技术引进是提高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起点的重要手段。在今后的技术引进中,要吸取以往的一些经验教训,结合国情搞好对技术引进的科学规划、组织协调、政策引导、审查监督和可行性论证工作,继续加大单项技术和软件技术在技术引进中所占的比重,并以引进先进适用的设计制造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主,减少和杜绝低水平的重复引进和重大项目、成套设备的盲目引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引进效益。在引进方式上,也要灵活选用许可证贸易、关键设备带制造技术、合作生产、顾问咨询等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技术引进方式。要把技术引进的重点放在消化吸收与发展创新上,按照“一学、二用、三改、四创”的原则,将学习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逐步由以测绘仿制、实现国产化为主要目标的低层次消化吸收上升到掌握关键、核心制造技术,形成自主开发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消化吸收阶段,建立起引进消化的产学研联合机制,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爬行式“Zeno悖论”的陷阱,进入“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改进创新—扩大出口”的良性循环。

要知道,科学无国界,技术却有国界,真正先进、尖端或敏感的技术,国外是不轻易转让的,甚至对我严密封锁。发达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具有很强的垄断性,技术壁垒逐步取代贸易壁垒,故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技术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内,走自主创新和超越发展之路。应该说,这方面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我们不断地引进技术,却较少有独具特色的创新。因此在搞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同时,要加强自主开发能力与创新体系建设,选择我们已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又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制造科技领域,瞄准国际前沿进行跟踪创新和自主创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4 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技术与装备, 大力发展先进、高新制造技术及其产业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高科技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对世界制造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用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促进制造业的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已成为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的主流。鉴于我国企业制造技术十分落后,制造产品国际竞争力弱的严峻现实,更应加快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技术与装备的步伐,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和产品档次,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在热加工方面,通过对传统(常规)制造工艺的高新技术改造,发展优质高效低耗少无污染工艺并不断扩大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在冷加工方面,通过高新技术的渗透与嫁接,发展和推广应用数控、工业机器人、CAD/CAM等先进制造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与装备,普及CAD,不断提高机床数控率, 推动制造系统向柔性自动化方向发展。

知识经济的特征之一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科技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高科技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制导性力量。高科技的发展使制造业日益发展成以高技术为基础的产业。先进、高新制造技术的产业化是我国制造业的薄弱环节,我国出口机电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不到10%,我国以传统产品为主体的制造业在国际高技术产品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创新是增强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必须将科技“存量”的盘活与“增量”的补充相结合,在改造传统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制造技术及其产业,如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快速成型技术、轿车规模生产技术和集成、智能、敏捷、清洁制造技术等。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有利创业环境,制订一系列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惠政策,并通过股票上市、设立制造高科技产业化风险基金等方式筹措产业化资金,大力推动制造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和产业群,并以此带动整个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5 将“求远”的教育与“求近”的培训相结合, 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努力提高制造业的全员素质

人才是制造业振兴的希望,是制造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也是国际先进制造技术竞争的决胜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走向新世纪的制造业除要创造条件吸纳优秀人才和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外,更要把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素质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要将“求远”的教育与“求近”的培训相结合,“三教”(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工程教育)统筹,共同为提高制造领域全员素质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

首先,要改革现有的机械工程教育体制,实现从传统工艺教育向现代工程教育的转变,通过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突出创新,培养“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创造型制造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研究开发人才和科技企业家人才。要加强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彻底改变制造类专业教材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按照先进制造技术体系建立新的制造工程课程体系。在各层次高等教育中,要重点加强博士生教育,立足国内在一些制造科学前沿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博士、博士后拔尖人才,在较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先进制造技术竞争。

其次,要加强对从事制造科学技术工作的研究开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继续工程教育与知识更新补缺工作,重点加强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培训,解决其知识陈旧老化、专业技术面狭窄单一的问题、更新、拓展、加深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以适应现代制造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

再次,要加强对制造业现有职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新技术知识的再培训,在制造企业设立职工教育培训基金,并建立一种轮流培训、考试合格后再上岗的制度,全面提高制造业从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科技素质。

我国古代制造科技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到了近代,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外国入侵、闭关锁国等原因,中国制造技术由辉煌走向暗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年艰苦努力,我国制造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阶段性差距。但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并为之作不懈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制造技术一定能够再创辉煌!

标签:;  ;  ;  ;  ;  

新世纪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战略建议_先进制造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