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与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完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服务体系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1)19-0011-07
一、中等职业教育体系缺位成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短板
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技术劳动力供需失衡,以及学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发展非均衡状况开始逐步凸显。从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公布的统计资料可以发现,我国各类职业资格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劳动力求人倍率从2001年开始呈现逐步攀升的态势,尤其是对具有职业资格一、二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劳动者的需求远高于供给,这一状况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才有所缓解,见图1。与学历教育人才相比,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目前学历教育中只有职高、技校、中专和硕士以上学历劳动者的求人倍率超过1,大专和大学本科学历劳动者均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而拥有职业资格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的劳动者基本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见图2。
图1 2001-2009年中国各类职业资格等级和专业技术职务劳动力求人倍率
资料来源: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http://www.lm.gov.cn。
图2 2001-2009年按学历和技能分组的各类劳动力求人倍率年均值
资料来源: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http://www.lm.gov.cn。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状态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迅速扩张;另一方面也表明,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短板”。对此,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制度”。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了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要“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同时均衡区域间教育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办学模式和资金筹集上,“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2011年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则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取向,要求“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等。可见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方向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和日趋明晰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二、经济转型中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建设:问题及表现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快慢、社会和谐程度、劳动就业率高低不仅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而且大量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经由职业教育这一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科技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中等职业教育在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
(一)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目前还处在探索和初步建设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对于如何建立这样一种发展模式,许多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见表1。无论是德国校企联合的“双元制”模式,还是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多途径、综合式中等职业教育模式,都在适应各自国情的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国家特色的教育体系,政府、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分工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构筑了畅通的人才教育和输送渠道。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除了少数具有行业背景的中等职业学校之外,多数院校基本上没有与区域经济社会或行业、企业建立稳固、有机的合作关系,社区政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教学设计的制度尚未形成。二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双向沟通关系还未建立。除了成人教育院校之外,中等职业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主要局限于全日制的学历教育或职前教育,而缺少适应终身教育的服务机制和模式,无法满足市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变革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有利于规范管理,并服务于政府的产业、就业政策。但是由于政府的影响已经深入到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机构失去了按市场规律办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中等职业教育普及状况偏低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概括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典型状况。数据显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协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来已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状况就相对较低,招生数不到普通高中的1/2,学校和教师状况也更为薄弱;经过十年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等职业教育的状况一直处于相对改善状态,毕业生人数和招生人数也逐年提高,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率仍然不高,这与许多国家将职业教育和学位教育置于同等地位的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相对普通高中的发展状况反而有所倒退,从招生状况来看,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相对普通高中的比例直线下降,从1996年的1∶1.44下降到2008年的1∶2.85,见图3,毕业生对招生人数的比重也从原来超过普通高中的状况演变为低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从人们观念中的“二流教育”演变为实际的弱势教育。
图3 1995-2008年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各指标比值和学生毕业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资讯行数据库http://www.infobank.cn/。其中“毕业生人数/招生人数”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该项比减去普通高中该项比,反映两类院校招生人数毕业状况的差异。
(三)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发展和质量提升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状况相对滞后甚至倒退,见表2和图4。2000年以来,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增长率分别为0.69%,-9.39%,-3.22%和-2.16%,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整体增长率为-3.33%。在这些机构中,中央和地方部门学校的规模逐年萎缩,两者的增长率分别为-8.80%和-3.67%,主要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发展的力量为民办学校,其增长速度为年均21.03%。
图4 2000-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量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
从教师质量来看,近五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教师占教师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总体增长率为-0.43%,其中成人中专的下降速度最快,为年均-1.02%,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每年下降的速度也达到了-0.69%和-0.28%,尤其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外聘教师代替专职教师从事教学的现象更加显著。由于教师规模的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从师生比来看,2000年整体为1∶15,到2009年就下降为1∶25,年均增长率为-5.44%,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分别为-5.06%、-5.19%、-5.33%和-8.09%,见图5,并且这一状况在东、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但值得欣慰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近五年的整体年均增长率为6.18%,目前已达到58.8%,职业高中的状况更为乐观,目前已达到68.4%,并且这一状况在东、中、西部地区没有太大差异,见图6,有力促进了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
图5 2000-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师生比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
图6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教职工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
(四)中等职业教育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状况。除了学校机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差异外,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显著的倾斜状况,见图7。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私人投入和事业收入均呈现出农村职业高中最为落后的情况,教育经费支出也处于最低水平,不利于涉农专业建设,弱化了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的力度,严重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的发挥。
图7 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和收支状况对数值
资料来源:中国资讯行数据库http://www.infobank.cn/。
从地区差别来看,见表3,我国目前中央部门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比重在西部地区相对较高,这些地区民办学校的比重较低,但西部地区的教师力量更为薄弱,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要求国家为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更多资源。从招生和毕业生规模来看,目前中部地区的发展在一些指标上已经超过东部地区,但西部地区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的比重仍然相对较低,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在这些地区,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的衔接显得更为必要。
受中等职业教育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负面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农民工。由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优秀教师、适应教材的缺乏和经费的不足,农民工在流入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之前无法获得足够的职业技能教育。并且我国目前对于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仍然较低,专门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机构极其缺乏。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不断推进,农民和农民工群体对提升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加强农村地区和农民工群体的中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五)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
从教育经费总量看,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经费总收入不到高等教育的25%,不到中小学的15%;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所占的比重只有7.24%,远低于高等教育和中小学的水平,并且中央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只有0.79%,远低于所有教育机构4.41%的平均水平。在民办学校私人教育投入中,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占到13.56%,远低于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水平。在数量微薄的社会捐赠和事业收入中,中等职业教育也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见表4。
从中央和地方教育投入构成来看,大部分类型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中中央投入的经费不到1%,并且这部分投入的运营状况也不容乐观,采用“教育经费总收入-支出/总支出”来衡量可以发现,大部分中央所属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都出现了赤字状况,严重制约了这些教育机构的良性运作,地方所属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状况虽然并未入不敷出,但其运作状况也低于平均水平。
三、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培养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所需的一线技能人才
构建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途径,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导致了其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的部分缺位,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不利于构建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稳健起点,产业结构转型也将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因此,完善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应成为未来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具体来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符合国情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职前职后培训相互贯通,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继续发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转业转岗培训,使大多数上岗前的新增劳动力和失业、转岗人员在就业前都得到必要的职业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此外,普通中学应积极引进职教因素,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建立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办学效益。通过调整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改变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学校重复设置、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状况。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发挥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构建促进教育公平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体制[5],提高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比重,同时依靠多种办学力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合理确定职业院校学费标准,提高国家投入经费的使用效能。
(三)优先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加大农民工中等职业教育力度
国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鼓励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多方面支持和帮助,加强区域、校际合作。国家及各地要采取保护性政策和措施,扶持办好面向苦、脏、累、险等艰苦行业的中等职业教育。针对目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突出问题,要通过增加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来实质性推进农村职业教育,降低基层政府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投资的欠账。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加强农民工的中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迫切,但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普遍缺乏由政府资助的能够廉价向移民提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机构,面向农民工的民办职业教育机构也寥寥无几。随着新一代农民工逐渐成为我国产业职工队伍的主力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供给和受众的多元化,应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四)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学内容的市场适应能力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教师素质不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障碍。与学历教育和知识传授型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更要求知识与技能的双向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既需要掌握领先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从而形成“复合型”人才的教职工队伍。中央财政应拨出专款在全国重点建设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推动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同时,职业学校要积极吸收企事业单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车间挂职锻炼,培养既有合格学历,又有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