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830011
【摘 要】目的:探究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心尖部起搏术后对心功能影响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1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起搏器不同植入方式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患者行RVA起搏器植入术,研究组患者行RVS起搏器植入术,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及预期。结果:研究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LVEDD及LVESD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RVS起搏器植入术相比RVA起搏器植入术,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并发症机率,具有较好的远期预期效果。
【关键词】起搏器植入术;室间隔;右室心尖部;心功能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1]。本文主要分析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植入术后心功能的变化及患者远期预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1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6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6例。患者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8.2±2.4)岁。其中,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0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6例。将患者按照起搏器不同植入方式进行分组,每组患者4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未使用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在局麻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成功穿刺锁骨下静脉2次,在透视下将J型导丝送入下腔静脉,之后送入8F静脉鞘管。对照组将心室主动电极至于右室心尖部(RVA)。研究组将心室主动电极至于右室室间隔(RVS),两组患者均将心房主动电极至于右心房心耳部。术中测试电极,所有起搏器患者心室电极阈值均<1.0V,R波感知>3.5mv;阻抗为400-1500Ω。撤出导丝,调节电极张力,固定电极,连接并固定起搏器,随后缝合,且局部加压包扎。术后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定期起搏器程控时随访,记录术前、术后6月、1年、2年、3年观察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左室内径(LAD)等指标。同时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房颤以及心理衰竭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用n(%)表示两组患者的计数资料,组间数据比较运用X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用(),数据检验用t,数据比较的统计学差异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心功能变化情况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LVEDD及LVESD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在对起搏器植入术的研究中,部分研究学者发现,RVA长期植入所致的右心室起搏并非正常的生理起搏,患者的心功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3]。对照组患者术后LVESD及LVEDD逐渐增加,LVEF逐渐减低,LAD无明显变化。且在术后6月、1年、2年及3年,研究组患者的LVEDD及LVESD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对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相比于RVA起搏器植入术,采用RVS起搏器植入术对患者的左心功能影响较小,但是对两组患者的LAD无明显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RVS相较于RVA,可以降低患者心力衰竭以及房颤的发生率,可能是因为改善左室功能,使左房压力减轻,从而减少房颤及心力衰竭发生率。
总之,在对房室传导阻滞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中,相对于采用RVA起搏器植入术,RVS对患者心功能影响小,降低并发症机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手术操作简单,因此,具有较高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章少波,蔡建生,彭志坚.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心功能变化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1,18:3626-3627.
[2]曹丙峰,周建华,邵一兵,等.右室高位室间隔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1,03:139-142.
[3]肖平喜,胡作英,翁川晴,等.15例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永久起搏器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07:733-735.
论文作者:张岳,黄敏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8
标签:患者论文; 起搏器论文; 术后论文; 功能论文; 统计学论文; 室间隔论文; 电极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