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缩课题 精研精练——谈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练论文,课题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定位于教会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特征的新型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实质,用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一段话来阐述是十分形象的:“Tell me and I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告诉我的,我会忘记;演示给我看的,我记得住;让我参与学习的,我才能理解。)对于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个“体验式”的学习形式,与过去的“接受式”的学习不同,它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去获取知识,鼓励学生用开放的眼光去看事物,用开阔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它力图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训练。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要旨是:通过丰富的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兴趣和创造的活力。
研究性学习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立足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全新的教学理念,比如: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成绩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但是研究性学习在初中阶段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语文性”,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导致了学生对语文的“厌学”。
2、由于对研究性学习的不了解,导致了一些老师过分夸大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课题的定位太大,不切合实际。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效率低下,教师、学生完成课题耗时较长,获取信息资料困难,学生要么无法完成,要么走走形式,投机取巧,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纸空文。
3、重蹈覆辙,演变为“精英研究”。对于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的初中学生来说,认知有限,还难以独立完成研究学习的任务。大部分学生还不适应这种学习的方式,因此也使这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研究性学习成为少数“精英”们的表演舞台。曾有学生这样形容研究性学习:“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要想走出上述研究性学习的误区,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该立足课堂,充分利用教材,将课题微缩,开拓语文教学的研究空间,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研究的习惯。
首先,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崭新的学习方式,它的目标,它的价值追求,它所要渗透的新教育理念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同于高中生,因此,研究的方向,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要使问题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本身求得最有效的学习。在上《〈论语〉十则》时我就设置了一个微缩课题:“漫话《论语》”。让学生在阅读《论语》的基础上选择一则感受最深的,用自己能表达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的兴趣来了,会画画的将《论语》画出来;有兴趣表演的将《论语》变成小品演了出来;会讲故事的将《论语》讲得生动有趣。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没有什么特长,我能不能背几则《论语》给大家听?”……学生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展示了他们眼里的《论语》。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微缩的课题,丰富的研究手段,激活了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使学生不感到无从下手,自然就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真正做到了使学生在合作、研究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新课改的目的之一。
其次,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的教学提高课堂的利用率,保证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效率。利用课堂45分钟,研究一个微缩课题。在上《生物入侵者》时,我将研究的课题定位在说明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运用说明方法整理手中有关“生物入侵者”的材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修改选出代表作,在班级作重点展示。这样学生在一节课中就能充分参与研究,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成果,精研精练,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升研究能力。课堂应当是我们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战场,应该通过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理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学有所得;另外课堂上的“研究”也方便学生及时获取老师更多更有效的帮助,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益。微缩课题的学习,通过课堂,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研精练的目的。
再次,兼顾全体学生,避免“精英研究”,微缩课题就显现出它的优势。微缩的课题是以教材为依托,与语文教学同步,能够充分兼顾到一般学生的学习步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来。之所以会产生“精英研究”是因为,学生的学习程度、个人的知识积累和有限的认知,导致个别学生无法适应研究性学习方式,参与学习的兴趣也就锐减。那么将研究的课题微缩,可以降低要求,降低研究学习的门槛,兼顾到了一般学生,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品尝研究学习的乐趣。在上《桥梁知多少》的综合实践课上,我将课题微缩成:1、文学中的桥;2、家乡的桥; 3、梦乡中的桥三个课题。要求学生任选角度进行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层示研究成果。同时在评分标准中我有意识地加入了一条:研究成果中参与的人数也是得分的关键。于是在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中,小组的“精英们”有的成了策划者,有的成了导演,各小组都人尽其才,全员参与。有的将“鹊桥”的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有声情并茂的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有的用数码相机记录下了家乡五彩缤纷的桥;还有的集小组成员的智慧,将“未来的桥”用图画表现了出来。微缩的课题既调动了“精英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让一般学生也有了参与的自信。笔者认为,立足课堂将课题微缩,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学,既能保留、发挥传统教学中对课文的精要理解,又能让每个学生品尝到在微缩课题研究中的乐趣。
第四,初中的研究性学习只是作为一个过渡,为高中阶段真正展开研究新学习打做好铺垫。立足课堂,将课题微缩,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研究的习惯、能力,为胜任高中研究性学习中更高的要求做准备。
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这样描述:“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意识、能力并不是在高中阶段一下子就能培养起来的,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在初中阶段就有系统地进行训练,那么到了高中就能够构建起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体系。
让我们再来看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可见《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逐步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的方法,培养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初步学会做学问的技巧,而并不是非要得出个具体的结论,作出高深的论断。因此在初中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拔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适应能力,进行有初中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有效地利用好教材组织学生学习和研究,就一定能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
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一主战场,微缩研究课题,在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的素养,为将来高中阶段更好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