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_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_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态度论文,地理论文,初中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16(2008)10-0124-05

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一起,并列为地理课程的三大目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体现了它应有的地位。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1]。但在教学实践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说对这一课程目标实施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笔者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为例,进行两市的初中生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理教师在观念上片面地重视知识目标而轻视情感目标。目前,不少地理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着两种片面观点:一种是由于中考的影响,而把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看成是“额外负担”,是“软任务”,因而不去自觉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结果自然也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另一种是重视知识目标而不重视情感目标,把中学地理教学还看成是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片面地只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教学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将情感目标忽略掉了,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则被排除在外,这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1997年5月对我国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的实施状况进行的大规模抽样调查的结果相一致:60%的教师和同事谈论最多的是基础知识传授和思维能力培养,5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最多的是解题技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只有10%的教师与同事谈论学生个性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和养成。由此不难看出,在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之教学目标的实现上,存在着潜在忧患,在这样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平衡的倾向。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缺乏新的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理念,对新的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理解不深,研究不透。即教师素质欠缺才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关心不多和对于学生的关心不够。

2.教师对地理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挖掘不深。由于这一目标多是隐性目标,在教材中不如知识、技能目标那么明显,有时挖掘不到。或者,许多地理教师重点关注的是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感情、环境责任与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以及与地理科学本身密切相关的思想价值因素,而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地理学习习惯与学习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全球意识等现代教育理念则挖掘不够。与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显得单薄。

3.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方法落后。突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一门学科而言,是伴随着对该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过程与方法)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当前课堂上,有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无效的。也有的教师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作用。

形式主义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它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又脱离教材内容,搞牵强附会的长篇说教,其结果是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的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

4.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评价方法缺乏准确性。任何一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都能很快学会,而且能直接体现在考试中,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则相当缓慢。一直以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地理测试中难以考查。情感目标的实现过程较为缓慢,对情感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很难有合适的、准确的评价方法。虽然《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供了一些评价方法,如观察法,但是不易操作。

总之,教学观念上片面地重视知识目标而不重视情感、教师没有深入全面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合适的、准确的评估方法,使得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薄弱环节,教育效果欠佳。我们今天的地理教学中,无论对地理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在脑海中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二、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策略

地理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具体要求,而且这些具体要求又是地理教育自身固有的。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师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对学生始终起者主导作用。因此,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是关键。但如何有效促进其发展,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必须有正确的实施策略,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关键

1.地理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具备积极的情感,正确态度与价值观。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3大类10个子类[2],其中情感分为地理学习兴趣、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3个子类;态度包括科学态度和合作态度2个子类;价值观主要指地理的价值观,包括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5个子类,共同构成了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类体系。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首先要切实掌握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师自然与真诚的流露,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召学生,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师不懂得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势必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处于劣势。要真正落实地理新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地理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懂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情感心理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产生情感的倾向;经过内心体验而发生态度的变化;在经过自觉的加工组织,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层面,从而形成一个由外显到内化,再由内化至外显的完整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要遵循情感认知的心理过程。首先,形成学生的外部情感体验。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地理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悟与启示,引起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但这时情感仅处于情感体验的层面,尚未内化而转变为情感态度,仅仅是暂时的、肤浅的,其表情行为上的喜怒哀乐及言语上的赞同、惋惜和反对,也往往不固定,转瞬即逝。接着,确立学生的内部情感态度。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基础,对地理现象做出价值的判断,形成相应的价值倾向性,表现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并在情感上确信其价值的存在。学生情感态度的确立,使其情感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由外部的情感体验,发展至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最后,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对若干“确信”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在对情感信念的反复感悟中,在对价值观念的多重审视中,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情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它的实现是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地理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设想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形成学生的价值观,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达到的,地理教师对此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

3.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研究表明,从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到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共21部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地理情意目标名称不断变更、内涵不断丰富,是以往情意目标的继承与发展[3]。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是教师依据地理课程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地理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挖掘地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结合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的活动。

地理教师要根据地理课标中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求,认真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在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地理教材是重要载体,是地理教学的基本资源和工具。新课标版初中地理教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编制。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因素,是进行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材料,例如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天转还是地转”、“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等材料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又如在七年级地理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教材中,让学生了解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居住环境的同时,把提高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无偏见地与各国人民进行交流和共同生活的能力和素质。再如对第五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这样的图表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表述方式(可变成直观的柱状图等),把那些反映国情、反映世界各国经济状况的一组组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课堂教学是实施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

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形式,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能够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完整的内容,也能够保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体现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又可以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学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地理教师要善于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同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以及智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恰当地教育结合点,适时进行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创设和谐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师生平等交流。和谐是一种能让人身心愉悦的平衡状态,和谐的地理教学过程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各项教学目标,这一点对于非知识性的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至关重要,那种粗放的、机械的、硬邦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是无法让学生实现体验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目标的。地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中,和谐是最基本的准则,它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自然、活泼的课堂导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时时融合。新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但是,教师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地理老师而喜欢学习地理,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恰当的教学手段。地理学科被认为是中学教育中的小学科,有些地理教师认为自己反正不受重视,得过且过,地理课也往往局限于完成教材规定的知识传授,甚至照本宣科,老套的教学方法,死板的课堂秩序,知识灌输式的教学,又怎能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呢?因此,地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法不是空洞的说教,“用嘴巴来讲一些条条框框”,“说教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很难奏效的,需要教师时时处处注意并在其教学内容中有意识渗透,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知识学习、技能掌握、方法培养之中,在耳濡目染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方式很多,除了注意在所有教学环节进行渗透教育外,就是必须注意“行为指导”,也就是说,不但要与学生讨论并帮助他们明确“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还要让他们清楚“应该怎么做”。例如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通过正面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对以及该如何做,另一方面,他从反面的案例警示学生,或者发挥“恐惧唤醒”的作用。当然如果有可能,可以搜集含有“道德两难情景”的案例、价值澄清的案例,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理解,引导学生内化相关的地理价值观。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多媒体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将地理教学内容再现于课堂,形象生动,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促进观念的形成和情感的不断加深。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投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电教手段,有着直观、生动、形象和感人至深等优点,因而它们不仅有利于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有利于智能的培养,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充分运用现代化电教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这对于加速和完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不断加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手段可以随堂进行,也可以专题进行。

(三)地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领地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孤立进行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靠点滴长期积累,汇滴成溪,奔流升华。还要靠长期地通过开展一系列地理实践活动来达成这一核心目标。由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开放性,地理实践活动有很多,如地理观察、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野外调查等;举办各种专题讲座、组织各种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出地理板报、选登环保题材的诗歌、文章、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举办手抄报、征文等活动、搞地理知识竞赛、进行参观访问、开展地理宣传活动等等,让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了解我国有关人口、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政策,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养成积极的态度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与他人交流,展示自己成果的过程中培养他们自尊、自信的情感和合作进取的积极态度。这种教育活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生动活泼,效果也更为显著。只要教师有“发掘”的眼光,随处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一般的地理知识、活动技能等的培养是基础和载体,是外显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内隐的,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不断反思、不断建构的。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一个固态的物化的东西,它不可能在某个环节简单地“嵌入”,要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

(四)正确的评价方法是培养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1.在教学中关注并正确实施对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地理教学中提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地理教师关注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对于引导教师由仅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向注重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和情感并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4]。地理教师通常注重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而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地理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特别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这都是以往教学中的弱项,意在指导教师如何操作,而不流于空谈。评价具有激励、调控、导向功能,但不恰当地评价也具有抑制、误导的不良作用。

2.在地理教学中准确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内容。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在以下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对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对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与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因此,一个恰当的评价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测试法等。其中观察法是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方法。

观察法适合于对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好奇心、兴趣、情感、态度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观察法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及时的、现场的、准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的反应做出更有根据、更有把握的判断和推理。观察法可以使教师根据观察结果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或对学生予以辅导。观察法能够使教师了解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原因,对学习起到诊断作用。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收集评价信息,为进行有针对性评价提供依据。例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搜集地图、遥感、GIS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的活动情况进行观察评价,评价学生对此项活动的兴趣、投入程度、认真与否以及所列举实例的多少。

问卷法是教师将考查的事项以问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由于学生的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是学生主观的认识和理念,属于内在特征,因此评价时常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通过投射技术让评价对象回答,从中了解他们的认识与观念。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与习惯。有时通过学生对某些典型行为、习惯的考察,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他们的科学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还可以通过访谈法、句子完成法、利克特量表法等进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它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一起构成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体系。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过程,而是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过程。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之中。在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硕果,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积极主动地投入地理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唤起学生的伦理良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实现从知识到能力,再到责任感的转变。

收稿日期:2008-04-10

标签:;  ;  ;  ;  ;  ;  ;  ;  ;  

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