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写作的形式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式美论文,试论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实中任何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新闻肩负纪录和反映现实美的使命,所以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应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如果作者既注重内容的真实新鲜,又在写作形式上标新立异,那么,新闻报道就会涌现更多的佳作,给读者以美感享受。因此,新闻与写作在强调内容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不应当忽略或否认表现形式相对的独立性,即在讲究内容美的同时应注重写作的形式美。
一
新闻写作讲求形式美,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1.必然性。首先,新闻写作讲求形式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由此而引起的社会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一系列变化,给新闻工作提出许多新课题,仅从读者需要来看,审美素质和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对新闻报道也就不只要求提供新闻信息,还希望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要满足读者的这些心理要求,就要敢于突破旧的写作模式,勇于实践创新,用灵活多样的综述形式,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新闻作品象手艺高超的厨师烹调出来一道道色、各、味、形俱佳的菜肴,达到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这样,新闻才能使受众喜闻乐见,激起感情上的共鸣。
其次,新闻写作讲求形式美是增强新闻可读性、延长新闻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新闻不同于必须阅读的指令性文件,它不能强迫人看,而只能吸引人看。如何吸引读者,这里面大有学问。名山大川之所以能吸引亿万远道而来的游客,中外名画之所以使多数观众流连忘返,是因为有自己的特色各有其艺术魅力。同样,新闻作品要吸引读者,就要在表现形式上刻意求新,增加美的感染力。二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篇美学价值高的新闻作品,它所描述的革命事业、建设场景,它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思想境界、革命情操、道德风貌、都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它那形象的描写、叙事的完美、结构的严谨、语言的传神,能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求。这样的新闻会使人百读不厌,千古流芳。相反,一些沿袭旧的新闻模式而写出来的概念化、公式化、雷同化的作品,则损害了新闻的美学价值,也必然失去了感染力。可见,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作为审美对象的新闻,在美感作用上,已牢牢地粘合在一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美学价值是新闻与读者之间的粘合剂。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终实现,无不是依赖于新闻的美学价值。
2.可行性。首先,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如同其它事物一样,“必然承认它具有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1)真、短、快、活、新是这个规律的基本原则。我们要遵循这些原则,但不是按固定格式象填表似的去写,而是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有所继承、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新闻写作的形式美所遵循的正是新闻写作规律的基本原则。
其次,新闻写作讲求形式美具有理论上探索的基础。任何一项工作的改进或创新,都要经过酝酿——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新闻写作也是如此。早在二十多年前,穆青同志在题为《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2)这篇文章中,就提到用散文笔法写新闻,明确强调要突破那些原有的老一套框框的束缚,这是对僵化的新闻写作理论的一次挑战。由此开始,穆青同志多次发表文章或讲话,特别是1982年发表的《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集中反映了他提倡新闻写作要进行革新的观点,受到很多人的赞同。近年来,又有很多同志发表文章,从理论上阐述新闻写作形式应予以创新和发展。这就为不拘一格写新闻,提倡写作形式美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再次,新闻写作的实践为形式美开辟了新路。穆青同志率先垂范,首先探索把散文笔法引进到国外通讯中。他相继写下了《金字塔照》、《十月的罗马》、《水城威尼斯》等几十篇散文式的国外通讯;同时,他又有意识地对报道国内事物的通讯和消息的写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写了《农民的挑战》、《抢财神》等六篇河南农村见闻,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近年来,新闻界一些锐意创新的同志也曾作过可喜的尝试。如第六届全国好新闻获奖作品《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陕北有煤海》、《北京人争赏香山红叶》等,这些作品摆脱了沉闷、枯燥、刻板的旧框框,给人以清新之感。这说明,只要不违背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必须用事实说话等基本原则,在形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是完全可行的。
二
形式美是人们最普遍、最直接地感受到的一种美。唯物主义美学原理认为: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组合。
形式,作为内容的存在方式,包括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一是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的排列方式,称为内形式;一是与内容结构相关连的外部表现形态,称为外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内形式直接体现着事物内在要素的构成关系,与事物的内容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外形式则直接诉诸人的感官,对于显示美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因而,事物的外在形式,同样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由此,我们可以说,新闻的形式美是指构成新闻诸要素的有规律的组合。
对于一篇新闻作品来说,其内形式是指按照生活自身的规律,发掘出所采访的客观事实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事实的内在联系,把精选出的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加以组织,即赋予事实材料以一定的结构。内形式的主要任务,是把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安排合理,使其协调、匀称、完整,以便准确、充分、完善地把主题思想表现出来:其外形式,就是指直接现于人们面前的包括标题在内的新闻语言应是对称,均衡和完整的,表现在新闻作品中,应有一定的音韵和节奏感。外形式的任务,一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二是为了在视觉形象上给读者以美的感觉,以增强可读性。
由此看来,新闻的形式美应该包括内部结构的合理协调、匀称、完整和新闻语言的准确、简洁、清新、生动以及排列组合上的对称、均衡,并富有一定的音韵和节奏感这样一些内容。
三
那么,新闻写作如何达到形式美?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这里拟从标题、语言、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1.让“眼睛”变得更明亮。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题作得好,犹如画龙点睛,可以使新闻大为生色。反之,就会使人望而生厌。因此,外形式的美与不美,首先表现在标题上。《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在徒步采访长征路所发表的专电新闻中有这样两则标题:
《有粮有猪有竹子,缺钱缺肉缺筷子》
有粮缺钱,有猪缺肉,有竹子缺筷子,三有对三缺,不仅对称、工整、和谐,而且幽默风趣,发人深思。
《电饭煲电炒锅,时有断电令人愁》
电饭煲电炒锅,两个“电”字,反映了山区农家生活电气化,使人为之惊喜;一个“愁”字,又使人们惊喜的心情急转而下,变为遗憾和惆怅。这样,一则标题就在人们的情感上引起三次明显的变化:二喜一愁。这种微妙变化,是在富有诗意和节奏感的标题映入人们的视觉后引起的。
上述标题,就其外在形式而言,是符合美学规律的。这个规律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排列组合上的整齐、对称、均衡、调和、反复、节奏和多样化的统一。当它们传达给读者的感官之后,就在读者的情感和心理上引起了愉悦和快适,得到美的享受。
2.让语言更富有魅力
新闻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新闻是靠事实说话的。就其来自客观现实、又还原于客观现实的全过程看,处处体现着准确、鲜明、生动的特征。它的本质特征要求用尽可能简洁的文字,反映了客观事实。通过对新闻事实的直接展示和陈述,使新闻报道具体化,具有可信性,给读者以实在的感觉。唯有这样,才能产生感染力,发挥美感作用。
就语言作为表达形式这一点来说,新闻语言的独特个性应该是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虽然人们对这一概括并不怀疑,然而却常常把它和新闻的形式美对立起来,似乎一谈到新闻的形式美,就想到词汇的华丽,语言的复杂结构,甚至企图凭借“花言巧语”追求那种“扣人心弦”的效果。笔者认为,事实绝非如此。因此,只要是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准确地起到媒介作用,那就等于实现了新闻报道的美学价值。
我国的语言极为丰富多彩,是写好新闻用之不竭的源泉。无论是幽默、雅致、细腻、粗犷,都具备各自的美学价值。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报道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但是不论是哪一种语言风格都必须尽量与所写内容的相一致,恰如其分地表达所写的人和事,总的说来,新闻写作的语言美,应当朝着雅俗共赏的方向去追求,面向最广泛的受众去追求语言美。
3.让结构更加巧妙。
结构,从表现主题和对新闻事实如何传播的构思中产生,恰当的结构形式,最能深刻地表现作者的意图,从而深化新闻的主题,增强作品美的感染力。
新闻作品的结构具有客观标准。这个标准简略说来,应该是自然,清晰、匀称。就一篇新闻报道的写作程序来说,就当是以主题为红线,把经过选择的人物事件、场面、细节等材料有条理,有层次地组合起来;就具体内容来说应当是层次的安排、情节的描述、高潮的处理,等等。
新闻的结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单一事实新闻,结构形式极其简单,而另外一些新闻,结构形式则相应地比较复杂。可以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采用逻辑式、对比式,甚至跳跃式的结构。采取哪种表现形式要因作品的内容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比如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作品《桌上的表》、《西瓜兄弟》等,虽然结构简单明了,叙事自然,但却能给读者丰富的感觉,便于接受。而象《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大雁情》等,事件错综复杂,结构也较为复杂多变,甚至富有跳跃性。然而由于结构安排得自然合理,仍然给读者以清晰、匀称的感觉。所有这些,都是符合新闻记者习惯的。笔者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了这个基础,才能使读者在阅读时增强视觉感的美感,对整个报道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在内心产生一种记者所期望的感受。
新闻写作结构形式多样化,还表现在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借鉴文学写作的各种手法,为我所用。例如,1981年全国好新闻作品《我国古代运河开始接待外国游客》,即是一篇散文式结构的范例。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条新开辟的旅游航线,如采取一般的动态消息的写法,只要用很短的篇幅把事情交待清楚就行了。但新闻事实给作者赋予了介绍背景、解说风光的任务,用习惯的结构形式是很难完成这个任务的。由此,作者采用散文的笔调,把沿途的景致,运河的历史加以介绍,使消息充满了生气:
“这条航线全长二百二十公里。共停靠五个码头,游程约需七天。游览者可畅游苏州的精巧园林、无锡的浩瀚太湖、宜兴的竹海石洞和三吴重镇之一的常州、古称‘天下第一江山’的镇江、我国文化古城扬州。”
读来如数家珍,而在短短的七天能游览这么多名胜,叫热衷于旅游的人怎不跃跃欲试!继而对这段游程的湖光山色和民间特产的描写更是引人入胜:
“这段古运河具有典型的水乡特色。两岸河渠纵横,风帆片片,农舍白墙黑瓦,远处青山逶迤,象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里有精湛的工艺品。比如巧夺天工的刺绣,别具一格的泥塑,细腻隽永的紫砂陶器,工巧秀丽的漆器玉雕,等等。沿途城镇的名菜佳肴更是誉满中外。”
它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勾勒出江南河段独特的风彩,使新闻更加饶有兴味,富有色彩。这里的新航线的沿途情况和古运河的历史情况,都是背景材料,视其内容,都是比较复杂的。但是记者在结构时,把它们交叉运用,融接在一起,就给读者以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之感,不由产生喜爱之情,向往之念。这便是一种集中的美感享受。较之分别写来,更为集中,更为自然和谐,也更能产生美感效果。这种散文式结构比较活泼自由,层层加深了报道效果,可谓形散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