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输血科 重庆 400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儿童输注交叉配型阳性血小板的效果。方法:通过计算血小板CCI值和病历记录临床出血情况,得出输注血小板的疗效,通过是否使用激素,临床诊断,和败血症等将患者分组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可能对输注效果有影响的因素。结果:11例次输注交叉配型为阳性或弱阳性血小板,其中有效次数为5次,有效率为45.5%,使用激素组有效率为75%,未使用激素的有效率为14.2%,P值无统计学意义,败血症感染组有效率57.1%,未感染败血症组有效率为25%,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湿疹组输注有效率为66.6%,噬血细胞组为50%,急性白血病组为50%,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注配型阳性血小板有效率为45%,所有病例未见输血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说明紧急情况下需要输配型血小板的患者,不输出血风险大,可能危及生命时,也可暂时选用输注配型阳性或弱阳性的血小板,达到暂时预防出血的目的,在此应急措施后继续等待配型相合的血小板,是否使用激素,临床诊断,和败血症对输注配型阳性血小板的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例数偏少,需继续观察。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阳性;血小板;儿童输注;交叉配型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1-0108-03
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引起患者出血,临床上为止血或预防出血常需要对患者输注血小板。患者在多次输血后可能会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的判断标准为20~24小时CCI<4.5.[1]1[2]临床上需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多为血液病患者或造血干细胞移植者,此类患者多次输注血小板后产生血小板抗体的几率高,一旦发现血小板抗体阳性,需输注血小板时需要选择配型血小板。2 即将患者血液与献血者血小板做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选择配合的血小板输注。但临床实际工作中需要输配型血小板的患者病情较危重,出血风险大,配型血小板等待时间过长,为抢救患者生命,临床上有时需选择交叉配血阳性或弱阳性的血小板输注,患者在输注此类血小板后效果如何及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较少见到报道,因此我们对我院2016-2018年输注交叉配型阳性的血小板患者的输注效果做了调查及回顾性分析,明确紧急情况下输注交叉配型阳性血小板是否能达到输血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输注交叉配型阳性血小板的儿童患者11例,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均为阳性,每个患者每次输注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内含血小板约2.5×1011/L。
1.2 方法
1.2.1血小板来源:重庆市血液中心采集的无偿捐献的单采血小板,血小板质量达到国家质量标准。
1.2.2输注方法:所有患者均为ABO同型输注,输注的血小板均为重庆市血液中心交叉配型阳性的血小板。
1.2.3输注血小板的指征: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无论有无临床出血症状,均进行了输注配型阳性的血小板。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来源于已归档病历,主要有临床诊断,病程,是否输注血小板,输注量,出血情况,输注后的不良反应,输注后的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情况,重庆市血液中心的血小板交叉配型报告。
1.4 输注效果评价
1.4.1临床效果观察:输注1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后出血症状未改善或加重,及输注血小板后24小时计数未增加甚至继续下降,直接判断为血小板输注无效[3]。
1.4.2血小板校正计数指数(CCI)CCI=血小板增加数(109/L)×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数(1011),体表面积=0.006×患者身高(cm)+0.0128×患者体重(Kg)-0.01529,输注血小板1小时后CCI<7.5,24小时CCI<4.5,判断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使用激素对输注配型阳性血小板疗效的比较
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2.结果
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指患者接受足剂量的血小板输注后,其循环血液中血小板未见明显提高,出血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判断指标是20~24小时CCI<4.5,PTR的临床因素分为非免疫性的和免疫性因素。非免疫性因素包括各种并发症如感染、发热、炎症、脾大。免疫因素是指病人体内存在血小板相关抗体,主要为抗HLA-1类和抗HPA抗体,其中抗HLA抗体占免疫因素的80%[4],本文中患者输注的血小板均为交叉配型阳性或弱阳性的血小板,理论上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因素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但临床实际情况为患者病情较危重,血小板过低出血风险大,时间紧迫,不能等待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只能紧急输注配型阳性或弱阳性的血小板,此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如何,文献较少报道。
根据文中病例的输注效果来看,共有11例次输注交叉配型为阳性或弱阳性血小板,其中有效次数为5次,有效率为45.5%,见表1,使用激素在输注配型血小板的有效性见表2,可以看出使用激素组有效率为75%,未使用激素的有效率为14.2%,有效率偏高,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使用激素对提升输注阳性血小板疗效可能无临床意义。败血症感染在输注配型血小板的有效性见表3,其中败血症感染组有效率57.1%,未感染败血症组有效率为25%,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疾病因素对输注配型血小板的疗效比较见表4,湿疹组输注有效率为66.6%,噬血细胞组为50%,急性白血病组为50%,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疾病对输注配型阳性血小板的影响意义不大。文中11例次输注配型血小板未见患者报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3.讨论
对于需要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来说,建议其初期输注ABO,HLA抗原相配和的血小板,防止后期出现因免疫因素导致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但由于经济、时间等因素,临床上能做到初次输注配合血小板的很少,多为随机ABO血型配合输注,待患者多次输注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输注无效时才会考虑输注配型血小板,此时患者病情多较危重,出血风险大,需紧急输注HLA配型不合的血小板。本文中输注配型阳性血小板有效率为45%,所有病例未见输血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说明紧急情况下需要输配型血小板的患者,不输出血风险大,可能危及生命时,也可暂时选用输注配型阳性或弱阳性的血小板,达到暂时预防出血的目的,在此应急措施后继续等待配型相合的血小板。
针对输注配型血小板的患者,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时的对策:(1)申请血小板时,严格按照输血适应症 (2)及时查找输注无效的原因,其中非免疫因素导致无效输注包括发热、感染、脾大等,但从本文病例中并未发现感染导致输注无效比例增加,是否是因为患者体内已有HLA抗体的多重影响,需进一步做对照研究,明确感染和HLA抗体同时存在时,感染因素是否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有影响。
疾病对输注血小板的效果差异不大。
本文中收集的病例资料较少,仅有11例次,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只做单因素对输注配型阳性血小板的疗效影响,11例次全部为儿童患者,成人输注阳性配型血小板后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分析,今后应增加病例数并多因素同时存在时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更进一步指导临床输注血小板无效时如何应对,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秋实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调查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9)703-704.
[2]陆叶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在儿童血小板无效输注中的应用苏州大学学报,2008,28(5):877-878.
[3]蔡莉莉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1):25-26.
[4]曹曰针张琦影响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原因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4 27(6)578-580,2008,28(5):877-878.
论文作者:彭雪松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血小板论文; 阳性论文; 患者论文; 抗体论文; 统计学论文; 率为论文; 因素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