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两种行为表现是谁的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谁的论文,有两种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
有些家长常说的“两面性格”,是一个不太恰当的说法。它是指:同一个儿童在幼儿园(或其它场合)与在家里表现出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性格。确切的说,是“两种行为表现”。这种“两面性格”和某些成人的两面性格,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参加社会上的儿童问题咨询多年了,常常碰到有些家长抱怨他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里表现得很不一样,有的还形象地说:“真是两面派。”我总是立即纠正这种说法!这种“两面性格”使家长们很苦恼,希望能从我这里讨教点“灵丹妙药”,来治一治孩子们的毛病。下面举三例说明。
一位家长说:“南南这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可好啦!爱和小朋友一块儿玩,从来也不抢玩具,还知道把大一点儿的苹果让给别的小朋友吃。可是回到家里就大不一样了,谁的话也不听,成了小皇帝,别的小朋友来家里,他也舍不得把玩具拿出来大家一块儿玩。这是怎么回事呢?有法子治吗?”
另一位家长说:“小晴是我们的独生女儿,她在幼儿园里不讲话,喜欢一个人搭积木,玩插片,老师叫她回答问题从不主动。下午,晚饭后,她总是探头探脑地往大门口看,我们一来,她就马上冲了出来,要赶快回家。这种情况有一段时间了。可是,她在家里却活泼得很,又说又笑,还常给爷爷奶奶表演新疆舞,跳得还真像回事。这种‘两面性格’,会不会影响到她的心理发展呢?”
还有一位母亲焦虑地说:“海波是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今年上中班了。他在幼儿园是个受欢迎的娃娃领袖,很会变着法儿和小朋友玩,小朋友都听他的话,老师也总表扬他。可是回到家里却像个耗子,连走路也怕出声,见了爸爸更是没精神儿,我多希望他也像在幼儿园那样活泼可爱呀!”
……
为了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我对他们的孩子分别作了详细的、全面的了解。
南南是一个4岁半的小男孩,他上的是一所市立幼儿园。老师是幼师毕业生,有5年教龄,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所以,她班上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的表现都很好。这是问题的一面。可是,问题的另一面是:南南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除了父母外,还有爷爷、奶奶同住,有时候,舅舅、姨也来与他们短期生活在一起。奶奶管这个家,南南当然由奶奶照看了。因为是男孩,奶奶对他一味迁就,舅舅和姨也一样。爸爸、妈妈从心底里不同意这样做,与奶奶也谈过多次,但都无济于事。对南南来说,他经常生活在多种“标准”之中。
小晴是个4岁的小女孩,她上的是一所机关幼儿园。老师原是一位待业青年,经过短期培训才从事这项工作的。她对工作不太安心,觉得心烦,最好是孩子安安静静,不吵不闹。她把课上完,就坐在那儿看小说,谁要在自由活动时说话声音大一点儿,就会遭到她的训斥,好多孩子被她塑造成谨小慎微的“小大人”。小晴的家是个小家庭,妈妈是位小学教师,比较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小晴说话较早,很有礼貌,好奇心强,活泼可爱,有客人来了,还会说个小歌谣呢!一点不腼腆。可是,这位妈妈性格内向,很少和幼儿园老师交流情况,也怕说多了,孩子在班里受气。
海波也是男孩,5岁了,他上的也是一所机关幼儿园。老师是一位幼师毕业生,刚分来不久。她锐意改革,鼓励孩子们的创造性、独立性,谁要是能想出新“招儿”来玩,就表扬谁。海波常常因为玩出新花样而被老师评为“小神通”,他在幼儿园里很有“威信”。可是就是这么一位小朋友,在家里却受到另外的待遇。这主要是他父亲性情孤僻,身体也不大好,对孩子过分严厉。在他工作的时候,不许有一点儿声响。他不但不解答孩子的问题,反而认为是瞎捣乱。因为这个缘故,海波在家里时时小心翼翼,大气不敢出,走路也轻轻地,老是呆坐着玩一盆建筑积木,一点儿灵活劲儿也没有,与在幼儿园判若两人。
……
以上这3个孩子的“两种行为表现”以及造成的原因都有相当的普遍性。
“两种行为表现”绝不是儿童的天性如此,更不是儿童的错,而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教养方式,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婴儿一出世,就生活在一种文化,一种家庭环境,或者说,一种经验之中。没有社会文化环境的婴儿环境是没有的。从前有一个国王叫弗列德里克二世,他想知道是不是有一种叫世界语的语言,如果婴儿不听见他自己所属的文化的语言的话,他是否会说这种无文化背景的世界语。他叫保育员绝对不要对这些被实验的婴儿说话,甚至也不许出声逗他们,只能默不作声地喂他们,给他们换尿布。可是,没等他的实验做完,这几个婴儿全死了。还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士,他做了许多关于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中有一个研究,以174名1岁到14岁的伊朗儿童为对象,他们都分别生活在伊朗的三所教养院里。经过一段时间,他发现:教养院环境愈差,儿童的落后就愈严重。他总结说,早期经验对婴儿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经验包括物质的经验(如生活环境、饮食营养)和精神的经验(如爱憎、教育、期望、奖惩等)。如果这两种环境、两种经验总的要求、目的、教育方式基本一致,则儿童的发展会比较顺利。但如果这两种环境、两种经验很不一致,在一种环境(如家庭)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在另一种环境(如幼儿园)不能表现,甚至于要作出相反的行为表现,才能得到赞许、认可,那么,儿童也会逐渐学会用两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以换取两种环境的赞扬。这样,“两种行为表现”就逐渐形成了。所以说,两种不同的环境,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就是儿童“两种行为表现”形成的一个心理基础。另外,3岁以上的儿童内抑制已相当发展了,他们可以依环境的不同,表现出某种行为,而抑制另一种行为的表现,这就是“两种行为表现”形成的另一个心理基础。还有,希望得到赞赏,避免受到批评,有时是非观念不清,意志不坚强等,也与形成“两种行为表现”有关。
为了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使他们在良好环境中顺利成长,避免形成“两种行为表现”,我觉得家长应做到:
第一,三个“一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一致(如果有不同的看法,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祖辈与父辈的教育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要一致。
第二,父母要掌握一些有关儿童发展各年龄阶段大致的生理、心理特点的知识,以使自己的教育适应他们的年龄特点。
第三,父母应与幼儿园保持密切联系,敢于提出教师对孩子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并且敢于把孩子在家表现的不良行为告诉教师,以利双方的沟通。
第四,通过讲故事,母子共读图书,培养孩子在各种场合要表现一致的良好品德。
第五,发现孩子有“两种行为表现”表现,应及时分析原因,尽快帮助他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