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_收入差距论文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解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分解论文,城乡居民论文,收入差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全面解放,国民经济取得连年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年稳步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达到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0.5倍;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达到7917元,比1978年增长58.2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在显著扩大①,其程度从1978年的157%扩大到2012年的210%,增加5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并非逐年扩大的,而是呈现出波浪型的总体上升趋势。1978-198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总体基本持平;“六五”时期快速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程度从150%缩小到86%;“七五”、“八五”时期快速扩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程度先从86%扩大到120%,再从120%扩大到171%,10年时间扩大了一倍;“九五”时期基本持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程度从171%扩大到179%,5年时间仅上升8个百分点;“十五”时期又出现了快速扩大态势,头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程度从179%扩大到223%,3年时间扩大了44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由于中央采取一系列“倾农”政策,农民收入出现多年以来没有过的高增长局面,使得后两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程度保持基本稳定;“十一五”时期中央更加重视民生,切实解决分配差距过大等问题,通过5年的持续努力,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程度比200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2012年又比2010年缩小了13个百分点,但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依然过大,差距程度还高达21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劳动、分配等诸方面的均等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是长期以来多方面复杂因素的累积效应,只有深刻认清造成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因素和根本症结,才有可能采取正确的决策与行动。

近些年来,人们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分解方法问题作了不少研究,并进行了许多实证分析,主要从经济增长、城镇化、政府政策、劳动力流动、户籍制度、政府投入偏向、经济开放、所有制变化等各个侧面进行研究。有些学者从定性角度进行分析,无法得出各因素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影响程度的定量结论,如郭兴方(2005)把城乡收入差距分解为消费差距和储蓄差距,但没有对消费差距、储蓄差距这两个因素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及其变迁中的贡献程度进行定量分解。另外,有不少学者从定量角度来分解各种因素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如蔡继明(1998)定量分析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与相对收入差别的关系,认为1995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75%源于比较劳动生产力差距;郭剑雄(2005)研究了人力资本、生育率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关系;张克俊(2005)对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与就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人均GDP、财政支出、人力资本、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与理论解释;黄祖辉等(2005)从各项收入来源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份额进行了定量分解;王韧(2006)从经济开放、城镇化进程、制度性和政策性4个方面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宋慧玲(2008)从二元经济结构系数、城镇化率、GDP增长速度、城乡的教育水平差、社会保障程度差5个因素通过回归分析来分解,却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即前面的结论讲“根据这个模型可得出,城乡收入差距与二元结构系数、GDP增长率、城镇化率都成正比,且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99.1%可以由以上3个变量解释”,而在后文又说“根据这个模型可得出,各个地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与各省份的城镇化率成反比,这与时序数据分析结论有明显的不同”、“以上分析表明,城镇化率越低的省份,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叶志强等(2011)的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发展显著地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在这些研究中,人们忽视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分解计量公式构建的4个要件和3个极其重要的定量因素,以致生成了缺陷同类项——其所分解的各影响贡献因子并非由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指标自然拓展出来的,而是人为设置的。4个要件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指标的多层可扩展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计量公式中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计量公式的可导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计量公式的可逆性。3个极其重要的定量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差异与收入差距的紧密关联关系、产出分配率差异与收入差距的紧密关联关系、人口就业率差异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紧密关联关系。劳动生产率差异、产出分配率差异、人口就业率差异是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中自然扩展出来的,而不是人为添加上去的。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提出一个优良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构成因子影响程度及其成因的分解模型,其应当具备5个属性(可导性、关联性、可逆性、准确性和可行性)。其次,根据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指标的多层可扩展性之特征,多维度拓展和推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指标的分层紧密关联指标系列,并运用适当的分解分析原理构建分解模型。从收入来源维度拓展出与它紧密关联的若干关联指标,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拓展为城乡居民人均劳动性收入差距、城乡居民人均资产性收入差距、城乡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三者之和;从城乡居民各项收入来源差距的成因维度拓展出与它紧密关联的若干关联指标,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拓展为城镇居民劳动生产率×城镇人口就业率×城镇产出分配率-农村居民劳动生产率×农村人口就业率×农村产出分配率。在此基础上,运用连环替代分析法推导各层次定量因素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或变化中所起到作用贡献程度的分解模型。然后,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国1995-2011年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构成及其成因的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若干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构造可检验的双层分解模型

笔者认为,一个优良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构成因子,各因子的影响程度及其成因的分解模型应当具备5个属性:一是分解计量公式的可导性,它不是通过人为假设是什么来计算的,而是推导出来的,或者是可以通过科学推导证明的。二是分解计量公式的关联性,分解计量公式中的各个解释变量不是人为添加上去的,而是由被解释变量指标自然拓展出来的,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紧密关联的。三是分解计量公式的可逆性,它可以由分解计量公式的等式右边的各项因子所组成的多项式倒推出等式左边的被解释变量(所需要分解的总体指标)。四是分解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可以精确地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全部分解到各种关联因素。五是计量运算的可行性,在当今计算机时代能够进行代数运算。同时,分解的目的在于挖掘总体人均收入差距的构成和起因,以便寻找相关政策以适当控制人均收入差距的方向和路径。总体人均收入差距的分解可分为人均收入差距源泉构成的分解和人均收入差距成因的分解。前者是考察分析某种人均收入差距是由哪些收入源泉构成的,以及各种人均收入源泉因素在总体人均收入差距形成中所起到的作用程度;而后者则是考察分析其差距是由哪些因素驱动的,以及各种驱动因素在总体人均收入差距变化中所起到的作用程度。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并且以各种定量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拓展为分解研究的着重点。

1.基于收入来源构成维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解模型

根据中国统计制度和统计体系,城乡居民收入可以分解成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三大部分,其中劳动性收入包括工薪收入和经营性净收入。

2.基于收入动因构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解模型

从收入动因构成维度考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成因由人均劳动性收入差距成因、人均资产性收入差距成因和人均转移性差距成因构成。人均劳动性收入差距决定于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差距、人口就业率(其倒数则为赡养系数)差距和产出分配率(即居民劳动性收入占GDP的比重)差距;人均资产性收入差距决定于城乡居民人均资产差距和资产市场化差距;人均转移性收入差距主要决定于城乡居民在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上的差距。本文着重研究城乡居民人均劳动性收入差距成因的分解方法。

衡量和反映在城乡人均劳动性收入差距中劳动生产率差距、人口就业率差距、产出分配率差距三大因素所起的作用贡献份额,可以运用连锁替代分析法进行分解。所谓连锁替代分析法,是指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在运用连锁替代分析法时,需要正确把握因素分解的关联性、因素替代的顺序性和顺序替代的连环性。在运用连锁替代分析法分解城乡居民人均劳动性收入差距中劳动生产率差距、人口就业率差距、产出分配率差距三大因素所起的作用贡献份额时,要基于在社会再生产循环逻辑上生产在先,分配在后;生产要素投入在先,生产成果在后。因此,在替代顺序上应当是人口就业率在先,劳动生产率次之,产出分配率居后。下面,根据连锁替代分析法对城乡居民人均劳动性收入差距中劳动生产率差距、人口就业率差距、产出分配率差距三大因素所起的作用贡献份额进行分解。

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形成中各因素的贡献度测量方法

二、实证数据来源描述

(1)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数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提供中国1978-2011年的各年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数据。城镇居民人均的资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的资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其数据直接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居民人均劳动性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劳动性收入,其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经营性收入、农村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人均经营性收入计算所得,这些收入指标均为名义收入。之所以采用名义收入,是因为在研究分析劳动生产率、产出分配率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时,采用当年价的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更为科学合理。

(2)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合作完成并发布的历年《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公布了1995-2011年各年份的农村GDP占城乡GDP的比重数据(当年价)。基于国家统计局为权威统计部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经济研究所是权威研究机构,且该绿皮书又被社会广泛认可,因此笔者认为该书之中的重要数据——农村GDP占城乡GDP的比重数据应当是可信的;《中国统计年鉴(2012)》提供了中国1995-2011年各年份的全国GDP数据。显然,全国GDP数据乘以农村GDP占城乡GDP的比重数据则为农村GDP数值,而城镇GDP数值=全国GDP数据-农村GDP数值。就业人数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GDP的计价口径为当年价,采用当年价旨在与名义收入分析同口径。

(3)城乡人口就业率数据。城镇的人口数据和就业人数数据、农村的人口数据和就业人数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4)产出分配率数据。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城镇居民人口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总额=农村居民人口总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这些指标以及全国GDP、农村GDP的数据来源均如上所述。这些收入指标的计价口径同上。

根据以上所述的实证数据口径和来源,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结构分析所需的实证数据汇总于表1、表2之中。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变动分解的实证分析

根据表1、表2所列数据资料,运用式(1)、式(4)、式(12)~式(15)可以计算各项收入来源差异因素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及其程度,以及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差距、城乡居民人口就业率差距、城乡居民产出分配率差距等诸多因素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及其程度,计算结果汇总于表3~表5之中。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入来源构成分析

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入来源构成看,劳动性收入的贡献度在60%以上,但所占份额趋于下降;转移性收入贡献度在25%以上,且所占份额趋于上升;资产性收入的贡献度在3%以下。

1995-2011年劳动性收入、资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三大因子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变迁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劳动性收入、资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三大因子的贡献度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首要源泉来自于劳动性收入差距。从表3和图1中可以看出,在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的收入来源构成中,劳动性收入差距因素的贡献占大头,但贡献度明显下降。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1810元,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多1483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劳动性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劳动性收入多9267元,差距值比1995年扩大了3.68倍;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为62.5%,比1995年下降了10.6个百分点。在时间段上考察,居民人均劳动性收入差距因素的贡献度大幅下降主要集中在2004年,这一年贡献度从2003年的74.4%下降到64.7%,下降了9.7个百分点,与同年的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差距因素上升9.6个百分点基本相当。2004-2011年,居民人均劳动性收入差距因素的贡献度运行比较平稳,下滑幅度不大,历经7年下滑了2.2个百分点。人均劳动性收入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巨大贡献以及明显趋于下降的问题,背后必然隐含着驱动力因素,需要深入挖掘与分析。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第二来源来自于转移性收入差距。从表3和图1中可以看出,在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入来源构成中,转移性收入差距因素的贡献度在25%以上,且所占份额趋于上升。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5709元,比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多5145元,差距值比1995年扩大了6.59倍;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为34.7%,比1995年上升了9.6个百分点。在时间段上考察,城乡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差距因素的贡献度大幅上升主要集中在2004年,这一年贡献度从2003年的24.4%上升到34.0%,上升了9.6个百分点,与同年的居民人均劳动性收入差距因素下降了9.7个百分点基本相当。2004-2011年,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差距因素的贡献度运行比较平稳,历经7年只上升了0.7个百分点。形成人均转移性收入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较大贡献以及显著趋于上升的问题,背后必然隐含着推动力因素,有必要深入考察与剖析。

(3)资产性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还很小。从表3和图1中可以看出,在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入来源构成中,资产性收入差距因素的贡献度还较小,但所占份额趋于小幅上升。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资产性收入为649元,比农村居民人均资产性收入多420元,差距值比1995年扩大了7.50倍;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为2.8%,比1995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2.决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驱动因素分析

从决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驱动因素来看,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地位明显下降,产出分配率、转移性收入因素的贡献地位显著上升,人口就业率、资产性收入因素的影响程度变化不大。

1995-2011年劳动生产率、人口就业率、产出分配率、资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五项驱动因素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变迁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五项驱动因素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度

(1)产出分配率在驱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中的贡献度从第二上升到第一。从表4、表5和图2中可以看出,在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入来源构成中,产出分配率差距因素的贡献度成倍上升,成为驱动1995-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巨大且不断扩张的首要力量。2011年,产出分配率因素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值为7940元,差距值比1995年扩大了9.71倍;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为53.5%,比1995年上升了26.1个百分点。在时间段上考察,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贡献度的大幅上升主要集中在2000-2003年,这4年贡献度从1999年的221.1%上升到50.4%,上升了29.4个百分点;与劳动生产率差异因素的贡献度相比,从1995年的低21.1个百分点变为2011年的高38.2个百分点。

(2)转移性收入在驱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中的贡献度从第三上升到第二。从表4、表5和图2中可以看出,在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入来源构成中,转移性收入差距因素的贡献度成倍上升,成为驱动1995-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巨大差距且不断扩张的第二大力量。2011年,转移性收入因素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值为5145元,差距值比1995年扩大了6.59倍;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为34.7%,比1995年上升了9.6个百分点;与劳动生产率差异因素的贡献度相比,从1995年的低23.5个百分点变为2011年的高19.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差距因素的贡献度大幅上升主要集中在2004年,这一年贡献度从2003年的24.4%上升到34.0%,上升了9.6个百分点,与同年的居民人均劳动性收入差距因素下降了9.7个百分点基本相当。这与当年全面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大量退休人员从上一年的从所在单位领取退休金反映为劳动性收入,转向社会养老保障机构领取退休金反映为转移性收入,以及养老金标准大幅度提高高度相关。

(3)劳动生产率在驱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中的贡献度从第一下降到第三。从表4、表5和图2中可以看出,在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入来源构成中,劳动生产率差距因素的贡献度大幅下降,1995-2011年从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巨大且不断扩张的首要驱动力演变为普通力量。2011年,劳动生产率因素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值为2274元,差距值比1995年只扩大了73%;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度只有15.3%,比1995年下降了33.2个百分点。在时间段上考察,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贡献度的大幅下降主要集中在2000-2004年,这5年贡献度连年下降,从1999年的52.6%径直下降到27.6%,下降了25.0个百分点,占比75.2%;在2005年出现反弹后,2006-2011年又呈现连年下滑的态势,从2005年的30.5%一直下降到15.3%,下滑了15.2个百分点。

(4)人口就业率在驱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中的贡献作用不可忽视。从表4、表5和图2中可以看出,在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入来源构成中,人口就业率差距因素在1995-2011年对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巨大且不断扩张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比较稳定。2011年,由于农村居民的人口就业率高出城镇居民人口就业率9.46个百分点,因而相对缩小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947元,这一抑制差距值比1995年扩大了11.55倍;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为-6.4%,其抑制作用比1995年上升了3.6个百分点。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成因的深入解剖分析

综上所述,产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且不断扩张问题的驱动因素主要在于产出分配率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转移性收入差异三大因素,并且这三大因素的作用程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人口就业率差异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且不断扩张问题也不宜忽视。然而,这些还不是城乡居民差距巨大的深层次原因,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巨大且不断扩张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应当深入挖掘和分析产出分配率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转移性收入差异、人口就业率差异等根本动因。

(1)造成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巨大但连年大幅缩小的根本动因在于长期以来国家产业发展布局的二元结构。第一,产业布局的制度安排差异。政府对城镇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偏向,那些主导产业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以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中小城市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紧接着是中小城市也在大城市“发展极”的强大辐射作用下得以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则以农林牧副渔为主体,虽然农村工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农村生产流通的增加值远远低于城镇。第二,财政和金融投入差异。国家财政、金融、外贸和法律等部门优先支持城镇经济发展,农村的金融资源则源源不断地流向城镇。第三,生产规模、工艺设备差异。城镇工业生产规模大、工艺先进,农村工业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第四,文化和技能差异。城镇观念远远领先于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总体比农村高得多,劳动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总体上远远超过农村,城乡劳动效率差距较大。

但是,应当引起关注的是:劳动生产率差异因素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的贡献度出现了连续下降的现象。2011年,城镇劳动生产率比农村劳动生产率高43.4%,这一差距比1995年缩小了165.2个百分点;其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贡献度也从1995年的48.5%下降到2011年的15.3%,下降了33.2个百分点,从最大的贡献者变为第三。发生这种巨大变化,可以归因于4个方面:第一,农村居民快速向城镇转移,城镇居民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速远远低于农村。农村就业人口2011年末比1995年末减少了8463万人,减幅17.3%;城镇就业人口则连年增长,2011年末比1995年末增加了17102万人,增幅89.8%;其中“十一五”农村就业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累计减少了4840万人,减幅达10.5%,而城镇就业人口却累计增加了6298万人,增幅高达30.3%。第二,城镇公共管理和服务人群快速膨胀,“十一五”这一类就业人口累计增加463万人,增幅13%,由此稀释了大量劳动生产率。第三,尽管1995-2011年城镇GDP取得了较快增长,年复合增长15.7%,比农村快3.8个百分点,但是这远远抵不上城镇就业人口大幅增长和农村就业人口大幅下降双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城镇劳动生产率增长了4.43倍,但还是比农村劳动生产率增长6.33倍少三成。第四,从2004年开始全面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大量退休人员从2003年的从所在单位领取退休金反映为劳动性收入,转向社会养老保障机构领取退休金反映为转移性收入,以及大幅度提高养老金标准,从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城镇人均劳动性收入增长。

(2)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巨大的根本动因在于长期以来国家养老保障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割的收入再分配制度导致城乡转移性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即城镇居民能享受到的政府绝大部分转移性支付,大部分通过养老保险金发放等实现转移支付;而广大农村居民则基本上享受到政府的极小部分转移性支付,基本通过社会救济福利费、救灾支出以及微薄的农保金等转移支付。2011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总量为39434亿元,占全部转移性收入的91.4%,而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总量为3699亿元,只占全部转移性收入的8.6%;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占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2%,比农村高18.1个百分点,以致当年由于转移性收入差距因素就使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5145元,占总差距的34.7%。这样一来,我国的转移性收入不仅没有使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得到缓解,相反是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探究。第一,从量上考察分析,城镇离退休人口的大幅增长,2010年参加社会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总数达到6305万人,比2005年增加1937万人,增幅44.35%;城镇离退休人口人均养老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转移支付给参加社会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人均退休金达到16741元,比2005年增加5980元,增幅55.57%。与此同时,农村养老人口也大幅增长,但是其养老金收入却寥寥无几。第二,从质上考察分析,则是城乡居民养老财政制度安排上的天壤之别。城镇居民能享受到政府绝大部分的转移性支付,大部分通过离退休工资和养老保险金发放等实现转移支付;而广大农村居民则基本上享受到政府极小部分的转移性支付,基本通过社会救济福利费、救灾支出以及微薄的农保金等转移支付。尽管近几年来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和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险,这是一项关乎广大农村居民长期利好的阳光事业,但是,从前些年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看,农村居民获取的该项转移性收入与城市居民之差距仍将呈现扩大趋势,转型性收入差异因素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功能作用还难以得到正向发挥。

(3)城乡产出分配率差距巨大且不断扩张的根本动因在于城镇化引致的农村“三高”(高素质、高技能、高收入)就业人口向城镇迁徙,“吃皇粮”就业人口数量和工资的大幅增长。1995年以来,中国城镇产出分配率与农村产出分配率比较具有两大特点:第一,两者差距巨大。2011年,城镇产出分配率为40.3%,比农村产出分配率为19.6%高20.7个百分点。两者差距巨大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就业人口中存在大量不创造GDP的“吃皇粮”就业人口,并且这些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较高,人均工资也较高,2011年城镇就业人口中由财政拨工资的“吃皇粮”就业人口数量多达4488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12.4%;城镇就业人口创造的附加值大大高于农村就业人口。第二,两者差距不断扩张,城镇产出分配率下滑幅度远远小于农村产出分配率。2011年,城镇居民产出分配率为40.3%,比1995年的47.4%下滑7.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产出分配率则从1995年的37.2%下降到19.6%,下降了17.6个百分点,后者比前者多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在时间段上看,农村居民产出分配率比城镇产出分配率多下降10.5个百分点,主要反映在2000-2003年4年间,2003年农村居民产出分配率为28.99%,比1995年下降了8.57个百分点,而城镇上升了5.78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4.35个百分点。城乡产出分配率差距不断扩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一是城镇化引致的农村“三高”就业人口加速向城镇迁徙。2001-2011年,是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据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末与2000年末比较,城镇就业人口增加12991万人,而同期农村就业人口减少8372万人,城镇在这一时期新增的就业人口中,大致有65%来源于农村。其中城镇“十一五”新增就业人口6298万人,而同期农村就业人口减少4840万人,这就是说,城镇新增的就业人口中来自于农村的比重高达77%。这些人口通过迁徙成为新的城市居民,具有较高教育素质(高等、中等学校毕业)、较高技能(管理技能、营销技能、操作技能)、较高收入(劳动性收入),他们在农村绝大多数属于较高收入群体。他们迁徙到城镇后,在较大程度上引致了农村居民产出分配率的快速下滑。二是城镇就业人口中由财政拨工资的人口占比大幅上升。2011年,城镇就业人口中由财政拨工资的“吃皇粮”就业人口占城镇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12.4%,比2003年提高了7.9个百分点。这些不直接创造GDP的就业人口占城镇就业人口比重的大幅提高,在较大程度上对城镇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下降发挥了抑制作用。三是2001年以来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多次大幅增长工资,这些不直接创造GDP就业人口的人均工资大幅增长,自然而然延缓了城镇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下滑速度。

(4)城镇人口就业率低于农村缺口显著扩大的主要成因在于伴随城镇化而生的农村待业人口的大迁徙。2011年,城镇人口就业率为52.3%,比农村的61.8%低9.5个百分点,这一差距比1995年扩大了6.6个百分点,这是农村人口连年快速向城镇迁徙的累积效应。随着城镇化发展的不断深化,大量农村人口迁徙到城镇,并且这些从农村迁徙到城镇的人口中为数不少属于待业人口的区域迁徙,即从农村待业向城镇待业演变,这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城镇居民人口就业率,同时提高了农村居民人口就业率;当然,也有一些在农村属于就业人口而成为城镇人口后就转变为待业人口。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一个优良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各构成因子的影响程度及其成因的分解模型应当具备可导性、关联性、可逆性、准确性和可行性5个属性。根据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指标的多层可扩展性之特征,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来源构成和决定人均收入差距形成或扩大的驱动因素两个维度拓展出与它紧密关联的若干关联指标,运用数理分析方法推导出各层次定量因素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形成或变化中所起到作用贡献程度的分解模型。将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国1995-2011年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构成及其成因的实证分析,并得出了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若干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一,产出分配率差距是驱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形成和扩大的首要因素,缩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务必先缩小城乡产出分配率差距。主要路径和措施有:大力支持农村经济产业化和规模化,提高农村经济的规模效益;加大农村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加农村制造业的附加值;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操作技能、经营技能和管理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免除农村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一切税费,以提高经营效益和增加纯收入;切实推进机构改革,坚决实施精官简兵,通过精简政府机构和事业机构,压缩人员编制,大幅减官减兵,严格控制公务员工资增长。

第二,人均转移性收入差距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过大且持续扩大的仅次于产出分配率的第二大动力,缩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必须缩小城乡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差距。然而,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城镇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和农村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都将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因此,建议大幅度提高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收入水平,主要途径有:制定农村老龄人口增收快于城镇老龄人口增收的财政收入转移机制,这里讲的是增收金额,而不是增长幅度;调整和优化农村养老基金统筹机制,按照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总额的一定比例统筹,并且这一比例应当高于城镇;制定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享受养老金收入的基本人均标准,考虑到城乡物价水平差异,城镇居民享受养老金收入的人均基本标准可以高于农村,但这一差距不宜过大,应当有计划、有步骤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收入差距。

第三,劳动生产率差距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第三项因素,且其所占贡献份额呈现快速缩减趋势,缩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经济增长对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起扩大作用之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这是因为如果农村经济增长较明显地快于城镇经济增长,就可以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不是起扩大作用。如何更有效地发展农村生产力,更快地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使农村与城镇劳动生产率不断趋近,是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关键,也是新世纪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重要难题。笔者以为,应当采取4项措施:一是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正负影响。为了缩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政府应当更加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并制定农村经济增长快于城镇经济增长的产业政策、财政扶持增长和金融优先支持政策。二是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农牧渔业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和集团化。三是加大城市制造加工业向农村转移力度,推进农村制造业和加工业的规模化、现代化、集团化,大幅提高工业增加值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四是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改善农业生产贸易条件,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第四,农村“三高”就业人口向城镇迁徙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加剧的放大器。“三高”就业人口短缺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关键性因素,提高农村“三高”就业人口占比是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必由之路。建议制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制造业向农村迁徙与扩散的政策推进机制,在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上予以优先安排,在财政税收上予以减免。通过这些产业迁徙与扩散,不仅可以带动农村大批配套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吸纳大量的城镇“三高”就业人口流向农村,还可以留住和回流大量农村“三高”就业人口在农村创业或就业,能够据以创造大量的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来提升农村就业水平。

第五,城镇化发展推动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在较大程度上使城镇拉高赡养系数或降低人口就业率,同时使农村降低赡养系数或拉高人口就业率,从而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建议继续加大城镇化建设步伐,实行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的结构性调整政策,国家应当重点鼓励农村“双低”人口(低劳动生产率、低劳动收入)向城镇迁徙;加快小城镇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步伐,更有效地解决农村迁徙到城镇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这样既有利于缩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又有益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迁徙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助于巩固和提升城镇区域的社会稳定与和谐程度。

第六,人均财产性收入差异变动因素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扩大的贡献度有所提升,但贡献度依然不大。然而,随着资产多元化和投资多元化的持续发展,人均财产性收入差距必将成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潜在因素。因此,在解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中,不可忽视城乡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差异扩大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创新财产性收入统计思路,提高财产性收入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打开农村财产投资通道,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条是开放农村居民住房交易政策,允许农村居民住房买卖交易,同时为融资抵押解决“瓶颈”问题;加强农村居民财产投资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他们的投资实务水平,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

①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

标签:;  ;  ;  ;  ;  ;  ;  ;  ;  ;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_收入差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