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价格与物流成本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成本论文,物流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流的巨大经济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但是我国对于如何在实践上开发这种价值还比较模糊。本文通过物流业务视角和物流资源视角的交叉对生产商贸企业(物流服务需求方)和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供应方)的物流成本的分布进行了细化分析,为物流统计和物流决策提供了基础和手段。
一、物流价格与物流成本
在实际交易过程中,物流价格往往既不是供给价格又不是需求价格,而是供需双方经过谈判确定的交易价格,这个交易价格一般受物流总量、物流供应方的服务水平、双方对交易信息的掌握程度、物流质量、物流需求方的特殊要求以及双方的谈判能力等因素影响。双方经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之后,会形成一个可供接受的价格区间,双方共同接受的价格区间即为交易价格区间。如图1所示,上方为物流供应方A,其下的箭线向下,代表价格水平越低,它从物流中所获得的效用水平越低,其箭头顶点处恰是物流供应方A的受理极限价格水平;而下方为物流需求方B,其上的箭线向上,代表价格水平越高,它从物流服务中所获得的效用就越低,箭头顶点处恰好是其支付极限价格水平。受理极限价格水平与支付极限价格水平之间的区间,即,为交易价格区间。
要确定物流服务需求方的支付极限是相对困难的,但是基于企业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一般可以认为它做出外购物流服务决策的依据是外购服务的花费小于自己进行物流业务的花费,即自营物流成本,所以支付极限为物流需求方的自营物流成本。物流供应方的受理极限的确定在直观上比较清晰,即物流供应方的物流成本。因为物流企业一般不会用低于成本的价格来受理业务,至少平均来说不会低于企业的平均物流成本,否则企业是经营不下去的。
图1 交易价格区间示意图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对物流供应方还是物流需求方,物流成本都是影响物流价格的内在核心因素,所不同的是对于物流需求方来讲的物流成本是假设它不外购物流服务而自己进行物流业务所需要的成本。因此,对物流需求方即生产商贸企业来说,明确自营物流成本是企业进行物流业务外包决策的关键依据;而对物流供应方即物流企业来说,明确物流成本对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进而开拓市场提高利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物流成本核算对比
对于生产商贸企业来说,由于现行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担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物流成本自然成了无法说清楚的“糊涂账”。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其企业运营的总成本即可看作企业的物流成本,但是成本统计是从各类资源的总支出的角度进行的,无法考察不同的业务的实际成本。
物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其无论宏观统计还是微观核算都是做得比较出色的,历年的统计数据都有章可寻。
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2年发布的“物流成本管理公告”中对企业物流成本做了规定,即“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计划、实施、控制内部和外部物流活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具体说来,物流成本包括企业在采购、运输、仓储、物流和存货管理、订单处理/客户服务、预测和生产计划、相关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物流支持活动等典型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
但是也应该看到,无论是美国宏观物流成本的构成还是微观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其首先是概念界定并不是非常清晰,比如仓储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有并列的有包含的,再比如行政管理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内涵是否相同;其次是涵盖的内容并不完备,比如采购成本、预测/计划成本等都没有纳入(虽然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将此成本纳入定义当中,但统计至少是调查统计没有将其列入)。
三、物流成本的交叉分析
从上文可知,目前物流成本的划分大多根据物流环节或者物流业务来进行,单从这一视角考察物流成本仅仅能看出物流成本在不同业务间的分布情况,而这一业务到底耗费了哪些资源,其降低的空间有多大仍不清楚。因此,本文在国外对物流成本构成划分的基础上重新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归并和更加详细的拆分,并从资源视角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了划分,然后将两种视角下的构成进行正交,形成物流成本明细表,从而将物流成本进行深度细化。
(一)物流业务视角的成本
从物流业务的角度,参照国内外的划分,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管理成本三大部分,另外将不便划入上述三部分的内容合并后单列为其它项。
运输成本进一步划分为城际公路运输、本地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油料管道运输、航空运输、内河(沿海)航运、国际海运、货运代理。该划分方法主要依据运输方式及地域关系,较美国的划分更加完整和清晰,避免了公路运输和城际卡车运输之间的重叠,避免了遗漏本地其他种类货车的运输,避免了遗漏水运这一重要的运输方式,并且剔除了本不应该计入企业物流成本的“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项。
存货成本进一步划分为仓储成本、搬倒成本和库内运输成本。仓储成本为存货持有成本的主体,指物品的静态存储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搬倒成本指为取得某物品或者将某物品放到目标位置而暂时将其他物品转移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库内运输成本是物品在库内运输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含将物品入库和出库的花费。仓储成本为存货成本的静态部分,搬倒成本和库内运输成本是存货成本的动态部分。
管理成本是物流活动得以进行所必需的辅助性或前提性环节,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采购成本、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计划/预测成本、信息管理成本(指信息系统的购置和运营维护所花费的成本)、其他相关办公成本。管理成本在物流企业和生产商贸企业的物流成本中是有差异的,物流企业的管理成本应全部计入物流总成本中,而生产商贸企业的管理成本应进行分摊,分摊的基本依据是哪些管理成本是因物流而产生或者为物流而服务的,实际操作中可以简单的按物流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对管理成本进行分摊。
(二)物流资源视角的成本
成本,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资源消耗,因此,从资源的视角考察物流成本才能真正了解物流成本的构成。而成本概念上的资源不外乎人、财、物三大资源。而这三大资源统一都可以从企业支出的角度来考察,人的方面主要是员工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等薪酬支出),财的方面主要包括保险费、利息、各种税费等,物的方面主要包括房屋及仓库租金、设备购买及维护、日常消耗物料、燃料、水电、货物贬值及过时损失等。同样,难以清晰界定的列入其他项。
(三)物流成本交叉分析
无论从上述哪个视角考察,得到的总是统计特征,难以清晰的显示物流成本的详细分布特征。而为了得到这样的分布特征,我们将上述两个视角进行交叉分析,即考察在不同物流业务中各种资源的消耗情况或者不同的资源在各种物流业务中的分配情况。即得到一张以物流业务和资源为属性的二维表(参看表一、表二)。
为计算二维表中的数据,各资源列还可以根据不同资源的属性进行细分,一般可按照单位成本、数量、小计进行单列。如果涉及到使用年限,则要考虑一次性投入的成本分配,即根据贴现率分配到每一年。例如:薪酬成本可以进一步分为人员年薪和人数两项。而设备成本可以进一步分为购置成本和维护成本,其中购置成本要根据设计使用年限和社会折现率进行分摊,设备成本中的购置成本可以用公式算得。其中,n为设计使用年限,Tn为设备购置花费,λ为社会折现率。(注:分摊成本的方法有多种,本方法为根据社会折现率及使用年限均匀分摊至每一年,且不考虑设备残值,若考虑残值应作相应修正。)
(四)示例
为简单展示上述二维表对于物流统计和决策支持的作用,抽取其中的仓储行和管理系统行对各列(部分列进行了细化)进行假设分析。
假设决策一为现状,决策二为引进库存管理系统,假设决策二仅对仓储业务产生影响(实际产生的影响可在完整表中展现),表中数据为假设数据,仅用于示例。
从两张表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决策二比决策一(现状)的总成本降低了51.4万元(196.4-145),即仅从成本上来说,引进库存管理系统的决策是合适的。当然,总成本仅仅是决策的依据之一,总成本的降低并不足以说明决策可取,单位效益成本(即成本效益比)的降低更能支持决策。
二维表的最大的意义在于明确了每一项物流业务到底消耗了哪些资源、消耗了多少资源,从物流业务和资源的角度探讨了物流成本的分布,为进一步分析从哪些角度节约物流成本、节约的空间有多大、不同决策的效果提供了统计基础和有效手段。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缺少以前统计资料的支撑,要重新建立统计核算体系,基础工作量较大,二是对于共用资源在不同业务中的划分比较困难,要注意不重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