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姜山镇绕岭中学 2666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问题情境趣味化,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要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欢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哲学家泰乐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斯那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乐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告诉他:“没有人知道,古书中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的判断这金字塔有多高。”泰乐斯说:“可是这是可以马上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出塔的高度。”众人感到惊讶。说完,泰乐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很快测出塔高131米。讲故事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故事讲完了,学生都产生了疑惑的眼光,兴趣很高。接着老师问:“谁能说出他是怎样测出塔的高度吗?”学生面面相觑,回答不出,这时教师顺势利导,告诉学生:下面将要学习的相似三角性的判定方法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等学完新课后,师生回过头来思考泰乐斯是采用了什么原理测量金字塔的……这样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问题情境生活化,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实际相关生活的调查报告,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
如在“线段大小的比较”的一课中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这些红线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引导同学们的讨论,得知是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由此引入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学生会倍感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会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问题情境障碍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易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可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
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再跳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四、问题情境开放化,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感觉,真正学会“数学思维”。
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时候,有这样一题“8人分别乘两辆小汽车赶往火车站,其中一辆小汽车在距离火车站15千米的地方出了故障,此时距离火车停止检票时间还有42分钟,这时唯一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有一辆小汽车,连司机在内限乘5人,这辆小汽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时,这8人都能赶上火车吗?”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相互交流,只要符合实际,就给予鼓励。
总之,要使数学课堂动感与鲜活,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臧东歧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6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数学论文; 角形论文; 兴趣论文; 小汽车论文; 思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