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益创业动机特征的实证研究_创业论文

青年公益创业动机特征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机论文,公益论文,特征论文,实证研究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5)05-0025-06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5.05.004.

       一、引言

       公益创业也译为“社会创业”,是成功结合商业营利与社会公益的新型创业理念与模式,其核心是利用市场机制创造社会价值。随着公益创业潮流的推进,公益创业教育也演变为新热点。公益创业教育的要义就是培养与触发公益创业动机[1]。青年是公益创业的生力军,熟悉青年公益创业动机的水平与特征可以预测并引导其公益创业行为,提升公益创业成功效率,辅助构建有效的青年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公益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1985年,勃纳德·威纳指出动机是构筑人类诸多行为的动力基石,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引导该活动偏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2]。菲利普·奥尔森和黛布拉·博瑟曼指出创业动机是隐藏在创业者的背后,激发、维持、调节与引导创业行为的一种内驱动力[3]。罗比乔德·伊夫等将创业动机视为经营企业所有权而获取的,决定企业家行为模式与企业兴衰的企业家目标[4]。斯科特·谢恩认为创业动机是个体的一种自发性,一种可以影响机会感知、资源获取及创业活动执行的意愿[5]。国内有学者指出动机是行为的先导,创业正是创业动机推动下的一种创造性社会行为[6],一个系列机会识别、评价与寻求资源开发的不断演变过程[7]。

       虽然学界在创业领域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创业机会识别、创业绩效、创业意向与创业风险等方面,在创业动机的实证研究方面则显得比较匮乏[8]。作为崭新的创业领域,公益创业巧妙地融合公益服务与创业发展,已取得跳跃式发展。开创公益创业新趋势的青年公益创业也已转变为活跃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9]。本文选取青年公益创业者为研究样本,对公益创业者动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探究青年公益创业热情和推动青年公益创业。

       二、研究工具

       有关创业动机的测量探究历来是创业领域实证研究的一个热门议题,但限于研究视角与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创业动机测评问卷。库拉特克和纳夫齐格基于以往学者的研究,提炼了一套包括外部激励、内部激励、独立与自我控制、家庭保障四结构的创业动机测量模型[10]。库珀和莱布兰德以英国营利小企业家为调查对象,指出在创业者心中最重要的创业推动力依次为“个人获得成功感”、“按自己方式做事”、“做长远规划的自由”,而货币收益仅归属为一种次要推动力[11]。张凯竣和雷家骕基于成就目标理论,提出创业动机是能够维持与引导个体成功创业的行动力量,包含了精神动机、名利动机和责任动机三维度[12]。曾照英和王重鸣通过大样本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指出,国内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可以划分为事业成就型和生存需求型两类,每类又囊括不同的子维度[13]。粘永昌指出大学生创业是做好创业准备的大学生与合适的创业环境相融合的产物,其创业动机有一定的独特性,并提出了创业动机“四因素”说——生存的需要、积累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就业的需要[14]。与传统的商业创业不同,公益创业具有显著的社会目的与使命,表现出明显的利他动机,也具备自己的特色。本研究基于创业动机四结构测量模型,综合上述相关学者的研究,融入青年公益创业特性,采用归纳法构建青年公益创业动机的内容维度,并自主编制了《公益创业青年调查问卷》初稿。通过青年恒好项目工作委员会专家的修改,形成最终问卷。该问卷分为四部分:个人与企业基本情况、公益创业历程、公益创业现状、对青年进行公益创业的看法与建议。

       三、样本与数据

       本次调研借助国际劳工组织的“KAB(Know about Business,了解企业)”项目对高校“KAB”体系及公益创业组织机构的创业青年发放网络调查问卷,收集所需数据资料。创业青年自愿填写的所有信息将最终反馈到“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可以确保问卷填答人对问卷中的题项都提供了高质量的可靠评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44份。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来看,本研究所获样本分布地域宽广,涵盖了北京、河南、安徽、湖南、青海、内蒙古等24个省、自治区与直辖市;从所属行业来看,既有常见的教育文化、扶贫开发、老人和残障等传统公益创业领域,又有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网络传播等新型公益创业领域;从组织成立年限来看,既包括成立不到半年的初创组织,也有成立三年以上比较稳定的公益创业组织;从产权性质来看,既有传统的非营利组织与商业企业,也有兼顾公益与营利的社会企业,但传统的非营利组织居多;从企业人员规模来看,既有不足30人的小团体,也有100人以上的大型公益创业组织。样本公益创业项目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综上分析,本研究样本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

      

       四、结果与分析

       (一)青年公益创业意向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在回答“您对青年进行公益创业持有怎样的态度”的问题时,80.1%的青年选择“持认同态度”,2.8%的选择“反对”,还有17.2%的选择“一般,视情况而定”。在被问及是否有公益创业意向时,76%的青年表示有,认为公益创业的公众接受度及参与度会逐渐提高,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2%的持不明确态度,认为公益创业的发展会随国家政策波动。此外,对于影响公益创业的成败因素,只有2.1%的青年选择不确定,另有52%的青年选择受单一因素影响,“社会关系”、“创业基金”、“创业伙伴”成为影响公益创业成败的三大主要因素,分别占到样本的14.7%、14.5%、14.3%。同时,在关于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的优势比较中,84.7%的受访者认为青年公益创业具有多重优势,主要体现在很好地践行社会责任(占72%)、缓解就业问题(占50%)、创造社会价值(占50%)、低壁垒(占48%)和顺应社会发展(占45%)等五方面。可见,青年对公益创业的理性认识还比较乐观,对公益创业的风险认识、发展前景也较为清醒。

       (二)青年公益创业动机的因素分析

       对具有公益创业意向青年的初始动机进一步进行分析发现,总体上,青年初始公益创业受多种因素驱动,既有为保障或获取更好物质条件的低级需求动机,如解决就业;也有致力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高级需求动机,如回报社会;还有追寻自己兴趣的中级需求动机,如挑战自我、学以致用[1]。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受单一初始动机驱动占调查对象的39.6%,“挑战自我”因素尤为突出。在混合的初始动机中,挑战自我、学以致用、回报社会的组合动机所占比重为13.2%。

       从单一选项分析,选择“挑战自我”的青年公益创业者最多,达94人次,占有效样本数的65.3%;其次是“回报社会”,为85人次,占有效样本数的59%。而对“您认为青年公益创业的主要目的”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发现,与初始动机结果一致,主要是实现个人价值与履行公民义务、服务社会。这表明青年公益创业在表现显著利他性时,也体现出很强的自我实现动机,希望在创业过程中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三)青年公益创业动机差异分析

       1.性别与公益创业动机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公益创业组织领导人或创始人中男性占66%,女性占34%,故整体上,男青年的公益创业动机显著高于女青年。这与我们凭经验感知的女性更具爱心,会更多地从事公益事业相悖。这可能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男性青年的抗压能力强、冲劲大,更希望并选择以创业方式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其二,尽管广大女性的创业意识渐增,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相对男性所受家庭、观念的束缚较大且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低于男性,致使她们专业技术知识相对较差,缺乏一些创业成功的自信[15]。另外,在“挑战自我”方面,两者的差异较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公益创业本身所具有的挑战性、风险性恰好符合男性勇于冒险、强烈好奇心的特质。

       2.年龄与公益创业动机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公益创业主要集中于18~25岁,占全部样本的74.3%,并表现出很强的“挑战自我”欲望。这也基本吻合该年龄阶段的行为倾向特征。18~25岁的青年多是一群没有家庭和工作压力,朝气蓬勃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充满热情,享受超越自我的感觉,渴望得到更多认可。一般而言,青年在25~30岁期间开始偏向理性思考,希望学以致用,能在从事公益的同时也提升自身价值。在30岁之后,生活、工作中的束缚渐多,甚至有了家庭的羁绊,对于公益、慈善的激情也有所消颓,由理想型转向现实型。

       3.教育程度与公益创业动机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青年公益创业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较显著,呈倒“U”型,先增后减的趋势。青年公益创业者的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占样本总数的68.8%,低于或高于本科学历的青年公益创业者较少。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公益创业的特性使其注重奉献精神,学校是塑造青年精神品质的摇篮,低于本科的青年可能受此方面的熏陶相应较少;而学历过高,则相应地将缺少一种纯粹的在实践中挑战的情愫。另外,具有本科学历的青年,选择“挑战自我”为15人次,占比重为65.2%,而高于本科学历的和大中专学历的被调查者选择此项的比例持平,均为17.4%。另外,在选择“回报社会”选项的被调查者中,本科学历的为13人次,占72.2%,其次为本科以上学历者,占27.8%,且在“挑战自我”与“回报社会”的混合选项中,本科学历创业者为13人次,占81.3%。这表明,对比而言,公益创业的主力军是一群注重“挑战自我”与“回报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创业者。同时也表明创业教育对公益创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校始终在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国外公益创业教育影响,国内高校也开始将公益创业介绍给本科生与研究生。如湖南大学针对本科生公益创业教育,专门推出了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产学研一体化公益创业教育项目。

       4.认知渠道与公益创业动机

       由表2可知,通过学校教育来从事公益创业的青年公益创业动机以“学以致用”和“回报社会”为主,这主要得益于学校的创业教育,尤其是公益创业教育。公益创业教育主要强调两点:(1)学以致用,在公益创业情景中综合分析所学内容、创建新的知识体系,并进行有效评价;(2)循序渐进,先由教师等有经验的人士指导进行公益创业技能的模拟与尝试,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展开实际的公益创业与社会创新[16]。通过政府、企业、公益创业组织所开展的活动而进入公益创业领域的,其动机多为“挑战自我”与“回报社会”。或许是政府与公益创业组织主要立足于自身与社会角度,自身角度主要是挑战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社会角度则是回报社会与社会创新,将这两种角度结合才能更好地诠释公益创业经济与社会的双重价值。而媒体报道也是聚焦于“挑战自我”和“回报社会”,最后通过亲人或朋友的推荐而进入公益创业领域的,其初衷主要为“解决就业,获取经济利益”。以上表明,公益创业动机与从事/了解公益创业的渠道途径有一定内在联系。

      

       五、结论与反思

       (一)主要结论

       1.青年进行公益创业的理性不断增强,对公益创业的风险与前景认知较为清醒。尽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公益创业以18~25岁的大学生为主要群体,但他们绝大多数都能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对待公益,在涉及公益创业与传统商业的优劣势比较及青年公益创业者创业目的等问题时,青年公益创业者都给出了比较理智的答案。

       2.青年公益创业动机具有复杂性,涉及经济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但总体偏向社会性动机。这与公益创业以社会公益理念为导向,创造社会价值、增进社会福利、实现个人追求的价值目标吻合。

       3.不同教育程度、主要认知渠道、性别及年龄的青年公益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有一定差异。一般而言,18~25岁的男青年、本科学历、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及政府、企业公益创业组织自身宣传来了解公益创业的,其创业动机中带有更浓的社会性成分,更倾向于“挑战自我”与“回报社会”。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府对公益创业的支持与引导

       本次调查样本数据显示,公益创业组织启动资金规模大部分都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下,与政府支持力度的欠缺有一定联系。政府资助是各国公益创业组织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发达国家除了重视直接的资金投入,还善于加大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另外,表2的数据表明政府的宣传与重视也是青年认知公益创业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政府对公益创业的倡导与支持既可以增加组织的启动资金规模,又可以有效地激发青年的公益创业动机,指导青年公益创业。

       2.积极倡导公益创业教育

       作为公益创业组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人才是青年公益创业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受困于有限的资金、无保障的员工待遇和福利及身份合法性问题[17],公益创业组织很难吸引与招揽到专业人才。尽管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公益创业组织人才培养机制及实施人才激励措施,来突破公益创业组织人才供给不足的瓶颈,但最简洁有效的方法则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行公益创业教育。实质上,公益创业教育不是纯粹地教授他人知识,更多的是强化受教者的公益意识,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增强其进行公益创业的动机。

标签:;  ;  ;  ;  ;  

青年公益创业动机特征的实证研究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