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收支弹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支论文,中国论文,弹性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论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逐渐增大。据统计,2000年中国的外贸依赖程度为42.95%,达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史最高点,是1991年的1.57倍、1980年的3.41倍。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特别是美国9.11事件之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2.4%,与2000年4%的实际增长率相比,降低了40%,由此造成的出口需求不足将严重打击中国出口;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保持7-8%的年增长幅度,对国外商品的进口需求随之增长。因此,中国外贸面临的问题体现为出口萎缩和进口增长进而导致的贸易收支逆差。
世界经济的下滑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程度以及中国改善贸易收支的途径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
(二)理论和文献回顾
国民收入和汇率是影响贸易收支的重要变量,不同的国际收支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着重分析了汇率因素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根据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进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则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额抑制进口额,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国际收支的乘数理论注重国民收入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国外国民收入上升有利于出口增加、贸易收支趋向顺差,国内国民收入上升使进口增加、贸易收支趋向逆差。在此基础上,国民收入对进出口的影响程度决定于贸易乘数的大小。国际收支的吸收论采用了一般均衡的方法,从总收入与总吸收的关系来研究货币贬值、收入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特别是吸收论中考虑到贬值影响进出口后,进而影响收入,进一步通过乘数效应影响进出口,此时的“马歇尔-勒纳条件”不再是局部弹性,而是总体弹性。以上的国际收支理论是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从局部分析到一般分析。其中按照微观理论分析国际收支,即采用单方程估计汇率和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暂不考虑一般均衡分析,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也将讨论限定于这一范围,从而便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从微观角度研究贸易收支是国内外研究十分关注的领域,笔者收集的与中国相关的研究如表1所示。以上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很一致,原因在于他们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期、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首先,从研究对象的区别看,Marquez(1990)以欠发达国家整体为对象,对中国的针对性不强,后三项研究针对性较强。其次,从时间看,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三篇论文分别研究了70年代、80年代和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的情况,比较其结论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外贸易价格、收入的弹性逐渐增大,这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对外开放力度加强的基本宏观情况是相适应的,也为本文用价格和收入弹性分析1981-2000年中国贸易情况奠定了基础。再次,从研究方法看,Jaime Marquez的研究是建立在双边贸易基础上,考虑到自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分析基础更为扎实,避免了多边分析中的总体误导因素。而后三项研究都是建立在多边贸易基础上,分析中没有考虑双边价格弹性,虽然从总体上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但是用于分析具体的双边贸易时不能针对不同的贸易伙伴分别得出结论,也不能研究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竞争关系。因此,本文兼顾双边和多边分析,先分国别研究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再采用多边分析方法研究中国总体贸易。
表1 汇率和收入对中国贸易收支影响的有关文献
注:
①Jaime Marquez的研究以欠发达国家整体为对象,建立在双边贸易基础上,并采用了季度数据,其他研究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建立在多边基础上并采用年度数据。
二、模型的建立
为分析方便,首先建立多边贸易模型。我们根据不完全替代理论(the imperfect substitutes model,Goldstein and Khan,1985)建立进出口模型。在这个理论中,最关键的假定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家进出口商品和国内生产的商品不具有完全替代性。中国进口商品有相当部分是国内尚无能力完全替代的生产资料,而出口商品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不完全替代理论在中国能够适用。关于函数的具体形式,国内外的研究(厉以宁,1991;陈彪如,1992;戴祖祥,1997)都表明采用C-D形式的函数是符合实际经济情况的。本文的计量分析也说明了其可行性。
因此,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函数可以分别表示为:
DX[,t]=A(P[*,t])[α[*]](Y[*,t])β[*]
(1)
DM[,t]=B(P[,t])[α](Y[,t])[β] (2)
其中,t为表示时期的下标,DX和DM分别表示中国出口总需求和进口总需求,P[*]和P分别表示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即进出口商品价格与买方国家物价水平之比。Y[*]和Y分别表示外国与本国的实际收入水平。
根据弹性的定义,进、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分别为α和α[*],收入弹性分别为β和β[*]。
对(1)、(2)式对数线形化得:
ln(DX[,t])=lnA+α[*]ln(P[*,t])+β[*]ln(Y[*,t]) (3)
ln(DM[,t])=lnB+αln(P[,t])+βln(Y[,t]) (4)
由于进、出口需求量不能直接观察到,再假定进、出口需求变化遵循存量调整规律:
X[,t]/X[,t-1]=(DX[,t]/X[,t-1])[k[*]]
(5)
M[,t]/M[,t-1]=(DM[,t]/M[,t-1])[k] (6)
其中,M和X表示进口量和出口量。
将(5)、(6)式代入(3)、(4)式,得:
ln(X[,t])=k[*]lnA+k[*]α[*]ln(P[*,t])+k[*]β[*]ln(Y[*,t])+(1-k[*])ln(X[,t-1])
(7)
ln(M[,t])=klnB+kαln(P[,t])+kβln(Y[,t])+(1-k)ln(M[,t-1]) (8)
至此,在解释变量中,除了价格和收入外,还有滞后一期的贸易量,说明本期的贸易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上期贸易量的影响,这是因为进口商由于贸易关系对原有的贸易渠道有一定的依赖性。由(7)、(8)式确定的待回归方程为:
ln(X[,t])=α[*,0]+α[*,1]ln(P[*,t])+α[*,2]ln(Y[*,t])+α[*,3]ln(X[,t-1])+ε[*] (9)
ln(M[,t])=α[,0]+α[,1]ln(P[,t])+α[,2]ln(Y[,t])+α[,3]ln(M[,t-1])+ε (10)
根据以上分析,在(9)、(10)中,出口和进口的总需求价格弹性分别为α[*,1]/(1-α[*,3])和α[,1]/(1-α[,3]),收入弹性分别为α[*,2]/(1-α[*,3])和α[,2]/(1-α[,3])。
以上的多边贸易方程不区分国别,包括了中国对所有贸易伙伴的进出口贸易。双边贸易方程在此基础上考虑了交叉价格弹性,推导与多边贸易方程类似,结果如下:
ln(X[,t])=α[*,0]+α[*,1]ln(P[*,t])+α[*,2]ln(Y[*,t])+α[*,3]ln(X[,t-1])+∑α[*,i]ln(P[*]it)+ε[*] (11)
ln(M[,t])=α[,0]+α[,1]ln(P[,t])+α[,2]ln(Y[,t])+α[,3]ln(M[,t-1])+∑α[*,i]ln(Pit)+ε (12)
其中,X[,t]和M[,t]分别表示t时期中国对某一贸易伙伴的出口和进口,X[,t-1]和M[,t-1]为相应的滞后变量,P[*]和P为中国对该贸易伙伴出口和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Y[*,t]和Y[,t]分别为该贸易伙伴和中国的实际国民收入,P[*,i]和P[,i]是其他贸易伙伴的商品价格,i和i[*]分别为4、5、6……等自然数,个数决定于其他贸易伙伴的个数。由此,α[*,1]/(1-α[*,3])和α[,1]/(1-α[,3])分别为中国对该贸易伙伴的出口和进口双边自价格弹性,α[*,2]/(1-α[*,3])和α[,2]/(1-α[,3])分别为双边收入弹性,α[*,i]/(1-α[*,3])和α[,i]/(1-α[,3])分别为该贸易伙伴与另一贸易伙伴的交叉价格弹性。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
(一)多边贸易分析
1979年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外贸易体制进行了改革,因此从80年代起,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市场经济的假设是贸易弹性分析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选取1981-2000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该时期中国的进出口有关数据对以上多边和双边贸易方程进行OLS回归。由于模型需要的有关变量不能直接获得,我们在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之前,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计算(注:进(出)口总量=进(出)口额/进出口价格指数:进(出)口价格指数=商品产地的批发物价指数*汇率;相对进(出)口价格=进(出)口价格指数/商品销售地物价指数;多边模型中所有的加权变量都以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量为权重计算。)。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IMF的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多边贸易方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方程中,TQX表示出口总量,TQX(-1)表示它的滞后一期的变量,TPX表示加权出口相对价格,TYX表示加权的国外国民收入;TQI表示进口总量,TQI(-1)表示它的滞后一期的变量,TPI表示加权的进口相对价格,YCH表示中国国民收入,M为1982年的虚拟变量,我们进行进口回归模型的异常值检验时,发现在95%的确信程度下1982年的数据为异常值,所以引入M这一虚拟变量(注:在现实经济中,这一虚拟变量代表了1982年在发达国家发生的程度较深的经济危机。对虚拟变量的参数估计为负数,这进一步说明了这场经济危机对中国进口的负面影响。在实际经济中解释为,虽然出口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国出口商品多为生活资料(如农产品、农副产品),进口商品多为生产资料。进口商品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特别是供给方面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速。)。以上各变量均为对数形式。按照进出口回归的结果,中国出口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分别为-2.03和1.72;进口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分别为-0.68和0.21。
(二)双边贸易分析
在总体上分析进出口贸易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对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展开双边贸易分析。从进出口额占中国进出口额的比例看,1981-2000年香港特区、日本和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分别占29.81%、17.85%和12.11%,它们从中国的进口所占比重分别为12.74%、22.13%和13.10%,美国、日本和香港特区是中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中国对它们的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50%左右,因此我们运用上面的双边贸易模型,分别对这三个国家或地区有关的贸易进行回归,其结果如表3所示(注:对于进口函数,我们在考察交叉价格弹性时,运用了计量经济T检验,选取的是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贸易伙伴国的相对进口价格指数。)。
在中国和美国双边贸易方程中,QUSX表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量,PUSX表示相对出口价格,YUS表示美国的国民收入,QUSX(-1)表示出口量的一期滞后变量。QUSI表示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量,PUSI表示相对进口价格,YCH表示中国的国民收入。PHKI表示内地从香港特区进口的相对价格。
在中国和日本双边贸易方程中,QJPX表示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量,PJPX表示相对出口价格,YJP表示日本的国民收入,QJPX(-1)表示出口量的一期滞后变量。QJPI表示中国从日本的进口量,PJPI表示相对进口价格,YCH表示中国的国民收入,QJPI(-1)表示进口量的一期滞后变量。PUSI表示中国对美国的相对进口价格。
在内地和香港特区双边贸易方程中,QHKX表示内地对香港特区的出口量,PHKX表示相对出口价格,QHKX(-1)表示出口量的一期滞后变量。QHKI表示内地从香港特区的进口量,PHKI表示相对进口价格。PUSI表示中国对美国的相对进口价格。QHKI(-1)表示进口量的一期滞后变量。与上面不同,此模型中没有引入国民收入这一解释变量,是因为内地对香港特区的出口量与其国民收入水平相关性很小,这主要是与香港的转口贸易中心地位有关。目前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总额经过香港转口的部分仍占29%。另外,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有60%经过香港转口。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模型中一期滞后变量的存在说明两国(或一方为地区)的贸易量在前后时期的历史惯性比较强,这可以由两国(或一方为地区)紧密的经济联系或地理联系来解释。而引入显著的贸易伙伴国的价格便于考察从一国进口的交叉价格弹性。
对回归结果计算可得,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价格弹性是-3.30,收入弹性是4.16。进口的自价格弹性是-0.95,与香港特区的交叉价格弹性是0.84,收入弹性是0.57;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价格弹性为-1.33,收入弹性为2.23。从日本的进口量自价格弹性为-2.06,美国的进口交叉价格弹性是2.89,收入弹性是1.07。内地对香港特区的出口价格弹性是-1.944。从香港的进口量与美国的价格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计算得到其自价格弹性为-6.373,交叉价格弹性为11.26。
四、结论
在计量经济回归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对中国贸易收支进行进一步的经济分析,首先看多边贸易模型。
从收入角度看,中国进口收入弹性远远小于出口收入弹性。假定世界经济同步增长,中国的贸易收支将得到改善。具体地,世界经济每增长1%,中国贸易收支就能够改善1.51%。但是目前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增长小于中国的增长,这将减小收入增长对贸易收支的有利影响,甚至产生负面效果。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期,2002年全球的经济增长率约为2.4%,假定中国的增长率为8%,那么受收入因素影响,中国的贸易收支改善的幅度为2.45%。因此,从收入本身看,虽然净出口增长幅度比较小,中国贸易收支仍然能在人民币汇率不贬值的情况下不恶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国出口中消费品等低档品所占比例较高,在经济增速减缓时,价格相对低廉的商品需求的萎缩相对比较小。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币汇率没有必须贬值的压力。
再来看进出口的价格因素。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中国的进出口弹性之和为-2.71,绝对值大于1,货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从出口看,由于中国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高,出口相对价格的降低将大幅度地增大出口量。降低相对出口价格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人民币贬值,但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不仅仅是简单的贸易问题,在此我们暂时不讨论人民币汇率贬值;二是出口商品的生产价格、买方一般物价水平等因素也能降低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因此,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从而降低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是中国扩大出口的理想途径。从进口看,中国的进口价格弹性相对比较小,进口商品价格的提高不能有效地降低中国进口量,这与中国进口商品的构成有关。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的比重大约达到80%左右,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中国急需而又没有能力自产的生产资料。另外,低进口弹性反映了中国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不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善进口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中国生产能力和技术,进行进口替代。
从多边的贸易回归方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世界经济增长的减缓将使中国贸易收支的赢余减小,但是不会改变中国贸易顺差的现状;在不考虑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前提下,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是中国改善贸易收支的有力手段,从长期看,增大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是改变中国对进口商品依赖的根本途径。
综合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模型的结果,我们有如下的分析与预测。
从收入弹性看,第一,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商品收入弹性(4.16)大于总体方程显示的出口收入弹性(1.72)。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不景气的中心,其增长速度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因此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受影响的程度将大于因世界经济总体放缓出口总额受到的影响。根据IMF的预期,美国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0.7%。而中国2002年的预计增长率大约为7%,再考虑中国从美国进口收入弹性(0.57),可以预测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收支2002年由于经济增长因素将使顺差减小1.08%。
第二,中国同日本的贸易焦点集中在进口上,从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收入弹性(2.23)远远大于总体方程的数值(0.21)。2001年初以来,中国是日本所有贸易伙伴中惟一一个进口保持较快增长的国家,而日本其他贸易伙伴的进口几乎都为负增长。因此随着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较高的经济增长,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增长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日本低靡的经济形势给中国扩大出口带来了困难。根据IMF的经济增长预测,日本2002年的增长率为-1.3%,按照回归结果中的出口收入弹性,预计明年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将萎缩2.9%,并且可以推断自1999年以来中国对日贸易收支出现的三年来的首次逆差将很可能继续下去。
第三,对香港特区的出口与香港的经济增长不相关,因此香港的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对内地贸易收支的改善作用是不显著的。
从价格弹性看,美国、日本和香港特区的进出口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均大于1,套用严格的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贬值能够改善中国的贸易收支状况。具体地,中国的三个贸易伙伴的情况又有许多不同。从出口自价格弹性看,美国的价格弹性大于日本和香港特区的出口价格弹性,如果采用降低出口商品成本的方式扩大出口贸易,在美国取得的效果相对更好,香港其次,日本则稍逊。从进口自价格弹性看,中国对美国的进口价格弹性最低,香港最高。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必需品的价格弹性较低,而奢侈品的弹性较高。因此,假定要以进口替代的长期策略改善进口,那么从较为奢侈的化妆品等高级消费品入手将是较为快捷的手段。届时,本国产品以低价策略就能减少奢侈品进口,从而改善贸易收支。
通过对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认为,对总体分析的结论应做如下修正:由于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处于世界经济放缓的中心,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的影响可能更为不利。在不考虑人民币贬值的前提下,降低出口商品成本特别是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成本将有利于中国贸易收支改善,进口替代的长期策略从香港的价格弹性较高的进口品入手,效果将更加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