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阶段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论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阶段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论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分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经济论文,历史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毛泽东经济思想在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中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四大阶段,对当时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指明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经济思想 历史分期 实践活动 理论创造

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过程,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当然,作为毛泽东思想一个组织部分的毛泽东经济思想,其发展过程又难免有着自身的特点。总的来说,毛泽东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人物领导中国人民在解决经济问题的群众实践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历史的运动过程。具体来说,它萌芽于党创建和大革命期间;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随着革命根据地建设发展而逐渐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系统总结和全方位展开而日臻成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毛泽东经济思想又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毛泽东经济思想的萌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在这大约十年时间里,毛泽东经济思想处于萌芽阶段。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之初起,她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当时党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如:理论准备不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没有很准确地掌握其精神实质;对中国革命的实际还缺乏深刻了解,对中国国情、革命的特点认识不足;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自觉性不高,缺乏运用它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经验。然而,在大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等人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毛泽东经济思想也得以萌芽,具体地表现在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两个方面。

在实践活动方面。1922年7月, 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初步运用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对中国社会进行分析的结果。1925年1月, 中共“四大”前,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从经济地位入手,对中国社会各阶段的经济、政治等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四大”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政治地位,提出了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之领导地位”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性问题。这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上的一大历史性进步。在此期间,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彭湃等人都发表文章,从不同角度考察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进行了批评。北伐战争开始以后,党加强了对工农运动,特别是对农民运动的调查研究。毛泽东、李大钊、瞿秋白、彭湃、陈云等人都发表了文章,提出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斗争的极端重要性。这表明党在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党也开始重视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问题。这个时期,党直接掌握了一小部分军队,组织了一部分工农武装,参加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争和北伐战争。“四·一二”前,周恩来、彭湃、毛泽东先后组织了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发展工农武装。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彭湃在海丰、陆丰领导了农民武装起义,并且开始了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的尝试;同年7月初, 毛泽东主张农民自卫军“上山”,指出不保存革命武装就无法应付将来的突然事变。

在理论创造方面。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期革命实践活动的理论表现之一,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萌芽。毛泽东于1925年12月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1927年3 月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以看作是毛泽东经济思想萌芽的理论标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从生产关系出发,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其中,详尽和透彻地分析了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地位。由此,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无产阶级(主要是贫农)、小资产阶级(主要是中农),争取中间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和官僚、地主、买办阶级以及中产阶级的右翼,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统治的国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发展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对于农民内部各阶层从经济地位到政治态度的分析,提出了减租减息、废除苛捐和兴办合作社,以及从经济上打击地主阶级的经济政策。这对当时正在开展的农民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和推动。这两篇著作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掌握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方面的水平有所提高,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研究中国社会及阶级的状况,着重研究中国的农民问题,尤其注重从经济地位分析入手,这都萌发着根据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基本思想。

二、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形成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2年中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的经济、政治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巨大变化,随着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发展壮大,毛泽东经济思想逐步形成。这里,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逐步形成过程,又因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根据地建设的不同发展程度,而依次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1927年9月9日,作为中央特派员被派到湖南的毛泽东和湖南省委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后率领部队进军井岗山地区,开创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在井岗山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岗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发展了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于中国经济政治问题的分析,尤其是对经济、政治方面矛盾发展的不平衡状况进行了科学分析,为发展根据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革命根据地建设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思想指导下蓬勃发展。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及经济政策等重要决议,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选举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1934年1月23日, 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我们的经济政策》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若干经济政策的原则:“如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这就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基本思想;指出“国家经营和合作社经营的事业,相当精密的生产计划,却是完全必需的”,“有计划地组织人民的对外贸易”,“我们的国民经济,是由国营事业、合作社事业和私人事业这三方面组成的”,从而提出了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思想;指出“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由此提出了“节约”的基本思想。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的这一发展阶段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为历史标志,以《我们的经济政策》为理论标志。

正值红色区域——革命根据地建设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导下蓬勃发展的时候,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共产国际支持下控制了党的领导权,使得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的革命运动陷于绝境,革命力量损失殆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35年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整个形势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中国共产党总的指导方针转入马克思列宁主义轨道。

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时期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经脱离了幼年,走向成年,有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进行革命根据地建设。这一时期,我们党深入地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系统地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探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注重于根据地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阶段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发展,以1942年前后党领导的根据地大生产运动和1945年党的“七大”为历史标志,以1942年12月毛泽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和1945年4 月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为理论标志。

1942年前后,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总的局势变化较小,比较稳定。为了战胜困难巩固根据地,以坚持长期抗战,夺取最后胜利,中共中央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1941——1942年是抗日战争期间解放区最困难时期。由于日寇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解放区的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毛泽东指出,党必须领导人民发展农业生产和其他生产,并号召解放区的机关、学校、部队要尽可能地实行生产自给,以便克服经济和财政困难。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地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这和以后的《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等,构成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在这些纲领指导下,发展起来的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解放区的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但使解放区军民胜利地渡过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而且为中国共产党后来对于经济建设的领导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提出了“一方面取之于民,一方面就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公私兼顾”和注意赋税限度,减轻人民负担的观点,提出了“节约”原则和“屯田”政策,号召解放区军民切实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全党积极响应,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实行“屯田”,艰苦创业,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1943—1944年,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为了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中国的光明前途,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我党二十多年来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在一般纲领中,毛泽东提出了国营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思想;在具体纲领中,指出要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即提出了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思想。不仅如此,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的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这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基本思想。“七大”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是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时期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的历史标志,而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则是这一阶段的理论标志。这个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多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移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在报告中,毛泽东还特别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经济各种成份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指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由之路,批判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各种“左”右倾偏向,并确认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有较高的速度。毛泽东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份,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义的经济形态”。提出“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强调“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对外经济交流和“四个现代化”的基本思想。

三、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949——1966年这17年期间,是毛泽东经济思想在各方面展开和向纵深发展,并达到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大体可以划分两个具体发展阶段,即前七年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和后十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前七年,即1949年至1956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这个时期里,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并进一步提出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任务。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应当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经过深入而紧张的调查研究,集中了周恩来、刘少奇、陈云、薄一波等许多人的智慧,在1956 年4月25日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大关键问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956年9月党召开了“八大”, 科学地分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正确地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并且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八大”是在新时期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使毛泽东经济思想得到光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八大”是这一阶段的历史标志,《论十大关系》则是这一阶段的理论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从1957年到1966年“文革”前的十年里,我们取得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时期构筑起来的;我国建设的骨干力量大部分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积累起来的。但是,我党在这段时期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一系列“左”倾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等人注意纠正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从而毛泽东经济思想得以在曲折中发展。这个时期错误的发生,固然有其客观的原因,但在指导思想上恰恰是偏离了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正确轨道。在纠正这段时期内出现的错误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朱德、彭德怀、张闻天、邓子恢和薄一波等都作出了贡献。

这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由成功到失败、再由失败到成功的反复。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在后期有步子过急、工作粗糙的毛病,但总的来说是成功的。而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们的建设事业遭到严重挫折。1959年到1960年,我国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一致全面坚决地执行,又为我们开辟了胜利的道路,1963年经济得到基本恢复。到1965年,国民经济重新显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陈云在主持中央财经工作期间,一贯坚持和具体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1月, 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陈云在讲话中总结了1956年财经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建设规模和国力相适应”,“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力求做到三大平衡,即财政收支平衡、银行信贷平衡和物资供需平衡。同年2月,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中,毛泽东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强调在生产上要坚持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分配上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的利益,强调各项工作要坚持“节约”原则,并提出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并举的方针。

经过一段曲折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重新回到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1962年1月,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初步总结了1958年以来的经验教训,并且把中国国情归纳为“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再次明确了发展国民经济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基本方针。这一阶段,陈云发表了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讲话,强调要搞“综合平衡”(即按比例)和“短线平衡”(即供求相适应)。这一阶段以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为历史标志,以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理论标志。

四、毛泽东经济思想的深入发展

1966——1976年,毛泽东经济思想受到左倾思潮的严重干扰,我国经济建设偏离了正确轨道。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发展也从此(特别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伟大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此,党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革”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有步骤地解决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从各个方面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阐述了许多从实践中提出的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政策问题,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展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改革工作。

在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上, 邓小平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十二大通过的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政治报告,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今后二十年的战略任务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在战略部署上分两步走(即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振兴经济)的重要决策;提出了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四项重要原则: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与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并重,即“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同时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任何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都必然出现与其相应的理论著作。 1984 年12月出版邓小平著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毛泽东经济思想新发展的理论标志,而中共十二大则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标志。经过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经济思想。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肯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扎根于社会主义中国大地上的毛泽东经济思想充满勃勃生机,是活生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标签:;  ;  ;  ;  ;  ;  ;  ;  ;  

论毛泽东经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阶段_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