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经历了15年的改革开放后,已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工业化发展水平是与香港经济发展分不开的。本文拟从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发展与香港经济的关系出发,探讨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确立与发展方向。
一、80年代香港产业转移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的初步实现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把广东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给予广东优惠政策让其先行一步发展经济,珠江三角洲作为广东主要的工业生产基地,理应担负着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责任。但当时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面临的状况是:经济基础差、交通落后、缺少能源、资金、技术和人才,要发展经济必须要借助外援。珠江三角洲濒临香港,交通往来方便,两地文化基础相同,无语言障碍,历史上两地经济联系就十分紧密,且珠江三角洲就有众多的港澳同胞和华侨,这就使珠江三角洲有利用香港经济的“地利、人和”基础。另一方面当时香港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虽然制造业于50~70年代在香港经济起飞及逐步趋向成熟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香港及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廉价劳动力优势丧失,地价也大幅度提高,以劳动密集为主的香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日渐丧失,香港的制造业需要寻找出路。珠江三角洲一带拥有充裕及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这就为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香港把发展制造业的目标转向了珠江三角洲,也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利用香港经济来发展工业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果断地确立了利用香港产业转移的机遇发展本地工业的战略,并采取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外商来投资。
80年代以来,香港企业把大量出口加工业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离岸组装加工。到1993年底,广东办理工商登记的“三资”企业已达44705家,其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7市合计27643家,占总数的61.83%,港商投资的“三资”企业,则占着很大比例,还有为数众多的“三来一补”企业。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实际上已成为香港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合作形式。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这种地位的形成,既是香港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所经历的必然阶段。
珠港经济联系的加强,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工业化筹集了资金,1979~1993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近300亿美元,其中约有70%~80%来自香港,而港商对广东省的投资又主要投向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对经济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次是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技术进步机制的形成。珠江三角洲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大量引进了香港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正是由于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才使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轻工、纺织、服装、家电等产业方面具备了一定优势,并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因当时引进的大部分是加工型的生产装配线,装配的产品大部分又是当时正在出现消费热潮的电视机、录音机、计算器、电风扇、电冰箱、服装、食品饮料和日用百货等产品,在市场上树立起了“远看象洋货,近看是广货”的新型“广货”形象。最后是影响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借鉴香港经验,并在香港经济的直接影响下,是采取以轻工业启动,发展优势产业的模式,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建立起优势产业,打下发展重化工业的基础。其工业结构也相应作了调整,产业结构向周围地区梯级转移,如昔日闻名的以甘蔗、蚕桑为主要原料的制糖、缫丝业,分别向粤西蔗区和粤北山区迁移,重点发展了纺织、食品、电器、陶瓷、精细化工等一批支柱性产业
所以正是由于香港产业北移,使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了大批“三资”企业,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各地才大量发展了各类乡镇企业,并开始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珠江三角洲经济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5亿元,占全省70.2%,1981年~1993年年均递增18%,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平均增长速度,人平国内生产总值1017元(当年价),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2倍,1993年出口额150.7亿美元,占广东全省73.8%,1993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66.5亿元,农业产值只有215.2亿元。就全省来说,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如下:17.3∶50.4∶32.3,而1978年的比例是:29.9∶46.4∶23.7,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基本达到了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要标志的工业化第一阶段的要求。
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仍处于低级阶段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借助国家的政策以及濒临香港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迅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但经济区的工业化仍处于低级阶段,表现在:
1、在产业结构上,轻工业比重大,轻重工业差距较大。如珠海市,产业结构以轻型加工业为主,占全市工业产值的77%,又如深圳市,1993年的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为65%,重工业为35%,与此相应在产品结构上,加工工业产品比重大,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广货”,80%以上都是加工工业产品。而对于机械、化工、原材料、汽车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在经济发展刚刚起步,资源短缺条件下,发展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能够较快地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为市场提供充裕的消费品。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轻工业增长过快,造成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超过了重工业的承受能力,使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由轻工业扩张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拉力作用减退,导致国民经济有效增长减少。从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来看,非电气机械、电气机械、运输设备、精细化工产业是当今世界出口额增长较快、附加值高的产业,说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工业化还没有跟上国际产业演进的步伐。从国内产业发展和广东省经济发展需要来看,一方面十四大后中国已把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它们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广东本省的经济发展又一直处于原材料、基础机械和基础零部件、基本化工原料生产等行业发展滞后,以及汽车、机电、建材等行业缺乏规模化经营的状态之中,因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工业化又不能适应国内产业政策方向和发展趋势,以及省内进一步增长和加入国内外竞争的需要。
2、与轻型化产业相对应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多数。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开放初期,大量举办了“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又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不多,未形成主体且这些加工产品仍处于粗加工状态,企业除引进全部生产线外,几乎其产品的所有零部件都是进口的,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组装,虽然企业可收到投入少见效快的成效,但由于在产品的技术研究开发上投入不够,关键项目的技术仍由外商控制,产业的技术水平不能提高只能跟着别人后面跑,难以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也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目前在国际市场中,技术产品占有量不断增长,已占市场的40%左右,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出口产品中仍是传统产品占大多数,竞争力相对薄弱。
3、企业规模小。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引进外资的规模仍不大。据广州市经贸委统计,1978~1993年,广州市引进外资项目20729项,合同利用外资额163.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吸引外资合同金额为7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为20万美元。尽管进入90年代后,外商投资的大型项目不断增加,但是在广州的“三资”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仍占企业总数的89.11%,大型企业只占企业总额的2.5%。不仅是“三资”企业,其他类型的企业总体上来说其规模都不大,企业实力仍不够强。如珠海市,以产品为龙头的大型工业企业仅8家,中型企业31家,大中型企业仅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3.5%,39家大中型企业中真正有影响力,产品形成规模的仅有格力电器、华丰伊面、江海机蕊,中宣聚脂饮料瓶4家企业。
4、外资来源结构单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外资大部分来源于港澳地区,到1993年底广东“三资”企业44705家,其中85%以上都是由港澳投资兴建的。虽然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是靠香港经济推动的,香港经济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的初期起过重要作用,并仍将在其工业化升级阶段起巨大作用,但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单纯依赖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和束缚,影响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
5、区内布局不合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目前仍是按一市一县的行政辖区规划和管理经济的传统作法,导致人为的市场分割,制约了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割裂了自然的经济联系,阻碍了市场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市县各自为政,分散“作战”,搞“大而全”,“小而全”,既不能充分发挥本地的优势,也不能从囿于行政管辖范围的小圈子里跳出来,去积极推进市、县间的横向联合,发展跨市、县的经济协作,组建跨行政区划的企业集团,从而阻碍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整体优势的发挥。在生产领域上,表现为重复引进、重复建设,争相发展电冰箱、电视机、空调器一类的热门产品,一哄而上,畸形发展,盲目竞争,导致各地产业结构雷同,削弱了市场竞争能力,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导致效益下降。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虽然与香港在产业体系中作了垂直式的国际分工,这使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得到了由于参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益处。但从长远来看,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要赶超亚洲“四小龙”,这种低层次的工业化是滞缓其向高级化、国际化经济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反观亚洲“四小龙”,他们抓住时机,紧跟欧美日产业演进的步伐,大量地吸收这些国家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出后发性优势,使之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因此,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工业化应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三、迈向21世纪珠港关系新格局的确立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的升级
迈向21世纪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将进入深化阶段。工业化的升级关键就是要选准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要重新确立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关系的新格局,作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升级的新的助推器。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工业化初期时,曾经凭借与香港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迅速地实现了初级工业化,取得了成功。目前这种“地利、人和”条件仍存在,且具备了新的“天时”条件,这就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届时,香港经济对内陆的辐射必将增强,对内陆的依赖也会更强,同时内陆也可更方便地利用香港作为桥梁,通向世界。更进一步说,香港与广东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间经济联系会更加紧密,两地经济会形成一定的区域性。因为随着全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港口城市都在发展自己直接的国际贸易业务,同时随着上海的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业的不断发展,今后将与香港形成一定的区域分工,内陆许多距离香港较远的城市,其国际金融与贸易业务又将可能转向上海等地,因而香港要保持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必将依赖于广东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为广东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便于两地更深入合作,并逐步对接,最终走向一体化。所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升级的发展战略仍然是抓住有利时机利用香港经济优势来促进本地区工业化的升级,但关键要重新确立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关系的新格局,运用比较优势的原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在资源有限情况下获取最大利益,这也是珠港关系新格局确立的原则。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经历了15年的现代化建设后,已经打下了比较扎实的经济基础,包括正在逐步完善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大规模生产要素投入后而形成的生产能力、基础设施以及已经构筑并正在成熟的市场体系,并还有整个大陆市场和人才作后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完全具备了发展第二产业的各种有利条件,并有能力形成工业发展的生长集,从三角洲目前各地大量的市属企业或乡镇企业发展来看,出现了一批支柱产业或“明星”企业,就足以证明这点。当然与香港相比,其经济发达程度仍不够高。就香港来说,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相比有以下几大优势:一是香港的转口贸易。香港经济最早是靠贸易推动的,尽管其转口贸易主要是由中国(内地)市场带动的,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加工业的崛起,为香港转口贸易的高速增长提供了不断扩大的产品来源地和市场,但香港由于其优良的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所形成的转口贸易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二是香港第三产业的发展。进入80年代后,香港制造业发展的各种竞争优势已经丧失,迫使制造业北移,使制造业在香港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制造业对经济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弱。而香港又有发展第三产业的多种有利因素,如良好的地理位置、无外汇管制、法制健全、税率低、普遍使用英语、交通及通讯等基本设施完善和有效率等等。因此香港第三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港府的目标转向了发展金融、贸易、商业和信息为主的第三产业,香港经济已成为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并逐步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成为国际上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这个优势是珠江三角注经济区无法比拟的。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第三产业虽然也在迅速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但仍处在低水平发展上,珠江三角洲由于一方面其经济基础仍不高,另一方面其经济制度(包括税制、金融制度、企业制度等方面)均与国际上有差异,目前还不可能建成国际贸易与金融中心。而它却有着发展第二产业的经济基础及自然条件。因此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第二产业发展与香港第三产业优势可形成区域互补格局。香港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中心,应继续发挥其优势,并加强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辐射作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将利用香港经济的辐射和牵引,为工业化升级创造条件,并把香港作为与国际市场接轨走向世界的主要通道和转换带,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国际化提供条件。并且,伴随着经济的协调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发展,也可借助香港的力量,因香港经济在许多方面竞争力有所减弱,如办公楼租金、生活费用、中高级人才薪水、交通设施等,今后大量的贸易和金融“店”的业务,会迅速从香港向内地扩散和转移,如果硬要自己办店,“另起炉灶”,则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在这种新格局下,需要加深两地间的合作与对接。目前,珠港经济合作已经跨越了三个阶段,这就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商品输入阶段,80年代中期港商大搞工业投资,进行工业转移,设厂布点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港商在继续大量投资于工业企业的同时,对房地产、建筑业投资高潮兴起阶段。现在,进入第四阶段的经济合作,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利用香港经济及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筹集资金。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要发展,需要巨额资金,广州市测算,未来1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000亿元,单凭本身实力是不行的,必须借助外资,引进外资在战略上必须升级,放弃铺摊子、上项目的一般性作法,从质和量及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在利用香港经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要采取措施把引资重点转向跨国公司,鼓励海外及香港大财团投入到资金密集型行业建设上来,以实现产业的规模经营;在投资方向上,吸引外资投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如机械和重化工业方面,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目前在这方面投资力量相对不足,应鼓励外商进入以发展起自已的支柱产业。在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方面,应在统一制定管制标准后寻求与外商的合作,从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投资方式上,除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创办新企业外,可在国家产业政策允许范围内选择一些企业,通过让外商参股,向外商转让部分或全部产权等形式引进外资,将企业改造为中外合资、合作或独资企业,这是珠港两地间的一种深层次合作,可为现有企业及地区经济发展解决资金上困难,又可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为今后两地经济对接创造条件。其次,利用香港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工业化融资。
2、珠港两地合作共同提高工业技术水平。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轻工、纺织、服装等产业方面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需要利用香港的资金、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增强该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引进外资的技术水平要求,鼓励外资投入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来,以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就产业的技术水平本身提高方面,也存在着两地合作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大陆应成为香港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推动者,从而达到提高大陆工业技术水平的目的。因为香港由于制造业的北移,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利用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以及优惠政策重新获得竞争优势,不需提高技术水平,就能获得厚利,加上大陆对引进外资的技术要求也不严,导致技术进步缓慢,同时,香港企业在转移生产线到大陆同时,对大陆缺乏的一些关键技术仍留在香港,这种“留一手”的做法必然导致技术与大规模生产脱离,而技术进步来源于生产实践,这势必不利于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大陆对引进外资的技术水平要求的提高,香港政府必须要重视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问题。而中国大陆有着较好的基础研究力量和大量的科技人才,只是大陆对技术的研究仍较多处于基础研究方面,因各种因素使其转化为应用技术较难,周期也较长,因此应将大陆的科研优势与香港的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使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可采取由大陆向港输出科技人员,科技项目以香港为主,使中港双方的科研合作更有针对性,也可缩短科研成果的商品周期,从而提高港制品的技术水平,促进香港制造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同时也可提高已经北移的香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依赖香港的技术,还应以香港为中介,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可采用与香港大财团联合举办跨国企业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在国外直接吸收国外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当地原材料,发展起自己的原材料工业。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建立的跨国企业规模很小,很多只是办事处或联络站性质,实力不强,应与香港合作,创办有实力的跨国企业。
3、加强珠港双方人才交流活动,经济发展人才是关键,可采取“双向交流”方式,由中方向港派出人员去学习,也可由中方向港方聘请专家来指导,以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在战略上确立珠港区域格局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利用珠港合作中应如何发展自身的工业呢?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的升级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上,在发展“双密型”产业(即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基础上,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能否升级,科技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应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是发展的必然。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市县已先后制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规划,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要考虑自身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本身条件来看,其经济基础仍薄弱,配套设施不健全,如果盲目引进高技术,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三角洲经济区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优势仍存在,因此应发展一些“双密集”产业,当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一些优势产业上,需要技术水平的提高,但要选用国内能适用能消化吸收的技术,并要逐步上档次,向国际水平靠近。
2、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产业将逐步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这就要从发展企业集团入手,鼓励企业集团发展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条龙”生产配套能力,并通过兼并,集资扩股、外引内联合作等集团化方式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企业集团,加快集约化生产经营,形成综合实力。
3、经济的国际化。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加剧,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加快,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化的升级,必须使经济国际化在深度和广度上有较大发展,包括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化,以及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国际化,即不仅要利用香港的一切有利资源,还要利用国际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本地经济服务,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应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当然应充分利用香港作为桥梁,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
4合理的区域布局。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经济区,应发挥出整体优势与国际市场接轨,经济才能腾飞。其关键是要成立一个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并采取经济措施协调区内经济,使其布局合理。
标签: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