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零售业结构与形式比较_销售行业论文

中日零售业结构与形式比较_销售行业论文

中日零售业结构与业态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零售业论文,业态论文,中日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日零售业社会经济背景的主要异同

零售业是个本土化的产业,受其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很大;零售业又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产业,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又必然显示出共有的规律性。对于中日两国来说,也是这样。影响中日两国零售业结构与业态的外部主要因素如下:

(一)自然国情。中国12亿人口,约是日本的9.5倍;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约是日本的24.5倍;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家,日本是岛国;中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日本基本是单一民族。在可居住土地上,两国人口密度都很高。

(二)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日本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体制来看,中国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之中,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日本在战前已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战后在50年代中期已实现了由战时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再一次过渡,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并成熟运行。

(三)经济发展。中国是基础落后的发展中大国,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43美元,居民人均消费水平209美元;日本是发达的经济大国,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3 528美元,居民人均消费水平1990年已达12 890美元,分别是中国1994年的76倍和62倍。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期,1979~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8%,居民消费水平年平均增长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9.3%,据预测,这种高速度还会持续10~15年。日本从1956 到1970年进入高速增长期,经济增长、人均消费水平和消费品零售总额都达到年均增长10%以上;70到80年代进入成熟增长期;90年代以来出现了停滞和不景气。所以,中国目前相当于日本60年代的增长速度。在高速发展中,中国地区间、城乡间的不平衡十分突出,差距拉大,这同日本发展的相对均衡和差距缩小有所不同。

在商业传统和其他方面,两国也是有同有异,但是影响零售结构和业态的最重要因素是上述三点。

二、中日零售结构的异同

(一)所有制结构。中国零售业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经济共同发展,是多种所有制的结构。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是:公有制的主体范围逐步缩小,1993年只是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上占66%,而在店铺数量和商业从业人员数量上,1992年个体和私营分别占到84.6%和51.8%。在店铺规模上,公有商业大,个体私营商业小。日本是单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零售业结构,在私有的形式上,有的企业是资本社会化程度高的少数上市股份公司,有一批是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更多的是私人小企业。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消费合作社,虽然具有合作经济的性质,但由于它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一部分,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制度为基础的,所以,仍是私有经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日本零售业单一的私有制结构。

(二)规模结构。处于高速增长期的中国,大中小规模的商店全面增长,但由于个体和私营商店增长快于国有商店,国有商店本身又在改革中分专划细缩小规模,所以,全国零售业商店规模由1978年的平均4.3人,减少到2.4人。进入90年代,国有大型零售商店发展迅速,个体私营小店规模也在扩大。1991年全国有314个500人以上的大商场,1992年猛增到398个,增长27%。未来的趋势是大小结合的双重结构趋势。 日本在传统上是“小规模,多数量”结构。在60年代高速增长期,也曾经历过大中小店全面发展阶段,但后来由于经济增长率降低和不景气,小零售店劳动力不足,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以及人口郊区化和放宽了大店管制,所以,小店铺数量减少,大型店增长,带动整个零售业规模结构大型化,由1956年平均每店3人,增加到1992年的4人,规模扩大33%以上。1988年到1992年,1~9人以下规模店铺是负增长,而50~100 人以上大型店增长率为9%和10%以上。

(三)行业结构。1980~1992年,随着零售业的全面发展,中国在18个行业中,有15个行业是发展的,3个是衰落的,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家电商店,增长5倍;减少的是日杂店,减少了1.6万个,副食店减少1.7万个,食品店减少1.4万个,行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消费结构变化引起的,如家电消费热带来家电行业的发展,日用杂品需求减少导致行业衰落;二是改革带来的,如个体商贩和集贸市场发展,加上国有商店失去政府补助后经营不善,导致副食店、食品店衰落。同中国不同,日本经济发展已经过了几个周期,消费结构也相应经历几个周期,并导致零售行业发生周期性兴衰。例如:1958~1982年,平均6 年间有10个行业发展,5个行业衰退,1982~1994年,先是6年,后是3 年间,有5个行业发展,10个行业衰退。 其中有的行业(如妇女时装)发展持续;有的行业(如家电)先兴后衰;有的行业(如旧物)先衰后兴;有的行业(如综合店)兴衰交替;也有的行业(如小鱼店、肉店)有衰无兴,正被取代。行业周期变化原因,一是消费变化;二是零售业态周期变革;三是同业大商店竞争挤垮了小店。日本行业周期变化对未来的中国零售业发展,是很值得借鉴的。

(四)地区结构。中国地广人多,经济和改革开放不平衡,零售业的地区差别也很大。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部地区,中部又快于西部。但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后,新疆、广西边境地区近年发展也快起来了,1992年底,商店最多的是四川、山东、广东、浙江;商业从业人员最多的是山东、广东、四川、江苏。除四川是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外,其余都是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尤其是大型店集中于大城市,全国398个500人以上大商场(1992年),县城仅有3个。 中国城市化尚处于开始阶段,郊区化现象还仅在少数特大城市出现苗头,所以市中心区与郊区的零售业结构还不突出。地区间、城乡间的结构不平衡,将是中国零售业结构一个长时期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日本零售业的地区结构,目前主要反映在城市市区与郊区的变化上。60年代日本实现了城市化以后,又出现人口郊区化趋势,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向大城市圈,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区人口流向郊区,并由此带动商店也向郊区发展。以东京都地区为例:1964~1968年,市区人口增长-6.1%,近郊增长4.2%,远郊增长24.5%;与之相适应,商店增长率分别为3.1%、12.3%和26.3%;大型百货店在市区增加3个,近郊增加15个,远郊增加8个。1968~1991年,东京都地区商店减少12%,其中市区减少13.2%,近郊减少14.2%,远郊减少的最少为4.2%。 日本城市化之后的人口郊区化对零售业的影响,同样值得中国重视。

三、中日零售业业态的异同

日本的经济比中国发展得早,作为经济发展产物的现代零售业的业态,日本也比中国引进和产生得早,发展得快,也更成熟。所以,中日零售业态的比较,更多的是呈发展成熟期的日本业态同产生起步期的中国业态的比较,然后是本土化的特点。

(一)概念和定义。“业态”是典型的日语汉字词汇,在日本60年代出现以来,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但多数认为,业态是指零售业和餐饮服务业的企业经营形态。日本官方统计,目前将零售业的业态分为9 大类,其中有的大类内又分为若干小类。9大类包括:百货店、综合超市、其他综合超市、专业超市、方便店、其他超市、专业店、其他商品零售店、其他商店。对每种业态都从经营商品构成、从业人员数量、营业面积、销售方式、营业时间和组织方式等方面予以具体界定。日本对具体业态的定义,主要是借鉴美国等国惯例,加上日本的特点,逐步发展成熟,逐步界定完善,如近年发展起来的廉价店,在日本尚未有官方的统计定义。中国从80年代为介绍日本商业开始引入“业态”一词,80年代后期,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起来,业态一词开始用于分析中国商业。由于新业态的发展很不成熟,所以中国对具体的业态没有现代意义的定义,所用的概念往往是从计划经济沿续下来的旧含义(如百货店、专业店),或是模模糊糊地借用西方的词汇。最近,官方有意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不同业态加以定义规范。我们这里讲的业态,都还只能是非规范的概念。

(二)百货店。日本从1904年三越百货店产生到1972年超级市场大荣销售额超过三越百货店跃居零售业第一位,百货店在日本有70多年的发展和半个多世纪占居统治业态的地位。1962年后走下坡路,经过集团化、联营化、地方化、多角化、超市化、国际化和改革商品结构、调整价位和经营管理方式等一系列努力,苦苦奋斗,其间也有过新的发展,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整体的衰落,到1994年底,已有38个月全行业持续销售下降。这其中的兴衰原因,简而言之,是前期适应了当时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后期脱离了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尤其是:城市中心区建店,高装修、高费用、高价位商品结构,僵化的经营观念和方式等因素,抵不过新业态的竞争。中国,从1917年的上海先施百货店起到目前为止,百货店仍是占主导的零售业态。改革以来,国有小型零售店纷纷衰落,独有大型百货商场蒸蒸日上。1980年全国年销售超过1 亿元的百货商场仅有几家,1994年已超过200家,其中7家超过10亿元。同日本不同,中国百货店不是出现衰落才改革,而是在发展期进行改革,多角化、集团化、连锁化、国际化、批零结合、发展超市连锁店,都是在百货店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并成为百货店发展新的推动力。但也必须看到,促成日本百货店衰退的主要因素,如市中心区建店过于集中,装修过于豪华,规模过大,费用过高,商品档次价格过高在中国正在出现,并且大店数量也正在过多,加上管理僵化和新业态竞争,中国百货店潜在的危险同样是巨大的。如何强化改革,适应经济发展和消费变化的新形势,是摆在中国百货店面前的一大难题,日本经验可谓前车之鉴。

(三)超级市场。超级市场是30年代美国在经济危机时期产生的,以新鲜的自选销售方式和大批量廉价经营而迅速发展起来。50年代传入日本,适逢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但其自选和大批量廉价销售的特点,同样适应了日本当时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消费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要求。但超市这一概念,日本比美国广泛,美国主要是指经营食品为主的自选商店,日本却分成食品超市、非食品超市、专业超市、综合超市等多种类型。其大型综合超市(又叫量贩店),是日本的特有分类,实际是经营大众日用品并采取自选方式的廉价店,这也是回避《百货店法》限制产生出来的日本式大商场。多样化和连锁经营,是日本超市的一大特点。80年代自选方式传入中国,但超市的发展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事。中国的超市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习惯上把自选方式销售的商店都叫超级市场。但上海市政府对超市连锁店制定的标准为:(1)营业面积500m的平方以上;(2)开架销售;(3)3 000种以上商品;(4)食品和日用品为主;(5)低价格。这个标准对全国正产生示范作用。 中国政府正大力扶持超市的发展,并一开始就同连锁经营相结合。从原来的国有副食店、食品店改造成超市和大百货店开超市连锁店,是中国超市的起步阶段特点,即改革因素大于发展因素。影响超市发展的阻力来自两方面:一是消费水平和习惯在近期多数地区还达不到超市阶段,集贸市场在大城市也还是生鲜食品的主体;二是配送中心建设跟不上,管理人才不足,资金不足。而规范化,则是首要问题。

(四)方便店。方便店,在中国也叫便民店,所指的是经营大众日用品的自选商店,近二年,政府把一批国有粮店、食品店等改造成小型综合超级商店,并实行连锁化经营。所以,政府行为作用大于企业行为作用;改革推动,大于发展推动。中国方便店同日本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远未达到标准化水平,营业时间短,价格限制低,缺少集中配送,还只是在少数大城市中进行试点。与方便店并存的,是大量的夫妻杂货店,这才是方便店发展的广泛基础,但由于资金、体制的限制,近期尚难以发展成连锁方便店。日本的方便店与其说是本土产生发展的,不如说是美国“7—11”店的进入推动更确切, 但是后来被伊藤羊华堂控股了的“7—11”店结合日本特点发展更快。日本方便店经营时间长, 有的长达24小时,深入居民区或分布交通干线边,经营品种为大量销售的日用品,有50m的平方到500m的平方之间的面积,其中以100m 的平方左右的为多,经营3 000左右个品种,采取自选销售,连锁经营。 日本引进方便店的成功,值得中国认真借鉴。

(五)其他业态。现代零售业的其他创新类态,如专业店、廉价店、仓储式商店、各种无店铺销售(如邮购、上门销售、无人销货机等),在中国也已出现。其中尤以专业店发展为最快,服装专业店多为特许连锁经营,但不够规范;其他专业店有的连锁经营,大多数是独立经营。仓储式廉价店潜力很大,叫得也最响,但大多数是孤立经营未能连销,更少有采取俱乐部式会员制,所以还处于萌芽期,如不能实现连锁化集中采购配送,廉价就难以长久维持。连锁化和规范化,同样是中国其他各种新业态的成败关键。相比之下,日本的专业店、廉价店、家庭服务中心、无店铺销售等业态,近年来的发展日趋成熟化、规范化。这些业态大都连锁经营,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手段,各自的特点突出,因此能做到互相竞争,又互相补充,各自争得一块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象专业店之专、廉价店之廉,都是以现代化的组织、管理和经营为基础的,所以发展很快。其中廉价店以低成本、优质商品为前提,以廉取胜,影响了百货店、超市和专业店的价格决定,直到了抑制或缓解日本高物价的作用,颇引人注目。

(六)商业集聚。商业集聚是日本术语,类似中国的商业区,或商业集中地区。这里我们着重谈一下商店街、购物中心和城市集贸市场。日本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集贸市场的时代早已过去,商店街经过战后一个发展时期之后,由于城市人口郊区化、交通拥挤、小汽车普及、商店街缺少停车场和店铺、业态、业种结构等方面不适应新变化,商店街普遍出现了衰落。日本政府曾进行过大力扶持,包括改造环境,调整结构,促进组织化和系统化,抓典型树样板等等,但是到了1992年,全国2225条商店街中,竟有93%处于衰退和停滞状态,繁荣的仅占4%。 相反,集购物、餐饮、娱乐、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郊区购物中心却有了迅速的发展,由1970年的229个,发展到1994年的2 224个,平均4 天半产生一个。反映了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目前是城市集贸市场和商店街全面发展,各地政府下大力气建设城市集贸市场,改造旧的商店街,建设新的商店街。同时,购物中心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也正在兴建起来。但是,在今后10到20年间,中国到底应把城市集贸市场、商店街和郊区购物中心中的哪一个作为商业集聚的发展战略选择?欧美国家和日本的经验对中国是否适用?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我认为,还是未雨绸缪为上策。

(七)连锁店。早在30年代,连锁就引入了日本,但是真正得到发展是在50年代后期经济高速增长以后,连锁经营同超级市场、专业店等新业态结合起来才实现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日本连锁店的直营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三种形态均得到很大发展;在连锁经营的行业、业种、业态方面,也越来越广泛,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连锁公司。政府对连锁店从60年代就大力扶持,尤其是对中小零售店的自由连锁更是如此,使之成为日本连锁业发展的一大特点。现在日本的连锁店已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进入了成熟期,正方兴未艾。中国的连锁店是80年代后期产生的,真正的发展是近一二年的事。从分布来看,主要是沿海发达地区和少数大城市,最快的地区是上海。从业态来看主要是超市和方便店,以直营为主,特许连锁次之,个别有一点自由连锁。当前连锁店发展的问题主要是:(1)不规范;(2)缺少集中采购配送中心;(3)缺乏人才和技术;(4)资金和设施不足;(5)条块分割的体制妨碍其发展。政府把发展连锁店作为商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战略工作来推动,可望在近期有重大发展,并走上规范化和正规化之路。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有益的参考。

标签:;  ;  ;  

中日零售业结构与形式比较_销售行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