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孟雨[1](2021)在《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及疗效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腰部多裂肌质量(E)、大小(面积、厚度)、功能(肌肉厚度变化百分比)以及骶髂关节血流的比较分析,探索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骶髂关节血流与疾病发展的关系和特征。2.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设立电针组和假电针组,评价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3.观察针刺干预前后多裂肌形态、功能和质量的变化,试从多裂肌修复的角度探讨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潜在可能的生理学机制。方法:研究一 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及骶髂关节血流超声特征研究于广东省中医院招募符合条件的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招募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9例。不进行干预,利用微血管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超声弹性成像(shear-wave elastography,SWE)、二维超声技术对两组受试者腰部L4/5水平多裂肌和骶髂关节进行观察。评价指标:①多裂肌质量:腰部L4/5水平多裂肌杨氏模量值E;②多裂肌大小:腰部L4/5水平多裂肌的收缩与舒张状态下的面积和厚度;③多裂肌功能:腰部L4/5水平多裂肌厚度变化百分比;④骶髂关节区域血流分级;⑤骶髂关节面积。研究二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研究在广东省中医院招募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生成随机数字得到随机分组,将合格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假电针组。1.治疗方案(1)电针组①选穴:主穴:肝俞(双)、肾俞(双)、膀胱俞(双)、阳陵泉(双)、脊中、筋缩;配穴:肾虚督寒者加命门、腰阳关;肾虚湿热者加曲池(双)、阴陵泉(双)。取穴参照卫生部“梁繁荣、赵吉平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针灸学》”腰痛及筋膜炎章节,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②操作:俯卧位,穴位皮肤和术者双手常规消毒,押手揣穴后刺手将针刺入穴位,肝俞、肾俞、脊中、筋缩用0.30×25mm毫针刺入15mm左右,阳陵泉用0.30×40mm毫针刺入25mm左右,肾俞(双)、肝俞(双)接电极,同一电极连接应不经过心脏。电针参数:疏密波,10/50Hz,电针组电流强度1mA~5mA。每次留针20~30min。(2)假电针组①选穴:电针组穴位旁非经非穴处,肾俞、肝俞、膀胱俞分别选取穴位水平向外旁开1cm,阳陵泉水平向后1cm,脊中、筋缩水平向右1cm。配穴:命门、腰阳关、曲池水平向外旁开1cm,阳陵泉水平向后1cm。②操作:俯卧位,穴位皮肤和术者双手常规消毒,押手揣穴后刺手将针刺入皮下,用0.25×25mm毫针直刺入2-3mm,不行手法,不要求针感。电针电流强度0.1mA-0.3mA以患者自觉舒适为度。每次留针20~30min。2.疗程总疗程为12周,每周治疗2~3次,每次间隔1~2天,完成80%治疗为有效病例。3.评价时点及指标在第0周、第6周、第12周3个时间点分析评估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主要评价指标: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L)、Bath强直性脊柱炎计量指数(BASMI);次要评价指标: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Keitel功能试验、VAS评分、疲劳量表FS-14进行评价。并于第0周、第12周对SAS、SDS量表进行评价。研究三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修复的探索在广东省中医院招募中轴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生成随机数字得到随机分组,将合格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假电针组。1.治疗方案和疗程同“第二节”2.评价指标(1)多裂肌质量:腰部L4/5水平多裂肌杨氏模量值E;(2)多裂肌大小:腰部L4/5水平多裂肌的收缩前后面积(musclecross-sectional area,CSA)CSA、厚度;(3)多裂肌功能:厚度变化百分比;(4)骶髂关节区域血流分级。3.评价时间点:针刺治疗第0周、第12周。数据统计分析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率表示,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相关性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差异显着性水平为α=0.05。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一结果:1.一般人口学资料:试验最终纳入30例AS患者,27例健康志愿者。两组基线资料身高、体重、性别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多裂肌形态与功能(1)多裂肌质量左右两侧腰部L4/5多裂肌杨氏模量值E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2)多裂肌大小面积:放松状态下左右两侧腰部L4/5水平多裂肌面积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两组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状态下左右两侧腰部L4/5水平多裂肌面积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L4/5水平多裂肌收缩-舒张面积差值小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厚度:放松状态下左右两侧腰部L4/5水平多裂肌厚度A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缩状态下左右两侧多裂肌厚度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左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多裂肌收缩-舒张厚度差值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裂肌功能厚度变化百分比左右两侧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骶髂关节血流左右两侧骶髂关节血流分级AS患者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AS患者血流分级可见0级、1级、2级血流占比分别为30%、50%、20%,右侧0级、1级、2级血流分别为36.7%、46.7%、16.6%。健康志愿者左右两侧血流分级为0级,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4.骶髂关节面积骶髂关节面积结果显示AS患者小于健康志愿者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AS患者的血流分级与杨氏模量值E、多裂肌CSA、多裂肌厚度、多裂肌厚度变化百分无相关性(P>0.05)。左、右两侧腰部多裂肌杨氏模量值E分别与左、右两侧CSA差值呈负相关(P<0.05);右侧杨氏模量值E与右侧多裂肌厚度差值呈负相关(P<0.05)。左、右两侧CSA差值分别与左、右两侧多裂肌厚度差值和厚度变化百分比呈正相关(P<0.001)。研究二结果:1.一般资料:最终纳入电针组22例,假电针组1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学历、病程、疾病活动与否、CRP升高与否、基础用药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要指标总VAS、BASMI分析结果:总VAS分值第6周较第0周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评分较第0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与第12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SMI量表评分第6周较第0周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较第0周时的评分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较第6周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MI量表评分治疗前、后两量表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次要指标分析结果:BASDAI两组的分值,第6周评分较第0周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评估较第0周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评估较第6周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SDAI两组间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SFI两组评分组间在第6周、第12周的评分较第0周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SFI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eitel的分值变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分值都随着疗程的进展逐渐降低,但在第6周较第0周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评分较第0周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6周较第12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Keitel两组间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QoL量表在针刺干预的第6周评估较干预第0周分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评估较第0周评分降低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与第12周评分值趋于平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QOL量表评分治疗前、后两量表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背痛VAS评分第6周较第0周评分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较第0周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评分与第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14分值两组随着疗程的进展逐渐降低,第6周较第0周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较第0周分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夜间背痛VAS评分第6周较第0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较第0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与第12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VAS、总背痛VAS、夜间背痛VAS3个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S、SDS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1)多裂肌CSA相关性分析右侧CSA收缩-舒张差值与基线期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活动Keitel评分以及总VA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基线期量表评分未显示相关性(P>0.05)。(2)多裂肌厚度相关性分析左侧多裂肌厚度差值与厚度变化百分比与各量表评分指标之间无相关性(P>0.05)。右侧多裂肌厚度差值与厚度变化百分比与总VAS呈负相关(P<0.05),与其他基线期量表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3)杨氏模量值E相关性分析右侧杨氏模量值E与BASFI、BASMI、Keitel、总VAS呈正相关(P<0.05);左侧杨氏模量值E与Keitel、总VAS呈正相关(P<0.05),与BASFI、BASMI无相关性(P>0.05);左右两侧杨氏模量值E与ASQOL、BASDAI、总背痛VAS、夜间背痛VAS之间无相关性(P>0.05)。(4)骶髂关节血流分级相关性分析骶髂关节血流分级与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是否处于活动期以及患者CRP炎症因子水平是否升高无相关性(P>0.05)。血流分级与基线ASQOL、BASFI、BASDAI、BASMI、Keitel、总VAS、总背痛VAS、夜间背痛VAS之间无相关性(P>0.05)。5.安全性分析:所招募的受试者在试验期间未出现与针灸相关的不良反应。研究三结果:1.多裂肌质量组间分析:左右两侧治疗前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有可比性。治疗后电针组E值低于假电针组,但左右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分析:电针组左、右两侧多裂肌E值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电针组左、右两侧多裂肌E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裂肌大小(1)多裂肌CSA分析CSA舒张:左右两侧治疗前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多裂肌CSA收缩、收缩-舒张差值在治疗前两组数据组间比较(P<0.05)没有可比性,仅对左侧多裂肌CSA数据进行统计分析。CSA收缩:左侧多裂肌CSA治疗前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收缩-舒张CSA差值:治疗前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裂肌厚度分析厚度差值:左右两侧治疗前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左侧多裂肌厚度差值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电针组左右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裂肌功能厚度变化百分比:组间比较左侧治疗后电针组高于假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治疗前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左侧多裂肌厚度变化百分比电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假电针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两侧两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4.血流分级组间分析组间分析:左右两侧治疗前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分析:左右两组两侧骶髂关节血流分级在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部多裂肌的质量(E)、大小(面积、厚度)、功能(厚度变化百分比)较健康志愿者低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血流信号异于健康人,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几乎没有或较少血流信号,AS患者多为1级或2级血流信号;骶髂关节面积较健康人无明显差异。2.针刺能提高强直性脊柱炎的生活质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疲劳、夜间疼痛的症状,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补充替代疗法在临床推广使用。3.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活动度和疼痛的改善可能与良性调节多裂肌的质量、厚度、功能促进多裂肌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以及改善骶髂关节微血流有关。
郑中英[2](2021)在《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在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病情活动性及疼痛程度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优势所在,为本病的治疗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疗程均为12周。记录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并用统计软件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疗法对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记录试验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⑴疗效方面,经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ASAS20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50%,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ASAS20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65.63%,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62.5%,两组总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治疗后两组患者BASDAI、BASF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BASDAI、BASF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⑶VAS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两组的总体VAS疼痛评分、背部疼痛VAS评分及晨僵VAS评分均较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VAS评分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⑷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患者的中医主症积分、次症积分以及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证候积分对比,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⑸实验室检查方面,两组患者的ESR、CRP均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ESR、CRP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⑹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1.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疗法能明显改善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腰骶部疼痛、晨僵及脊柱功能,降低血沉、C反应蛋白,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的对照组。2.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单纯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的对照组,说明临床安全性较高。
杨爱娟[3](2021)在《强直性脊柱炎生存质量与寒热证候及疾病特征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生存质量与寒热证候及其疾病特征的关系,并分析AS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明确AS患者生存质量的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为干预治疗AS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选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住院病房收治的AS患者,共有210例。记录AS患者的临床资料,社会人口学特点,包括性别、年龄、BMI、受教育程度、婚姻情况、生活习惯(吸烟、饮酒、饮食、运动)等;疾病特征,包括病程、发病季节、家族史、疼痛程度、疲劳程度、晨僵程度、BASFI、BASDAI、ASDAS等;实验室指标,包括ESR、CRP、HLA-B27;放射学指标骶髂关节炎分级等。运用SF-36和ASQOL量表评估生存质量,采用中医证候积分表评定中医证型,使用SAS和SDS自评量表评估AS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所有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均采用第14版STATA软件包进行,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对生存质量、寒热证候及疾病特点进行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估,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AS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及疾病特征:210例患者中,男性171例(81.4%),女性39例(22.97%),男女之比为4.38:1;平均年龄为37.09±11.02岁;BMI为25.64±8.77kg/m2,其中体重过低者9例(4.3%),超重者128例(61%)。每周平均运动次数为2.8±2.39次,每周运动次数小于3次者142例(67.6%)。平均病程为(145.52±107.2)月,其中病程5年以上者157例(74.8%),HLA-B27阳性者191例(91.0%);疲劳程度为3.96±2.86分,晨僵程度为2.93±2.78分,患者总体评价(PGA)为3.08±2.7分;功能指标BASFAI为3.05±3.09分;疾病活动指标BASDAI为3.09±2.22分,ESR、CRP平均值分别为15±15.36mm/h、1.61±4.02mg/dL,ASDAS-ESR、ASDAS-CRP 平均值分别为 2.08±1.01、1.57±0.91分。合并焦虑状态的AS患者有55例(26.2%),合并抑郁状态的患者有71例(33.8%);骶髂关节炎平均分级为2.93±0.87级。(2)AS患者SF-36生存质量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①AS患者总体SF-36评分为62.67±19.64分,其中41.9%患者SF-36总分小于60分,生理领域(PCS)评分(58.65±21.26分)比心理领域(MCS)(66.69±21.6分)更低。②AS患者SF-36生存质量较高组中,男性、高学历者、饮酒者、每周运动次数多于较低组,无业者比例少于较低组;疲劳程度、晨僵程度、PGA、BASFI、BASDAI、ESR、ASDAS-ESR、ASDAS-CRP、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少于生存质量较低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BMI、吸烟、饮食荤素情况、病程、家族史、HLA-B27、CRP及骶髂关节炎分级上无显着差异(P>0.05)。③SF-36总分与每周运动次数(r=0.2107)成显着正相关(P<0.05),与ASQOL(r=-0.750)、PGA(r=-0.617)、BASDAI(r=-0.601)、ASDAS-ESR(r=-0.601)、ASDAS-CRP(r=-0.602)、疲劳程度(r=-0.568)、焦虑(r=-0.532)、僵硬程度(r=-0.459)、BASFI(r=-0.439)、抑郁(r=-0.427)、ESR(r=-0.177)、病程(r=-0.138)成显着负相关(P<0.05)。④运动(OR=0.427,P<0.05)是SF-36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疲劳(OR=1.542)、晨僵(OR=1.344)、PGA(OR=1.582)、BASFI(OR=1.271)、BASDAI(OR=1.732)、ESR(OR=1.026)、ASDAS-ESR(OR=3.819)、ASDAS-CRP(OR=3.897)、焦虑(OR=1.107)、抑郁(OR=1.055)为 SF-36 生存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3)AS患者ASQOL生存质量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①AS患者总体ASQOL评分为5.12±5.18分,其中评分大于4分的患者占41%。②AS患者ASQOL生存质量较高组中,平均年龄小于较低组,男性、高学历者比例多于较低组,超重者及无业者比例小于较低组,每周运动次数多于较低组;病程短于较低组,疲劳程度、晨僵程度、PGA、BASFI、BASDAI、ESR、ASDAS-ESR、ASDAS-CRP、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小于生存质量较低组,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较高组和较低组在吸烟、饮酒、饮食荤素情况、家族史、HLA-B27、CRP及骶髂关节炎分级上无显着差异(P>0.05)。③ASQOL评分与每周运动次数(r=-0.220)成显着负相关(P<0.05),与PGA(r=0.655)、疲劳程度(r=0.537)、ASDAS-ESR(r=0.632)、ASDAS-CRP(r=0.621)、BASDAI(r=0.611)、焦虑(r=0.501)、僵硬程度(r=0.494)、BASFI(r=0.375)、抑郁(r=0.374)、病程(r=0.217)、ESR(r=0.191)成显着正相关(P<0.05)。④运动(OR=0.846,P<0.05)是ASQOL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P<0.05),肾虚督寒证(OR=3.214)、疲劳(OR=1.486)、晨僵(OR=1.498)、PGA(OR=1.901)、BASFI(OR=1.214)、BASDAI(OR=1.868)、ASDAS-ESR(OR=4.980)、ASDAS-CRP(OR=5.641)、焦虑(OR=1.094)、抑郁(OR=1.041)为ASQOL生存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4)AS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存质量及疾病特征的关系:①在本次纳入的210例AS患者中,肾虚督寒证(117例,55.7%)患者多于肾虚湿热证(93例,44.3%)。②肾虚督寒证组患者的晨僵程度、PGA、BASFI、BASDAI、ASDAS-ESR、ASDAS-CRP、ASQOL评分显着大于肾虚湿热证组,SF-36总分、生理领域PCS评分及各维度评分(除SF、RE、MH维度外)显着低于肾虚湿热证组,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习惯、每周运动次数、病程、家族史、疲劳程度、HLA-B27分型、疾病活动指标(ESR、CRP)、焦虑评分、抑郁评分、SF-36生存质量(SF、RE、MH维度、心理领域MCS)评分、骶髂关节炎分级上无显着差异(P>0.05)。③运动(OR=0.891,P<0.05)是肾虚督寒证患者生存质量的保护因素,疲劳、晨僵、PGA、BASFI、BASDAI、ASDAS-ESR、ASDAS-CRP、焦虑、抑郁为肾虚督寒证、肾虚湿热证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AS患者生存质量普遍降低,其生理和心理领域健康均有不同程度受损,而生理领域健康受损更为严重。(2)运动与较高的生存质量有关,AS症状(疼痛、疲劳、晨僵)、较差的活动功能、高疾病活动度、高炎性反应物、情绪障碍与AS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密切相关。(3)肾虚督寒证患者的症状更重,活动功能更差,疾病活动度和炎性反应物更高,情绪障碍更为严重,生存质量更低。肾虚督寒证可能与较差的生存质量有关。(4)以上提示临床中应关注AS患者的生存质量,积极控制疾病症状、降低炎症指标,减轻疾病活动度,提高活动功能,注重心理干预以减少情绪障碍。增加运动对提高AS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益,中医证候对AS患者生存质量存在影响,肾虚督寒证患者生存质量更低,在临床上应更注重补肾强督祛寒法的应用。
尹炳驿[4](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王义军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的: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导师王义军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用处方方药,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以讨论并总结王义军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特点及规律,挖掘得到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新处方,以丰富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诊疗方案,为探讨名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经验提供新路径,同时在辨证用药方面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新思路。方法:采集王义军教授于2018年09月-2020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门诊治疗确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所开的中药处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进行统计、挖掘及分析,分析王义军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特点并总结其规律,最终提炼出王义军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用药经验。结果:通过对纳入病案包含的226首中药处方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共涉及中药130味,共4141味次,平均每首处方18味次。证候统计显示以肝肾亏虚证,瘀血阻络证,督滞筋痹证居多,使用超过50次以上的中药依次为:川牛膝、葛根、炒白术、桑寄生、鸡血藤、秦艽、续断、威灵仙、川芎、独活、菟丝子、狗脊、山药、当归、香附、杜仲、土茯苓、延胡索、伸筋草、桑枝、土贝母。所有纳入药物的四气、五味分析结果显示,王义军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善用温性和平性药物,而后依次为寒性药物、凉性药物、热性药物;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后依次为酸、咸及涩味药物。归经统计结果显示:归肝经、肾经、脾经的药物最多。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170,置信度为0.9,共得到2-5味高频药物组合64组,进行药物间关联度分析,选择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选取关联系数大于0.08的药物组合进行展示,运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方法,提取出3-4味核心药物组合8个:①姜黄-石斛-薏苡仁;②桑寄生-川牛膝-独活;③威灵仙-太子参-旱莲草;④肿节风-金银藤-葛根;⑤黄柏-徐长卿-薏苡仁;⑥桑寄生-川牛膝-野菊花;⑦威灵仙-狗脊-当归-续断;⑧肿节风-丹参-葛根。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方法,挖掘演化得到潜在新方共4个,新处方一:姜黄、石斛、薏苡仁、黄柏、徐长卿;新处方二:桑寄生、川牛膝、独活、野菊花;新处方三:威灵仙、太子参、旱莲草、狗脊、当归、续断;新处方四:肿节风、金银藤、葛根、丹参。结论:1.王义军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遣方多用药平和,补泻兼施,以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及补虚药之间的配伍应用居多,提倡以补益肝肾为本,辅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原则,指导临床治疗,扶正兼以祛邪,达到标本兼治,络通痹除之效。2.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导师王义军教授临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所用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对导师临床常用的高频次药物、核心的药物组合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性大小、临床新方等进行统计、挖掘,分析名医隐性临床用药经验,对于临床治疗来说是一种创新性的发现与拓展,为王义军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用药经验及其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手段。同时本研究依然有部分问题与不足,例如统计的数据量较少,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与新处方同样需要从临床多加验证,并结合中医经典理论进行综合评价。
李红璞[5](2021)在《补肾强督汤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补肾强督汤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0年0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风湿科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予补肾强督汤加减联合皮下注射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安佰诺),对照组予皮下注射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安佰诺),治疗8周,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分别测量两组治疗前后脊柱功能指标,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1.对照组共收集病例资料29例,试验组29例,治疗组中医疗效有效率89.6%,对照组中医疗效有效率5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VAS、BASDAI、BASFI指标低于对照组。3.试验组治疗后指地距低于对照组,胸廓活动度、枕墙距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4.CRP、ESR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论:1.补肾强督汤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2.对于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患者,补肾强督汤加减在改善患者指地距、VAS评分、BASDAI评分、BASFI评分及中医证候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
白润娟[6](2021)在《中药拇指罐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中药拇指罐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中心收治住院的174例肾虚督寒型AS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一组和对照二组,每组各58例。试验组采用基础治疗+中药拇指罐疗法:用于煮罐的药物组方以“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加减,包括牛膝10g、酒萸肉10g、黄柏10g、肉苁蓉10g、桔梗10g、桂枝10g、黑顺片5g、威灵仙15g、熟地黄10g、制远志10g、姜活15g、独活15g、麸炒山药10g。拔罐位置为督脉及膀胱经背部腧穴,每次留罐10min。对照一组采用基础治疗+玻璃火罐疗法:取穴同试验组,每次留罐10min。对照二组采用基础治疗+水煮拇指罐疗法:取穴同试验组,每次留罐10min。三组疗程相同,即:1次/d,5d/疗程,每疗程间隔2d,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通过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指标(BASDAI、BASFI、中医症候积分)、体征指标(胸廓活动度、枕墙距、Schober试验)、实验室指标(CRP、ESR)变化情况及ASAS达标率和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对中药拇指罐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研究对象:纳入试验病例174例,治疗过程中脱落4例、剔除2例,获得有效统计病例168例,脱落率小于20%。2.一般资料比较:入组时三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1)BASDAI:三个疗程后三组的BASDA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一组、二组(P<0.05),表明试验组患者BASDAI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一组和二组。(2)BASFI:三个疗程后三组的BASF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一组、二组(P<0.05),对照一组优于二组(P<0.05),表明试验组患者BASFI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一组和二组,且对照一组优于二组。(3)中医证候积分:三个疗程后三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一组、二组(P<0.05),表明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一组和二组。(4)枕墙距、胸廓活动度:三个疗程后三组的胸廓活动度、枕墙距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胸廓活动度、枕墙距。(5)Schober试验:三个疗程后仅试验组的Schober试验值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仅试验组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Schober试验值。(6)CRP、ESR:三个疗程后三组的CRP、ESR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患者CRP、ESR。(7)ASAS达标率:三组的ASAS20达标率分别为90.91%、63.16%、48.12%;三组的ASAS50达标率分别为63.64%、31.58%、17.86%;三组的ASAS70达标率分别为18.18%、3.51%、0.00%,表明试验组患者ASAS达标率优于对照一组和二组。(8)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对照一组、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2.73%(51/55)、82.45%(47/57)、71.43%(40/56),表明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一组和二组。4.不良反应情况:试验组、对照一组、二组治疗过程中出现小水泡者分别有1例、4例、2例,次日水泡均自行吸收,未影响治疗的开展,其余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中药拇指罐用于肾虚督寒型AS患者的治疗,能够改善症状指标(BASDAI、BASFI、中医症候积分)、体征指标(胸廓活动度、枕墙距、Schober试验)、实验室指标(CRP、ESR),综合疗效优于玻璃火罐和水煮拇指罐治疗方法,具有临床推广意义。2.中药拇指罐用于肾虚督寒型AS患者的治疗,可操作性强,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史敏[7](2021)在《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初探》文中认为目的: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生物制剂是西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单用生物制剂的疗效无法充分满足临床需求,而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被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疗效确凿,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联合生物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着、安全性良好,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一方面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对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药理学对温肾蠲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2019.12-2020.12于我院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列,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方案:实验组采用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对照组采用单用阿达木单抗,两组均于达到ASAS40时进行阿达木单抗减量,观察0、4、8、12、16周时患者的脊柱活动度、匹兹堡睡眠治疗指数、有效性指标(ASDAS、BASDI、BASFI、ASAS、中医证候评分),及安全性指标。2.网络药理学:通过搜索TCMSP数据库及相关文献,获取温肾蠲痹汤化学成分,通过SwissADME筛选有效化学成分,STITCH数据库得到该方化合物靶点;通过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取强直性脊柱炎相关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筛选温肾蠲痹汤作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核心靶点;运用STRING 11.0在线数据库分析核心靶点之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通过Metascape分析核心靶点之间GO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结果:1.临床研究:1.1入组基线:两组患者入组时的年龄、性别、病程、ESR、CRP、脊柱活动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ASDAS、BASDI、BASFI、中医证候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ASAS40达标时间(即减药时间)及ASAS70达标率:实验组8周时ASAS40达标的总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06),实验组16周时ASAS70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0)。1.3脊柱活动度:两组患者的Schober试验、指地距离、枕墙距离、脊柱侧弯度在16周内均存在显着时间效应(P<0.05),16周内实验组患者的胸廓扩张度的时间效应较对照组显着(P=0.001,P=0.204);不同观察节点的两组之间的体格检查无明显差异(P>0.05)。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两组患者的PSQI在16周内均有显着时间效应(P<0.001,P<0.001);12周、16周时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P=0.002)。1.5有效性指标:两组患者的ASDAS-CRP、ASDAS-ESR、BASDAI、BASFI评分在16周内有显着时间效应(P<0.001);不同观察节点的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1.6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显着时间效应(P<0.001,P<0.001);16周时实验组临床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6);实验组12周、16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04,P=0.006)。对照组16周内“夜尿频多”积分的时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326),两组内其余中医证候的条目得分,其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4周、8周、12周、16周的腰膝酸软、畏寒喜暖的改善程度,及8周、12周、16周时夜尿频多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1.7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l.000)。1.8塞来昔布使用剂量:两组平均塞来昔布使用剂量无明显差异(P=0.381)。1.9复发率: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112)。2.网络药理学:温肾蠲痹汤有效成分主要有p-谷留醇、槲皮素、山柰酚等,温肾蠲痹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核心靶点主要有GAPDH、HSPA4、HSPA8、ACTB、EEF2、EEF1A1,信号通路主要集中在病毒致癌、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蛋白聚糖在癌症中的作用、神经营养蛋白。结论:1.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AS肾虚督寒证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降低疾病活动度,安全性良好,且较单用阿达木单抗而言,ASAS40达标更快、ASAS70达标率更高、不增加塞来昔布使用量及减药后复发率。2.温肾蠲痹汤可能通过调节GAPDH、HSPA4、ACTB等基因的表达,影响病毒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蛋白聚糖及神经营养蛋白等信号通路,从而对AS的治疗产生一定临床疗效。
杨红[8](2021)在《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评估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疗效,探求更加有效、安全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方法,以期进一步的为患者缓解其症状、体征,并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按照本研究纳入标准,收集2020年1~12月看诊于甘肃省中医院风湿骨病中心门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遵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口服,2次/日+柳氮磺吡啶肠溶片1000mg口服,2次/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寒痹颗粒免煎配方颗粒,2次/天,早晚温水冲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t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疗效指标及肝肾功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疗效评估、安全性评价。结果:(1)在本研究实施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较好,共纳入80例,实际完成80例。(2)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等)和临床疗效观察指标(中医证候积分、BASDAI积分、BASFI积分、实验室指标等)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3)治疗结束后,两组临床观察和炎性指标数值行组内相比,治疗后数值均较初值有改善,且差异有意义(P<0.05);行组间相比,发现治疗组各观察指标积分检测值改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意义(P<0.01)。(4)治疗结束后,将炎性指标(ESR、CRP)检测值行组间相比,治疗后数值均较初值有改善,且差异有意义(P<0.05);行组间相比,发现治疗组改善程度显着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有意义(P<0.01)。(5)治疗结束后,根据ASAS20判定标准计算各组达标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示:治疗组达标率90%(达标者36例,未达标者4例),对照组达标率62.5%(达标者25例,未达标者15例),两组达标率经检验有统计意义(P<0.01),且治疗组临床防治水平明显良于对照组。(6)治疗实行过程中,两组均发生了不同表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均经相应处理有坚持完成研究,经检验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显着低于对照组(27.5%)(P<0.05),该研究方法患者临床安全性更好。结论:寒痹颗粒可显着改善肾虚督寒型AS患者的腰髋部疼痛、倦怠乏力、怕风怕冷、晨僵等症状体征,可明显降低患者ESR和CRP,可有效改善AS患者BASDAI、BASFI积分和VAS评分,且临床安全性较好,有望作为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临床有效方法。
郑鑫月[9](2021)在《五味温通除痹胶囊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及对IL-6、IL-23、IL-34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是腰背部僵硬疼痛,伴随脊柱炎症加重可出现脊柱强直、畸形。本病常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男性,病因病机复杂,起病隐匿,针对该病的对症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炎症,一定程度上阻止骨质的破坏,但无法取得理想的疗效。祖国医学在防治AS上具有较大的潜力优势与鲜明特色,近几年,许多临床观察类研究开始注重证候表现及实验室指标,从中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指标分布情况,皆为中医辨证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中医药在延缓AS患者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也在大量文献中取得了验证。2研究目的观察五味温通除痹胶囊与中药熏蒸联合治疗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体征及活动性指标的改善情况,并讨论五味温通除痹胶囊与中药熏蒸治疗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机制,进一步验证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促进临床与科研的发展。3研究方法按照疾病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等,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选取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口服,1日2次,每次1.0g;治疗组给予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口服,1日3次,每次3粒,并配合中药熏蒸治疗1日1次,每次时间为20 min,1周5次。其他处理因素相同,治疗时间均为12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VAS评分、BASDAI评分、BASFI评分及血清中ESR、hs-CRP、IL-6、IL-23、IL-34的水平。4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中医单项证候: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腰脊疼痛、活动受限、晨僵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畏寒、四末不温、关节冷痛、肢体困重、小便清长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腰脊疼痛、活动受限、晨僵、畏寒、四末不温、关节冷痛、肢体困重、小便清长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上述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更优(P<0.05)。(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80%),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BASDAI评分,BASF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三项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5)血液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ESR、hs-CRP、IL-6、IL-23、IL-34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ESR、hs-CRP、IL-34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6)安全性指标: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5研究结论临床运用五味温通除痹胶囊并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能够较好的缓解督寒型AS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炎症性反应,降低ESR、hs-CRP、IL-34水平,有效改善患者功能指数,提升生活品质,并具有好的安全性。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10](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二、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及疗效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病因学研究 |
三、发病机制 |
四、症状研究 |
五、检查手段 |
六、治疗方案 |
第二节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学研究概述 |
一、中医认识 |
二、病因研究 |
三、病机研究 |
四、治疗原则 |
五、治疗方法 |
第三节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生理学机制相关研究 |
一、骶髂关节炎及多裂肌与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
二、针刺对骶髂关节炎及椎旁肌影响的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及骶髂关节血流超声特征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小结 |
第二节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小结 |
第三节 针刺对强直性脊柱炎多裂肌修复的探索 |
一、临床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依据 |
一、选题的切入点 |
二、针灸方案选穴依据 |
三、肌骨超声对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和评估的价值 |
四、指标的选择 |
五、针刺研究中对照组的选择 |
第二节 结果分析 |
一、强直患者多裂肌特点分析 |
二、临床疗效分析 |
三、针刺改善强直性脊柱炎腰痛症机制分析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2.1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 |
2.2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法研究 |
2.3 强直性脊柱炎的方药研究 |
2.4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外治法 |
2.5 强直性脊柱炎的内外合治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安全性评定 |
2.6 数据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两组一般资料构成比 |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2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 疗效性观测指标对比 |
2.1 两组患者BASDAI评分对比 |
2.2 两组患者BASFI评分对比 |
2.3 两组患者VAS量表评分对比 |
2.4 两组患者ESR对比 |
2.5 两组患者CRP对比 |
2.6 两组患者中医主症各症状评分对比 |
2.7 两组患者中医次症各症状评分对比 |
2.8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总分对比 |
3 疗效判定标准 |
3.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
3.2 两组患者ASAS20临床疗效对比 |
4 安全性指标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及方药配伍特点 |
1.1 立题依据 |
1.2 本研究方药配伍特点 |
2 本研究用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选穴依据 |
4 择时依据 |
5 临床疗效分析 |
6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情况 |
(3)强直性脊柱炎生存质量与寒热证候及疾病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强直性脊柱炎生存质量与疾病特征的研究进展 |
1 生存质量概述 |
2 AS生存质量测评工具 |
3 AS患者生存质量的现状 |
4 AS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的研究进展 |
1 古代文献关于AS病名及病因病机的概述 |
2 AS中医证候分型规律 |
3 AS中医证候与临床指标关系的研究 |
4 AS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关系的相关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入选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AS患者一般资料及疾病特征情况 |
2.2 AS患者生存质量分布及其与疾病特征的关系 |
2.3 AS患者寒热证候与生存质量及其疾病特征的关系 |
2.4 AS患者连续性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2.5 AS患者生存质量与寒热证候及疾病特征的回归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王义军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与研究 |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 |
1.2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
2.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与研究 |
2.1 中医病名概念 |
2.2 中医病因病机 |
2.3 中医辨证分型 |
2.4 中医辨证论治 |
2.5 中医外治法 |
3.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王义军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研究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标准化处理 |
2.2 数据录入与核对 |
2.3 数据挖掘与分析 |
结果 |
1. 基础信息资料统计 |
2. 中医证候信息统计 |
3. 药物信息统计 |
4. 处方分析 |
4.1 用药规律分析 |
4.2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关联度分析 |
4.3 复杂系统熵聚类下核心药物组合 |
4.4 无监督熵层次聚类-新方组合 |
讨论与分析 |
1. 名医经验传承的意义 |
2. 数据结果分析 |
2.1 一般信息资料 |
2.2 常用药物 |
2.3 药物性味及归经 |
2.4 药物组合 |
2.5 新方分析 |
3. 导师用药经验总结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补肾强督汤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和撤出的研究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治疗要求 |
3 观察指标 |
3.1 主要观察指标 |
3.2 次要观察指标 |
3.3 不良反应 |
4 疗效评价 |
4.1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质量控制措施 |
7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及分析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中药拇指罐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6 终止标准 |
7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
8 质量控制 |
9 伦理审查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试验设计 |
1.1 研究类型 |
1.2 随机方法 |
1.3 样本量估算 |
2 治疗方法 |
2.1 基础治疗 |
2.2 试验组 |
2.3 对照一组 |
2.4 对照二组 |
2.5 疗程 |
3 观察指标 |
3.1 临床疗效指标 |
3.2 疗效判定标准 |
3.3 安全性指标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分布特征 |
1.1 病例完成情况 |
1.2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临床疗效分析 |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ASDAI比较 |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ASFI比较 |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胸廓活动度比较 |
2.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枕墙距比较 |
2.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chober试验比较 |
2.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值比较 |
2.8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沉(ESR)值比较 |
2.9 三组患者ASAS达标率比较 |
2.10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1 AS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 肾虚督寒型AS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相关中医疗法 |
2 武威汉代医简 |
3 课题主方及药物分析 |
3.1 方药组成及出处 |
3.2 方药及组方配伍分析 |
3.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4 中药拇指罐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理论依据 |
4.1 中药拇指罐临床应用进展 |
4.2 中药拇指罐疗法作用机理 |
4.3 选穴依据 |
5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5.1 入院基本信息分析 |
5.2 中药拇指罐对AS患者BASDAI、BASFI评分的影响 |
5.3 中药拇指罐对AS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5.4 中药拇指罐对AS患者胸廓活动度的影响 |
5.5 中药拇指罐对AS患者枕墙距的影响 |
5.6 中药拇指罐对AS患者Schober试验的影响 |
5.7 中药拇指罐对AS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的影响 |
5.8 中药拇指罐对AS患者ASAS达标率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的影响 |
6 结语 |
6.1 结论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药拇指罐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
第五章 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治进展 |
1.1 中医病名 |
1.2 古代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现代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证型 |
1.5 中医治疗 |
2.强直性脊柱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制 |
2.2 西医治疗 |
3.中药联合生物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meta分析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质量评价 |
3.3 Meta分析结果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退出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3 疗程及观察项目 |
2.4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ASAS40达标时间、ASAS70达标率比较 |
3.3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观测指标比较 |
3.4 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性指标比较 |
3.5 实验组与对照组药物安全性分析 |
3.6 实验组与对照组塞来昔布使用剂量比较 |
3.7 实验组与对照组减量后复发情况 |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 |
1.资料与方法 |
1.1 药物化学成分筛选及相关靶点获取 |
1.2 药物-化学成分-靶点的网络调控图构建 |
1.3 疾病靶点获取 |
1.4 核心靶点筛选及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构建 |
1.5 GO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2.研究结果 |
2.1 温肾蠲痹汤中有效化学成分及相关预测靶点 |
2.2 药物-化学成分-靶点的网络调控图构建 |
2.3 强直性脊柱炎相关靶点 |
2.4 核心靶点筛选及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图构建 |
2.5 GO功能富集分析 |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立题依据 |
1.1 证型选择 |
1.2 温肾蠲痹汤组方解析 |
1.3 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现状 |
2.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2.1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
2.2 网络药理学结果的讨论 |
3.优点与不足 |
3.1 优点 |
3.2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1.6 研究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 |
3.2 实验室检查 |
3.3 疗效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4.2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
4.3 安全性评定标准 |
4.4 不良反应事件记录 |
5 统计学处理 |
5.1 数据收集 |
5.2 检测变量 |
5.3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6.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与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学对AS的病因病机探讨 |
2 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理论依据 |
3 “寒痹颗粒”组方用药及分析 |
4 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1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
2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AS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五味温通除痹胶囊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及对IL-6、IL-23、IL-34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西医对AS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发病机制 |
1.3 诊断 |
1.4 治疗 |
2.中医对AS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内治法 |
2.4 中医外治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观察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研究病例标准 |
1.4 病例分组 |
1.5 观察指标 |
1.6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1.7 安全性评价 |
2.研究方法 |
2.1 相关试剂用品 |
2.2 试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统计方法 |
4.结果 |
4.1 一般情况比较 |
4.2 中医单项证候比较 |
4.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4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5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腰背痛VAS评分对比 |
4.6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BASDAI评分对比 |
4.7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BASFI评分对比 |
4.8 两组患者血清ESR、hs-CRP水平对比 |
4.9 两组血清IL-6、IL-23、IL-34 水平对比 |
4.10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治法依据 |
2.组方分析 |
3.主要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
4.对于本次研究结果论述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定义 |
1.1.2 流行病学 |
1.1.3 自然病程 |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5 病理变化 |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
1.1.7 诊断标准 |
1.1.8 活动性评价 |
1.1.9 西医治疗 |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
1.2.3 辨证论治 |
1.2.4 中医药疗法 |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
1.4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2.6 脱落标准 |
2.3 分组方法 |
2.3.1 样本量 |
2.3.2 随机化 |
2.3.3 对照 |
2.3.4 盲法 |
2.4 治疗方案 |
2.4.1 治疗耗材 |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
2.4.6 疗程 |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观察时间 |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
2.9 疗效评价标准 |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情况 |
3.2 一般资料分析 |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
3.3.2 血沉 |
3.3.3 C反应蛋白 |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
3.4 中医证候积分 |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
3.5.2 脊柱痛VAS评分 |
3.5.3 病人总体评价 |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
3.6.3 功能指数 |
3.6.4 测量学指数 |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
3.8 临床疗效评价 |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
4.2.2 学术内涵 |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
4.3.2 药对配伍 |
4.4 结局指标选择 |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
4.4.2 量表选择 |
4.5 结果分析 |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
4.6 结果讨论 |
4.7 研究的创新性 |
4.8 不足与展望 |
4.9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四、强直性脊柱炎中医治疗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及疗效机制探讨[D]. 王孟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补肾祛风汤联合针刺法治疗肾阳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郑中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强直性脊柱炎生存质量与寒热证候及疾病特征的关系[D]. 杨爱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王义军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D]. 尹炳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补肾强督汤加减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研究[D]. 李红璞.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中药拇指罐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白润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温肾蠲痹汤联合阿达木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肾虚督寒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初探[D]. 史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寒痹颗粒治疗肾虚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D]. 杨红.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五味温通除痹胶囊配合中药熏蒸治疗督寒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及对IL-6、IL-23、IL-34水平的影响[D]. 郑鑫月.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