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_经济增长论文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_经济增长论文

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消费需求论文,主导论文,居民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要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强国之林,经济必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良策是扩大国内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和消费倾向偏低,对经济增长缺乏需求拉动,必须把适当提高居民消费率和消费倾向作为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终取决于居民消费力度

1、消费、投资、出口三因素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看,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本质是购买行为,都是消费,只不过投资是由投资方带动的生产型消费,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出口则是借助国外市场消费本国商品,自1998年以来,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和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加之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不强,出口增长受到限制。只有居民的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才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主导因素。

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1992年到1997年的六年间,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4.3%、39.9%和15.8%。因此,我们应当确立这样的指导思想,即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终究是有限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掌因素也从供给扩张转向需求拉动。因此,决定扩大需求特别是扩大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部分),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和长期的战略方针。在民间投资需求不足和居民最终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公共投资支出,则可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提升需求水平,促进经济增长。这几年我国启动的主要措施就是增发国债、加大投资力度,并起到了一定效果,据统计仅1998年和1999年新增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1.5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我们必须明确,投资需求作为“需求”有其特殊性:一是投资本质上是中间需求,是为了最终满足消费的派生需求;二是投资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两重性。从社会再生产循环看,这一阶段的投资需求形成下一阶段的生产能力供给。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有效供给形成的贡献,即为社会生产有效的生产手段上,而不是体现在对有效需求形成的贡献,即因投资活动而引起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上,这是关于投资活动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本质特征。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两重性决定,投资结构如果不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则这一阶段投资需求扩张,虽然能一时拉动增长速度,但对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而言,无疑是“饮鸩止渴”。因为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能力是无效供给,将加剧下一阶段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

以投资来补偿消费的不足,也不能长期实行。究其原因,一是长期的投资补偿消费的不足,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变成一种投资品比重过重型的经济,从而使老百姓从中得不到多少实际的好处。二是社会对投资品需求的伸缩性比对消费品需求的伸缩性要大,容易造成经济的剧烈波动。三是投资在被抑制的情况下,投资扩张时期形成的大量生产能力变成过剩生产能力,因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总之,实现经济增长,既要有生产能力的增长,更要有消费需求的增长。由于经济增长的消费弹性比投资弹性大得多,所以消费需求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投资的影响更大。

2、缺乏居民消费需求支撑的政府投资是没有生命的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主要靠中央增发国债支撑,但由于消费没有及时跟进,我们所期望的经济繁荣局面并没有出现,投资对经济增长应起到的乘数效应表现得也较疲软,当投资力度减弱,经济增长率就受影响。

怎样才能使投资需求旺盛起来?关键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撑,投资就很难发挥效应,经济增长也难以持久。一般情况下,在总需求的总量和增量中,固定资产约占1/3的份额,而消费则占50-60%,投资增加一个百分点,远不如消费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影响大。从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特点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是明显的,但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的持久的拉动力量。消费需求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社会再生产的新起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投资需求是由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其自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不仅如此,在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回升迹象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大幅回升,只能说是行政力量的推动。这种性质的推动,在短时间内有利于阻止经济增长率下滑,刺激经济的回升,但经济启动后的正常运行,则必须有消费需求增长的配合,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不能将启动转变为市场启动,这种投资增长和经济回升都是不会持久的。只有通过消费需求的活跃来带动投资,才能为整个社会,包括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集体和个人的投资提供应有的空间和市场导向,因而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减少银行的呆账、坏账。只有由消费到投资到生产都活跃起来,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增加财政收入,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

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影响我国经济增长诸因素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呈下降的态势

统计数据表明,从1990年到1993年的经济启动和回升阶段,最终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但1994年以后,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明显下降趋势,1997年为35.88%,1998年为33%。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什么呈下降态势?这是由于消费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消费率偏低引起的。

二、我国消费率偏低状况及其成因分析

1、我国消费率偏低状况及其国际比较

居民消费率偏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严重障碍。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消费率在1952年至2000年的49年间,平均为65%,最近十年平均为59.5%,与自身比较,近20年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六五”时期为66.5%,“七五”时间为62.4%,到“八五”时期降为59%,进入“九五”以来,消费率长期徘徊的格局仍没有明显改变,1998年采取增加居民收入措施以前为58.1%,1999年以后略有上升,1999年和2000年也只分别达到60.3%和60.8%,但仍低于1998年61.8%的水平。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就具体国家来说,美国、英国的消费率都在80%以上,印度、巴西为80%。1999年,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消费率为81%,中等收入国家为74%,高收入国家为77%,我国居民消费率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以上。

2、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成因透视

影响消费率偏低有以下主要原因:

第一,过去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重积累轻消费、重建设轻生活倾向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近近30年,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勒紧裤带搞建设的方针,在“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影响下,以各种政策手段最大限度地动员国内资源发展工业,特别是加快重工业建设,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需求都受到限制,更不用说发展服务业。所以,投资率过高是导致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直接原因。这对改革开放后的消费率偏低有一定影响。

第二,居民收入增长较长时期低于经济增长。1978年-1990年和90年代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分别为9.1%和10.4%,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4%和6.9%,分别比同期低0.7和3.5个百分点。

第三,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磨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效率引起的减员增效、农村科技进步所释放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压力等,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困难加大,与就业直接相关的收入预期不乐观。

第四,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处于新旧交替阶段,消费者对养老、医疗等新的保障政策不够了解而心存疑虑。我国消费体制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同步。一方面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等市场化消费领域迅速拓展,另一方面人们的工资结构变化滞后,住房、人力资本再生产等市场化消费支出内容还没有在货币工资中相应增加,住房支出、孩子上学费用的增加也就因货币工资改革滞后而增加了居民个人支出的预期,使消费更加理性化,加上我国人民习惯于收支有余而不习惯于“寅吃卯粮”超前期消费,使得居民储蓄倾向增强。这不能不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率的提高。

第五,改革以来收入分配秩序混乱所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也是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和消费率偏低的原因。现在人们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有资料显示,在当今中国,仅占1%的富人却占有全国居民存款的1/3,而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全部收入的4.27%,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全部收入的50.24%。收入差距太大使国民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沉淀在少数富裕者阶层手中,而大多数中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欲望却由于收入过低而无足够的购买力,从而造成国民收入增长快于消费需求的增长。

第六,农民消费需求不足是影响我国总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因素。我国12亿多人口有近9亿在农村,而农村购买力只占全国购买力的40%左右。农民消费增长缓慢,消费水平很低。多数农村居民对商品的需要更注重价格便宜、经久耐用,如家电等消费品要求功能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省钱。不少企业忽视了农村市场这些需要特点,产品的使用功能、价格水平都远远脱离了广大农民实际,造成了一方面农民买不起、不会用的商品积压,另一方面广大农民需要的商品又买不到的局面,影响了农民消费的增长。

第七,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不完善也是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主要因素。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和物资匮乏时期的消费政策总体上是抑制性的,包括对总的收入消费水平的抑制,也包括具体的消费政策。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政策取向有所调整,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当前,城镇居民消费热点开始向住房、轿车、信息、旅游、教育、服务等方面集中,这些方面的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都欠完善。在农村,农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除了收入水平外,主要是消费环境,由于用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薄弱,阻碍了农村市场的扩张,使潜在的需求难以得到实现。

信用消费制度的约束,也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带来影响。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旦一个的居民消费升级到以“往”和“行”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居民的消费模式也同步发生变化,逐步由自我积蓄型滞后消费变为信用支持型提前消费,即进入消费信用化时代,惟有这样,才能在发达的生产信用与消费信用之间建立平衡关系,使社会再生产的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形成良性循环。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完成从住房福利化分配制向住房消费货币化分配制度的转化,而消费货币化是消费信用化的基础。因而,我国的消费信用的发展水平目前已严重落后于生产信用的发展水平。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消费信贷约占贷款总额的20%-30%,而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不振,到2001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6990亿元,消费信贷占银行所有信贷的比重不足6%。

三、应将适应提高居民消费率作为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消费率偏低与下降趋势,同投资率偏高并上升相关,因此提高消费率要从调整消费与投资的关系着手。考虑到消费率偏低产生的各种消极后果和提高消费率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有必要明确提出把适当提高消费率作为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任务。要采取扩大居民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

对此,试作如下建议:

1、关于提高居民收入占GNP(或GDP)的份额问题

扩张居民个人消费的前提是增加收入。我国居民收入占GNP的份额1996年已达68%左右(居民个人收入=居民消费+城乡居民新增存款+居民手持现金增量+城乡个人投资+居民对公债的净购买)。这一份额已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进一步提高这一份额的空间不大。现在的问题是: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缓的过程中,社会居民中不同阶层之间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因此,要在不断增加各类人员的收入水平的同时,必须调整分配格局,注意调节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要考虑公平与效率问题,还要着眼于促进消费需求,具体措施是:

第一,继续提高中低收主群体的工资待遇,将提高工薪人员工资制度化。参考不同年份的增长水平,确定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工资水平与GDP保持同步增长。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进一步放宽政策,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对下岗、无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工作要采取有力的鼓励政策。要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切实保障城镇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要拓宽消费领域,挖掘中低收入的潜在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释放他们的消费购买力。

第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收入偏低状况。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途径,一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使农民分享产业环节的利益;三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农民剩余劳动力加快转入城镇非农产业;四是要及时废除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地方政策;五是减少农村税费负担,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多年财富积累所形成的财产性收入“马太效应”,已经使城乡居民明显分成高中低收入三个层次。对于高收入群体,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收入,通过供给结构调整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增加高档商品、创新商品和投资品的供应,使这部分人的剩余购买力尽快转化为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同时,要整顿依靠垄断地位等手段获取的不合理收入,加大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手段对过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取缔非法收入。

2、关于居民消费倾向问题。

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最好是通过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来实现。为了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当前应当选择以下主要对策措施:

第一,稳定居民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决定居民对经济前景预期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居民即期收入的增长情况;二是居民对国民经济的中长期信心。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避免和防止形成广大居民的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强预期,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采取推动经济增长实际政策的同时,下功夫引导居民的预期,特别是稳定收支预期,建立信心。首先是就业的前景问题。如果就业不稳定,即使是在业人员也要谨慎消费,何况待业、失业人员,所以要尽量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民间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服务行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城镇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都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门路。目前新增就业机会大部分由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但许多城镇民营企业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即使开放领域,民营企业也难以享受公平待遇,因而失去了许多发展机会,使潜在就业不能变为现实的就业岗位。所以国内民营企业享受“国民待遇”问题,也是改善就业前景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其次,要加快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使之规范化,以降低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居民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形成新的理性预期,只要居民重建稳定的消费支出预期,就必然增强即期消费欲望,提高居民收入的消费倾向。

第二,破除陈旧消费观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由原来主要满足最基本的吃穿用消费,逐渐拓展到购买住房、汽车、通讯工具等方面的消费,由简单的商品消费逐渐扩大到包括各种服务在内的消费,如旅游、教育、文化、保健等。实现消费升级,一种做法是传统的先攒钱,攒够了再实现消费升级;一种做法是消费信贷。我们逐步由自我积蓄型滞后消费变为信用支持型提前消费。为此要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拓宽消费信贷领域,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延长贷款年限,简化贷款手续,使更多的消费者利用消费信贷方式实现消费升级。

第三,加快调整具体的消费政策,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让居民乐于消费。过去短缺经济时期规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居民购房、购车、用电、通讯等各方面的抑制消费的税费政策,应尽快清理,消除政策性障碍,抓紧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合理的消费品价格。主要是完善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强和完善对价格水平的宏观调控,加强价格监督。要利用利率机制调节居民消费,要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欺行霸市行为,改善服务质量,为购买商品服务创造良好氛围,使消费者放心消费、乐于消费。

第四,改善投资消费环境,完善消费品有效供给。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不仅涉及消费资金来源问题,也涉及到基础设施的投资问题,如住、行消费的升级,需要增加住宅建设和交通建设的投资;又如教育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服务消费,无不需要基础设施的条件。因此,当前解决居民消费倾向偏低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压缩投资,而是要促进投资与消费的协调配合。农村消费上不去,固然与收入水平有关,但也与农村电网、通讯线路、道路设施等整体不足有关。近年来,农村电网改造对扩大农村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继续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创造条件。此外,为了从供给方面创造促进消费需求的条件,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现实结构及其变化方向,增加对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不断创新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不同档次适销对路的消费品,使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升级换代的要求,解决供需结构不匹配而引起的抑制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问题。

标签:;  ;  ;  ;  ;  ;  ;  ;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