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论文_姜晓辉

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0

【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过程中股前外侧皮瓣起到的作用,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通过股前外侧皮瓣进行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患者资料2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2~70岁之间,平均44.3±2.6岁,其中舌根鳞癌患者5例,下牙龈鳞癌患者4例,上颚或是上牙龈鳞癌患者4例,侧口底鳞癌患者4例,上颚黏液表皮样癌不全术后患者3例;患者肿瘤切除之后缺损范围在6×4cm到12×9cm之间,皮瓣切取范围在7×5cm到14×10cm之间;手术过程中出现2例穿支血管缺如,2例患者损伤穿支血管转为前臂皮瓣。选取同期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通过股前外侧皮瓣缺损修复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修复治疗。结果:手术之后观察组20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以及受区切口完全Ⅰ期愈合;20例患者全部得到为期6个月的随访,皮瓣外型满意,发音功能以及吞咽功能恢复良好,2例上腭癌患者手术之后6个月复发,通过放疗治疗之后至今依旧带瘤生存;2例患者上腭癌手术之后5个月发生第三原发癌,化疗治疗之后至今生存;剩余16例患者无瘤生存。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后5例皮瓣未能成活,剩余15例患者供区以及受区切口完全Ⅰ期愈合5例,Ⅱ期愈合10例,与观察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手术成功率比较高,比较适用于缺损较大范围修复,对于供区的影响相对比较小,修复之后受区功能恢复好,能够安全应用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应该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口腔肿瘤;功能恢复

游离组织瓣修复手术的发展和进步使局部晚期口腔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范围扩大,使患者的功能治疗效果以及存活率得到显著的提升。股前外侧皮瓣属于穿支皮瓣的主要代表在治疗头颈部缺损修复手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优势[1]。本文选取通过股前外侧皮瓣进行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患者资料2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通过股前外侧皮瓣进行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患者资料2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回顾性分析,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2~70岁之间,平均44.3±2.6岁,其中舌根鳞癌患者5例,下牙龈鳞癌患者4例,上颚或是上牙龈鳞癌患者4例,侧口底鳞癌患者4例,上颚黏液表皮样癌不全术后患者3例;20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3例,合并高血压病患者4例,患者的病程时间在1个月到6个月之间,平均3.1±0.3个月。选取同期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3~71岁之间,平均44.1±2.7岁,其中舌根鳞癌患者5例,下牙龈鳞癌患者4例,上颚或是上牙龈鳞癌患者3例,侧口底鳞癌患者5例,上颚黏液表皮样癌不全术后患者3例;20例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4例,合并高血压病患者4例,患者的病程时间在1个月到6个月之间,平均3.1±0.2个月。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可以实施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所有患者全部进行气管切开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将其头部进行固定,股前外侧皮瓣手术侧臀部垫高,手术分为两组一起进行,针对肿瘤切除组患者实施颈淋巴清扫以及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手术,确保2cm以上属于安全切缘,针对临床颈淋巴结阴性患者实施同侧Ⅰ区到Ⅲ区清扫,针对阳性患者实施经典性或是改良性颈清扫术,手术过程中将受区血管注意保留,将甲状腺上动脉或是同侧面动脉作为受区动脉,颈外静脉或是颈内静脉作为受区静脉,20例患者肿瘤切除之后缺损范围在6×4cm到12×9cm之间;修复组患者依照手术之前制定的软组织修复方案对皮瓣实施组织修复,将其定位在髂前上嵴到髌骨外侧连线中点附近5cm之内,按照患者缺损面积大小将穿支血管体表标志点作为中心设计皮瓣,在内侧切口,将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选取直径大于等于5mm血管,对该皮穿支进行逆行解剖,将其股直肌以及股外侧肌筋膜完全打开,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神经束充分显露,设计皮瓣性状以及大小,顺着穿支血管走向进行解剖,受区准备好之后马上对受区所需血管长度结扎并且切断血管蒂,本组20例患者切取皮瓣的范围在7×5cm到14×10cm之间,将皮瓣游离并且移植到缺损区,保持皮肤面部朝向口腔,此时需要防止血管蒂扭曲,对皮瓣以及黏膜切缘进行缝合,选取伴行静脉和受区静脉吻合,将血管夹松开之后确定皮瓣血运良好。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修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手术之后对受区进行制动,仔细观察患者皮瓣的弹性、颜色以及温度,注意引流液的量以及颜色。手术之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注射液。临床观察发现,危象皮瓣能否抢救成功,取决于对微循环障碍的早期发现和对受损血管的及时探查。手术后进行皮瓣监测的目的是及早发现皮瓣灌注受损征象。皮瓣危象的指征:色泽青紫,并逐渐加重提示静脉回流受阻、皮瓣淤血,可能有血栓形成。色泽苍白,提示动脉痉挛或者动脉内血栓形成。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针刺皮瓣无鲜红色血液流出,皮瓣温度降低,均提示皮瓣血液循环不良。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5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20例患者手术之后皮瓣全部成活,没有出现血管危象情况,供区切口以及受区切口Ⅰ期愈合。20例患者全部得到为期6个月至1年的随访,皮瓣外形满意;手术之后7天到14天将鼻饲管拔除,5天到30天将气管套管拔除;手术之后患者的发音功能以及吞咽功能恢复良好;2例舌癌患者手术之后6个月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通过对侧颈淋巴结清扫之后生存至今;剩余18例患者无瘤生存。对照组患者手术之后5例皮瓣未能成活,剩余15例患者供区以及受区切口完全Ⅰ期愈合5例,Ⅱ期愈合10例,与观察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值见表1。

3 讨论

口腔恶性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与再造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对口腔颌面外科和修复整形外科医师均是挑战。缺损修复的目的是修复体积、外形和功能,同时要求移植物能充填死腔,较好恢复口腔的咀嚼、吞咽及语言功能。目前缺损修复的主要方法是游离皮瓣和带蒂皮瓣两类,游离皮瓣中主要以股前外侧及前臂皮瓣为主。临床应用表明前臂皮瓣再造修复后体积偏小,且皮瓣缺乏肌肉,无法填塞口底及颌下死腔,术后感染及口底颌下漏发生率明显增高,术后颌下去明显畸形。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长,管径粗,皮瓣制作简单,可进行双组手术,皮瓣大小及厚度具备可控性,有学者称之为“万能皮瓣”。股前外侧皮瓣的供血血管主要来源于股深动脉分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穿支处于一类十分典型的穿支皮瓣,对股前外侧皮瓣解剖研究显示,旋股外侧血管系统大部分存在变异,使手术难度得到提升。有文献报道显示,股前外侧皮瓣切取失败的时候可以通过阔筋膜张肌的穿支皮瓣代替,但是此项手术的难度非常高,同时放弃皮肤组织之后会引起修复组织和缺损组织的匹配性不佳,所以我们选取对侧股前外侧皮瓣作为备用皮瓣。当手术过程中不能够判断穿支血管的时候,不要轻易将血管切断,防止引起手术失败;血管蒂需要最大化解剖到血管根部,由于此处的管径最大,可以利于血管吻合;因为皮瓣伴行静脉通常为两条,引流区域不一致,所以建议先将动脉吻合,观察伴行静脉回流情况之后在选取主要回流静脉实施吻合;显微外科操作需要严格注意,降低在解剖过程中对患者血管内壁产生的损伤,防止出现血管外膜内翻现象;手术之后为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对患者血管通畅情况进行密切观测,如果出现血管危象(动脉或者静脉危象),马上采取处理对策[4]。

参考文献:

[1]胡永杰,曲行舟,郑家伟,等.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2549例临床分析.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5(5):335-339.

[2]Kuo YR,Seng-Feng J,Kuo FM,et al.Versatility of free anterolateralthigh fl ap for reconstruction of soft tissue defects:review of 140 cases.Ann Plast Surg,2012,48(2):161-166.

[3]刘会仁,李瑞国,高顺红,等.股前外侧皮瓣的多普勒探测研究和设计改进.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0(7):722-724.

[4]Greene FL,Page DL,Fleming ID,et al.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6th ed.New York:Springer-Verlag,2012:47-60.

论文作者:姜晓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  ;  ;  ;  ;  ;  ;  ;  

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论文_姜晓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