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在华军事研究的信息源分析&以2000~2013年兰德公司报告为例_兰德公司论文

美国智库对华军事研究的信息源分析——以兰德公司2000~2013年报告的引文分析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兰德论文,信息源论文,引文论文,为例论文,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日益密切。但是双方在互相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竞争和摩擦,在军事方面的互信度较低,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全方位地收集中国的军事情报。军事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往往受到各种措施保护,掌握美国获取我国军事信息的途径可以为保护我国核心信息提供建议和指导。

       引文虽然不能代表信息源的全部,但它是反映信息来源的重要依据[1]。分析美国机构中国军情报告的引文是了解美国机构如何获取中国军事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美国智库的研究报告往往为美国情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报告引文中的信息源也往往是他们决策和判断的依据,所以分析美国智库报告的引文可对我国的军事保密提供参考依据。收集美国智库有关中国军事的所有报告难度很大,但是基于样本理论原理,选择典型智库撰写的报告作为分析样本是可行的,因此,本文选择兰德公司的中国军情报告作为样本进行研究。

       1 数据来源与选取依据

       智库作为独立于政治体制之外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是美国政府政策决策的重要参与者[2]。兰德公司作为一个以军事战略研究为主的综合智库,已被誉为现代智囊的“大脑集中营”。本文根据兰德网站披露的兰德公司2000~2013年中国军情报告,以其为样本对报告后的引文进行分析。

       选取兰德公司发布的中国军情报告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兰德公司的军事研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弥补了美国政府情报部门的不足。兰德公司是一家独立的非政府组织,但同时拥有深厚的军方背景,它的主要支柱部门为国土安全研究部、兰德阿罗约中心和兰德空军项目部[3],项目研究人员专业背景较深,其中有前中央情报局长、国防部长、能源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等美国政界人才。(2)兰德公司对华研究的报告具有巨大情报价值,受到美国高层的重视。21世纪后,日益崛起的中国成了兰德公司研究的重点对象。2008年亚太政策中心公开出版12种研究报告,其中有6种涉及中国,而美国利用亚洲盟国和“民主国家”组成的松散联盟对付中国,利用东南亚和南亚制衡中国,增加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威慑力量等重要政策均基于兰德报告提出的“思想”[4]。可见兰德公司对华研究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兰德公司与美国政府是一种客户合同关系,其对华研究的报告面向美方高层,在美国政策的酝酿、形成、决策和评估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3)国内尚缺少从引文角度对美国智库信息源的剖析。由于可获取的美国智库对华研究的报告数量有限,国内从引文分析角度对美国智库信息源进行剖析的研究很少,利用引文分析法聚焦美国对华研究是本文的重要途径。

       2 从引文角度对兰德报告信息源进行分析

       兰德公司对华军事研究报告包括会议论文、图书专著、证词、技术报告、专文报告等,类型多样,主题包括台海问题在内的中美热点问题,并且提供大量完整并格式规范的引文信息。引文信息涉及的内容广泛,除对期刊、图书、报纸等内容的引用外,还有报告、会议录、通知等非典型的文献引用。因此,本文尝试在完善引文信息的基础上,以定性方法选取适量样本,再以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引文角度出发,挖掘和分析美国智囊机构和专业情报人员获取有关中国军事信息的来源。

       本文主要统计了兰德公司官方网站2000~2013年的17篇有关中国军事问题的报告,其中引文共3084条,篇均181条引文。

       2.1 引文类型分析

       从兰德公司对华军事研究的引文来源资料所占比例(见图1)来分析其对华军事研究情报搜集的重点可以发现,兰德公司侧重于选择时效性高的信息作为报告的依据。此处的公开性资料包括权威机构公开资料(研究报告、会议资料、领导人发言稿、官方文件等)、访谈资料(信件、口头交流资料)、网络新闻(如通讯社网站发布的新闻稿)、电视新闻和学位论文等。公开性资料与报纸类信息源既有共性也有区别。两者均时效性强,内容与局势同步、观点新颖,并且均以官方资料为主,权威性高,但都具有知识不成体系、容易被推翻的缺点。报纸类信息源的载体是各类官方报纸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具有权威性高、信息集中、较易收集的优点,但是收集途径单一,范围较窄;而公开类资料的载体则不拘泥于报纸,还包括政府官网、公司机构网站等发布信息的平台载体,覆盖面广,类型多样,说明兰德公司对华军事情报搜集途径多样,思路开阔。同时,公开性资料利用珍贵的访谈信息,访谈对象包括美国军方人员和中国军方人员,加大了分析问题的针对力度。报纸类信息源与公开类资料的结合,在可靠性、灵活性、针对性相互补充的基础上为兰德公司提供了动态性的信息,保证了兰德公司研究报告的质量。

      

       图1 引文类型分布对比图

       除注重最新动态外,兰德公司也十分注重具有高学术价值的信息源,如专著图书类和期刊类资料。兰德公司2000~2013年对华军事研究的报告中引用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经典旧著作,有时引用经典的军事教科用书,如《战役学》、《战略学》。可见兰德报告依据中国的军事理论对中国大量的动态军情信息进行分析,使得自己的观点具有足够的理论支持。这些图书大多在2000年以后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图书专著具有时滞性的影响。此外,兰德公司也以年鉴、百科全书等可公开查询的工具书上的数据和信息作为对华研究的参考。

       2.2 引文语种分析

       以语种分布(见图2)为依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兰德公司对华军事研究的本国非中文信息源多于中文信息源,这说明它在对华军事研究方面大量借鉴了本国研究成果,而中国在对美研究时更多采用是国外资料,国内对美研究资源实力与美国对华研究实力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与我国信息机构专门投入大量人力进行专业期刊资料和图书翻译有所不同。

       结合不同类型引文资料的语种分布图可以看出,除了报纸类引文资料英文少于中文之外,其余类型的引文资料均为英文多于中文,其中英文公开性资料引文数与中文公开性资料引文数的差距最大。样本中公开性资料的英文引文数是中文引文数的三倍。在公开性资料中,权威机构公开资料和访谈资料的总量大于新闻总量,中文公开性资料大多为网络新闻,这说明:同样是来自中国的高时效性资料,兰德公司在撰写报告时更倾向于引用报纸和网络新闻上的信息,而不是权威机构的官方文件。

      

       图2 不同类型引文语种分布对比图

       在17篇报告的引文中,主要是中、英文两种语言的资料,其中中文资料1118条,占36%,外文资料1966条,占64%。兰德公司对华军事研究来源资料中的外文资料,语种主要为英语,只有极少量为法语、德语、韩语、日语及其他小语种。绝大多数英语引文来自美国的报纸、期刊、图书和其他公开信息平台,少量英语文献的原作者是中国作者。例如,报告The Military Potential of China's Commercial Technology[5]参考了上海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顾淑林女士在任联合国大学新技术研究所(UNU/INTECH)高级研究员时出版的图书China's Industrial Technology:Market Reform and Organization Change,这本书反映了顾淑林女士1992~1997年在联合国大学的研究成果,在相关领域被引用较多。

       2.3 引文期刊来源分析

       通过对期刊引用情况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国内主要可能会泄密的期刊。表1中列出了所选兰德公司报告样本中被引次数大于1的中国期刊及其被引次数,另有《领导科学》、《中国经济季刊》、《通信兵器》、《解放军健康》、《半月谈》、《财经》、《当代》、《中国军事教育》、《开放》、《中国法学》、《求是》、《世界地理研究》、《湖北经济学院报(人文社会科学报)》、《亚洲周刊》、《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等期刊被引次数为1。这些期刊的覆盖面极广,既包括学术性期刊,又包括科普、时政类杂志。如《舰船知识》、《航空知识》、《兵器知识》是中国大陆军事爱好者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知识”类杂志,但是表1中却没有一本有关我国军事科技的专业期刊,这也说明兰德公司在研究中国军事时没有深入到具体专业知识的领域。经济、科学等领域的专业期刊的被引现象则说明我国学术期刊在刊登学术信息的同时也在无意识地为美方提供有关我国军情的学术信息,学术期刊的保密审查工作也应纳入军事保密的范围。

      

       被引用的时政类杂志可分为面向中国国内发行的杂志和国际性的杂志两种。如《求是》和《半月谈》均为中央机关主办的杂志,而国际性的杂志则有《广角镜》、《当代》、《开放》、《今日中国》、《亚洲周刊》等,其中香港发行的占有4种。《广角镜》杂志作为最大的境外政经期刊,被引次数最高。但与其他国际性杂志不同,《广角镜》经国家新闻出版署特许在内地发行,其阅读群体包括各级行政干部、各国驻华使馆和领事参赞使节等,直面决策最高层,被中央领导誉为“内参中的内参”。另一个香港期刊《亚洲周刊》则是全球仅有的一本国际性中文时事周刊。与只在内地发行的期刊相比,国际性期刊在国际上更具有影响力,且更易被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获取,而且阅读群体集中为可以直接作出最高决策和其他高素质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兰德公司对中国的动态作出推断。

       2.4 引文报纸来源分析

       表2为被引次数大于1的中文被引报纸的引用情况,另有《中国简报》、《黑龙江日报》、《环球时报》、《解放军画报》、《科技报》、《辽宁日报》、《内蒙古日报》、《宁夏日报》、《青年参考》、《人民公安报》、《科学时报》、《无锡日报》、《亚洲时报》、《中国国防报》、《中国时报》、《重庆日报》、《新报》、《中国船舶报》等报纸被引用1次。《解放军报》被引用169次,占总引量的6%,在所有被引对象中排名第一,占中文报纸的48%,占所有报纸的36%。美国报纸中被引次数最多的《华盛顿邮报》只有28次,仅是《解放军报》的六分之一,中英文报纸引用量之比是335:129,这说明:同样是时效性快的信息,兰德公司在撰写有关中国军事问题的报告时更倾向于采用中国官方机构的平面媒体信息,而不是美国国内新闻机构的信息。

      

       《解放军报》作为兰德公司最主要的信息源,其引用情况值得深入分析。《解放军报》是中央军委机关报,全方位报道中国军队的信息,因其对外公开发行,所以所刊内容均经过严格的保密审查,但是依然可以从中抽取出对美军有利的信息。例如,在报告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s Organization[6]中,作者首先根据其他资料对中国军队内的组织功能进行分析,再根据《解放军报》中报道内容透露出的组织名称,整理出了重要军事机构、组织的名称;在报告A Poverty of Riches: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PLA Research[7]中,就中国全军文化素质情况,作者引用了1993~2000年间《解放军报》多篇报道中关于解放军文化素质的统计数据,并将其中关于军队素质化建设的观点和解放军在历史和现阶段的状态信息进行了整合。

       在对《解放军报》的引用中,大多数引文被注明经过美国外国广播信息服务机构(简称FBIS)翻译。FBIS是美国建立的对全球其他国家的公开信息进行有计划地、全面地、持续地收集、整理、翻译、传递,以支撑美国政府对外决策的专门机构[8]。这说明报告作者获取《解放军报》刊载资料的来源多不是报纸本身,而是经FBIS选取、翻译后的文献。对于没有经过FBIS专业翻译的文献,在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s Organization中,作者明确说明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有不确定性,这表明兰德公司在分析和引用原始中文文献时具有一定的难度。

       美国对《解放军报》中透露的中国军方的战略、战术信息异常敏感。以The PLA Navy's "New Historic Missions"[9]为例,在此报告中,作者总结了《解放军报》上发表的《二○○八年中国的国防》一文的部分信息,得出“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占有优势的局面和来自外部的多种安全威胁,中国亟待发展与提高国防能力以应对全球化问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结论;作者摘取2008年1月1日《解放军报》上发表的《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元旦献词》[10]一文中的提到的“两个不适应”——“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进行印证,并以此为出发点详细地分析中国海军在外交、设备等方面的新战略,并为美军的新策略提出建议。

       通信科技是美国对中国技术的研究重点。在报告Chinese Responses to U.S.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11]中,作者引用了《解放军报》刊登的《战争瞄向“GPS”软肋》[12]和《现代高技术战场软肋:GPS》[13]两篇文章的分析,结合其他信息,推理出“中国在信息化时代的基本战术不是以飞机载体为目标,而是摧毁地方信息系统”的结论。

       3 兰德公司中国军情报告信息源的特点与中国军情信息保密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兰德公司中国军情报告中来自中国的信息源具有如下特点:(1)兰德报告的引文信息源包含公开和内部的信息,以公开发行的信息源为主。内部信息源包含中国军官以口述形式提供给美方的访谈资料和少量中国军队内部刊物;(2)在中国公开发行的资料中,兰德报告最重视新闻信息,网络新闻来源于中央机构网站、权威新闻网站、地方政府网站、国防军工网站;(3)《解放军报》是释放中国军情信息最多的中文报纸;(4)来源于中国的资料并非全部以中文撰写,也并非拘泥于军事领域,国际性杂志、中国作者直接在国际杂志中发表的文献以及非军事专业学术期刊也是兰德公司获取情报的渠道;(5)兰德报告重视大众科普类杂志的军事情报价值。这说明科普类的杂志在满足军事爱好者信息需求的同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泄露出一些中国的军情信息,综合散落的信息点可以窥探中国军情信息的概貌。

       兰德公司中国军情报告信息源的特点说明中国的军事保密工作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应该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

       (1)适当扩大军事保密的覆盖面。中国的军事保密主要限于军队内部人员和军队内部刊物,但是公开信息源正在大量泄露中国的军事情报。因此,中国应该扩大军事保密的覆盖面,兼顾军事与非军事领域、国内与国外发表的文献、纸质与网络版资料。从是否高价值的角度出发选取重点监控对象,加大公民军事保密意识教育,从作者的写作和投稿方向、杂志编辑的审稿和录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的收录等方面,对科普类和专业学术期刊进行军事保密约束。

       (2)加强军队内部的保密控制。中国的军队内部保密控制依然存在漏洞,中国应从法律、制度、组织、技术、思想等方面加强对军内涉密人员的管理与控制,对泄露国家军事秘密的行为均予以严厉的法律制裁;同时加强对文献情报源的控制,尽快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内外信息的区分标准,避免造成涉密信息的漏判。

       (3)改进公开信息源的审查策略。首先,明确审查重点。兰德公司对《解放军报》的引用多来源于FBIS的翻译,而FBIS选取的重点对象则是重要媒体进行报道的或包含重要人物、事件信息的报道。因此,对国家领导人、有军方背景的重要学者和其他人物的报道应进行重点审查。其次,信息审查时重视信息的关联性。新闻中的直接泄密现象并不多见,但是新闻前后关联以及新闻与其他文件的相互印证为兰德公司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以《解放军报》为例,兰德公司长期跟踪监控《解放军报》,因此在《解放军报》中刊登新闻时,审稿不应仅集中于该篇新闻中透露的信息,而应回顾官方权威文件和《解放军报》先前的报道,对新闻中出现的英模人物、地点、组织、机构名称和职能、战略、战术和科技成就等关联分析,再决定可以刊载的内容。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兰德公司中国军情报告信息源的分析,了解到兰德公司分析中国军情的情报来源于公开性资料、图书、期刊和报纸,且非中文资料多于中文资料,但对于时效性快的资料,兰德公司更倾向于选择中国平面媒体的资料。所有来自于中国信息源可分为文献信息源、口头信息源和实物信息源三种信息来源。兰德公司通过公开和内部两种渠道获取来自这些信息源中的中国军情信息,且对其中的新闻信息最为注重。在文献情报源和口头情报源中出现的少量中国解放军军内期刊和对有着军方背景的人物的访谈资料说明我军依然存在着管理疏漏,其他公开信息源也因覆盖内容的全面性、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和面向对象的国际化成为泄密的重要出口。

标签:;  ;  ;  ;  ;  ;  ;  

美国智库在华军事研究的信息源分析&以2000~2013年兰德公司报告为例_兰德公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