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的作风建设与创新精神_党的作风论文

执政党的作风建设与创新精神_党的作风论文

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和创新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精神论文,党的作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在总结党的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按照这一《决定》的要求,结合新的形势,以创新的精神推进执政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推进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应有创新精神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需要有创新的精神。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创新有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等,无论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自身角度来说,都要求党的作风建设的创新。

从国内外形势的角度看,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在国际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进程日益加快;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资本主义在吸取了社会主义的一些有益经验后不但没有走向没落,反而继续保持着发展态势,使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而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低潮也使我们要在防止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发展。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使人们在贫富差距、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上产生看法;在对外开放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过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冲击;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这些都给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带来了新的课题。

从党的自身角度来看,经过80年的发展,我们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之后,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就应当以战略的眼光探索和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适当调整党的执政职能,以适应新的情况。而苏东剧变至今,世界各国共产党在执政中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变化,有的丧失了执政地位,有的在议会选举中败北,究其原因,在党的作风上的脱离群众、圄于教条、任人唯亲、贪污腐化等现象盛行是很重要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这样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党必须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及时把握时代潮流、勇于发扬创新精神,探索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新的形式和方法,杜绝党的作风建设上的上述问题,继续保持执政地位,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二、以理论创新推进执政党的作风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有理论创新的勇气和意识。党的作风建设要有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导,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也正是理论创新的要求和体现。共产党的性质,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现实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并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原理,在实践中就必须始终坚持这些原理。同时,历史表明,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也在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不能以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必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推动理论的创新。

比如,在党的思想作风上,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情况下,处理利益主体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社会矛盾复杂化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情况下,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如何在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把握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辩证统一,等等。显然,用原有的理论已经不能处理和把握这些新的情况。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运用创新的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理论,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形成全党思想上的统一认识。

在学风建设上,应当反对静止的、孤立的、经院式的研究马列主义的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着眼于中国、面向实际的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此,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了许多宝贵的新鲜经验,只要我们虚心学习、加以总结提高,就能得出理论创新的成果,进而推动党的作风建设。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还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新的世纪,江泽民总书记总结历史经验,把握时代潮流,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不仅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课题,而且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生动体现。作为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作风建设也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推动党的作风的改进和完善。

三、以体制创新推进执政党的作风建设

加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要有制度和体制上的保证。毛泽东同志在建党之初强调“思想建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后,强调了“制度建党”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则在正确把握“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同时,还强调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共产党由革命党变成执政党并且在长期执政后,伴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在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下,一些沿袭战争年代和苏东共产党执政的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弊端日显。为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当在党的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等方面深化体制改革、探索体制创新。

比如,在工作作风上,针对工作效率普遍提高、信息通讯更加先进、工作机制和方式不断完善、工作和服务对象发生变化的新情况,要引导群众理解党的政策,支持党的工作,就要建立定期的、及时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联系机制,学会利用现代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联系渠道,以便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增强与群众的联系。

在领导作风上,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决策机制,实施科学领导,克服独断专行。在选人用人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将群众民主推荐、民主测验、民主评议、竞争上岗、任前公示、任职试用等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过失责任追究制,加强监督制约机制等。

在干部生活作风上,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一些干部在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淡化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而出现了一些讲排场、比阔气,推崇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风气,甚至挥霍浪费、贪污腐化,严重败坏了党的作风和形象,让广大群众深恶痛绝。要杜绝这类现象,除了深化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铲除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土壤以及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外,从体制、机制上入手,从严治党,加强管理和监督更是十分必要的。应当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汉理的方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3页。)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党内监督的制约机制、加强新闻舆论和党外监督的有效机制,加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将干部置于法律、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制约和监督之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这方面领导干部更应起带头作用。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从几十人的小党发展到几千万人的大党,能够打败国民党,赶走日本侵略者,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战胜国际反华势力的“和平演变”,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进到新世纪,没有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办不到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应当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抓紧解决现实中党的作风的突出问题,并以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把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到新的阶段。(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1年10月8日。)

标签:;  ;  ;  ;  

执政党的作风建设与创新精神_党的作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