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场分析_国债论文

全球金融市场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分析论文,金融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美国经济逐步走强,带动了全球经济回暖。金融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增长预期。下半年,全球股市在美国股市的带动下,在震荡中强劲反弹。与此同时,国际债券市场逐步走软。各国国债利率先后提高,国债投资收益率快速增长,从而引发了国债价格迅速下跌。在“减税”、“降息”等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欧美股市在震荡中陆续反弹;拉美股市继续抢眼;亚洲股市风光无限。

全球股市低开高走

全球股市2001年-2003年一季度,受世界经济疲软的拖累,持续走低;二季度,随着不确定因素的减少开始逐步回暖;8月,在世界复苏前景看好的作用下,呈强劲反弹之势(见图1)。

图1 2002年10月-2003年10月欧美主要股市动态

欧美股市

2003年一季度,欧美股市受美国与欧元区经济基本面欠佳与伊拉克战事的双重影响,呈大幅滑坡之势。从宏观基本面上看,欧美经济严重疲软。欧元区零售消费指数和美国批发物价指数均有1.6%的下跌幅度。微观层面上,欧美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效益欠佳。

循着1991年海湾开战后股市即飙升的轨迹,同年2季度欧美股市在伊拉克“战事效应”与经济政策的刺激下振荡反弹。

2003年4月底,由于欧美大型企业业绩超出市场预期和英美消费有所增强,加上美伊战争进入尾声,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削减,全球股市在欧美股市的带领下,携三月涨势继续上升。

2003年5月下旬,在美国国会通过政府3300亿美元减税计划的利好消息刺激下,道琼斯指数与纳斯达克指数分别上涨250和120个基本点,反弹力度为近年罕见。英国《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指数追随美股指同期上扬,从3900点上升到4050,上涨100余点。

为进一步刺激经济复苏,美国联邦储备局下旬调低联邦基金利率0.25个百分点至1%,为1958年以来的新低。纽约股市响应后积极攀升,欧洲FT、DAX和CAC三大股指再度随之上扬。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欧美13个国家股市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欧美13个国家的股市平均增长15.6%。其中,美国纳斯达克股指、加拿大(多伦多复合)股指,德国达克斯30股指、意大利BCI股指、西班牙(马德里SE)股指、奥地利(ATX)股指、丹麦(KBX)股指七个国家的股指增速超过20%。西欧股市除德国、奥地利外,均增长缓慢(见图2)。总之,今年前6个月,欧美股市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干预下低开高收。

数据来源:英国《经济学家》

图2 2003年1月4日-2003年6月25日欧美主要股市的运行态势

下半年,在经济强劲反弹的带动下,美国股市持续上扬。10月14日,道琼斯股指收于9812.98点,比年初和3月中旬分别上升17.63%和30%;纳斯达克股指收于1943.33,比年初和3月中旬分别上升45.45%和55%。

美国股市整体上扬,带动欧洲股市3季度全面走高。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比3月中旬上升了57.8%;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指数上升了31.33%;巴黎股市CAC40指数上升了39.6%;西班牙马德里股指、苏黎世和米兰股市股指也同期大幅上升。从内因分析,欧洲主要股市的反弹,部分缘于公司结构的调整。

很多欧洲跨国集团为应对日趋严峻的挑战,逐步加大战略调整的力度。瑞士信贷集团为降低成本,仅1季度就裁员6500名,并出售了一些非核心资产。荷兰AKZO Nobel跨国集团、德国BASF大型化学集团公司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瑞典的爱立信、芬兰的诺基亚公司的出口业务在亚洲地区强劲需求的带动下,呈现迅速增长之势。此后,欧美股市一路高走,年末实现高收。

亚洲股市

欧美股市低开高收的同时,亚洲股市却遭前所未有挑战。年初,亚洲主要股市受美国1月中旬股市重挫的影响,低位徘徊。新加坡股市由于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海峡时报股票指数一路下跌。印尼与韩国股市步履蹦跚,初陷“熊市”泥潭。马来西亚股市受此拖累,终止年初“牛市”,步入盘整阶段。香港股市也未能逃脱厄运,下滑到数月来的最低点。日本股市对海湾第二次开战的负面影响颇有疑虑,日经225指数为此一直低位徘徊。

从中期看,今年亚洲股市复苏主要依赖于两大因素:一是美国经济是否摆脱双重衰退的阴影,带动亚洲出口市场的扩容;二是亚洲国家经济能否面对外部环境的动荡,通过经济结构的改革,大力刺激“内需”的增长。

3月下旬,“非典”在亚洲全面爆发。根据日本东京三菱银行5月23日的研究报告,“非典”对2003年亚洲9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在0.4%-0.9%之间。在不良预期的作用下,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股票市场先后告跌。3月中至4月底,香港股指、台湾股指与新加坡股指分别低于摩根士丹利资本市场指数8、3.4和12个百分点。

对香港而言,“非典”对当地股市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3月中旬,航空、旅游、地产等行业的股票就遭连番抛售。下旬,抛售潮波及零售、出口、金融等行业的股票,从而导致恒升指数下跌7%。4月底,香港恒生指数跌破8500点,再创4年来的最低点。

台湾股市因“非典”疫情失控,成为走势最弱的市场,据岛内媒体报道,“自4月21日和平医院封院到目前为止,台湾股票市场总市值一个月内蒸发了6700多亿元新台币,全岛约700万股民每人平均损失达9.5万元”,以美元计价的股市市值比年初下跌了6%。

日本经济连续3季扩张后,新年伊始受“通缩”拖累,回落到0.6%,再次停滞。日本政府调控乏力,投资者堪忧经济前景,股市不确定性急增。4月中下旬,日经指数(Nikkei225)一路下跌,收盘于7607.09点,创20年来新低。

我国股市上半年暂时摆脱“熊市”困扰,震荡向上和反弹是我国股市的主流。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6月底对东亚、东南亚11国家的统计数据,亚洲股市的表现差于欧美主要股市。今年上半年,亚洲12个国家的股市平均增长12.1%,低于欧美股市平均增幅约6个百分点。从亚洲内部来看,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东南亚三国股市增长强劲;韩国、香港、日本东亚三国股市增长缓慢。泰国股市最“热”,增幅高达32.3%;韩国股市最“冷”,增幅仅为3%(见图3)。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干预下,亚洲股市尽管开始复苏,但速度相对缓慢。

数据来源:英国《经济学家》

图3 2002年12月-2003年6月亚洲主要股市的运行态势

下半年,亚洲股市在日本股市强劲反弹的带动下普遍上扬。7月4日,日本经济转暖消息披露后,日本股市反应强烈,开始进入高位运行。日本8月12日公布的2季度GDP数字显示:日本经济明已摆脱长期衰退的羁绊,经济前景明看好。为此,日本股市再次大幅上扬,多次突破万点大关。9月17日,日经225股指和东京证券交易所股指分别摸高到10,990.1点和1072.6点,比年初上升约30%。

7月东亚、东南亚股市在震荡中继续高走。8月中旬,在美国经济强劲反弹的利好消息推动下,再次大幅上扬。10月7日,泰国股票增长势头最为强劲,比年初增长54.86%。印度尼西亚和台湾(中国)股市紧随其后,分别比年初增长50.53%和29.31%。印度股指。日经225股指、菲律宾股指、韩国股指、香港(中国)指数、马来西亚股指和新加坡海峡股指也有不错表现。

从内因方面分析,亚洲股市的反弹主要源于中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6月的出口大幅度增长。根据2003年9月日日《商业周刊》的报道,中国、韩国、(中国)台湾上半年的出口增长23.7%,从而推动了亚洲地区技术型股票的大幅攀升。中国不仅在出口上、而且在进口上也推动了亚洲股市的复苏。根据《2003年亚洲经济展望》,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区内一个日趋增长的进口市场。从外因上考察,亚洲股市的反弹主要缘于美国信息技术消费需求的强劲。亚洲股市专家认为:根据国际标准,亚洲股市目前普遍“低估”,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应呈持续上扬的大势。

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股市

今年上半年,全球其他地区的股市运行迥然相异:拉美股市“牛劲”十足,非洲股市却“熊势”有余;阿根廷股市增长几乎翻番,南非股市增长仅幸免子“零”。南非经济在非洲十分抢眼,其股市运行尚且如此,洲内其他股市则可想而之。俄罗斯与匈牙利同处中、东欧,但股市运行却大相径庭:前者增幅接近40%,而后者增幅几乎为“零”(见图4)。

上半年,拉美股市景气繁荣。2003年随着拉美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拉美市场已开始为国际投资者逐步接受。

数据来源:英国《经济学家》

图4 2002年12月-2003年6月全球其他股市的运行态势

4月初,阿根廷和巴西的股市迅速上扬,拉动整个拉美股市的整体攀升。英国《经济学家》杂志5月初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阿根廷、巴西、秘鲁与智利的股市市值比年初分别上升44.3%、36.7%、29%和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拉美股市四月份的攀升主要源于地区政治形势日趋稳定、货币有所升值、外债负担减轻等多项利好信息的刺激。今年上半年,拉美市场股票市值平均增长40%。其中,阿根廷与委内瑞拉股票市值明显超群,升幅分别达到84.2%和53.8%。

拉美股市上半年上扬主要得益于内外两方面因素。从外部看,欧美股市走低,必然有部分投资资金、特别是债市资金寻求避险的“港湾”。从内部看,由于该地区经济和政治环境的改善,美国金融机构近来调低了巴西及阿根廷金融市场的风险指数。

下半年,拉美股票市场继续攀升,但幅度明显减少。7月底,拉美股市除阿根廷外继续小幅上升。巴西股市上升6%;委内瑞拉股市上升5%;智利和墨西哥股市都上升2.7%;秘鲁股市上升0.8%。尽管阿根廷股市下降12%,但拉美股市7月升幅依然高于6月约1.5个百分点。从总体运行上看,巴西和墨西哥股市是两个相对成熟的市场。

巴西股市是拉美基金首选的重点发展市场。巴西一季度继续受通货膨胀的拖累,经济几乎停滞不前。巴西中央银行在2季度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后,8月20日将基准利率下调250个百分点,以刺激巴西经济的全面复苏。墨西哥是拉美基金次选的重点发展市场。墨西哥经济上半年虽然疲软,但经济基本面依然坚实。目前,拉美基金普遍看好这两个国家股市,并在此地投入大约90%的资金。

除巴西和墨西哥外,拉美其他国家的股市既不成熟,经营风险又相对较大。阿根廷股市大幅震荡反映出,该国经济虽已开始复苏,但市场信心依然不强。委内瑞拉股市更难想像。委内瑞拉股市4月比年初下跌6.5%,但9月又上升93%。短短5个月,委内瑞拉经济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俄罗斯、中、南、东欧及非洲主要股市下半年也有不错表现。6月底以来,俄罗斯股市在经济过热运行的作用下,一路高走;9月17日,比年初上涨了53.4%。在西欧股市强劲反弹的带动下,土耳其、捷克、波兰和匈牙利股市迅速高走,分别比年初增长了49.4%、44.3%、36%和17.5%。伊拉克战争全面结束后,埃及和南非股市迅速反弹;9月17日,分别比年初上涨了35%和18%。

总之,全球股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反弹已整体复苏。一季度,世界经济依然疲软,全球股市严重受挫。投资资金逐步外逃,亚洲股市本应是栖息场所,却低迷依旧。拉美经济去年底彻底治理,新年伊始回暖勃发。随着区域经济的复苏,拉美股市在游资的支撑下飙升,成为全球股市中的闪光点。

二季度以来,全球股市在震荡中逐步反弹。3月中旬,欧美股市在“伊拉克战事效应”与“减税”、“降息”等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在震荡中持续反弹。亚洲股市本应与欧美股市同步高收,但在“非典”疫情的影响下复苏迟缓。下半年,世界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全面复苏,欧、美、日股市继续反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股市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扬。

债券市场先扬后抑

世界三大债市先扬后抑

2003年初,随着海湾战争的紧锣密鼓,全球基金经理人对美伊开战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冲击表示忧虑。截至3月初,全球股市共流出220亿美元资金。据有关专家估计,其中91%的资金流入国际债券市场。全球债市受此影响,似乎能连创第四个牛市年。

然而,在伊拉克开战前后一周期内,美国国债市场便开始全面下泻。3月10日,10年期国债投资收益率已由3.65%升至4.11%,2年期国债投资收益率升至1.78%。

美英盟军对巴格达及伊拉克其他城市的大规模空袭开始后,美国国债跌势加剧。有迹象显示:除了出售避险头寸外,持有按揭担保证券的基金经理也在继续抛售长期国债。

日本与欧元区国债收益率也已滑向历史新低。4月1日,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达到0.69%,仅比创纪最低点高出0.5个基点。日本央行担心泡沫正在形成,而其破灭可能对该国本已脆弱的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威胁。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欧元区债市一直遭受抛压,债市跌幅最大的是5年期和10年期国债。

收益曲线的下滑还源于主要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中央银行对“通缩”的关注与治理。5月6日,美国联邦储备局因“通缩”尚未形成,并未降低基准利润,刺激经济复苏。美国国债市场对此反应强烈,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当天下跌3个基本点。5月8日,欧洲央行对外进一步明确了要把“通胀”率控制在2%左右的货币政策,以消除投资者对殴元区“通缩”的疑虑。4月初,日本“通缩”已露端倪。为摆脱“通缩”对日本经济的威胁,日本央行5月初公布了购买资产抵押债券的方案,以强化货币传导机制。6月初,欧洲央行将主导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后,美国联邦储备局被迫24-25日开会,决定调低0.25个百分点。

下半年,世界“三大”经济体的10年国债在利率下调的作用下,呈现强力反弹之势。6月中旬,美国和欧元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潜在“通缩”的影响下跌至谷底。

8月中旬,鉴于美国经济复苏已成定局,市场开始为潜在通货膨胀担忧。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下,继续上扬,8月29日达到4.46%的高位水平,比年初上升0.65个百分点,升幅接近18%。除30年国债收益率略有下降外,其他期限的美国国债收益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年、3年和5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的幅度最大。随着国债收益率的上涨,国债价格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日本经济受“非典”影响小于预期,且宏观经济数据又相对见好。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受此影响,也呈大盘上扬之势。国债收益率上扬,反映债市价格低迷。据日本共同社的报道,日本国债从8月8日起连续下跌,10天内已造成投资者4.1%的收益损失。东京三菱证券首席战略分析师珠尼什认为,日本经济转暖和日本政府大量抛售国债终结了日本国债长达8年的上涨历史。

固定利率债与新兴市场债备受青睐

图片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图5 美元国债、欧元国债与新兴市场国债收益率的比较

2003年一季度,欧元区金融机构面临偿债高峰,筹资需求爆涨。国际债券市场受此影响,共筹资7743亿美元,比上季度筹资增长58%,扣除当期还债额外,净增3520亿美元,与上季比,净增额几乎翻番。这主要是因为长期国债收益率1、2月持续走低。无风险国债收益率的长期走低,刺激了投资者购入高收益资产的需求,从而导致公司信用、主权信用的价差大幅缩小(见图5)。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一季度末的统计,全球主要债市本季通过浮动利率筹资1301亿美元,通过固定利率筹资6272亿美元,通过可转换债券筹资170亿美元。三者的比较显示:固定利率筹资最受市场青睐。这是因为金融机构与企业为避免海湾开战后的潜在利率攀升风险,普遍通过固定利率债券及商业票据筹资,提前锁定全年或上半年的筹资成本。偿还到期债后,一季度通过固定利率净筹资3300亿美元。

在美伊战争危机期间,国际证券市场投资者的神经高度紧张,为寻求资金的最大获利和躲避风险而终日忙碌。在全球主要政府债券收益率屡创新低的情况下,债市投资者纷纷将资金转向亚洲、东欧、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以寻求相对安全又盈利丰厚的机会。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美国股市一季度共流出约300亿美元资金,其中多数资金流向新兴市场债和高收益债。

投资资金流向新兴市场债券,一方面源于中国、泰国、韩国、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一些亚欧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基本面总体良好,发展速度快于工业化国家;另一方面源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复苏乏力,再加上美伊战争的不确定性,使得全球股市严重失血,债市大受追捧。但欧美政府债券缺乏基本面的支持,收益率屡创历史新低。国际资金为分散投资风险,自然要将资金转向收益高的地方。相比之下,拉美、东欧和亚洲新兴市场债券收益率在10%以上,自然很具吸引力。

亚洲债券市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上半年,新兴市场债无疑是国际债市中的一个闪光点。但近年来,美国国债以稳定的收益和较高的流动性深受投资者的欢迎。亚洲国家官方外汇储备纷纷流向美国国债市场。在强劲需求的拉动下,美国国债市场始终在牛市中运行。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股市投资价值必将再现。投资者受此影响,有可能将部分债市资金转投股市。为此,美国国债市场存在资产泡沫破裂的风险。

美国国债市场中流动着大量的亚洲外汇储备资金。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亚洲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以低汇率增加对美出口来实现。这导致亚洲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亚洲各央行由此积聚了10000多亿美元,这笔资金被投资于美元计价的证券,其中主要是美国债券。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美国国债的外国投资者中,亚洲占总量的55%,高于1996年时40%,几乎是欧洲投资者所持美国债券数量的3倍。

2002年2月以来,美元持续走软。为了阻止本币升值,亚洲主要央行频频卖出本币,买进美元。外汇干预措施进一步增加了这些央行购买美国债券的数量,原因是他们有更多的美元储备需要投资。亚洲国家将巨额资金集中投资于美国国债,恰似将鸡蛋全部放入一个篮子,风险巨大。

2003年6月20日-8月1日,美国国债利率不断高走(见图6)。随着长期国债利率的大幅度度提高,美国长期国债价格呈下降的趋势。

数据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局

图6 美国国债利率2003年5月9-8月1日的动态(%)

根据人民网的报道,美国国债价格2003年6-7月迅速下滑。其中,美国30年国债价格下跌超过13%;10年债下跌超过7%。相当于不到两个月就损失了两年的市场收益水平。亚洲各国央行损失惨重。

为减少亚洲各国对于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分依赖,规避美国国债泡沫破灭带来的风险,亚太地区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际清算银行年中签署了合作建立10亿美元亚洲债券基金的建议,并在泰国发表了关于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清迈宣言》,表明了各方致力于发展亚洲债券市场的共同意愿。

亚洲债券基金的现实意义在于,亚太投资者可充分利用区内国家货币、较高的储蓄资源和雄厚的外汇储备,在区内的金融市场投资。这既有利于亚太平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降低区外经济对区内经济的震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金融合作对建立一个健全而稳定的国家和地区金融体系具有积极作用,对一国和整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利率衍生品交易活跃

场内固定利率衍生交易需求增加

2003年一季度,全球衍生品场内交易额约1970000亿美元,比去年有所增长。其中,固定利率的衍生交易一枝独秀,场内利率衍生的交易额约1798000亿美元,比去年底增长18%。二季度,全球衍生产品场内交易额继续上升。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03年9月的统计报告,4-6月利率、股票和货币的衍生交易量为2460000亿美元,比一季度上升了24%。其中,固定利率衍生交易最为活跃,比二季度增长了39%。

从区域上分析,北美市场在固定利率衍生交易上比亚洲和欧洲市场更为活跃。从期限上分析,短期固定利率的衍生交易在增长势头上强于长期固定利率的衍生交易。二季度,短期固定利率的衍生交易额高达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42%,而长期固定利率的衍生交易额高仅为90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7%。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部分投资者难以把握美联储5月的货币政策导向,所以纷纷借助短期利率调期工具,规避相关风险。

固定利率衍生交易十分活跃,主要缘于金融期货市场上的利率降低预期及住宅抵押贷款期限的调整。上半年,欧、美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迅速高走。部分欧美公司呼吁相关中央银行降低基准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但相关监管部门与专家则认为,“目前并无降患的必要”。在对降息不同预期的作用下,利率衍生交易量不断走高。6月以来,国债收益率的逐步高走,似乎也未对利率衍生市场造成太大的影响。

二季度,美元、日元和欧元债券的收益率同步大幅高走后,固定利率衍生交易进一步活跃。在日元债券市场上,国债投资者积极开展国债期货业务。7月初,日本国债收益率在美国宏观经济转暖信息的刺激下大幅上涨。为此,日本国债的投资者开始投机,并大量沽空。随着波动幅度的加大,投资者被迫调节资产组合的比例,以控制过大的风险。日本国债市场的期货价格上升了0.5个百分点。

在美元债券市场上,抵押支持债券的投资者积极开展债券业务的对冲。长期国债收益率的高走,引发了美国住房抵押债券市场上的相应调整。为规避利率风险,住房抵押债券的投资者纷纷借助对冲工具。7月末,抵押债券的投资者沽空国债,缩短资产组合期限。美国10年期国债市场收益率从7月中的3.72%上调到7月末的4.41%后,调期溢价7月下旬成倍上涨;调期业务似乎已成单边市场:沽空引发价格走低,而价格低走又引发进一步沽空。8月4日,住房抵押债券市场受沽空的影响,信用溢价提高了74个基本点,创近期新高。

股指衍生与货币调换交易不旺

2003年一季度,全球主要股指衍生交易市场疲软,交易额降到167000亿美元,比上季度下降3%。其中,北美、亚太市场分别下降5%和9%,而欧元区市场却上扬13%。对跨国投资者而言,投资强币股指可获货币升值带来的额外收益。由于欧元对美元而言属强势货币,而亚太地区国家的货币又直接或间接与美元挂钩。2002年,美国流入资金大幅衰减,欧元为此对美元升值17%。2003年上半年,欧元对美元升值的幅度进一步加大。

在此背景下,股指跨国投资者无疑更愿投资欧元股指。而且,区域性争端不断升级,市场风险骤然加大,使得北美、亚太市场的股指衍生品交易更加疲软。二季度,无论是美元调期市场,还是日元调期市场,调期收益率曲线都比年初大幅下滑,欧元调期市场调期收益率曲线的下滑有可能更多源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元区大国的经济结构缺陷问题。

上述分析显示:一季度,跨国投资者受海湾形势日趋动荡的影响,从欧、美股市向国际债市抽调资金,规避类似“9·11”事件引发欧美股市“狂泻”、“闭市”的风险。在股市分流资金与为旺盛的筹资需求带动下,欧美债市迅速上扬。为避免伊拉克开战后利率跃升的风险,金融机构与企业普遍发行固定利率债券,提前锁定全年或上半年的筹资成本。二季度,为了规避潜在通货紧缩的风险,无论庄家还是散户都继续寻求能够提供固定利率的金融工具。债市上的旺盛需求催高了债市价格,降低了债券收益。

追根寻源,全球股市的“低开高走”与债市的“先扬后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经济的强劲反弹,而支撑美国经济强劲反弹的大部分资金又主要来自美国国债市场。借助美国国债市场,亚洲主要中央银行既可降低本币升值的压力,又可获取安全、稳定的投资收益;而美国政府则可借用包括海外在内投资资本,弥补政府消费基金的不足,为扩张性财政政策提供资金来源。

标签:;  ;  ;  ;  ;  ;  ;  ;  

全球金融市场分析_国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