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体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题为载体,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学习活动,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索能力,形成探究品质,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重视情感意识,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科学的关系放在首位的学习活动。是以满足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培养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学习活动。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对于“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是什么?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学习活动?”等等问题,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实践中,思想上总是存在学生究竟是否喜欢这种学习活动?应该如何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如何进行选题?等等顾虑和问题。通过实践、思考和调查反馈,我们在这些问题上逐步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1 学生接受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在刚开始实践时,我们思想上始终有这样的顾虑。带着这样的顾虑,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性汇报交流结束后做了以下的调查:
对于这种研究性学习你的态度是:()
A 很感兴趣,积极参与(82%,41人)
B 不感兴趣,懒得参与(0%)
C 无所谓,听老师的(18%,9人)
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是接受的。学生并不是一门心思只抓课本知识,死读书,读死书。学生也很注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2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在谈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之前,我们想先谈谈所做的调查反馈及统计结果。在“简单谈一谈你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的主要体会和收获?”中,学生如是说:
·这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增长了能力,学会了许多相关的知识、技能;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强了,对课本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了。
·发现课本知识不再是枯燥无用的,这些知识在实际中竟有这样大的用途,激发了我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了解了许多课外知识,增长了不少知识;开阔了视野,得到许多比课本知识更深的知识,同时发现了化学的奇妙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感觉不错,有利于掌握课本知识,希望多组织此种活动。
·扩展了科学视野,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自己研究过的东西记忆都非常深刻,我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了查找、检索、整理资料,把零碎的东西系统化。
·在交流时学习到更多的好方法,掌握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锻炼了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助于掌握知识,老师配合得很好,但不过多要求,使我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提高了我的组织能力。
·培养了研究能力,增强了研究意识,掌握了研究方法。
·增强了组织领导、团结同学的能力,提高了克服困难的能力。
·体会到了研究的乐趣,了解到了课内知识对现实的巨大作用;有困难才有研究价值;我认为对今后走上社会很有帮助。
·增长知识,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设计的确不容易。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好一件事情不容易,但一定要努力去做,坚持到底,才会有收获;相信下一次会做得更好,毕竟这是第一次。
·发现了自己的漏洞:不太严谨,研究精神不强;也发现了自己的潜能。
·学习真正的意义在实践和创新;通过自己的努力探求问题的结果,其乐无穷。
·大家能力很强;合作非常重要,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感觉到自己在学习能力上有较大提高,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交流,学习到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发现了不足:思考,动手。
·汇报交流,不同于一般的讲课,效果不一样;增强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感情;形式很好,很有互动性,容易调动同学学习积极性。
·真正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也深刻体会到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收获到了比自己预想还要多的东西。
·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增进了同学间友谊;增强了责任感;培养了协作精神,增强了同学间联系。
·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不易。
·增强了对身边事物的关注程度,学会自己提出并研究问题。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内容丰富,过程精彩,老师辅导得当,收获很大。
·获取了许多有用的知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以上调查反馈中学生的原话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获得亲自参加研究与探索的体验,产生学习的“莫名冲动”、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即严谨求实的认真态度,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学生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科学的和谐发展。
下面这个问题的调查,也同样可以说明这问题:
这种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是()
A 提高了学习兴趣(80%,40人)
B 培养了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92%,46人)
C 培养了团队精神(80%,40人)
D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86%,43人)
E 占用了很多时间,影响了课本知识的学习(4%,2人)
F 没什么收获,意义不大(2%,1人)
3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创新性等。对于中学生来说,应以课题为载体,体现学以致用、灵活创新的出发点,重在让学生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学会合作、获得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课本知识的学习。
自主性: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自主选题,老师可以提供些参考课题。例如在高一学到第六章“氮和磷”时,我提出围绕“氮的氧化物”进行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自主选题,结果报上来的课题达30多个。涉及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关于环境与污染;氮的氧化物与植物生长;氮的氧化物的生化作用;氮的氧化物的实验研究;氮的氧化物的习题研究等。
自主地形成研究小组。自主的确定研究方案、制订研究计划等。学生课题小组通过什么形式确立,在调查反馈时我们设置了如下题目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研究时,你喜欢()
A 自由组合研究小组(80%)
B 老师指定研究小组(10%)
C 自由和指定相结合(10%)
D 独立研究(4%)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愿意自由组合。究其原因,学生认为:自由组合成的小组,志趣相投,在一起时间多,便于召集,易于配合,易于达成共识,合作默契;同时,可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无压力等等。
因此,成立课题小组要以自由组合为主,老师适当指定相辅,这样有利于人人参与。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课题小组人数一般以3人~5人为宜。
开放性:这里所指的开放性主要指的是选题和立意,不是从课本知识而是来源于社会和自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实践性:“研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课外知识,而不局限于教科书,要求学生能从各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使用信息工具和各种相关软件,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尊重和欣赏别人的劳动,培养工作责任心和计划性。与外在显现的研究结果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学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提高。我们所追求的结果也是研究过程本身,而不仅仅是研究结果。
创新性:创新性是指有新意,能独立质疑解惑,而不是依赖老师,有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在研究性学习后的调查反馈中,学生说:研究性学习真正的意义在实践和创新。
4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和操作步骤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和操作步骤有不同的说法,但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的,都主要有:拟题、选题、分组、拟订研究方案、成员分工、收集整理信息、进行实验、问题讨论、阶段交流、撰写论文及论文答辩、反思等。为了方便起见,一般可以分成以下3个阶段:
(1)准备阶段:动员、选题和分组
动员: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注意以一定的准备为基础,引导(指导)学生逐渐介入。让学生对“研究”这一原以为莫测高深的事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如果突然介入,必然会造成学生知识素质与研究课题、心理素质和研究本身产生较大的错位,因而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响应的现象。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可以对学生在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让同学自己研究解决。如喷泉实验形成的原因,氯气的制备条件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解决。逐步降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陌生感,形成适应性。
选题: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课题的选择决定着研究的目标、对象和方法。选题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开端,课题一旦选定,那么研究的目标与方向、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步骤、乃至于研究可能取得什么样的结果以及成果的理论价值也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了。所以,选题恰当与否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否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即使是高中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关注的范围是有限的、原始的,而如果教师在准备阶段,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视野引到更广泛的领域,引导学生关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选择好适宜于探究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教育。
选择课题要体现自主性,由学生自己选定感兴趣的课题,老师可以提供些供参考的课题。选定的课题可以是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问题、热点问题;也可以从课本知识中选择。选定课题不要贪大求高,脱离实际,要具有可行性。通过调查,学生反馈到课题没有完成的原因之一是“选题过于宽泛”。
(2)实施阶段:学习理论、研究计划、实施实验、收集资料、分析综合、撰写报告等
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密切学生间的合作,树立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自信,增强整合资料与信息等能力的过程,也是最需要老师指导的过程。
选好研究课题后,就需要制定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计划是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它可以更进一步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具体规划研究程序,使研究者能有计划、有系统地实施研究,顺利实施课题研究任务。
研究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课题中关键性概念的含义;研究对象及选择的方法;研究方法及实施要点;研究进程的安排;研究成果。
要达到研究目的还必须选择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以及辅助性的具体方法、手段、技术等。如抽样是确定研究对象的具体方法,如同学在进行“氮的氧化物对紫罗兰生长状况影响”的研究中,选苗就是抽样的方法;观察、问卷、谈话、测量是收集资料的手段;统计是分析资料的技术等等。
(3)总结汇报评价阶段:交流、汇报、结题、展示、考核、鉴定等
交流汇报是研究性学习的升华阶段,在交流汇报中,不同小组间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学习。在调查反馈中,同学谈到交流汇报锻炼了表达和动手能力;认识到大家能力很强,而自己在大家和小组面前显得很渺小;在交流时也学习到更多的好方法,更好地掌握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增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增进了友谊;通过交流,也发现了自身不足:思考,动手。也有同学谈到汇报交流的形式,认为形式很好,很有互动性,容易调动同学学习积极性。
5 研究性学习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研究性学习中究竟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从下面的调查反馈中可窥一斑。
研究性学习研究课题没有完成的原因是什么?
·选题过于宽泛,不知从何入手;
·能力差;知识面窄,不知如何去研究;
·能力要求太高,知识不够,资料缺乏;
·不能坚持到底;没有深入,只停留在查找资料阶段;
·时间不足;计划不够周密;
·组长没有很好安排、人心不齐;合作不够默契,不能在一起讨论、实验;
(1)课题的选择
在课题的选择上,一般以学生自选为主,老师提供课题为辅。根据以上反馈可以看出,选择课题应把握以下原则:
基础性(可行性):题目要小,课题不能太大、太宽泛,不能好高骛远。
实践性:联系实际生活、生产、科研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确定课题,而不能仅仅是根据学习课本知识来确定研究课题。
可发展性:所选课题要有研究价值,思维容量要大,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方法。这些从学生的调查反馈也可以看出:
你选择课题的根据是()
A 有意思,感兴趣(54%,27人)
B 有实际用途(40%,20人)
C 有利于掌握课本知识(34%,17人)
D 容易完成(6%,3人)
(2)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在研究性学习中,中下等学生容易放弃,要防止放任自流。而且在研究中学生所研究的范围广泛、课题分散,面对这种状况,教师无法通过大规模的集体授课进行指导和管理。但教师也不是一个旁观者。听之任之,任其发展,就会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加强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包括目标管理、组织管理、阶段总结、交流管理等等。
在研究的初期,教师应在转变观念和“教”上给予更多的投入,教学生如何选题,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方法,指导他们进行对问题的分析研究,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形式和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包括推理和论证的训练。
而在研究阶段,教师应从课题需要角度出发,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对课题研究的进度、深度做到心中有数,随时给予学生以力所能及的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把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使课题研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在一定的层面上结题。
(3)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的调查反馈中,同学们说:是“领路人”但不是“开路人”;适当的帮助、引导,起诱导作用;但不要引导过多,也不要过多约束学生;以免丧失学生的独立性;释疑、指导、帮助分析资料;和学生共同参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提建议;提供实验建议、协助学生完成实验;在一旁指点并帮同学审查;协调同学间的合作;提供物质基础(设备)、实验条件等等。
综上可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
①是参与者。与学生以平等身份参与研究学习。
②是组织者。组织学生成立课题小组,协调同学间的关系,把握研究方向,调控研究进行的过程和程度,检查学生参与情况,防止放任自流,不了了之。组织结题报告等。
③是指导者。指导学生选择课题,确定研究的方向,指导学生完成课题报告,撰写论文。至于对于某个课题在知识上、技能上的指导,不是老师人人能胜任的。
④是保障者。及时释疑、解惑,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导,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信息。
在研究性学习中,对教师而言,必须体现“指导而不主导”的原则。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能不能准确地定位,对研究题目本身影响不大,但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却比较大。
(4)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一切学习活动都不可缺少的环节。评价对研究性学习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实施评价时要注意2个方面:
一是评价形式。评价形式要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组内学生互评、老师鉴定、评语,可以定量,也可以定性等。
二是评价内容。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要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具体评价中要看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独立质疑解惑,是否认真制定计划,是否广泛进行资料检索,与人合作协调能力如何等等。不要总把研究与艰深、有学问等联系在一起。在看学生的课题研究时,更不能觉得幼稚可笑而轻易加以否定。学生最易把教师当作自己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评价阶段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重在承认、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为什么重过程而轻结果?因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规范性。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但不强求准确唯一,前人的研究也并非不可重复,因为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把握研究的性质,重过程而不必重结果。也就是重过程而不仅仅是重结论。
此外,重过程轻结果,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在过程中得到锻炼。通常的情况是:功课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也比较活跃,易受到老师的关注,如果仅注重结果的话,就易把研究性学习变成竞赛培训式超常教育。这是有悖于研究学习的精神的。研究性学习重全员参与,它要求组织者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控,研究小组可以是兴趣相投的强强联合式,也可以是特长互补式,细致认真的学生可偏重于检索文献,思维活跃的学生可偏重于对困难问题的分析,文笔流畅的学生可多写文章,这样让每一个学生了解、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学会相互交流和协作,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每个学生在过程中都得到锻炼。
研究性学习需要各学科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校社会之间力量的整合,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注意延伸扩展,让学生涉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众多的领域,在研究方法上则注意引导学生适当开展理论性研究,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
6 结束语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教育六解放原则: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谈;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知识的眼界,获取丰富的知识;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学自己渴望学到的知识,干自己高兴干的事。研究性学习也许就是“六解放原则”的最好诠释吧。以上是我们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的一点认识和思考。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作为一线的教师应积极投身到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去,同时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以使研究性学习健康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