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论文_谭芙蓉

永州市中医医院 425000

【摘 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段设定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计86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进行编号,利用计算机软件分组,具体遵照“随机、均等”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预见性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就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术后3d、7d发生率分别为2.33%、4.66%,均低于对照组16.28%、20.93%,P<0.05;术后2周、4周,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过程中,预见性护理效果理想,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较快,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理想,推荐推广。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常规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较为常见,是髋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之一,若不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临床发生率高达40%-60%,患者伴有剧烈疼痛、肿胀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甚至导致患者手术失败,患者预后质量不佳 [1]。因此近年来临床日渐重视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工作探究,主张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预防服务,加速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抑制血栓形成,从而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现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段设定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计86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进行编号,利用计算机软件分组,具体遵照“随机、均等”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5-58岁,平均(46.63±2.9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9例,髋关节发育不良10例,股骨头坏死24例;观察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34-58岁,平均(46.12±3.0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11例,股骨头坏死24例。我院伦理委员会详细研究本研究资料,予以批准通过,入选患者对研究细则知情且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进行分析对比。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制定常规护理干预方案,具体内容:入院讲解、饮食干预、药物指导、基础护理等,观察组在上述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危险性评估 使用下肢深静脉危险度评估量表,包括创伤程度、病史、年龄和医源性损伤等部分,根据得分判断患者危险程度,其中低度危险者:得分≤5分,中度危险者:6-14分,高度危险者:>14分。

1.2.2针对性预防方案 基本预防训练,让患者平躺伸直双腿,向上勾起脚背,动作缓慢,每次动作坚持至少6s,接着用力蹬向上方,每次活动10-20下,每日共计活动至少100下,同时配合直腿抬高训练,确保患者膝盖伸直,下肢抬高距离创面10cm左右,保持10s左右,缓慢放下,以患者大腿肌肉不感觉到疲劳为宜;物理预防措施,实施间歇充气加压,由脚到小腿到膝盖再到大腿的顺序加压,30min/次,2次/d;第三,药物干预,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具体情况,若患者出院皮肤颜色改变、下肢肿胀等情况,给予其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用量为5000IU,1次/d。其中低度危险患者配合基础训练即可,中度危险患者则在基础练习上联合使用物理预防措施,高度危险患者则需在上述预防工作开展的同时配合药物处理。

1.2.3心理疏导 护理人员定期与患者进行交谈,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并对其情绪状态进行评估,并结合患者基本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疏导,重点介绍成功治疗案例,消除患者紧张情绪,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并说明有效护理干预可达到良好干预效果,提高患者依从性,进而促使其配合医护人员开展工作。

1.3 观察指标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具体于术后3d、7d进行评估,受累部分温度升高,伴有皮肤色泽改变、水肿、浅表静脉隆起情况,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内存在低回声团块,或者患者血流回声消失,满足上述条件即可判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2];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比较,于术后2周、4周评估,具体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

1.4 统计学处理

参考具体观察指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统计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前者表示为均数(Mean Value)加减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后者表示为例(n)、百分率(%),将有效数据录入到SPSS24.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T值和X2检验,若P值<0.05,说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就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术后3d、7d发生率分别为2.33%、4.66%,均低于对照组16.28%、20.93%,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对于髋关节疾病终末期患者,临床多采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并可改善髋关节功能,但是手术创伤较为明显,患者术后机体会释放活性物质和内源性递质,会影响机体代谢和血流状况,加之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临床日渐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干预。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下肢深静脉血流较对照组快,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预见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理念,主张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对患者病情程度和危险性进行预判评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方案,实现预测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给予有针对性护理噶怒,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或疾病恶化[3-4]。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人员在术后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匹配合理的护理预防方案,并配合心理疏导工作,消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综上,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过程中,预见性护理效果理想,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较快,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理想,推荐推广。

参考文献:

[1]严璐,李红梅.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医学,2014,20(10):1720-1723.

[2]何琳娜. 预见性护理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3):155-157.

[3]马金枝.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5,20(7):246-247.

[4]王琴. 预见性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4,7(19):1785-1786.

论文作者:谭芙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  ;  ;  ;  ;  ;  ;  ;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论文_谭芙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