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很多学区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幼儿入小学,小学会进行入学考试,所考的试卷也五花八门,有拼音、计算、识字,有的甚至考文字试题、应用题。对于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幼儿,学校欣然接受,成绩不如他们意的幼儿或强调补习,或干脆拒之门外。我曾经在教大班的时候收了三四个被小学退回来的孩子,问原因竟然是拼音学得不够好,跟不上,小学班主任要求这样的孩子回幼儿园再“深造”一年,让我啼笑皆非。这样的情况导致很多家长要求幼儿园加大教学任务量,很多幼儿园也为了生源问题违反幼儿的发展规律,增加教学难度,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幼儿园教了小学的课,小学一年级上半年孩子都在重复幼儿园学过的东西,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很多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了。当前,小学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幼儿的能力,幼儿园又该怎样让幼儿顺利地过渡到小学,两者之间应该如何衔接,这是小学、幼儿园乃至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幼小衔接呢?幼小衔接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一年级过程中,幼儿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小学正规学习生活的初期阶段,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现就目前幼小衔接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策略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问题目前已经得到广泛重视,小学和幼儿园也充分认识到有效衔接的重要性,进行了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各方面的认识程度的不同,使得幼小衔接还存在很多问题。
1.衔接中不能双方合作。很多幼儿园已经充分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了,在进入大班就开始了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带领幼儿前往小学参观,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修改作息时间,逐渐缩短与小学的差距、延长教学时间、转变教学方法等等,幼儿园做起来红红火火,而小学却充耳不闻,使得衔接呈现一厢情愿的局面。
2.衔接工作不全面、系统。无论是小学,还是幼儿园,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都处于尝试阶段,因此没有全面、系统的指导。幼儿园或者小学只是根据幼儿入学中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开展工作,如常规方面、知识的准备方面等,而不关注幼儿兴趣、心理、社会性发展等方面能力的衔接。
3.衔接工作不够深入。很多幼儿园以为衔接就是幼儿园教育转变为小学教育。因此,他们把幼儿园的班级布置变成小学化的布置,教室里摆放了课桌,孩子们每天开始读书写字,幼儿的在园学习不再以游戏为主了,教师的授课时间也越来越长了,这一切实际上是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忽略了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使幼儿的适应性在幼儿园阶段就产生了遏制,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衔接中存在突击性。为了让幼儿顺利升入小学,顺应小学教师的要求,很多幼儿园在大班的后期阶段对幼儿进行知识的强力灌输,甚至根据小学考试的试卷设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他们往往认为这也是幼儿的小学过渡的一种方法,让幼儿提前进入小学的学习状态。却忽略了幼儿自身发展的要求。
二、幼小衔接不当产生的原因
1.缺乏互动,没有达成共识。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过程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自己任教阶段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对对方的任务和状态缺乏认知和了解,忽略了教育的整体性、连续性。
2.市场经济的冲击。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产业化,虽然基础教育未被列入对外开放的范围之内,但不争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感受到了市场的强大冲击力——生源在不断减少,幼儿园需要生存,迎合上一级学校、迎合家长与社会的选择必然成为他们的选择。
3.社会环境的影响。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很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还不能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
三、应对的策略
1.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转变。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更倾向于温馨、童趣。室内的各种区角的材料投放更趋于趣味化,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通过游戏发展孩子的创造力。而小学的教室布置相对来说就比较单调,室内空间狭小,教学形式更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教师的角色的转变。幼儿园的教育特点是保教并重,由于孩子们年龄小,自理能力还不强,饮食起居、卫生等都需要教师照顾,孩子们在教师母亲般的呵护下学习、生活、游戏,与幼儿个别交流。而小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是教学任务,他们不但要管理班级,还要批改作业,与学生的个别交流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
3.行为规范的改变。幼儿园的教学是以游戏为主,教学任务通通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完成的,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得学习的过程轻松、愉快、有趣。而小学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则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在课堂学习中要求注意力集中、按时完成作业、自理、自立。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们经历了环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同伴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转变,而孩子们自身并没有达到这种转变的适应,这就造成了孩子们入学之初的各种不适应,如上课发困、溜号、多动、不能完成作业、厌学等。作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应积极寻找应对措施,让孩子尽快完成这种角色的转变。
总之,幼小衔接对幼儿进入小学的后继学习意义深远,幼儿园与小学应统一思想,沟通交流,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论文作者:程竹 于延秋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0
标签:幼儿园论文; 小学论文; 幼儿论文; 幼小论文; 孩子们论文; 孩子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