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宏观经济政策大见成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尼论文,见成效论文,宏观经济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中期以来,印尼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市场经济体系初具规模,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印尼的私营经济及外资企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仍起重要作用,通过股份制改革及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调整,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印尼政府对经济运作,也由直接管理改为通过国民经济计划、政府财政预算以及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管理。这种新的体制虽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从目前情况看,它已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一、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印尼独立之初,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决定将国民经济置于政府绝对控制之下。一方面,通过没收西方国家在印尼的产业建立起重要的民族工业,并使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国家预算与税收政策对国家经济生活进行多方面干预。
苏哈托上台后,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重点扶持和鼓励私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发展,一些新型私人企业集团异军突起,国营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所改观。
进入80年代以后,印尼宏观经济政策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又发生了明显变化。政府逐步减少了通过国有企业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传统方法,更多地采用财政预算、税收及其他经济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调控。在促进微观搞活的同时尽量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与稳定。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稳定宏观经济环境。80年代中期以来,印尼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但是,它并没有放松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而是通过平衡预算及严格的信贷政策来建立稳定的经济环境,把遏制通货膨胀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尽管近年来其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但国内通货膨胀率始终控制在10%左右。这不仅避免了通货膨胀过高而引起社会动荡,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调节个人收入。政府通过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来调节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各阶层之间贫富悬殊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少数私人财团和一批高薪阶层(公司职员)成为首先致富者,其收入往往是普通工薪阶层收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经济改革虽然使大多数人获得了实惠,但从全国范围来讲,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据估计,现在印尼大约有3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全国人口的17%,这就凸现了贫富悬殊的严重性。
为逐步消除贫富悬殊,印尼政府从80年代中期起即尝试建立以个人收入调节税及产品附加税为主体的税收体系,以调节各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根据新的收入调节税,全国纳税的个人与公司猛增至数千万,税收自然也就大幅度增加。苏哈托于1990年1月提出了一个“均匀同等化”计划,要求各大公司将其股权的25%出售给合作社,并协助合作社成员走上共同致富之路。现在印尼大约有3800个大大小小的合作社,社员大多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农民,社员人数近2000万。政府希望通过改善合作社的生产和经营状况来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尽管这一政策作用有限,但它毕竟对缓解贫富悬殊有些帮助。
(三)调整产业结构。进入80年代以后,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给印尼经济带来了重重困难。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印尼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把扶持出口导向型企业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促进非石油产品出口,以出口贸易为龙头带动整个经济发展;改造国营企业,鼓励私人经济发展等。这些政策措施给印尼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经济结构也趋于合理,这也是其经济腾飞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这些改革,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特别是非石油、天然气产品出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段时期,印尼制造业开始起步,机械、汽车以及钢铁工业发展迅速,而轻纺工业则成为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
从1994年4月1日开始实行的第六个五年计划,重点是扶持一批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力争在本世纪末使印尼高科技企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调整地区经济发展布局。印尼政府对地区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以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使全国整体经济布局趋于合理。由于历史及地域等方面原因,过去经济发展的重点一直是围绕爪哇岛进行的。爪哇岛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7%,但那里却生活着60%的人口, 工业产值也占全国总产值的80%以上。边远的摩渌古群岛以及西伊里安查雅等地,尽管地域宽广、资源丰富,但因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经济发展一直停滞不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印尼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对这些边远地区进行开发。例如建立国家移民基金,以鼓励爪哇岛的居民前往定居;规定外资对这些地区的投资企业可拥有100 %的股权,在投资头5年内免交各种税赋, 在进口机械设备及原材料时也给予一些政策优惠。与此同时,印尼政府还积极与菲律宾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合作,努力在东部地区建立新的“东部成长三角”,促进这些地区的开发。
二、宏观调控的手段
印尼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印尼政府从1969年开始实行五年计划,到目前为止共实行了5个五年计划。1984年开始第四个五年计划时, 由于石油价格再次下跌,石油收入明显减少。这段时期,印尼对税收体制、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通过这些改革,国内外资本投资大幅度上升,一些高科技产业开始起步,而私人企业则开始在国民经济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投资规模占投资总额的45%;这段时期非石油产品出口增长迅速,1988—1989年度,非石油、天然气产品占出口总额的60%左右,已成为其主要出口产品。
从1989年4月1日开始实行第5个五年计划, 印尼继续进行财税和金融体制方面的改革,以前的改革也开始产生明显效果,经济结构继续得到改善。
1994年4月1日起,印尼开始执行第二个25年社会发展规划及第六个五年计划(1994—1999)。印尼政府已经把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目标,同时对基础产业的投资也将略有增加。
(二)政府的财政预算。财政预算一直是印尼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从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政府鼓励发展私营企业,同时积极吸引外资,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有所减少,但通过财政预算来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仍是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首先,政府通过平衡预算,减少财政赤字,控制全国整体投资水平,并努力使通货膨胀率降至10%以下。从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迅速,通货膨胀的压力也非常大。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通货膨胀率一直固定在9—10%之间,尽管政府采取了诸多遏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但1994年通货膨胀率仍然高达9.24%。远远高于政府“六·五”计划规定的5%的控制目标。 印尼一直将对付通货膨胀作为其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除了采用高利率政策之外,实行严格的财政收支平衡,控制全国整体投资水平,是控制通胀的法宝。另外,印尼将外国援助作为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政府的实际收支真正保持平衡。
其次,通过财政预算实现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平衡,并优先鼓励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以及出口创汇型产业的发展。根据1995—1996年度财政预算方案规定,政府投资在10亿美元以上的产业有:扶持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其中包括开发性移民所需经费;交通运输业;能源、采矿业;文化教育事业等。该年度政府在农业和林业方面投资达5亿美元, 主要扶持农副产品加工及出口创汇农业的发展;在制造业方面投资为2.6 亿美元,重点扶持汽车及机械工业发展;政府还在科研方面投资3 亿多美元,以鼓励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三)税收。1994年10月14日,印尼人民协商会议又对现行税法进行了全面修改,主要增加征税范围,如对粮食制品及部分纺织品征收增值税,增加土地使用税以抑制房地产业的过速发展。税率则由15—35%减少到10—30%。对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燃油业,印尼政府规定凡用于出口的上述产品免征增值税,以鼓励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对于国内市场上并非国计民生所急需的产品,政府则以征收特别消费税为手段尽量控制其过快发展。
(四)国营企业及政府职能部门。80年代以前,国营企业一直是印尼经济的骨干力量,而且也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最近几年,国营企业因为面临私营企业及外资企业的竞争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但它们仍然在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如交通运输、能源及金融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府通过这些国营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及地区经济发展布局方面,起一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另外,政府还通过一些职能部门,制定和执行有关金融、投资、税收和劳动的法令法规,对经济发展起指导和管理作用。
三、结论
印尼的经济改革和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得了很大成功。新的政策不仅使印尼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和稳步发展,而且也使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外商投资大量增加,对外贸易也有长足的发展。
首先,在新的产业政策引导下,经济结构出现了可喜的变化,非石油、天然气产品出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94年1—11月,非石油、 天然气出口达276亿美元,占同期出口总额的76%。最近几年, 玩具生产、木材加工及成衣业已取代石油、天然气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柱。非石油、天然气产品出口的迅速增加大大改变了印尼经济长期依赖石油天然气的被动局面。
其次,外商投资踊跃,出口创汇型企业增多。截至1994年底,印尼吸引外资891亿美元。其中,仅1986—1994年就吸引外资702亿美元。
第三、私营企业发展迅速,国内企业投资踊跃。私人财团不仅参与发展机械、电子、纺织等行业,还承包兴建高速公路和水电设施,有的公司甚至在通讯、炼油等行业也有巨额投资。印尼国内资本投资近年来也十分活跃。1990年曾达到325亿美元,此后几年, 印尼国内资本投资开始下降,但到1994年国内资本投资又有所回升,达240亿美元。
当然,印尼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也出现了一些失误,特别是金融改革问题较多。据统计,到1995年5 月, 各类银行达240 家, 其分支机构14000个。由于宏观管理失控,金融业问题成堆, 银行坏帐与日俱增。到1995年1月,商业银行坏帐已达85.9亿美元,占全部货款的3.97 %;其中国有银行坏帐为30亿美元,约占其货款的5.8%。 银行坏帐破坏了金融秩序,也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另外,印尼实行新的宏观管理政策之后,对基础产业发展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的“瓶颈效应”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近年来电力短缺已日趋明显。现在全国电力供应能力为9262兆瓦,每年短缺约20%,到2000年,仅爪哇就需18000兆瓦, 现有电力供应水平根本无法满足。除此之外,道路、交通、通讯也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