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与复杂性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思维论文,复杂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出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温家宝总理于2005年5月4日在与北大学生的座谈中指出:我们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社会发展就是要使人的创造性思维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进步。可见,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深层的内在要求是要有创造性思维。而建设创新型国家,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都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所以研究创造性思维与复杂性探索的相互关系就成为一门前沿课题。创造性思维是社会实践领域和思维科学、心理学以及认识论等诸多学科广泛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科学上的复杂性探索始于20世纪中期,由复杂性探索进而形成的复杂性科学将是21世纪里程碑式的一种综合的科学。因此,研究创造性思维与复杂性探索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阐明创造性思维的复杂性内涵及其复杂性机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创新与创造
正是由于创造性思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深层的内在要求,所以,为了揭示创新与复杂性探索的复杂联系,进而探讨创造性思维与复杂性探索的深层关系,这里有必要先来考察一下创新与创造的联系与区别。
所谓创新(Innovation),是指从旧到新。创新总是在旧有的东西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东西来,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所谓创造(Creation),则是指从无到有。《说文解字》认为:“创”,“凡刀剑及创疡字,皆作此。”“造”,“按造者,谓并舟成梁。后引申为凡成就之言。”“创”、“造”二字综合取义为“造法创业也”。《辞源》把“创造”解释为“始也,造也”。孟子说:“君子创业系统,为可继也。”唐朝哲学家和文学家李翱认为,六经之词,是“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此创意之在白也。”
创新,是在旧的东西的基础上的量度或部分质变;创造,则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或飞跃。当然,原始性创新、原发性创新也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或飞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创新与创造可以等价、互通。而且,应当看到,大量的创新是通过量变或部分质变,达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以转化为质变或飞跃,从而达到创造的层次。同时,更应当考虑到,创造可以为创新提供前提和基础。可见,创新与创造是辩证联系、协同发展的。
那么,我们说创造是指从无到有,这是否指创造是无中生有呢?对此,应当作辩证的具体分析。创造的内涵所指的从无到有,是指创造的具体对象、内容而言的,而不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能够从完全空无的条件下创造出新的东西来。事实上,人们的创造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作为前提的。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 而创造的具体对象、内容则是从无到有的。
二、复杂性探索推动着创造性思维的研究
复杂性探索的不断拓展,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全方位的进步,尤其是推动着创造性思维的研究。那么,复杂性探索的主要进展是什么呢?这些进展又是如何推动着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呢?20世纪以来,复杂性探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就国内来看。毛泽东于20世纪50年代在谈论诗的问题时,就指出:“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2] 毛泽东在这里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复杂的内涵。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认为:“所谓‘复杂性’实际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动力学,或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学,我们的这一定名,用词虽然长了点,但更准确。”[3] 他还指出:“凡现在不能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或不宜用还原论方法处理的问题,而要用或宜用新的科学方法处理的问题,都是复杂性问题,复杂巨系统就是这类问题。”[4] 鉴于当代社会实践的迅猛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钱学森在论述“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地指出:“我们现在要重视复杂性的问题。”[5] 钱学森院士的这些看法,从社会实践和科学前沿综合交叉的角度,论述了什么是复杂性以及复杂性探索的重大意义。因为复杂巨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者复杂性系统一般具有整体性(系统整体性、甚至是辩证整体性)、非线性、交叉性、网络性、动态性等等特点。对这类复杂巨系统,传统的认识方法与思维方式无济于事,必须寻求新的认识方法与思维方式对之认识与处置。钱学森院士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总体设计部等方法以及这些认识方法所蕴涵和体现的辩证思维方式,正是认识和处置这类复杂巨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有效的而且是重要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
从国外来看。对复杂性探索取得显著成绩的有比利时的I·普里高津(I·Prigogine)教授、德国的H·哈肯(H·Haken)教授、法国的E·莫兰(E·Morin)教授和美国的M·盖尔曼(M·Gell-Mann)教授以及圣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等著名专家和研究机构。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复杂性探索与创造性思维的内在联系。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复杂性探索从方法论角度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起着深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在对创造性思维的内涵、机制及其与社会网络系统中相关因素的复杂性研究方面,有着切实而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下面,笔者将就这些问题,分别地作一些探讨。
三、创造性思维内涵的复杂性探索
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内涵的复杂性探索,历史悠久,这种探索的过程现在仍在继续。大致说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历史上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内涵的复杂性探索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人们在实际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活动中,就已经广泛地运用了创造性思维,并且取得了在各该时代条件下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而且在这种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也进行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理论探索,获得了许多积极而又宝贵的思想成果,为人们后来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内涵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基础。然而,自从当代社会实践和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以来,由于实践和认识的需要,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才更加迫切、更为明确,同时,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内涵的探索也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了。
(二)现实中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内涵的复杂性探索
20世纪以来,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内涵的理论探索是诸说蜂起,异彩纷呈,展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1.从国外来看。国外科学界、哲学界对创造性思维内涵的理论探索,一是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内涵本身的复杂性;二是表现为对创造性思维内涵理论解释的复杂性。
国外学者对创造性思维内涵的复杂性探索,首先是“赫尔姆霍兹——彭加勒模式”。
H·赫尔姆霍兹(H·L·F·Vom Herrmholtz,1821~1894)是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他对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著名的三阶段论。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S·Arete)的转述,创造性思维的三阶段是:“(1)最初的一种持续不断的研究,直至不可能再进行下去了;(2)一段时间的休息,然后继续恢复研究;(3)一个突然的意想不到的答案的出现。”[6]
J·彭加勒(J·H·Poincare,1854~1912)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他对创造性思维内涵的见解,在同意H·赫尔姆霍兹关于创造性思维的三阶段说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他个人体悟的论述,即“启迪之后的再一次有意识努力,以证实所获得的认识”[6] 345。
国外其他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对创造性思维内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且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其中比较重要的是J·阿达玛(J·Hadamard)、G·沃勒斯(G·Wallas)、G·雷维兹(G·Revesz)和D·费邦(D·Fabun)等人关于创造性思维内涵的观点。这些观点更侧重于对创造性思维机制的研究,因此,这里不作讨论,待后面研究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复杂性问题时,再行展开。
2.就国内来看。国内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创造性思维的内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复杂性探索,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见解。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如下一些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的见解。虽然由李淮春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对创造性思维的内涵未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是这本书对什么是创造性却做出了理论说明。这从一个重要方法有助于对创造性思维的内涵作复杂性的探索。该书指出:“创造性——人类所特有的能力,它所提示和刻画的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这种活动能够创造出新的东西,产生原先从未存在的或迄今不为人知的东西。创造这个概念总是同创始、创新、首创、初创这些词联系在一些的,创造性的典型特征是:提出与众不同的目的和设想,追求独特、创新的活动,寻找新的途径和解决办法,使活动的过程具有某种超常规性,把严密的逻辑分析与直觉和幻觉相结合,能够不按照刻板的公式灵活地思维与行动,通过改变条件使似乎不可能的东西变成现实,等等。”[7]
傅世侠教授的观点。北京大学傅世侠教授在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罗玲玲教授合著的《科学创造方法论》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创造性思维内涵的见解。她指出:“所谓创造性思维,乃是认识主体在科技实践中,由于发现合适问题的引导而以该问题的解决为目标前提下,基于其意识与无意识两种心理能力的交替作用,不暂时放弃意识心理主导而由无意识心理驱动时,突然再现认知飞跃而产生出新观念,并通过逻辑与非逻辑两种思维形式协作互补以完成其过程的思维。”[8]
卢明森教授的看法。卢明森教授在其专著《思维奥秘探索——思维学导引》一书中,首先对国内学术界在20世纪70年代末叶至80年代末叶这10年期间各方面学者关于创造性思维内涵的见解做了梳理,然后提出了他自己关于创造性思维内涵的看法。他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新获得的信息和已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合,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借助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方法、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9]
笔者在对创造性思维内涵的复杂性探索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粗浅的看法。笔者认为,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创立前所未有的理论、知识、制度、技术、方法、实物、模型等等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这样一种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点:一是前所未有。够得上创造性思维的标准的,一定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前所未有,包括独创、新颖、突破、开拓等等内容。二是横向涉及广阔的领域。创造性思维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理论、知识、制度、技术、方法、实物、模型等等方面,并不单指理论领域或其他某一方面。三是这种创造性思维纵向贯穿整个思维过程,并且体现在思维结果之中。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既可以表现为物质性的成果,也可以表现为精神性的成果。
四、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复杂性探索
国内外学术界对创造性思维机制作了长时期的复杂性探索,一是不断地提示着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内在复杂性,二是体现了对创造性思维机制探索的复杂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如群星灿烂,而且正在与日俱增。
(一)国外学者的观点
国外学者对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探索,呈现着复杂的情形,主要有下列一些观点。
一是“四阶段”说。这种关于创造性思维机制的见解,最早体现于赫尔姆霍兹和彭加勒的“四阶段模式”之中。法国著名数学家J·阿达玛根据自身从事科学研究的创造性体验,又仅印证了赫尔姆霍兹和彭加勒关于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四阶段模式”,而且充分肯定了这种创造性思维机制的见解对数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J·阿达玛通过对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广泛的调查研究,结合自身从事数学研究工作的创造性体验,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过程和运演机制明确地概括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有意识的……用语言或符号把结果表达出来的阶段”,并对第四阶段的“证明结果、精确结果和中转结果”的“三作用”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10]。
在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四阶段说中,除了J·阿达玛的工作以外,还有G·沃勒斯的工作。G·沃勒斯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关于创造性思维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和心理体悟,将创造性思维机制概括为如下四个阶段:准备期(Preparation)、酝酿期或潜伏期(incubation)、明朗期(illumination)、验证期(Verification)[11]。
关于创造性思维机制的四阶段说,另一代表人物是G·雷维兹。德国弗莱堡师范大学的G·海纳特(G·Heinelt)教授在其专著《创造力》中对G·雷维兹的四阶段说作了介绍,这就是:准备期、酝酿期、灵感期、完善期或精炼期(elaboration)。
二是“七阶段”法。D·费邦的“七阶段”说与G·沃勒斯的“四阶段”说在内容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美国著名的创造心理学家和创造教育家G·戴维斯(G·A·Davis)和S·里姆(S·B·Rimm)在他们的专著《英才教育》中介绍了D·费邦关于创造性思维机制“七阶段”说的见解[12]。
三是M·盖尔曼的观点。美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M·盖尔曼(M·Gell-Mamn)教授在他探索复杂性的专著《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中,对创造性思维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该书第17章“从学习到创造性思维”中,以“表达创造性思想的共同经验”为题,阐述了关于创造性思维机制的见解。他指出:“我们已经工作了几天、几周或几个月,我们脑子里装满了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试图克服困难的办法。其次,有一段时间继续有意识地去思考,毫无用处,就是整天不停地思考也没有用。最后,当我们骑自行车、刮胡子或做饭时(或者像我说的发生口误),关键性思想突然冒出来了。我们撼动了我们熟悉的常规。”[13] M·盖尔曼在对H·赫尔姆霍兹、J·彭加勒和G·沃勒斯关于创造性思维机制的见解做了一番考察之后,提出了“潜伏期可以缩短或绕过去吗?”的问题,接着,他谈了自己关于创造性思维机制的看法。他认为:“不少人提出传播思维技巧的特殊方案,他们相信他们能够提高这些技巧中的一个,即创造性思维。为了帮助使思维过程脱离常规,有些建议非常适合于按复杂适应系统来讨论这个过程。一般来说,学习和思维是作为复杂适应系统在工作中的例证。或许在地球上,这类技巧的最高级表达就是人类创造性思维。”[13] 然后,M·盖尔曼对创造性思维机制的问题做了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
(二)国内学者的见解
国内学者对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探索是诸说竞起,百家争秀,主要的有如下一些观点。
一是辩证统一说。钱学森院士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作用、辩证统一的思维。他于1995年6月28日在致杨春鼎教授的信中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看法。他指出:“人的创造需要把形象思维的结果再加逻辑论证,是两种思维的辩证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应取名为创造思维,它是智慧之花。”[14]
二是定义包含论。在傅世侠、罗玲玲、朱智贤、林崇德、章士嵘、张培林、李淮春、刘奎林、杨春鼎、卢明森等人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中,实际上就已经程度不同地包含了关于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思想。其中,卢明森教授的观点虽然其基本思路和理论构架综合地取之于国内外学者的已有成果,但在具体阐发上确有某些独到之处。
三是“三要点”说。傅世侠教授在对国外学者关于创造性思维机制的思想作了综合考察之后,提出了她自己对创造性思维机制的看法。她认为:“通过分析,我们以为至少可以从中指出三个最基本的方面,我们也可称之为三个要点。并且认为,正是具备这‘三要点’,才使得创造性思维的运演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对创造过程的模式研究也才具有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8]
傅世侠教授所概括的关于创造性思维机制的“三要点”说的主要内容如下:
“要点Ⅰ:创造过程始于合适问题的发现、终于问题的合理解决。创造性思维过程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此要点的规律性意义在于,如果没有发现合适问题并使之得到创造性的合理解决,便根本无以确定是否有所谓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存在。因此,它也可谓创造过程运演机制的第一要点。”[8]
“要点Ⅱ:创造过程始终存在意识(C[,S]或C)与无意识(U[,cs]或U)两种心理状态或心理能力的作用。各种各样的分阶段模式都表明,在创造性思维的运演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意识与无意识两种心理状态或心理能力的作用。”[8]
“要点Ⅲ。创造过程由逻辑与非逻辑两种思维形式协作互补而完成。”“所谓逻辑思维,也即借助于语言形式(或谓自然语言)表达的思维。其具体表达方式既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负载于文字、符号、图表及其他多种形式的载体所表达的非口头语言。”“非逻辑思维则恰恰相反,严格说,它们纯属人们内在的心理活动,比如‘联系’、‘想象’或‘直觉’。”[8]
“所谓创造性思维过程,也正是有分化地对逻辑与非逻辑两种思维形式加以适当利用的最为成熟的表现;而且,为完成创造性思维过程,这两种思维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协作互补的关系。”[8]
四是综合突现论。这是笔者的观点。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机制,笔者认为,创造性思维是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并且有多种相关的精神因素(包括种种非理性因素)参与思维过程而突然获得全新见解的一种思维活动,因而它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就思维方式来说,参与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既有逻辑思维,也有形象思维,同时,类比、想象、联系、直觉、灵感、模糊思维等等思维方式也参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它的机制、条件、实现方式和思维结果等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其中蕴涵着复杂的信息变换的运动过程。就创造性思维活动经常起作用的思维方式甚至是主要的思维方式来说,情形就很复杂,应当对之加以辩证的具体分析。
一般说来,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淀,同时,选取更大课题(或重要问题),经过长期思考,深入探索,并且有某种引发条件的激发、匹配,才能获得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比如,马克思写作《资本论》,花了几十年时间,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提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性的理论贡献。正因为主要是由于这一伟大的创造性的理论贡献,马克思才被英国的BBC网络评选为理论创新和科学贡献的千年第一人。列宁指出:“《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紧相联系的思想’。”[15]《资本论》的思想获得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正直学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扬。笔者近十多年来参加了许多国际学术学议,在这些研讨会上,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奥地利等国的学者结合他们在资本主义国家生活和工作的亲身体验,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非常正确、深刻,没有过时。正因为创造性思维需要作长期而又艰苦的探索,比如《资本论》这样的范例,所以,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6]
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是在有了长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淀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构思、探索一旦有某种引发条件出现,而思维主体又能够实时地优化匹配各种主客观条件,灵感才会骤然出现,天才的思想火花才能突然迸发,产生出创造性的思维结果。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这从现代科学综合交叉发展的前沿成果中可以获得更深刻、更科学的证明。现代科学综合交叉发展的前沿成果应用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与大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存在着辩证的、复杂的关系。现代神经生理学、脑科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思维科学等等学科,为提示这种复杂关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机制与其实际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相当有力的理论说明和颇为有效的研究方法。综合这些研究过程来看,无论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总是要以各种信息、知识、智慧和多种方式去试图接通获得创造性思维结果的神经网络系统和大脑网络系统的信息网络通路。在屡次探索的过程中,一旦合适的引发条件出现并参与作用,一直寻求获得创造性思维结果的信息网络通路迅速接通,则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便可立刻出现。这样看来,无论是以哪种思维方式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至少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的优化匹配,才能获得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这四个条件的内容是:
1.必须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存储,即必须有大量的信息、知识、智慧和积淀。
2.确定研究课题(在发现、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并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创造性的思考,也就是以各种相关的信息、知识、智慧和多种方式试图接通获得创造性思维结果的神经网络系统和大脑网络系统的信息网络通路,以求触发灵感,获得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3.要有某种引发条件出现,激活某些信息,促使信息网络通路迅速接通,并使这种激活状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这里所说的某种引发条件,既包括思维客体的复杂条件,也包括思维主体的多种条件,同时,包括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在复杂的变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条件以及思维中介系统的若干条件,等等。
4.思维主体自身把上述主客观条件实时地、优化地匹配起来,迅速接通一直寻求获得创造性思维结果的信息的网络通路,这时灵感顿然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便可立即出现,迸发出天才的思想火花。
当然,由于某种引发条件的激活作用,使得思维主体突发奇想,获得与原定课题(或研究的问题)基本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也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结果的一种复杂的情形,这也是上述四个条件复杂的交互作用的思维信息活动过程的一种表现。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产生以后,其实际效果究竟怎样,还必须从真、善、美相统一的高度着眼,让这种思维结果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当然,这种检验也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的辩证发展过程。
更应当看到,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只有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以及其他种种相关的精神因素(包括种种非理性因素)彼此渗透,相互交叉,动态协同,整体优化,才能真正获得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并在实践中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从而才不辜负时代和人民所赋予的历史重托。
五、创造性思维与社会网络系统中相关因素的复杂性探索
创造性思维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而人是社会网络系统的主体。因此,考察创造性思维,就应当研究创造性思维与社会网络系统中相关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性。
(一)增强运用创造性思维的自觉性
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应当把创造性思维贯彻于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复杂的交互作用的动态网络系统之中,紧扣创造性思维这个重点,在一定时期内把思维中心集中于一个目标、一项课题上,自觉地把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力求取得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而不致漫无中心,如坠烟海,或者分散目标,平均用力。
(二)培养思维主体的创造心理
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可以使思维主体培养起创造心理,激发出创造热情,逐渐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从而不断地设定新的奋斗目标,推进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思维主体自身在创造性思维的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日益变得聪明起来,做出更大的、创造性的贡献。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综合化、整体化的大背景下,思维主体经常自觉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更能够促使他们在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方面彼此交叉,动态协同,整体优化,从而更有利于思维主体乃至思维主体的群体系统从事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事业上取得创造性的丰硕成果。
(三)推动社会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创造性思维方式在社会网络系统中反作用于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有助于人们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推动社会实践以崭新的面貌不断地前进。例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正在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更科学、更健康地向前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全面深入、前进。全党、全国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已经作出了光辉的榜样,就全国的部门、地区、单位、个人来说,同样也应当以创造性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应当本着博取众长、融会贯通、消化吸收、独立创造的基本思路,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努力在社会实践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超”,创造性地推进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全面提高思维主体的综合素质
推进和实现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就社会来说,应当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文化环境,同时,应当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物质待遇,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的发展。就整个社会和思维主体来说,要能够自觉地把创造性思维普遍于全社会,纵贯于思维的全过程,关键是应当全面提高思维主体的综合素质。
全面提供思维主体的综合素质,包括提高思维主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等内容。
就中国来说,应当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作为根本大计。应当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以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发展。
在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历史任务中,更应当着力提高广大干部和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因为广大干部是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新时期伟大历史任务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全面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关键。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重点,也是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只有全面提高思维主体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社会规模上和深刻层次上以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去实现崇高而又光荣的历史任务。
标签:创造性思维论文; 系统思维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资本论论文; 科学论文; 思维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