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社区通过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建立合作程序与框架、作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的基本单元、利用社区资源等方式。在传统的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随着整合性公共安全管理的出现,社区的角色也需要整合。
关键词:社会管理;公共安全
在政府占主导地位的多元合作机制仍普遍存在的背景下,激发多元供给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合作,实现网络化协作供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网络协同供给机制将有益于如社区基础建设、老幼病残人员的安全教育、社区居民的居家安全、社区安全文化建设,防灾防疫等领域内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在特定的适用范围内发挥多元主体更大的合作价值。
一、公共安全的概念
“公共安全”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含义:①公共安全的目的和性质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服务。②强调执行公共安全管理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公共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私人机构。③强调公共部门所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④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公共安全的整个活动过程和广大公众的利益有密切联系,这种参与主要表现在公众对政府安全决策的影响。⑤强调了安全活动的公开性。公开性一方面说明政府部门官员的安全工作要高透明度,让公众知晓,另一方面说明要让新闻媒介和公众了解主要的安全管理工作,并随时接受检查、调查和监督。⑥运用管理的、政治的、法律的、军事的理论和手段对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部分进行安全管理和提供安全服务。在现代社会,公共安全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和公共安全秩序,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安居乐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公共安全”内涵涉及政治安全,如政治制度、国家统一、民族分裂、宗教问题等。
二、社区在传统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多重角色
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在传统的公共安全管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中的共识。早在1999年7月于瑞士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论坛上总结的16条“日内瓦基本结论”中,就包括“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加强灾害风险的评估工作,以提高社区的减灾意识。”在日本兵库县神户召开的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上,联合国通过了《兵库宣言》和《2010-2015兵库行动框架: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明确提出“尤其需要加强社区在地方一级减少灾害风险的能力”。此后,世界许多国家都以社区作为推进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载体,将防灾减灾、事故预防、治安强化、应急管理的相关要素嵌入社区的结构与功能之中。
整合性公共安全管理与社区角色整合
1.会公共事务的多样化、复杂化与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个性化的需求正在推动着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新变革。这种变革是一种新的环境中产生的新的制度安排,它能够适应这个关系复杂的网络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有利于我们以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式整合资源,提供服务。由于政府治理因素的变迁,私营企业介入公共事务越来越多,成为政府可以利用的策略性资源,而且随着市场及网络
观念普及的今天,私营企业的加入扩大了政府社会治理的途径和选择空间,对政府的治理模式产生了莫大的冲击。鉴于此,政府应该思考如何组织学习与公私协同,透过政府的“隐形”参与,让民间有机会当家作主。主动经营,培养“公共服务民间化”与“公共管理社会化”、“公共安全共事化”的文化谋合与共享治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不只是由上而下的专家指导,更希望有一个公民的,基层的,社区共同制定政策,学习群体的责任,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藉由彼此的相互对话和共识的凝聚,形成自律。加上政府、企业、社会、非政府组织等,形成一个个结点分散于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网络社会与信息技术所塑造的虚拟平台,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政策目标而组织起来。由此而形成的一个个宛如蜘蛛网般的网络组织,透过公私融合的“公共安全网络”符合跨域政策与全局管理,使得民众获得最大安全感和归属感。
2.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几乎全部是政府启动,政府主导的,至今还没有出现过完全由社区主体组织或其他非政府组织主导的社区建设个案。从主体上来说,该社区组织体系只包括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并没有把公众、社区、媒体、非政府组织、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纳入进来,有可能造成政府应对的失灵;从机构上来说,公共安全管理中应急的临时性组织居多,常设机构过少,没有形成对公共安全及危机事件进行全程控制的常态管理机制。于此同时,随着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社区治理中的问题不断凸现,主要表现为社区硬件建设突飞猛进,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地方,软件建设发展滞缓,突出表现为社区自治能力弱、社区非政府组织发育不全、社区公共设施居民使用率不高、居民生活满意度上升缓慢等。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社区治理模式产生的垂直结构制约了市场、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居民等私营企业的广泛参与,严重影响了城市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寻求一条突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更系统、更广泛的合作治理之路。
三、社区整合性公共安全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建设思路
“安全社区”、“平安社区”、“绿色社区”、“减灾社区”的相继推行,提高了我国社区在传统公共安全管理某一方面或环节的能力。例如,我国“安全社区”的国家标准有12个要素,包括社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分级监控、应急救援和土地使用安全规划等内容,主要集中于社区各类事故与伤害的预防。“平安
社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主要集于社会安全,包括了社区安全防范网络和社区人防、物防、技防以及安全宣传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减灾社区”主要针对自然灾害,国家减灾委发布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包括10方面的内容及相应的一级、二级指标。“绿色社区”则主要集中于污水处理等环境方面。综合来看,这些单独推行的社区建设并非强制性标准,有些是社区的自我创新,有些尚处于示范阶段,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社区;相应的建设标准也参差不齐,有的涉及了防灾减灾,有的涉及了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与准备,有的则涉及了应急管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在“全风险、全过程、多主体”的框架下,对社区在隐患排查与处理、应急预案建设、应急队伍建设、资源保障、信息监测与预警、快速响应与先期处置、恢复与重建、宣传教育与培训、群众参与等方面均提出了要求,以推进社区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资源整合与能力提升。“安全社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绿色社区”、“减灾社区”以及社区应急能力的建设既从不同的方面增强了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在各维度上的差异,制造了“短板”,影响了社区整合性公共安全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在整合性视角之下,对社区公共安全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为社区整合性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社区建设中,虽然我国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各种安全隐患仍然存在,做好社区公共安全工作迫在眉睫。社区公共安全是社区建设的主要方面,是社区建设得以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社区公共安全是政府和百姓都特别关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社会成员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洋.社区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2015
[2]马娜.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研究.2015
[3]钱舞.区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角色整合与能力建设.2015
论文作者:吕丹丹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7
标签:社区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政府论文; 公共安全论文; 能力论文; 组织论文; 社会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