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紧凑论文,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渐成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对资源和环境的关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国情不同,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国家的表现也各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性问题主要与人口增长及城市扩张等问题相联系,而在发达国家,更多精力则投入到应付人口减少及由此造成的经济萎缩与衰退等问题(詹克斯等,2004)。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各界开始讨论城市形态的集中与分散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紧凑城市进入我们的视界。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病也接踵而至。城市规模扩大导致基础设施投入不堪重负,人口和汽车增加,引起交通阻塞,大气污染严重;土地资源被无序和无效开发,引起城市生态系统恶化(王放,2000)。城市病的出现使得城市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关注。正如达沃德斯威尔所言,“城市的命运不仅仅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而且还决定我们所居住的整个地球的命运。千万不要忽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否则一定会把全人类带入到一个危险的境地”(詹克斯等,2004)。为探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众多城市发展模式相继提出,其中影响较大的观点包括“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及“紧凑城市”等。面临城市郊区化蔓延这种低密度城市发展模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出控制城市蔓延、防止城市衰落,以及创造经济、环境和社会健康发展的10大原则(杨德昭,2006)。新城市主义虽然以“新”命名,但本质却与“旧”城市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精明增长”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马里兰州州长Parris N.Glendening于1997年提出“精明增长”,倡导土地混合利用、密集型建筑设计、提供多种住宅机会及选择、建设适于步行的邻里社区、提供多种交通选择、鼓励公众在规划和发展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和合作等发展理念(丁成日等,2005)。“精明增长”的多数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但它不太关心资源问题,人们的目光又转向“紧凑城市”。对“紧凑城市”的关注可以追溯至欧共体(CEC)的《城市环境绿皮书》(Harasawa,2002),它提出解决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的战略决策是发展高密度、结构紧密的城市,从而减少人们利用小汽车的路程,以达到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詹克斯等,2004)。绿皮书提出的紧凑概念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已成为有关紧凑城市讨论的基础性文件(Clark,2005)。
紧凑城市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以紧凑的城市形态,建设“新城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凑城市强调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使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不仅包含着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强调城市内在的紧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概念(仇保兴等,2006)。概括而言,紧凑城市的思想主要包括9大方面:高密度居住、对汽车的低依赖、城乡边界和景观明显、混合土地利用、生活多样化、身份明晰、社会公正、日常生活的自我丰富、独立政府(詹克斯等,2004)。可见,紧凑城市发展模式的提出,同样源于对可持续性的强调,目标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和发展理念,紧凑城市是否真正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国外学者之间仍存在着激烈争论。国内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也有着不同看法,有人主张大城市优先,有人提倡率先发展小城镇。显然,无论哪种主张都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取决于什么道路有利于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无意继续理论上的论争,而以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机制为基础,利用中国284个地级上城市的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我国城市紧凑性发展取向是否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证据,为我国城市的未来之路提供若干对策。
二、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机制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通常被作为倡导紧凑城市的依据,但对于城市紧凑化所产生的收益和代价,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赞成者认为紧凑城市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人物希尔曼指出,城市紧凑化是缩短交通距离,进而降低废气排放量乃至抑制全球变暖趋势的一个重要途径(詹克斯等,2004)。一些学者则对紧凑化理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方式对于城市及郊区的居民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预期中的各种好处是以对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王放,2000)。更多的学者持折衷立场,既不支持城市紧凑化,也不赞成城市分散化。但总体来看,在这场关于城市形态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争论中,还是支持紧凑城市的集中主义者占据上风,并在学术和政治上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倡导(丁成日等,2005)。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紧凑城市已被当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加以倡导。
紧凑城市既指城市的一种高密度状态,又指城市形态、功能的有效、合理性,突出地表现为高密度开发及土地空间综合利用两个方面(詹克斯等,2004),而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个面的内容(凌亢,2000),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内在一致性。总体来看,首先,城市高密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必然引起企业、人口、就业及公共设施的集中,有利于设施的共享,使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快捷,更能够发挥规模经济、聚集经济的优势,降低交易费用;集中也必然促进生产和服务行业的大发展,易于实现经济高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其次,高密度便于控制城市空间扩张,促使城市内部空闲、废弃和被污染的土地恢复生产性使用,改善和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和范围(丁成日等,2005)。城市建筑密度增加、高度提升有利于减少城市用地,缩短交通距离,并通过发展公共交通而有效控制私人小汽车的增长,减少资源耗费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遏制环境污染和大气变暖;人口和企业集中便于污染处理设备的投入使用,提高污水及固体废物的处理率(詹克斯等,2004)。再次,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将居住、就业、购物、娱乐组合在一起,各种功能得到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又可减少出行里程和对私人汽车的使用,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此外,高密度和空间综合利用的生活居住区还有利于密切邻里关系,增强社会内聚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缓解社会矛盾;城市高密度有利于吸纳更多人口,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机制见图1所示。
当然,紧凑城市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高密度会使城市土地价格上升,房价昂贵;处理不当,还会导致公共设施紧张、降低生活质量,加剧交通拥堵等,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可见,紧凑城市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不具有完全确定性,不同的时间、空间可能表现出不一样的关联特征。那么,现阶段我国城市的紧凑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何,紧凑城市是否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需要利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
三、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涉及城市的统计指标往往有全市、市区、建成区几个不同的口径。“全市”口径包含市辖农村地区,作为城市口径显然范围过大;“建成区”主要从建筑物覆盖程度及景观角度来突出城市特征,范围又过小;“市区”介于两者之间,其作为城市统计指标的口径最为合理。以下统计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采用市区口径;另外,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样本城市限定为地级以上城市,共284个城市①。
图1 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机制
(一)紧凑城市的测度。紧凑城市的显著特征是高密度开发,用密度数据来测度城市的紧凑性顺理成章,相应指标有“人口密度”、“就业密度”及“建筑密度”等。其中,“人口密度=市辖区人口总数/市辖区土地面积”,“就业密度=市辖区从业人员数/市辖区土地面积”,均可利用《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直接计算得到。并以“市辖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市辖区土地面积”相比来反映建筑密度。整理后,三个指标的描述性统计特征见表1②。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测度。可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来考虑。不同城市的人口及面积差异较大,如果利用“总量指标”来测度城市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果必然是城市规模越大、可持续性越好,显然不尽合理。为准确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我们主要选用“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来测度。
1.经济可持续发展。衡量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全面、最常用的指标。将各城市的GDP与市辖区人口数、面积数相对比,得到“人均GDP”和“地均GDP”,作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测度指标。城市人均GDP、地均GDP越高,表明经济可持续性越好。
2.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大致可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两方面来考察(钟水映、简新华,2005)。能源消耗方面,结合我国能源消耗特点及统计数据的可得性,选用“人均液化气用量、人均用水量、人均用电量、万元GDP用水、万元GDP用电”等指标加以测度;环境污染方面,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工业烟尘排放量”等指标来测度。
3.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数据可得性,选取“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医生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三个指标加以测度。
(三)相关与回归分析。就业密度反映从业人员的集中状况,建筑密度反映人居住或办公的集中程度,两者最终都归结为人口的集中,故测度城市紧凑性的三个指标中“人口密度”无疑最具代表性。以下利用2003年284个城市的横截面数据,以“人口密度”作为测度城市紧凑性的代表指标,与经济、资源环境及社会可持续性的测度指标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考察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1.紧凑城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由城市人口密度与人均GDP、地均GDP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人口密度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207,人口密度与地均GDP的相关系数达0.707,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见表2。
以人口密度为横轴,人均GDP、地均GDP为纵轴,得到人口密度与人均GDP、地均GDP的散点图及趋势线,见图2、图3。并以人口密度(RKMD)为自变量,人均GDP(RJGDP)为因变量,得到回归模型为:
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回归系数为2.95,通过显著性检验,人口密度每提高1人/平方公里,人均GDP增加2.95元。
以人口密度(RKMD)为自变量,地均GDP(DJGDP)为因变量,得到回归模型为:
图2 人口密度与人均GDP
图3 人口密度与地均GDP
模型及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系数为2.07,表明人口密度每上升1人/平方公里,地均GDP增加2.07万元/平方公里。
可见,人口密度与人均GDP、地均GDP都呈显著正相关,城市人口密度越高,人均GDP、地均GDP越大,说明城市越紧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越好。
2.紧凑城市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首先,考查紧凑城市与资源消耗的关系。以城市人口密度与人均液化气用量、人均用水量、人均用电量做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得到人口密度与人均液化气用量的相关系数为0.079,正相关但不显著;人口密度与人均用水量、人均用电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6和0.177,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考虑到资源消耗可能与经济水平有关,再考察人口密度与万元GDP用水量、万元GDP用电量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79和0.061,低度正相关且不显著。
以人口密度(RKMD)为自变量,人均液化气用量(RJYHQ)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模型:
模型及回归系数均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示人口密度与人均液化气用量的正相关性不明显。
同理,对人口密度(RKMD)与人均用水量(RJYSL)、人均用电量(RJYDL)做回归分析,模型分别为:
模型及回归系数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人口密度与人均用水量、人均用电量呈显著正相关,人口密度每增加1人/平方公里,人均用水量上升0.03立方米,人均用电量增加0.51千瓦时。
再对人口密度(RKMD)与万元GDP用水量(WTGYS)、万元GDP用电量(WYGYD)做回归分析,模型分别为:
方程及回归系数均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人口密度与万元GDP用水量、万元GDP用电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另外,将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考虑其他函数形式,得到类似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城市人口密度越高,人均用水量、人均用电量越多,且未引起万元GDP用水量、万元GDP用电量的下降或显著上升,说明城市越紧凑,资源消费量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人口集中并未导致资源消耗的明显改善。
其次,考查紧凑城市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以人口密度为自变量,环境污染指标为因变量,把人口密度(RKMD)分别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GYGTF)、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GYFSP)、生活污水处理率(WSCLL)、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LJCLL)、人均绿地面积(RJLDM)、建成区绿化覆盖率(LHFGL)、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RJFSL)、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RJYHL)、人均工业烟尘排放量(RJYCL)作回归分析,得回归模型见表3所示。
从表3可知,人口密度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正相关性不显著;人口密度与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工业烟尘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见图4、图5。
图4 人口密度与人均二氧化硫
图5 人口密度与人均工业烟尘
综合人口密度与环境污染指标的关系可知,城市人口密度越高,越有利于环境保护,即紧凑城市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
3.紧凑城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人口密度(RKMD)与测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WRDXS)、每万人医生数(WRYSS)、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BRTCS)”的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见表4所示。
城市人口密度与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医生数、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口密度提高1人/平方公里,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医生数及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分别增加0.1351人、0.0034人及0.0170册。说明人口密度越高,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越好,即紧凑城市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典型相关分析。为进一步从整体上反映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以下利用典型相关法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设两组变量分别为,典型相关是用X和Y的线性组合之间的相关度来研究X和Y之间的相关性。首先在每组变量中找出变量的线性组合,使其具有最大相关性,然后再在每组变量中找出第二对线性组合,使其与第一对线性组合不相关,第二对本身具有最大相关性,如此下去,直到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被提取完毕为止。第1对典型变量间的相关系数被称为第1典型相关系数(张文彤,2004),数学定义为:
(20)
以“人口密度、就业密度及建筑密度”三个指标来测度紧凑城市,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方面分别选取“人均GDP、地均GDP、人均用电量、人均用水量、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医生数”作为测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代表指标。为计算和解释方便,选取的指标均为正指标。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相关结果见表5所示。
反映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最大相关性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899,通过1%显著性检验。该系数比人口密度与任意一个可持续发展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都要大,说明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高正相关性。第二典型相关系数为0.449,第三典型相关系数为0.374,相关系数有较明显下降,但都为正值且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总体上看,我国城市的紧凑性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及启示
我国城市人口密度越高,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越好,使得总体上紧凑城市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受长期以来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影响,人口密度越高的城市,人均资源消耗量也越大,还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透过紧凑城市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及得到的结论,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对于我国城市的未来之路可得到如下政策启示:(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走紧凑城市之路。紧凑城市总体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面对城市发展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原则,让城市保持一定的密度,节约土地和维护生态平衡,努力建设紧凑城市。(2)建设紧凑城市,积极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城市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追求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使城市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3)建设紧凑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与紧凑城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面对我国城市人口集中并未带来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建设紧凑城市应倡导生态型城市的理念,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资源消耗的改善。(4)建设紧凑城市,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城市的特征之一是空间综合利用,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避免城市的“摊大饼”模式,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缩小生活区与工作区之间的距离,使商业与文教体等服务设施与生活区、工作区紧密配套。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07CGLJ001ZQ)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② 从《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得到28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口密度数据,发现衡水市、莆田市的人口密度过大,属异常值,利用两市的统计年鉴数据进行了调整。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人口密度论文; 中国人均gdp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中国的人口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