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父母进行同步护理干预的效果对照研究论文_李柯贤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心理康复科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父母进行同步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我院门诊部接收的10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200位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根据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与父母接受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与父母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不同护理模式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对照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SDS与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明显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父母,接受护理后SDS与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父母的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父母(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负性情绪比较明显,对患者与父母实施同步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两者的情绪状态,改善抑郁程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症;同步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190-02

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在影响患者自身生活与身体的同时,还会给家庭带来负担。抑郁症是常见性的精神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1]。研究表明,抑郁症的产生与应对方式、个性特点等各类因素相关。青少年是父母的希望,精神的寄托。如患抑郁症将会给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但是家庭环境对患者康复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2]。本文研究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父母进行同步护理干预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门诊部接收的10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200位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所有患者均诊断符合抑郁症的判断标准。根据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0例,患者年龄为10~18岁,平均年龄为(15.2±2.1)岁。男28例,女22例。父母100位,父、母各50人,父母年龄为30~60岁,平均年龄为(45.2±4.2)岁。观察组患者50例,患者年龄为11~18岁,平均年龄为(15.3±2.2)岁。男29例,女21例。父母100位,父、母各50人,父母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为(46.3±4.1)岁。对照组患者和父母与观察组一般性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门诊部接收到此类患者后,展展开为期两年的院外心理跟踪辅导。对照组患者与父母接受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与父母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所有患者与父母接受院外心理跟踪辅导的时候不接受其他的治疗措施与护理辅助。观察组具体操作如下:

(1)建立关系。门诊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与父母的心理状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成长过程、生活环境以及家庭关系等[3]。通过与患者和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赢得患者与父母的信赖,为后期院外护理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2)基础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在与患者、父母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提供各项基础护理服务。向患者与父母介绍抑郁症的相关概念、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和常规的治疗措施,抑郁症的危害。及时处理常见性问题,如用药的相关问题、危险物品管理问题[4]。在患者住院的过程中,告知患者父母应当做与不必做的事情。讲解康复知识和预防疾病复发的知识。告知患者与父母定期复查,出院后自行使用药物时需注意的事项,学会辨识自己的情绪,并调整自己情绪。患者父母接受此类护理干预的同时,还需要仔细倾听精神卫生知识与家庭监护知识等相关内容。内容包括抑郁症复发的具体表现,遵循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的原则[5]。(3)针对性护理干预。护理人员仔细观察,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青春期这一过渡期可能出现问题,予以干预。指导患者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的技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能够尽快恢复社会功能,为出院生活做好准备。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还需向患者父母介绍青少年发展的心理特点,临床中比较多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因素、亲子沟通方式等,以便父母能够理解患者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变化,以此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双方更好的沟通,提高家庭生活质量。(4)其他。整个院外护理干预实施期间,父母均需陪伴患者。护理干预必须做到一对一的全程性辅导,不可偏于说教,同时注意避免技巧的过度使用[5]。整个护理流程期间,应体现互动性,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全程记录。每周干预一次,每次持续1h左右,连续干预12周。

1.3 判定指标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判断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及父母SAS、SDS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专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此次研究活动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判断两组数据差异性,如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与SDS评分对比

对照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SDS与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明显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与SDS评分对比(x-±s,分)

 

注:*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为与护理前比较,#P<0.05

3.讨论

抑郁症是特异性综合征,会引起患者精神运动迟滞与植物性神经功能改变,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通过此次研究活动,发现对于青少年这一类特殊的抑郁症群体,对患者自身展开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同时,有必要为患者父母提供针对性护理服务。家庭环境、个人素质均会影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与康复[6]。父母作为抑郁症患者群体的亲密对象,可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父母负性情绪比较明显,对患者与父母实施同步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两者的情绪状态,改善抑郁程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美珠.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0):150-151.

[2]温紫娴,徐敬文,黄永烽,等.综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24例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2):257-258.

[3]兰彬月.护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J].心理医生,2017,23(12):786.

[4]刘会英.住院新生儿父母焦虑、抑郁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文摘版:医药卫生,2015,12(10):78.

[5]张波.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系统医学,2017,2(2):876.

[6]刘德琼.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66):302-302.

论文作者:李柯贤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父母进行同步护理干预的效果对照研究论文_李柯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