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能力结构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能力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执政能力,是指政党以合法身份,用公共权力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配置资源及挖掘潜力,谋求国富民强的能力。从这样的概念内涵出发理解执政能力,它承担的任务应该有三个方面,即安全、管理和开发。这里的安全职责包括: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安全、国家的国际地位及国防安全、国家的经济及金融安全、国家的科学技术及管理安全、国民社会及成员的安全等。这里的管理职责包括:国家的政治管理和行政管理、市场经济的运营和监督管理、国民社会的秩序维护和公共服务的管理等。这里的开发职责包括:事关国家发展的国际空间及太空间的拓展性开发,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探索性开发,关乎综合国力提升的经济、金融、军事、国民素质开发等。这样,以维护安全能力、实施管理能力和开发能力为基本线索,以承担的各种具体职责的组织能力为脉络,就形成了展现执政能力的庞大系统。
执政能力从来不是超历史、超社会、超民族的,它总要依赖于一定的公权模式而存在和发挥。这里的公权是相对于私权的法律概念,执政党行使的党权、政府行使的公共行政权,以及其他一切公共部门行使的权力,均属于不同类别的公权。从建国至今党的执政历程看,党的执政能力的发挥主要依托并经历了四种模式,即公权垄断模式、公权分治模式、公权复合模式和亚公权垄断模式。
所谓公权垄断模式,是指实施党的一元化领导,以党权包揽一切公共权力的职能及其发挥。这种模式在我党的执政史上,一度曾经被广泛实践。所谓公权分治模式,是指党政明确分开,虽然互有制约,基本各依不同规则循道行事,这种模式在我党的上层有过试验,如,党政双主席制的实行;在今天的基层正在试验的,如,党政正职互不兼职的双委制的实行。所谓公权复合模式,是指党政正职一人兼,双委职责分明互不吞并。这种模式在我国司局级及其以上职能部门中多所采取。所谓亚公权垄断模式,是指党政原则上有分工,实则党委超越权限,囊括了所有党权、政权和经济权的行使。这种模式在我党的文件和国家法律规范中,从来没有过正当的名分,但却颇为广泛地实际存在着。依目前的学术和社会的评价看,每一种公权模式都包含着某种有价值的因素,也都存在着或小或大甚至致命的欠缺。如,公权垄断模式行事成本低、效率高,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时,极易创造优良绩效。但是,一旦路线发生错误,也可以不遭遇任何抵抗的一错千里。又如,公权分治模式,因党权与非党权的行使具有职责清晰的制约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党权的滥用,同时对可能的错误形成一定的阻滞力。但是,由于分权定格的法律性不强,分权的制度不健全,也由于党权与非党权都可携带、可渗透多种的利益和私欲,常常导致领导层因权利政争误事的现象出现。再如,公权复合模式,虽可免除公权分治模式党政内争之弊、党权架空之嫌、编制臃肿之虞,显现公权垄断模式某种程度上的成本低且效率高的优势,但其成败功过过于依赖正职个人的素质,很容易滑向公权垄断模式并重蹈其覆辙。至于亚公权垄断模式,一般认为因其名不正、言不顺,似乎没有太多的道理可讲。其实不然,它所蕴涵的积极意义在于,引人思考党的执政权力在具体行业、单位、部门应该怎样合法、有效地行使?党权垄断公权不可,党权被架空亦不可,党、政争权还不可,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笔者以为,走完善公权复合模式之路是正确的。但“公权复合模式”的设计,首先要拒绝党权垄断公权(名实相副的和名不正而实至的);然后要为规范权力界分设置法源,铲除党权、政权分争的土壤;其三,拒绝内闭制度而采用开放制度监督,即调动一切社会的、行政的、技术的手段对兼职者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其四,在满足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之上,只准许正职身份实施有条件的重合,如明确规定出任正职者必备的知识水平及知识认可的法定渠道,必备的经验及经验内容、程度认可的法定渠道,必备的民众认可程度及遵循法定的认可程序,必备的党组织认可标准及遵循组织的认可程序等(这里的完善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而不是党、政职能的重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每一项的任职资格都应该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力,至于公权复合制的设计、操控等,需由党中央协同相关组织机构最终解决。笔者无法为此提供完满的、正确的答案,我们只是认为应该很好地总结我党的执政历史,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吸取所有模式中可资借鉴的道理、经验,摈弃所有模式中已经证明是不理智的、有害的内容,整合、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供行使执政能力依托的公权模式。
摘自《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1.20~24
标签:执政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