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与分析论文_杨安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方法:筛选2016年我科室顺利分娩的单胎妊娠的新生儿129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常规组新生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能力评分以及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产妇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护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为3.08%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4.52%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6.92%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5.48%的满意度,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提高,利于出院后新生儿的自我护理;同时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也显著降低,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效果

产妇分娩后,胎儿脱离母体进入外界环境中是新生儿度过的一个重要阶段和时期,对新生儿的激素等方面都会形成一定的刺激,从而影响新生儿的情绪,并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一般表现为间断性啼哭或者长期保持觉醒的状态,对新生儿的发育和生长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对新生儿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1],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特筛选2016年我科室顺利分娩的单胎妊娠的新生儿129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筛选2016年我科室顺利分娩的单胎妊娠的新生儿129例为本次研究对象,(1)所有产妇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新生儿均为足月出生;(3)新生儿均无其他先天性疾病;(3)产妇无精神、意识障碍,可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4)排除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产妇;(5)排除配合性差的产妇。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

常规组62例,胎龄38周——42周,平均胎龄(39.11±0.74)周;男性32例,女性30例。观察组65例,胎龄38周到42周,平均胎龄(39.23±0.52)周;男性33例,女性32例。

收集两组新生儿基本信息基本相同,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新生儿实施常规护理,包括脐部护理、洗澡、喂养以及更换尿布等[2].

观察组实施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下:(1)加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针对产妇的情况予以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为产妇讲解新生儿的喂养情况,并告知其相应的注意事项,指导产妇如何正确护理新生儿,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3]。(2)加大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定时的记录新生儿的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的进行相应的措施,保障新生儿的健康。进行母婴皮肤的接触,婴儿穿好尿布,戴好婴儿帽,将其俯卧在母亲的胸前,脸偏向一侧,防止影响呼吸,然后使用柔软的毛毯或者被褥将其盖好,做好保暖工作。护理人员指导产妇一手拖住婴儿的臀部,一手固定好婴儿的背部,护理人员从旁协助,保障婴儿的安全,然后母亲与新生儿进行交流,可以温柔的对其说话,轻轻的蹭碰肌肤,时间保持1个小时以上。(3)加强细节管理,护理人员应注重细节方面,如交接班、产妇指导工作等。(4)新生儿安全管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新生儿的家属,杜绝任何不相关人士接触孩子,防止新生儿出现安全事故,同时对探望的人群进行登记。加强科室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及考核,提升护理技术与个人素质。注重护理技术、主动服务意识与责任意识同步提高,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培养护理人员把握护理风险的意识,对实施护理操作时的言行加以规范;同时,增加科室护理人员经验交流工作,实施考核制度,定期考察护理人员对理论知识、操作技巧的掌握程度;优化护理人员工作制度,服务标准,明确岗位责任,提高护理人员间的默契度与配合度,确保相应制度与措施落实到位。(5)保障室内的环境,一定要保持病房内的温度适宜,注意空气流通,做好防寒处理,应保障新生儿的体温在36℃左右。[4]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能力评分以及新生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产妇的的护理满意度。

1.4判定标准

产妇护理能力评分由陪同护士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理能力越强。护理满意度采用阶梯评价,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当 P <0.05 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妇护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母婴同室护理干预是一种顺应医疗体系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培养产妇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更好的协助护理人员完成低新生儿的护理,这样不仅能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的相关知识,使其更快、更好的进入到母亲的角色,也提高了新生儿对外界的适应度,保障的护理质量,提高产妇的满意度[5]。采用母婴同室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妇对新生儿的认识,使其可以更好的融入到母亲的角色当中,并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了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新生儿护理工作中,还需重视重视科室人员的配合程度,其中就包括医生配合与分工、护理人员间的协作与交接等、护理人员与新生儿家长间的配合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护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为3.08%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4.52%的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6.92%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5.48%的满意度,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提高,利于出院后新生儿的自我护理;同时新生儿不良情况发生率也显著降低,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蓉定,万虹 . 母婴同室区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13,16(15):362 ~363

[2]郭冬.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 . 当代医学,2012(34):124 - 125.

[3]杨东英,雷叶琴 . 共同参与护理模式在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 J ] .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8):68—69.

[4]黄素兰,何少玲,张春丽,等.抚触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6):43 - 44.

[5]谢颖 . 母婴同室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 .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8(15):2212 - 2214.

论文作者:杨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与分析论文_杨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