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管理应逐步走向伦理_家族企业论文

家族企业管理应逐步走向伦理_家族企业论文

家族企业管理须向伦理“应当”渐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家族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02)04-0071-0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企业经营的伦理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发展到将伦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应用到企业经营活动分析和评价中,产生了企业伦理学。80年代,企业伦理学有了进一步发展,它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到90年代又有新的突破,许多企业把伦理融合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制订了伦理守则,有的设立了专门机构或设置伦理主管,对职工进行伦理培训。管理与伦理的结合,对企业管理的目的、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以及管理者的素质要求等,都将有深刻的变化。本文中所指的伦理“应当”,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中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

一、企业伦理缺位的危机

企业伦理是关于企业及其成员行为的规范,是企业及其成员处理与顾客、他人以及社会利益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法则是一种秩序的法则。当今市场经济中的无序状态,那些热衷于搞“假冒伪劣”、坑害顾客、尔虞我诈、恶意赖账、见利忘义、虚伪狡诈,是道德的失范,伦理的缺位,最终必将遭到因果律的报应。在社会系统中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联系性中的因果联系,是无情的规律,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与其相应的“果”;种下了没有伦理的“因”,就必定获得苦涩的果”。

企业以欺骗性的广告惑众,以劣质冒牌的产品坑顾客,顾客吃亏后就不再选购你的产品的同时,回击你的是投诉或者扩大不利企业形象的宣传,产生“蝴蝶效应”。企业内部的职工也会受没有伦理的感染,欺诈盛行的企业,内部职工同样以虚伪狡诈的态度和行为来报应企业。雇主的那种命令、训斥、随意解雇、忽视培训的不公正、不尊重人的行为,造成职工的心理压力沉重,对企业的离心倾向增强。伦理缺位的企业中,人员之间的关系紧张、虚伪、失信、相互间冷漠无情、漠不关心、自私自利、阿谀奉承、互相拆台、人性麻木,形成不了相互协作的机制。企业缺乏文化、精神道德的纽带,没有“粘合剂”,丧失凝聚力,人心涣散,犹如一盘散沙,直接导致工作疲沓,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低,加重了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这种外强中干的企业是经不起任何风浪的。

伦理缺位的企业,在处理企业与国家、社区和公众的关系上,把追求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甚至利欲熏心,全然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只要能逃脱惩罚或者违法所得大于惩罚的损失,就敢于违法,敢于偷税漏税;或者随意排污,即便有了排污设施,为节约设备运行费用利用夜晚偷偷排污,损害社区和公众利益。这种不道德的行为,招致企业形象受损,遭受社会公众的反对,企业最终也逃脱不了法律和环境恶化所惩罚的厄运。

二、合乎伦理的管理将带给企业勃勃生机

1999年7月15日,我国33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布《信誉宣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从自己做起,带头做到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做到爱国敬业、照章纳税、关心职工;做到重质量、树品牌、守合同、重服务。”无疑,这个宣言对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的秩序和企业伦理建设的进程起到积极作用。信誉宣言突出了信誉,信誉是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实守信,是个古老的命题,诚者不伪,信者不欺,既是古今中外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人做人之本,是事业成败的基础。传统谚语;“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诚信兴商是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生命,信立则业立,信毁则业毁。在近代我国,许多著名家族企业成功的最大秘诀是诚信。被誉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创办的杭州胡庆余堂,一百几十年来悬挂在营业厅的两块巨匾,一块朝着顾客,上书“真不二价”四字;另一块面对柜台,上面由胡雪岩亲笔书写的“戒欺”二宇。这两块匾是胡庆余堂经营伦理的“缩写”。这些老店至少在兴办之初的明显特点是家族化,家族企业要兴旺,代代相传,诚信是根基。诚信二字,归根到底重在戒欺,这是营销道德的一条重要定律。我国传统营销道德中最深刻的是:“买卖公平,童叟无欺。”童叟是弱者,对弱者都不欺负,说明诚实讲信用。诚实守信与追求利润并非矛盾,反而能促进利润的增加。明清时期许多巨富的徽商在全国声誉卓著,如宽厚仁德的大儒商程维宗,不仅诚实经商,成为全县纳税户之首,而且常捐助贫困农户;专营盐业的徽商黄宗敬,总是从大处着眼,不计较蝇头小利,买卖公道,以诚取信,他记取“积而能散”的古训,常常行善助人,扶危救困;礼贤济贫的徽商黄莹,不贪图小利,常以最有利的价钱买进卖出,财富骤增,他对穷人求贷免收利息,救贫济困,民众中享有很高声望;公正无欺的廉贾徽商黄宗德,注重信义,公正无欺,被人称为廉贾,虽积累资金上万,富甲一方,但他和家人的生活却极其俭朴,对人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徽州墨业巨商“胡开文”,是清代中叶崛起的一代墨商,传承了六代,延续了近200年,曾占领过大半个中国的墨业市场,视质量为产品的生命,注重信誉,诚实经营。在现代社会中,好的信誉仍然是无穷的财富,是不可替代的财富,有了信誉的无形资本就有了潜在的市场,信誉可以转化为竞争优势。把信誉视为最大资本的浙江恒逸集团就是个很好的例证。这是一家民营企业,组建于1994年,改制前几年,企业在当地政府的指定下,为本地多家企业作了融资担保,当一些企业陆续衰落之时,担保连带责任落到了改制后的恒逸集团身上,这个数字有5000余万元。恒逸集团咬紧牙关老老实实付出的同时,企业真诚守信的名声从此鹊起,企业的规模也从这时呈几何级数增长。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信誉支撑。企业信誉的综合体现即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赢得顾客的信赖,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企业服务。在内部有了伦理道德的调节和约束,形成团结协作、和谐共处,诚实守信,忠于职守,勤奋工作,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无形资本。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就是竞争顾客,顾客满意是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企业要得以持久发展,不仅要创造竞争优势,而且必须保持和不断提升竞争优势。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对产品的更新换代,营销渠道的优化等多种形式来达到保持竞争优势。然而,市场竞争的态势变化多端,保持竞争优势的方式也必须在相关方面不断创造独特性或不可替代性,这种独特性是不能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保持竞争优势的综合方法断然离不开企业无形的信誉形象,这种信誉形象就是企业的一种伦理道德形象。企业形象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些无形的东西具有不可模仿性,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个性和独具的魅力。

诚然,遵守伦理规范是企业的一种责任,而决不仅仅是获取竞争力的手段。这种责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其一,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它生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必然与其他子系统或要素之间广泛的联系性,不断地进行着相互的作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区都发生着各种联系,它必须承担对社会有益进而有益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责任。其二,伦理道德本身是一种做人的责任,做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为承担后果。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就必然把这个责任推给他人和社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一定是遵守伦理道德的人,他干事创业必将兴旺发达。

三、家族企业的管理须向伦理“应当”渐进

伦理“应当”源于人类对善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伦理道德的法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法则。在市场经济中,要使企业遵循伦理“应当”也即遵守应当的伦理规范,需要营造一个公正的环境,建立公正的机制,培植人们的公正意识,才能有公正的竞争。公正的环境和公正的机制的建立当属政府和社会共同的宏观决策问题,企业自身管理的伦理“应当”是企业自己的选择。企业管理的理念中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就要不择手段;二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中,守法就足够了,只要不违法什么都可以做;三是追求利润与追求伦理相结合,以伦理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诚然,守法管理比那些目无法纪的“不择手段”者要大大前进了一步,有了守法管理才有可能向合乎伦理的管理渐进。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有力工具,遵守法律是社会成员包括企业的起码行为规范,尤其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某些司法腐败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时,能遵守法律已是一种规范的行为。但是,法律手段约束方式最多体现在行为事后的合法和违法上,它对一些合法但不符合企业和社会长远利益的行为或违背商业道德的行为,如信息披露不实,随意解雇职工,家长式的训人骂人,对职工待遇不公甚至克扣报酬,工作环境有损健康等等,法律不能惩戒。法律有其局限性,它只惩恶不劝善,只规定禁止什么而不指出应当怎样,它有许多控制不到的角落。对那些不涉及法律仅仅是道德问题,只能依靠伦理道德的规范和“道德法庭”来解决,道德解决法律约束上的“真空”。

家族企业要迈向伦理管理,关键在于纵向秩序的伦理移植于或延伸于横向秩序的伦理。然而这一步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需要把自己的价值定向、价值选择、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从纵向垂直的家庭中的利人、利他中推向有利于横向秩序的他人以至社会。家族企业如何向伦理“应当”渐进?

首先,构建伦理守则,践履道德规范。伦理守则应倡导在严格遵守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基础上,制订有企业自己特色的规范和道德自律准则,使这种伦理理念成为企业员工的主导意识,成为处理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企业、企业内部管理者与职工、职工相互之间的基本行为准则。有了行为规范和准则,需要设置伦理主管,监督伦理规范的实施,对职工进行伦理规范的培训,使伦理规范逐步成为职工自律准则。

其次,从低层次的道德准则迈向高层次的道德标准。“道德是分层次的,在处理人已关系上‘损人不利己’和‘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除此之外,是道德的,但层次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利己不损人;为己利他,利人利己、互利互惠;先人后己、无私奉献”。(注:周祖城著:《管理与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大凡道德与不道德的分水岭是“损人”与否,而道德的层次平台是“利他”和“利己”的程度和次序,利己不损人的低层次准则是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互惠互利则是经济交往中最普遍的准则,先人后己、无私奉献这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则是特殊情形。

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有意识地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是卑鄙的,被人们唾弃和鄙视;无意识但客观上有损于他人利益的行为是缺乏道德的: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无损于他人利益的行为是有道德的;在追求自己利益时兼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是高尚的,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或在特殊情况下牺牲自己的全部利益去追求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是伟大的,被人们赞颂的。企业应当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无损他人利益的行为做起,逐步迈向高层次。

最后,不断吸取和运用传统文化中普遍性的伦理来建树道德。中国文化一直是围绕着道德问题展开的,道德思想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哲学是人本主义哲学,它十分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道德自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强调教育,强调积极进取与奉献,这些思想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儒学从本质上说,是关于要求自己有个做人的道理和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协调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它突显“仁爱”、“和谐”、“秩序”的人文价值,这价值对于人类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具有恒常之意义。

孔子对建树道德有两个基本方法:一是“见贤思齐”,经常树立榜样让众人效法;二是“过则不惮改”,有了过失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并希望“不二过”即同样的错误不要重犯。同时,孔子又倡导修身立德、慎独、反省等道德修养的途径。要提高道德修养,皆以修身为本;在独知之地,慎之又慎,人所不见时也不做任何见不得人的事,不自欺,不欺人;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变他律为自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改过迁善,不断地自我完善。21世纪是伦理经营时代,古今中外许多伦理实践告诉人们:企业的伦理道德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它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重大。建树企业伦理、践履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有序化的呼唤,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收稿日期:2002-04-16

标签:;  ;  ;  

家族企业管理应逐步走向伦理_家族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