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灾十年_地震论文

中国减灾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夏秋的100天里,汹涌澎湃的长江、 松花江和嫩江洪水冲击着中华大地,百年少遇的灾害威胁着共和国,震惊了世界。江泽民主席、朱镕基总理频频出现在抗灾第一线,领导着800 万人民抗洪,指挥着30万军队守护大堤,奏起了一曲壮烈的全民抗洪战歌。

在德国的全球减灾预警会议上,从德国外长金克尔到86个国家的官员及科学家,无不称赞中国减灾的成就。中国减灾十年是成效卓著的十年,但也是艰辛的十年。中国要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冷静地去思索未来的21世纪行动。

一、中国严峻的灾害形势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及北半球中纬度两大严重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除了活火山外,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频、受灾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表1列出了1989—1998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值, 它相当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及我国财政收入的百分比。由表可见,近十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值呈明显上升趋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受灾地区受灾物价值上升密切相关,也与经济快速发展中,高风险区应用有关。近十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值由1989年的525亿元增至1998年的3007.4 亿元(均按当年值计,下同),平均已达1578亿元。它们相当国民生产总值(GNP)最高为6.1%(1991年),最低为1997年的2.6%, 平均为3.8%。这与美国、 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千分之几的损失率相比, 竟高约10倍, 因此防灾减灾任务很严峻。 这些数值也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18.0%(1989年)至39.1%(1996年),平均为27.2%,也是相当高的。

表1 中国近十年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项目

直接经济损失值(亿元) 相当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19895253.3

19906163.5

1991

12166.1

19928543.6

19939933.2

1994

18764.3

1995

18633.2

1996

28824.3

1997

19442.6

1998

3007.4 3.8

十年平均

15783.8

相当全国财政收入百分比(%)

1989

18.0

1990

19.0

1991

34.0

1992

20.0

1993

22.5

1994

36.2

1995

30.1

1996

39.1

1997

22.6

1998

30.5

十年平均

27.2

图1 1989—1998年中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 国民生产总值及国家财政收入随年代变化曲线

图1给出了1989—1998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收入随年代的变化曲线。由图可见,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达11 %左右,最低的1998年也达7.8%,是全球高速增长的国家之一。 但遗憾的是,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总损失值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它们把全国人民辛勤劳动所取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1/4或一半消耗殚尽。可以认为防灾减灾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了。同样,可以看到灾害对国家财政收入影响甚大,这十年的平均值已高达27.2%,就表明其灾害损失相当每年全国财政收入的3/4了。

在中国诸多灾害中,每年少数几次大灾大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表2所示的中国90年代重大突发性灾害损失简况可见,近十年的11 次损失上百亿以上的大灾是历年灾害中的关键。比如1998年大水造成的损失就占当年3007.4亿元总损失的85%,因水灾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75%,可见大灾大难的危害之大。因此,在防灾减灾中抓好大灾大难的预测、预报、防灾、抗灾和救灾,对减轻全部灾害损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国防灾减灾的特点与模式

中国以占全球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上22%的人口, 这已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如上所述的严峻灾害形势表明中国人民还须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减少灾害损失。然而近十年中国的快速发展令世人注目,我们除了看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之外,有必要深究一下,中国防灾减灾的特点并总结出战胜重大灾害的成功模式。这不仅对正确认识中国防灾减灾自身有益,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大有借鉴之处。

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虽然兴修大量水利、农业、林业和生态等工程,建设了气象、海洋、地震等监测预报系统,总体上增强了中国抗灾能力,但严峻的灾害不时地袭击中华大地,考验着中国人民的防灾能力。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以来,每逢大灾,中央政府采取统一决策,各部委各省市分工协作的方式,在防灾、抗灾和救灾中层层严密组织,全民参与抗击大灾。在1991年、1998年全面抗击洪水中都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通过这一特点,把历史重大灾害的损失减到最低,最大可能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见表2)。

表2 中国90年代重大突发性灾害损失简况

序号年月重大灾害

1 1991年6~7月江淮暴雨洪涝

2 1992年8月

9216号台风

3 1994年6月

华南暴雨洪涝

4 1994年8月

9417号台风

5 1995年6~7月江西及西湖暴雨洪涝

6 1995年7~8月辽宁、吉林洪水

7 1996年6~7月两湖、皖、赣洪水

8 1996年7~8月河北、山西暴雨洪涝及8号台风

9 1997年夏北方大军

10 1997年7~8月9711号台风

11 1998年6~9月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洪水

序 直接经济损失说明

(亿元、当年价格)

1 约500多死亡1163人

2

92

3 约300多

4 170

死亡1000多人

5 约300多

6 约460

7 约500多

8 546

死亡1000多人

9 约500多

10约400多

11 2551 死亡4150人

以上事例和特点,使我们总结出防灾减灾的模式,这就是:

对于一个经济实力尚不十分雄厚、而又不时面临重大灾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临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分工协作的方式。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击灾害。

三、中国减灾十年成就

作为“世界上开展国际减灾活动最好的国家之一”的中国,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为全球减灾做出了有益贡献。

1.中国政府的行动

(1)率先响应联合国号召,于1989年4月组建“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开展了大量工作;

(2 )制定中国减灾战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减轻自然灾害报告”,在国际上得到好评;

(3)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 它成为我国减灾工作的基本依据;

(4)制定颁布了“水土保持法”、“防灾减灾法”、 “消防法”、“防洪法”……等国家法律,把中国减灾逐步纳入法制轨道;

(5)完成了中国减灾十年报告,努力推进中国及全球21 世纪减灾行动,等等。

2.中国防灾减灾模式成功地抗击了重大自然灾害

(1)中央直接指挥数百万军民上阵抗击1998 年百年少遇的特大洪水灾害;

(2)1996年云南丽江抗震救灾的突出特点在于因地制宜、 重建家园;

(3)1994年准确预报了17号台风,果断撒离52万人, 把损失减到最小;

(4)1991年抗灾采取“牺牲局部利益、 顾全大局”的战略分洪13处,战胜了重大洪灾;

(5)迅速响应、紧急救援确保了1998年张北地震的减灾成功; 等等。

3.中国防灾减灾建设成就巨大

(1)1990—2000年中国政府投入2000 亿元进行中国防灾减灾建设,令世人瞩目;

(2 )长江三峡工程极大提高了综合防灾能力并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3)黄河小浪底工程注意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技术和资金, 以治理黄河水灾;

(4)把生态建设与减灾结合,实施封山植树、退耕还林,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

(5)加速发展通讯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6)发展现代科技减灾,建设“中国减灾中心”、 “中国防洪抗旱系统”、“中国地震减灾中心”和地方减灾系统或中心,发射中国减灾卫星;等等。

4.注重全民减灾

(1)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深入宣传全民减灾, 提高了大众减灾意识;

(2)发挥了红十字会、中国科协、 中华慈善总会等一大批非政府组织在减灾中的作用;

(3)在防灾减灾中注重发挥社区在广大灾区人民中的宣传、 组织和实施作用;

(4)广泛开展了减灾日教育与培训,增强学校减灾教育, 扩大灾害管理人员培训;

(5)加强灾害保险工作,重视灾害损失的保险补偿机制;

(6)开展减灾日宣传、减灾演习、 自救互救和各类会议等提高民众减灾意识;等等。

四、中国现代防灾减灾体系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卫星上天、人类登月、通讯四通八达、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人们掌握了原子弹、氢弹的巨大能量,克隆技术使人们更感科学的奥妙,信息高速公路和数字地球为人们展示了诱人的前景……,人类已经跨入一个历史新纪元。而替代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知识经济时代则是新纪元的标志。

但是,就在这个新纪元到来之前,20世纪的70—80年代短短20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已使8亿多人饱尝辛酸。300多万人丧生,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于是才有了全球减灾十年的行动,希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害。

根据中国国情分析,50年来, 中国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先后投资1万亿元,包括各种防灾减灾工程投入约7000亿元,气象、海洋、地震等现代化系统、卫星、通信等减灾投入约1000亿元,加之救灾救济、保险等2000亿元。这些投入已取得了防灾减灾的巨大成就,比如黄河50年不决堤的重大成就,又如连年战胜诸如1991、1994、1995、1996及1998年的重大洪水灾害,等等。但是,也不能不看到,这些巨大投入由于缺少现代科技筑成的巨大体系而效率较低。如图2 所示的中国现代防灾减灾体系已成为我国未来的目标,它的评价部分已经建立或正在建设中,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中,中国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得到了重大发展,为它奠定了基础。

图2 中国现代防灾减灾体系

首先,在减灾十年中国家加大了对防灾减灾工程的投入,诸如三峡、小浪底、各大林业生态工程等,2000亿元投入为现代化减灾体系打下良好基础。“八五”、“九五”期间非工程减灾的卫星、通讯、计算机网络,各种预警系统加速了体系建设。同时,一批科技减灾项目的完成,成为我国防灾减灾现代化体系的先锋。

中国减灾中心将是这一体系的中枢,经过多年努力已批准建设。中心是吸收国内外经验,依据中国这一体系而建立的。在“八五”攻关期间,中国科学家就以洪涝、台风等重大灾害为对象,组织数百人进行了“大气—水圈减灾科学系统”和“遥感减灾系统”攻关研究,取得了突破,为重大灾害预报及灾情评估打下了充实基础,成为未来中心关键科学技术。

十年来,中国应急通信网已应运而生,10多亿的投入已建成全国各省市与中央通过有线、无线和卫星相连的快速高效应急的通信系统。各省市的通信车队及布网可及时联系各类灾区,成为防灾千里眼、顺风耳。

中国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将遍布全国七大河系,在已有水文系统基础上,以现代化方式加强对洪水、干旱灾害监视、预警和抗灾调度。中国地震减灾中心将对地震灾害预报和救灾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海洋、林业、农业病虫害、地质和气象各系统的加强及减灾应用,使中国现代防灾减灾体系更为充实和现代化。

我国气象风云卫星系列的发射与完善、减灾卫星入围、环境灾害小卫星群即将发射,以及国内外一系列气象、资源、海事和减灾卫星的接收与应用,使体系空间大范围密集连续监测成为事实。

根据多灾地区的实际需要和城市灾害问题的迫切需求,许多省市纷纷筹建地方减灾中心。这就是地方现代防灾的中坚力量。

中国减灾十年成就卓著,其中一个成就就是促成了中国减灾中心及一系列部门系统或中心建设,最终推进了中国现代防灾减灾体系的构成。它将成为中国21世纪减轻灾害的一柄强有力的利剑。

五、展望

1999年7月初,世界减灾大会将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全球100多个国家上千名代表将聚集在一起回顾十年巨大成就并筹划未来。

在地球这颗星球上,灾害不仅是困扰人类的人口爆炸、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的问题,还是将陪伴人类走向未来的问题。“灾害万岁”将是客观事实,所以防灾减灾即是国际减灾十年的主题,也将是人类生活在这个一球上的永恒主题,这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共识。

21世纪,人类将以知识创新向灾害挑战,用人类的智慧和科技结晶减轻灾害,让将来的世纪更加安全,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标签:;  ;  

中国减灾十年_地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