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丝出口贸易的研究

中国生丝出口贸易的研究

张磊[1]2001年在《中国生丝出口贸易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六个方面对中国生丝出口贸易进行了研究。 第一,以蚕丝业和丝绸贸易的统计为依据,通过对建国以来蚕丝主产国相对地位的变化、我国蚕丝业发展概况、我国丝绸贸易结构的变化、丝绸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变化、以及生丝出口在我国丝绸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变化的实证分析,明确了我国蚕丝生产和生丝贸易在世界蚕丝生产、世界丝绸市场及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经济地位。 第二.通过对我国生丝出口的几大市场——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特区和西欧五国的社会经济概况、蚕丝业发展、丝绸进口贸易结构和我国生丝在其丝绸市场中的地位等的实证分析,明确了我国主要生丝出口市场 第叁,运用“显示” 比较优势法(“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测算了我国主要出口的生丝、棉花、麻和脱脂羊毛等四大天然纤维的RCA指数,得出了生丝(RCA>24.0)在我国四大天然纤维的出口贸易中最具比较优势的结论。 第四,运用市场(需求价格弹性)差异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方法,构建了我国生丝出口模型,计测了我国生丝在西欧五国、印度和日本等叁个主要市场中的相对价格弹性,为合理制定我国针对不同市场的生丝出口价格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五,用线性回归模型在对世界纤维生产总量、世界生丝生产总量、我国生丝生产总量以及我国生丝出口总量进行定量预测的基础上,明确了世界和我国生丝生产和生丝贸易的中期发展趋势。 第六,在对影响我国生丝出口贸易稳定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D 上,结合前五部分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促进我国生丝出口贸易健康稳定发D 展的对策建议。D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D 1.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法,测算了我国生丝在贸易中的比较优势。I 2.构建了我国生丝出口模型,计测了我国生丝在西欧五国、印度和日 I 本等叁个主要市场中的相对价格弹性。D 3.对世界生丝生产量、我国生丝生产量及我国生丝出口量进行了定量I 预测。D

刘永连[2]2003年在《近代广东对外丝绸贸易史研究》文中提出近代100余年,广东对外丝绸贸易发生了曲折变化。梳理其出口量值规模,可分5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初约30年里(1842—1871),它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衰落和萧条;(2)从继昌隆创办到清朝灭亡约40年间(1872—1911),它在当地丝业兴起基础上获得了一定恢复和发展;(3)民国初期几年中(1912—1920),伴随蚕丝改良进一步振兴;(4)约在20世纪20年代(1921—1930),达到鼎盛状态;(5)30、40年代(1931—1949),转向衰落并濒临崩溃。考查其内在要素,粤丝出口拥有自己的贸易渠道和组织;量值和价格变化体现出蚕丝业自身季节性变化和国际市场上供求规律的影响;在丝绸贸易的背后,银价、汇兑等成为出口市场波动的支配性因素。最后分析其兴衰变化,我们既应肯定其成就和地位,也须看到其局限和问题。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框架的束缚,广东对外丝绸贸易没能得到正常发展,其近代化历程受到严重阻隔;粤丝自生产过程到贸易方式惯于故步自封,从金融市场到出口环节又受外人操纵,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最终走向崩溃。

范招荣[3]2007年在《江南丝货的广州外销(1757-184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757—1842年,清朝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产自江南的外销丝货不得不远距离贩运到广州后才能出口,同时清政府还实行了限制性的丝货外销政策,规定了外销丝货的种类和数量,这样就使得江南丝货的外销遭遇了两种政策上的制约。本文将对该时期江南外销丝货在国内的流通过程进行论述,包括外销丝货国内流通的形式、路线、成本、十叁行在国内流通中的作用等。此外,还将对江南丝货经由广州出口的数量、份额、价格与税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并作出分析。目的在于指出一口通商制度下江南丝货外销的特点:即在畸形的广州一口通商制度下,江南丝货不能从就近的海港出口,而必须远距离贩运到广州再出口,这个艰难的国内转运过程大大限制了江南丝货的外销规模,使之没有随着西方对华贸易的扩大而实现应有的增长。一口通商时期实际上是江南丝货外销的低谷时期。

林高榜, 吴豪翔, 闵思佳[4]2006年在《加入WTO以后影响中国生丝出口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深入理解入世以来中国生丝出口贸易的现状并对出口贸易总额波动进行合理的解释,分析了中国加入WTO以后影响生丝出口的诸多因素。通过Gm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对中国生丝出口贸易总额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是国际市场规模和国内生丝的产量两个因素:中国生丝的出口存在国际市场依赖的现象,且生丝出口并不注重整体质量。进一步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基础上,通过各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国生丝的出口贸易总额受到价格和质量的作用并不明显,生丝的产量和国际市场份额则起到主导作用。鉴于此,分别从国际市场依赖性强和品质价格依赖性弱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罗小霞[5]2008年在《近代广州港贸易兴衰与其腹地范围的变迁(1842-1911)》文中研究表明一口通商时期,广州港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处于中心地位,其腹地范围几乎遍及全国。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通商口岸的不断增设,加之世界市场、国内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广州港对外贸易逐渐衰落,其腹地范围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近代广州港茶叶、生丝、蔗糖、草席等主要出口商品的贸易情况与其腹地范围变迁,从而揭示广州港贸易的盛衰与其腹地之间的相互关联:广州港贸易的盛衰是影响其腹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腹地范围的变迁及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制约着广州港贸易的兴衰。近代广州港出口腹地范围变化呈现出省外腹地不断缩小与省内腹地范围扩大并存的特征,这种特征对近代广州港与其腹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蕴文[6]2008年在《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和贸易国,悠久的历史和系统的技术使我国生丝产量在世界市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加入WTO后,我国生丝出口贸易的环境明显改善,配额限制的逐步取消和进口关税的降低,越来越有利于我国生丝出口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茧丝绸业的发展。但是,加入WTO后我国生丝业生产流通领域逐步向外国资本开放,外国丝绸企业会加大对茧丝绸生产经营和流通领域渗透,对生丝业相关企业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因此,能否把机遇变成现实的利益,促进中国茧丝绸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江苏省是我国蚕茧主产地之一,其蚕茧生产在全国蚕茧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江苏省蚕农养蚕经验丰富、技术成熟,因此,江苏省蚕业的发展对我国蚕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区域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结合,通过对蚕丝业生产潜在比较优势地区差异的分析,为江苏省蚕丝行业的布局调整和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构建生丝出口贸易的预测出口价格模型,以此为江苏省如何充分发挥蚕丝行业比较优势提供政策建议。本文共分绪论、机遇和挑战、生产成本分析、比较优势分析、预测价格模型、政策建议等六章。

杨和荣[7]2005年在《我国茧丝绸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茧丝绸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功勋产业”,是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的优势产业。目前,全国涉及种桑养蚕农民达2000多万户,拥有丝绸工人100多万,丝绸产品的70%以上用于出口,出口贸易占世界贸易量的70%,蚕茧和生丝出口占世界的8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茧丝绸业曾多次出现大起大落,波动很大,每次起伏都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近几年,印度、巴西、泰国、越南等国家茧丝绸业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对我国茧丝绸业在世界处于主导地位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茧丝绸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1.茧丝绸业发展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回顾我国茧丝绸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国家强盛、社会安定茧丝绸业就兴旺发达,国家衰落茧丝绸业必遭重创。如西汉初期和唐朝,国家强盛,茧丝绸业空前繁荣、业绩辉煌;清朝末期,国家衰落,茧丝绸业日渐萎缩,茧丝绸生产中心地位由日本取代,结束了我国茧丝绸业数千年领先于世界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茧丝绸业快速发展,自1970年至今,我国茧丝生产又恢复到世界第一。 2.茧丝绸行业产业链长,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茧丝绸业,包括育桑苗、种桑、育蚕种、养蚕、收烘、缫丝、织造、精炼、印染、制成品加工、丝绸流通贸易等20多个环节,产业链相当长,跨越一、二、叁产业。各环节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3.管理体制不顺是产生茧丝绸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源。在过去很长时期内,茧丝绸管理体制不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蚕茧生产、丝绸生产、内外销和蚕茧收购,分归农业部、纺织部、商业部、外经贸部负责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容易出现只顾各自部门的利益,不顾全局利益,政出多门、管理分散和工作效率低下,以致出现宏观失控,盲目发展,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4.要避免茧丝绸行业大起大落,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和茧丝绸行业运行都带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周期性波动振幅与宏观调控有关。没有宏观调控,就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如1995年蚕茧产量达1520万担,达历史最高峰。但到1996年骤然跌入谷底,产量为860万担,减产43.4%。针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外向型茧丝绸行业的冲击,国家采用了厂丝储备等宏观调控手段,有效遏制了茧丝绸行业下滑。 5.技术进步是推动茧丝绸业较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历史上,桑树各种载培方法的成功,特别是嫁接桑的出现,促进了桑蚕业的优质高产。缫丝车从手摇到脚踏,型板印花取代手工描绘等等,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进步使我国茧丝绸业数千年领先于世界。但目前我国丝绸加工技术落后于意大利和法国等,我国丝绸产品价格只是意大利和法国的1/6。因

吴志成[8]2009年在《中国生丝定价权缺失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虽然中国是最大的生丝生产和出口国,但是这种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并没有使中国能够左右世界生丝贸易,中国在世界生丝市场上缺乏对生丝价格的话语权,并且中国生丝还在印度遭到了反倾销调查。研究中国生丝定价权缺失问题,增加中国在国际生丝贸易中的定价话语权,对于提高我国丝绸企业利润、防止蚕茧大战、促进蚕农增收、稳定蚕区社会经济发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考察研究了世界生丝贸易、中国生丝对外贸易、中国生丝产业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上,采用了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对中国生丝产业的外贸环境进行了定性的分析,运用博弈论对中国生丝生产和经营企业的低价竞销行为进行了分析,利用数学模型对中国生丝定价权缺失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世界生丝贸易的分析,作者发现随着中国生丝出口经营权的放开,中国生丝的出口价格不断下降。2.中国生丝产业对外所面临的有利因素为:⑴新的进入者由于生产条件、技术、传统和市场等的限制,很难出现新兴的生丝生产国。⑵生丝主要用于制作丝绸制成品,由于丝绸产品本身的特点,消费者习惯和传统,丝绸产品很难被替代,生丝基本上不存在替代品。中国生丝产业对外所面临的不利因素为:⑴印度,巴西等生丝生产国对中国生丝产业发起了挑战。⑵中国生丝出口企业众多且分散,缺乏统一管理,单个企业议价能力低。⑶生丝消费国数量较少、相对集中,且有统一组织,甚至某些国家生丝进口受到政府管制,生丝消费国议价能力强。3.中国生丝产业集中度低,生丝企业众多且分散,单个企业议价能力低,所生产的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生丝集中交易的数量少,中国生丝企业的竞争手段主要为低价竞销。4.中国生丝产业存在低品位生丝供大于求和高品位生丝供不应求并存的现象,低品位生丝影响高品位生丝价格一起下跌。5.中国生丝出口价格波动与供求关系变化之间的联系不大;如按前四家或八家企业计算行业集中度时,中国生丝定价权分别只相当于印度的0.42倍和0.61倍,缺失现象明显。6.针对中国生丝定价权缺失现状,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⑴建立生丝期货交易制度使中国成为生丝定价中心。⑵培养生丝出口大型企业,提高生丝产业集中度,利用数量优势和技术壁垒,提高议价能力,争取定价权。⑶制定生丝出口自律公约,实行主动配额和最低限价。⑷联合各生丝出口企业与外商集中谈判。⑸完善厂丝储备制度,提高厂丝储备量,建立厂丝储备管理公司。⑹建立权威的信息平台和发布机制,消除生丝企业制定生丝价格时的信息劣势。

郑琬琼[9]2018年在《民国生丝出口贸易日渐衰败之原因新探》文中研究指明生丝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丝出口国,可随着19世纪后期,日本机械缫丝业的发展,中国生丝出口的国际地位逐渐被日本所取代,虽然民国时期,中国的机械缫丝业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中国生丝的出口却始终落败于日本,在国际生丝出口份额中,中国生丝所占的比重也逐年下降,最终,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丝业全面凋敝,虽然在30年代中期,中国生丝出口呈现出复苏的迹象,然而,1937年日本的战火使丝业的复苏变得极为短暂,中国的生丝业在扼腕叹息中走完了它的民国历程。关于中国生丝出口衰败的原因,学术界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生丝生产过程的落后性,政府效力的不足,洋行垄断的阻碍,以及日丝的竞争等方面进行的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民国时期的市场结构为切入点,来分析民国时期中国生丝业的生产和出口状况,以及国际生丝市场的竞争方式,以此来探讨以生丝业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衰败的原因。民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步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显着特征就是垄断组织的出现,各国的垄断组织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主体,竞 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早前自由竞争时期的众多厂商之间的竞争变为少数垄断组织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也由简单的降低成本、改进技术,演化为争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掌控运输工具与银行信贷等,因而竞争本身变得更为复杂、激烈。此时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就不仅仅受成本与技术的约束,还受当时市场结构的影响,在民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各自形成了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产业的资本集团——金融寡头,因此这一时期的市场结构也变为寡头垄断市场。本文通过对寡头垄断时期,国际生丝市场竞争手段的分析,运用统计学、比较研究的方法,展现了在市场结构的变化下,由于民国生丝产品同质性的不足、国际销售市场份额的减少、政府金融体系效力的不足和国外垄断势力的阻碍等因素,造成的民国生丝出口贸易发展艰难并日渐衰败的现象。面对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经济,民国时期国内已有的资本主义经济难以与之相抗衡,这也反映出民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以及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失败。

孙晓莹[10]2010年在《晚清生丝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中国在欧洲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丝贸易随之发生了巨变。随着上海开埠,生丝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生丝出口值占贸易总值中的比例也迅速提升。中国生丝产业开始从一家一户的手工生产向工厂生产转变。但与中国相比,刚刚起步的日本生丝业反而更具有国际竞争力,20世纪初,中国生丝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最终被日本夺去。对于中日两国近代化问题学术界已经做出许多研究。在生丝出口贸易以及缫丝业发展的对比研究中,多数学者对技术差异、政府作用差别等问题已进行了很深入的讨论。本文试通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方法分析清末生丝业状况,以探讨清末中国以生丝产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日益衰落的原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与其它国家相比有着更高的产业生产率,能够生产出更多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并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从宏观上看,产业竞争力来自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企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组织、竞争四个基本因素和政府、机遇两个主要因素。通过中日两国生丝产业在这六方面的比较,我们发现中日两国的生丝业在技术移植的本土化、生丝的主要需求、生丝生产的组织方式、原料茧的收购方式、政府的作用以及两国民众危机感方面有较大不同。日本在经济活动中商品化远没有中国发达,在经济中起到调控作用的不是市场,而更多依靠以村为单位的地方社会组织来运行,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使得日本能够快速达到技术普及和协同生产。中国与日本在蚕丝业基础上以及丝绸市场上的不同也对两国生丝业的走向起了重大作用。生丝业是庞大产业链上的一环,生丝业的变革难以脱离整个蚕丝业的近代转变而独自完成。国内庞大而成熟的丝绸业成为中国生丝业变革的巨大负担。而日本生丝业为外向型产业,国内市场狭小,因此迅速适应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赢得了商机。

参考文献:

[1]. 中国生丝出口贸易的研究[D]. 张磊. 浙江大学. 2001

[2]. 近代广东对外丝绸贸易史研究[D]. 刘永连. 暨南大学. 2003

[3]. 江南丝货的广州外销(1757-1842)[D]. 范招荣. 暨南大学. 2007

[4]. 加入WTO以后影响中国生丝出口因素的实证研究[J]. 林高榜, 吴豪翔, 闵思佳. 蚕业科学. 2006

[5]. 近代广州港贸易兴衰与其腹地范围的变迁(1842-1911)[D]. 罗小霞. 暨南大学. 2008

[6]. 江苏省蚕丝行业比较优势研究[D]. 陈蕴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7]. 我国茧丝绸业发展问题研究[D]. 杨和荣. 西南农业大学. 2005

[8]. 中国生丝定价权缺失问题研究[D]. 吴志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9]. 民国生丝出口贸易日渐衰败之原因新探[D]. 郑琬琼. 山东大学. 2018

[10]. 晚清生丝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晓莹. 清华大学. 2010

标签:;  ;  ;  ;  

中国生丝出口贸易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