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供给不足与微结构基础改造(下)_国企论文

有效供给不足与微结构基础改造(下)_国企论文

有效供给不足与微观组织基础改造(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组织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00)09-0003-05

三、微观组织基础改造的对策思路

(一)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是为了把国有经济整体素质提升到一个新台阶,不断提高国有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改善国有经济组织形态,提高国有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把国有经济调整到最合适其发挥作用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独特的竞争优势;把国有经济融合到其他类型经济之中,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运作,在比较效率基础上强化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为此,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应确定在以下四个方面:

(1) 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结构。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是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主战场,国有经济应首先保证这些部门发展的资金需求,使之超前,至少同步于同民经济的发展。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是保证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应是国有经济重点支持的行业。为此,在优化国有资本配置结构中,要提高四个集聚度:一是提高国有资本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与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领域中的集聚度;二是提高国有资本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集聚度;三是提高国有资本在支柱产业中的集聚度;四是提高国有资本在关系社会稳定的公益性行业中的集聚度。

(2) 主动实行国有经济战线收缩。按照国有经济的本质特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主动退出一些行业,实行国有经济战线收缩。通过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有意识地将效益较好,但不符合国有资本调整方向的存量资产尽早兑现,特别要鼓励国内外资本对这些国有企业的参股、控股。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实现国有资本的行业集聚、转移或退出;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数量众多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成非国有企业或混合型经济。

(3) 提高国有资产质量。通过加快国有资产产权流动与重组,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组合,使国有资本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集聚,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益。同时,通过增资减债、处置不良资产等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提升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4) 强化国有经济的渗透力。通过拆除围墙,打破国有经济的条块分割,扩大国有资产的行业渗透和地区渗透。改变国有经济单一形式,促进国有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提高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融合度。通过发挥国有经济的独特优势,增强国有经济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力。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从总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步骤。因此,在实施调整过程中不能沿袭传统行政办法,也不能盲目行事,而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以结构调整为依据,合理布局国有经济在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合理调整各产业内的行业资产比重,使国有资本向“有所为”的领域适度集中,特别是向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集聚,提高其在新兴产业及新的增长点方面的竞争能力和扩张能力,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大作用。

二是以现代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为基础,调整国有经济的产业组织形态,主动收缩战线,适度退出竞争性行业,突出重点,占据关键领域,发挥其规模经济效益。

三是以市场为导向,促使国有资产向有市场、有技术、有名牌的优势企业集聚,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并以优热企业为核心,组建企业集团,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扩张能力。

四是以资本市场为依托,通过资本重组和产权交易市场化方式,进行国有资本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重组,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

五是以利益驱动为前提,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控股集团(公司)内部规范化、科学化的整合,在进一步理顺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制度,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推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推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要把提高综合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取决于竞争能力的大小。因此,要把推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纳入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之中。特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我国将加入WTO,更深程度地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推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更是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了达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目标,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两者之间的内容要进行新的整合。过去由于国有经济处于战略性调整之中,其产业升级的内容比较强调结构比重升级,从而与其技术进步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要按照发挥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保持控制力的要求进行结构调整,逐步从低技术的一般消费品工业、初级加工的原材料工业退出。但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逐步到位,其产业升级的内容要由过去强调结构比重升级转向技术升级,建立企业创新机制,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条件,以使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内容更趋于一致和内在融合。

在推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过程中,既不能沿袭传统的封闭创新路径,也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的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的方式,而要探索加快技术创新的有效路径,综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的创新资源,跨越某些技术发展阶段,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也就是,国有企业要在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工业方面,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在适用技术的基础上去承担开发先进技术的责任,争取有突破性发展,建立适用技术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技术结构。

为此,我们应选择模仿和自立创新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引进新兴技术,同时对于目前国内尚无成熟技术,又难以引进的技术,必须组织有力的力量进行技术攻关。技术攻关主要解决企业的中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国内已具备一定优势的技术,特别是能够带动企业素质提高和结构提升的重大技术,并抓住这些技术的高渗透性特点,进行大规模地渗透和应用,促使国有企业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一是用这些技术改造传统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以提高国有企业产品质量和档次,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为国有企业开辟新的市场。二是利用这些技术促进传统产品升级换代,使国有企业的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多功能、低消耗方向发展。三是利用这些技术加快国有企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为企业提供先进的自控、自检、自测装置,以及各种计算机和现代通信设备,改变“生产操作靠经验,质量检验靠眼睛”落后状况,有效提高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以市场创新能力提升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推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创新能力的积累与健全的过程。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既包括技术性能力,如研究开发能力、模仿创新、吸收消化能力与追赶能力、制造与产业化能力、创新资源投入的物质能力等,也包括市场性能力,如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创新倾向、创新资源投入的制度因素等。尽管国有企业总体上讲,这两方面的能力都比较欠缺,但两者相比,其市场创新能力远低于其技术创新能力。我们知道,研究开发是技术创新的源泉,而市场创新是技术创新有效性的根本保证。企业识别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能力,远比其自身拥有多少创新成果更为重要。深圳豪威真空和现代计算机公司之所以成功,并不在于他们掌握了什么尖端技术,他们成功的经验在于满足市场需求,将普遍的技术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开发和信息集成。因此,国有企业首要的问题是提升市场创新能力,并以市场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积累。

(2) 提高外协能力和接受外部创新的能力,充分利用社会创新资源。现代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设备、人力资本和信息等资源,创新资源不足是中国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合理的知识产权与资本产权的交易,与科研机构或其它创新型企业建立有效的动态联盟,是解决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国有企业在自身创新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企业外部存在着大量利用不充分的创新资源,如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科研能力、人才、技术设备等,主动接受来自外部的技术创新成果,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此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国有企业必须提高外协能力和接受外部创新的能力,如利用外部研究开发、利用外部制造、大企业(或母公司)的销售渠道、合作创新等获取技术创新的能力。因为系统集成的技术创新模式依赖于这样一个前提:创新过程中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改善技术成果的关键。技术创新是人们在知识生产、分配和应用中相互关系的复杂结果。创新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行为主体如何处理好他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相互关系。因此,国有企业必须通过提高外协能力和接受外部创新的能力来实现对社会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以推进其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 通过组织创新实现内部创新资源的有效组合。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把握创新的方向和控制技术创新的成本,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并将其与企业在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扩张节奏相配合的能力,远比企业自身拥有多少创新资源重要。因此,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应对策略,就是通过组织创新不断培植和强化内部创新资源的生成,并把内部创新资源有效地组合起来,推动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这就要求企业以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构建创新人才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不断加大培植和强化内部创新资源的投入,包括对人才的吸引与培训,以及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等,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开发优势。

(4) 与高新技术小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方兴未艾,在沿海发达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开发能力强,但管理销售网络和资金实力显然没有大企业的优势,产品市场化能力较弱。而国有企业往往具有可靠性较强的制造能力,有较好的营销服务网络和良好的市场声誉。国有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主动与高新技术小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以实现这两类企业的优势互补。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战略联盟可以采用多种模式,如合作、合资、委托开发等。基于国有大企业的竞争压力和研发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以及高新技术小企业创业发展的需求,合作等委托开发的方式较适宜我国国情。国有大中型企业委托高新技术小企业开发项目,充分利用其技术与产品开发能力的优势,可使大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与具有竞争力产品的保障,且费用低廉。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委托项目所需资金贷款提供专项担保,对开发产品进行大批量生产制造以及营销,也有助于促进开发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反过来支持了高新技术小企业的发展。合作或委托项目成功后,不管技术或产品归大企业所有还是以其它方式共同拥有,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在明确了战略目标及应对策略后,推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就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来保证具体实施。由于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是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来实现的,是科学技术、科技人才、科学管理、人才培训、科技意识等因素所形成的促进企业效益提高的综合效能。因此,推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要把体制创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中心环节,其政策措施要具有系统性、互动性和复合性的特征:

(1)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塑造新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改进工艺、推广新成果及技术革新、改造等,是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实体性因素。只有推广抓住科学技术这一活跃的因素,企业内其他相关因素才能找到各自发展的位置,所投入的人才、教育和管理,才能取得更大、更好的效益。因此国有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把重点放在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上,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突出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以市场开拓来引导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围绕市场需求开展新成果推广及技术革新与改造。

(2) 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激励和有效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知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以资本投入为主要增长源泉的传统增长方式不同,技术创新是以知识为主要投入增长源,其增长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此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是知识商品化和资本化。因此,国有企业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解决长期忽视知识价值实现问题,承认科研人员创新的经济价值并形成适宜的实现渠道,以促进人力资本激活及其贡献提升。这就要通过改革传统分配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胆探索和试行技术作价入股、科技人员持股经营等分配方式,突破现行的知识资本化的股份比例的限制,依市场规律由企业自主决定,扩大知识资本化的范围,允许专利之外的知识资本,包括非专利型技术、管理和经营技术也能入股,并加入政府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保证技术创新者、企业经营者、风险投资者取得与其贡献相称的高额报酬,以鼓励有关人员进一步为高新技术产业各尽所能,从而造就一批有战略眼光、勇于创新、务实求进的企业家队伍;发展一批既能开发创新又懂市场营销的项目经理队伍;集聚一批掌握最前沿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发展后劲的跨世纪学术、工程技术带头人,以保持企业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有效地促进“学习型”企业的发展。

(3) 强化管理体制创新,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不竭的创新动力。本质上说,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只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必要条件,而真正要想在技术创新上走在前列,必须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企业管理包括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科研和生产的集约化管理等方面,对企业技术进步起到总设计与总安装的功能。因此,我们要把适应技术创新需求的新的管理方法或管理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建立以人为本,国际规范化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使其具有对创新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的新的功能。

(4) 营造具有竞争性和有序性的市场环境,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要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进行,其市场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完善企业兼并、破产制度,通过企业兼并、企业分解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支持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拓展跨国经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国有企业自己的国际生产和服务网络体系。对一些不合理的“大而全”型国有企业进行分解,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加快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建立起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组织。

(5) 促进拥有知识的人才流动,提高企业运用全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在分工不断细化,网络关系日益发达的情况下,为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加速度的特点,国有企业要改变传统的封闭性技术创新的模式,面向全社会创新资源,不求创新资源(包括技术人才)“所有”和“所留”,而求创新资源的流动。因为无论是以正式的,还是非正式为基础的个人间相互作用,在产业内部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都是一种重要的技术转移渠道。人员的技术能力与网络关系能力是实施和适应新技术的关键。国有企业在先进技术上的投资,必须要与这种寻找和确定信息以及进入研究者与个人网络的“运用能力”相匹配。而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历、拥有的知识以及劳动力流动。这种对全社会创新资源的运用能力,是企业一项很有价值的知识资产。因此,国有企业要促进拥有知识的人才流动,吐故纳新,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以提高整体劳动力素质、技术水平和创新活动质量。

(6) 加强政策引导,弥补市场失灵。首先,要制定更加有利于企业增加技术开发创新投入的政策,实现技术开发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的转变,推进国有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其次,要建立重点产业快速折旧制度和促进企业现代化政策。通过加速折旧和将无形资产投入计入成本等措施,支持发展新兴的劳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要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再则,要制定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政策,如加强引导,减少重复和低水平引进;组织消化吸收和改良攻关;通过利益诱导等经济手段促进技术转移。最后,要制定完善的社会服务政策,通过建立技术服务和技术人才网络、配套齐全的中介服务体系、风险投资机制等手段,加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攻关能力。

收稿日期:2000-07-02

标签:;  ;  ;  ;  ;  ;  ;  ;  ;  ;  ;  

有效供给不足与微结构基础改造(下)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