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与老挝关系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挝论文,泰国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挝是泰国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就有着密切的关系。泰老民族同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语言、文化都极为相似。居住在两国长达1750公里的共同边界线两侧的边民,大多数有着亲戚关系,而且来往密切。所以人们常说,泰老两国是“兄弟邻邦”。在数百年的交往中,两国人民之间建立了较深厚的感情。
一、泰老两国的古老关系
老挝的主体民族是佬族,约占全国人口2/3。佬族人在古代自称“泰”,我国称之为“白肚番”,越南称之为“哀牢”。公元8世纪开始建立澜沧王国(意为“万象之国”),至1353—1371年帕昭法昂统治时代就已十分繁荣昌盛,15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衰弱,后曾一度分裂为三个王国,即北部的琅勃拉邦、中部的万象、南部的占巴塞。
古代,两国就建立了较密切的关系。1560年,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为了共同对付西部强国缅甸的侵略,暹罗(泰国的原名)和老挝还缔结成同盟,老挝于1563年迁都万象,并加强万象的防御工事,与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城互为呼应。于1560—1563年,泰国与老挝还在今泰国黎府丹猜县建立有“帕塔西颂哈”纪念塔,作为当时两国友好关系和战时互助的标志。在缅军屡次入侵和围攻暹罗首都阿瑜陀耶城的时候,老挝国王塞塔提腊曾先后于1564年和1569年两次派兵远征援救暹罗。
1698年,赛·翁·顺化向越南皇帝黎维叶借了一支军队攻打万象,逮捕并处决了南塔腊,自立为万象国王之后,万象王国的第三代君主即赛·翁·顺化的孙子西里本亚桑(1760—1778)当政时期,老挝分裂为琅勃拉邦和万象两个王国,由于政见不同,这两个王国在对外交往中,各自参加了敌对双方的政治阵营,琅勃拉邦是亲泰的,而万象则是亲缅的。时值暹、缅交战,初期缅甸占有优势,万象自然倒向缅甸一方,并帮助缅甸远征军攻陷琅勃拉邦,这时暹罗与万象王国关系紧张。1765年,缅甸兵分三路进攻暹罗,1767年3月,暹罗国都阿瑜陀耶城被攻陷,建国长达417年的泰国大城王朝灭亡。但仅时隔半年多,暹罗人民在昭披耶达信的领导下,迅速匡复国土,赶走了缅军,恢复了暹罗的独立,建立了吞武里王朝。此后,暹罗国力迅速崛起,暹、缅军事实力的对比开始有利于暹罗。但此时的老挝万象当局仍然奉行亲缅抗暹的方针。因此,于1778年,暹罗出兵攻陷万象,并把万象置于自己的军事占领之下。与此同时,强迫琅勃拉邦接受其宗主权。从此,万象和琅勃拉邦成了暹罗的属地,成为暹罗东北行政区的一部分。
老挝南部的占巴塞王国,原属林邑,后归真腊,澜沧王国鼎盛时期,曾划入该王国的版图。18世纪初,澜沧王国分裂并互相争斗时,占巴塞于1713年宣布独立,诺卡萨被拥立为首任国王,号称绥·西萨穆王。1738年,诺卡萨死,其长子猜也库曼继承王位。1771年,猜也库曼收容万象王国叛臣帕沃,万象国王翁本派兵追索。占巴塞国王猜也库曼出面代为求情,才免于动干戈。但此后不几年,帕沃与猜也库曼发生矛盾,帕沃逃到泰国的乌汶附近的东英丹,投靠暹罗。此时,暹罗靠近占巴塞边境地区的芒南隆发生叛乱事件,猜也库曼支持叛乱者。暹罗国王十分恼怒。1778年,暹王郑信派兵荡平芒南隆叛乱,同时攻占了占巴塞,猜也库曼成为暹军的俘虏。此后,占巴塞也成为暹罗东北行政区的一部分。
老挝各王国的国王作为暹罗的藩王继续管理自己的国家,对在他们统治下的臣民有主宰权,但他们必须在暹罗派驻该王国行政专员的监督之下。
1778年以后,暹罗先后征服了老挝各个王国并统治老挝长达一个多世纪,共115年。
自从老挝沦为暹罗的属国之后,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老挝反抗暹罗统治的斗争不断出现,1825年,万象王国昭阿努反抗暹罗统治的起义,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昭阿努才华出众,作战勇敢,富有爱国心,人们普遍认为是老挝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之一。尚未登上王位之前,他曾经协助暹罗在暹罗北部地区抗击缅甸人,而且表现得非常英勇。他率领军队沉重打击缅军,迫使缅军从清线撤退。因此,他在暹罗宫廷里很得人心,深受暹王和王室成员的宠爱。暹罗人对他十分信赖,从不怀疑他抱有二心。
1805年,王哥昭英死,昭阿努被立为万象王国的统治者。他继承王位以后,积极发展经济,整顿防务,扩大军队,训练队伍,增强实力。暗中则竭力争取与琅勃拉邦藩王曼塔图腊缔结反对暹罗统治的秘密同盟;但明里却又表现为拥护和忠于暹王,并通过各种活动,使暹罗宗主国同意立他的儿子为占巴塞藩王。为了争取越南支持他的国家的独立运动,昭阿努不惜派兵协助越南的嘉隆皇帝平定西山农民的起义。为了讨好越南,先后于1801、1802、1805、1808年相继给嘉隆送去礼物,越南的嘉隆皇帝则把这些礼品视为贡品,这就为法国殖民主义者后来把老挝说成是越南的属国,迫使暹罗割让老挝给法国制造了一个借口。
1824年,曼谷王朝拉玛二世拍佛陀律哈拉逝世。恰在此时,英国殖民主义者又入侵暹罗南部属地马来半岛,在列强的武力威逼之下,暹罗被迫打开了国门。昭阿努认为,争取独立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在他前往曼谷参加拉玛二世国王的火葬典礼时,他有意发难,要求暹罗国王拉玛三世允许他把住在暹罗沙拉武里的一万名老挝人带回万象。这批老挝人是曼谷王朝的创始人披耶却克里于1779年从万象迁来的。他们住在沙拉武里已经40多年,老一辈人已几乎死光了,新的一代与万象毫无关系,因此,拉玛三世理所当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昭阿努则认为这是对他的藐视,因而有足够的理由发动战争。他回国后,便兵分三路向暹罗发动进攻。此时的暹老两国关系处于战争状态。暹罗国王得到了老挝昭阿努的起义军前来进攻他京城的消息,便立即着手组织力量保卫国都。暹罗很快就调动和集结了一支强大的镇压起义的武装力量,分头迎击昭阿努。经过数次激烈较量,万象王国军被暹军击溃,昭阿努发动的起义很快就被暹军镇压下去,昭阿努本人被俘押送曼谷,七天后,在曼谷受尽折磨死去。
曼谷王朝国王对万象藩王昭阿努背叛他十分恼怒,他过去对昭阿努是那样地信任,从不怀疑昭阿努怀有二心。因此,他下令占领万象的暹军一次又一次地拆除万象城,摧毁万象一切国防设施,拆掉房屋,烧毁粮食,砍伐树木,把整个万象城夷为平地,并将住在该地的居民全搬迁走,使之今后再无法组织力量反抗或驻扎军队。对能够搬动的贵重物品包括佛像全部被搬到曼谷。万象王国随之灭亡,它的领土被划归廊开府管辖。
据泰国史籍记载,镇压万象王国起义是泰国历史上一次比较痛苦的插曲之一。泰国史书认为,昭阿努事件是泰国历史上镇压一次最大胆、最残忍的叛乱事件。可在老挝史书中的描述却正好相反,它认为是一场争取独立的战争。昭阿努成为一名民族英雄,为祖国为人民牺牲了个人的一切,是老挝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19世纪60年代,法国殖民主义者占领了交趾支那、柬埔寨之后,又继续向外扩张。1883年,越南的顺化王朝成为法国的保护国。于是法国又以老挝是越南的属国为“理由”,要求继承越南对老挝的宗主权,把侵略矛头指向老挝,制造种种事端,迫使暹罗屈服。
1888、1893和1903年,法国先后从暹罗手中夺去了西双朱泰及湄公河东西两岸的领土,其中包括占巴塞和马诺派地区。至此,泰国失去了在老挝的全部领土的29.25万平方公里的控制权。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泰老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被日本控制。战后法国殖民主义者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卷土重来,扼杀老挝的独立,又将老挝、越南、柬埔寨变成它的殖民地。印支三国人民被迫起来进行抗法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运动。但自从越南与老挝和柬埔寨联合抗法时起,越南一直在梦寐以求建立以越南为核心的“印度支那联邦”,妄图控制老挝和柬埔寨,尤其是在1975年以后更是如此。越南派驻老挝的军队多达3万人,1977年越南驻老部队增至6万,同年6月又签订越老友好条约。越南自古至今在老挝的所作所为,使泰国领导人产生疑虑和担忧。
由于老挝与中国交界,地理位置重要,美国想利用它作为军事基地,与在中国解放战争时期溃逃到缅甸北部的国民党残匪一起,破坏新中国的安全和稳定。1954年美国干涉老挝。美国对老挝的干涉是造成老挝爆发战争的导火线。美国出钱、出枪、出顾问,支持老挝右派,资助老挝右派政府扩大军队,妄图以军事力量把巴特寮消灭。但老挝右派政府的军队软弱无力,完不成美国所赋予的使命,于是1964年4月美国直接出动飞机轰炸老挝,并于1964—1973年间雇佣泰国“猎虎”志愿军派驻老挝协同作战。当时的泰国政府认为,泰国之所以派兵协助老挝右派同巴特寮作战,其主要原因在于越南一直在帮助巴特寮同万象政府军作战,从不按照1954年或1962年签订的日内瓦协议规定的从老挝领土上撤出越南军队的承诺。因此,泰国有必要帮助老挝右派政府,以防止老挝被沦为共产主义国家。泰国担忧老挝一旦变成为共产主义的天下,那么与老挝在地理上接壤,历史和文化关系上都十分密切的泰国东北部,就轻而易举地被共产主义渗透和分裂,因此保卫老挝就等于保卫泰国。泰国当时派遣“猎虎”志愿军和一部分正规军赴老挝参战,而这些部队是由东南亚条约组织训练、装备和资助的,主要帮助万象政府防守阵地,补充老挝政府在作战中的损失。泰国派往老挝的兵力约30个营。
自1972年旱季作战之后,万象政府开始和巴特寮谈判,翌年2月21日签订了停战协定。泰国于1973年7月以后开始分期分批将“猎虎”部队撤出老挝。1974年4月,老挝成立了临时民族联合政府。
1975年,在巴特寮掌管政权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前夕,泰国与老挝关系日趋紧张,且在不断恶化。首先,于8月6日,老挝政府以从事间谍活动为借口,逮捕了泰国在万象的军政人员。泰国方面对此作出了反应,宣布老驻泰参赞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他离开泰国。老挝政府于8月14日宣布释放被捕的泰国3人为“不受欢迎的人”,并勒令他们离开老挝。在这一时期,巴特寮广播电台指责泰国克立政府干涉老挝内政,而越南的广播电台也支持老挝对泰国的这一指控。最终在两国边境上发生激烈军事冲突事件,11月17日老挝的飞机和部队击沉泰国巡逻艇一艘,泰军一人死亡,多人受伤。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尤其是边境军事冲突,导致泰国政府于同月翌日宣布关闭泰老边界,两国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1975—1989年,泰老两国关系时好时坏。主要随着东南亚地区局势的变化而变化。泰老之间的冲突事件除了大的事件通过报刊、电台、报道宣布之外,没有作为大事件而见诸于报章的边界零星冲突事件还不少,每年都有数十次。据泰国的一些学者统计,1979年有42次,1980年37次,1981年33次,1982年仅头10个月就有43次,而且大都发生在与老、柬接壤的乌汶府和与万象省相接的廊开府。
泰老两国关系紧张和边境冲突的原因主要有:
1.泰国和老挝领导人之间互不信任和互相猜疑。50—60年代,泰国领导人对共产主义在老挝的影响和不断扩大极不放心。为此,泰国一直在同美国合作,支持老挝右派同巴特寮作战,甚至反对老挝中立。
老挝对泰国的政策在国外势力的压力下,不时也有变化,给泰老关系带来影响。
70年代下半期,老挝所表现出来的亲越和亲苏思想和把老挝视为“社会主义阵线在东南亚的前进起点”。这使得泰国领导人产生疑惧,担心老挝将向当时的泰国共产党提供更多的援助。而老挝方面则要求泰国政府驱逐老挝右派领导人和遣返老挝难民,因为老挝领导人知道,老挝右派的许多领导人在泰国避难,而且在依靠逃出老挝的王宝苗族的力量以及在泰国的3万多名老挝难民的合作进行抵抗活动。这些被泰国收容的老挝难民营成为老挝国内搞游击活动的反政府活动的基地。
2.泰国政府领导人更迭频繁,每一届政府都有不同的对老挝的政策。70年代中期以后,泰国领导人更换频繁,仅从1975—1981年,7年间就更迭了5位总理和8届内阁。而老挝领导人在这一期间仍然是凯山·丰威汉和苏发努冯。泰国5位总理的更迭和对老挝持不同的观点,使泰国对老挝的政策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是以老挝为友,援助老挝,还是相互敌对,关系紧张,基本都取决于总理及其内阁的观点以及国内外的事变。
1978年底,越南出兵柬埔寨,10万大军直压泰国边境。当时的泰国领导人认为,柬埔寨的局势是对泰国的直接威胁,泰国应该独立地与老挝搞好关系。而老挝方面1976、1977年连续两年遭旱灾,农产品产量一减再减,经济状况严重恶化,反对派不断骚扰,外逃人数与日俱增;老挝领导集团内部的民族主义派和亲越派之间的分裂斗争加剧,政局有些动荡,老挝领导人极为忧虑,也认识到与泰国为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泰老关系在1979年出现了自老挝共和国1975年成立以来最好的局面。但1980年以炳·廷素拉暖为总理的泰国新一届内阁对老挝实行了与前届政府不同的政策,认为老挝是越南的仆从,1977年签订的越老条约和1979年以后,老越的密切合作,证明老挝完全落入了越南势力之中。泰国对越南建立以越南为核心的印支联邦计划早就了如指掌,因此认为,老挝问题是解决柬埔寨问题的一部分,泰老之间的任何联系,如开放边境全线口岸、对老挝经济上的援助等都将会损害泰国在柬埔寨问题上的政策。在这一时期,泰国极力防止自己的商品过多地流入老挝,并继续以低廉价格输往越南和柬埔寨。由于新一届泰国政府对老挝的不信任,从19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泰国只对老挝开放两个边境口岸,结果给老挝经济造成很大困难,通货膨胀、商品奇缺、物价昂贵、边境走私猖獗。老挝领导人十分不满,两国关系冷到了极点。
3.湄公河上两国边境分界线不公正。这是法国殖民主义者侵占印度支那时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根据1893年10月3日《法暹条约》第一条规定:法国占有湄公河左岸领土和湄公河全部河岛的所有权。后于1926年8月又对该条约作了部分修改,变成为《法暹议定书》,其中第三条对湄公河边界作了如下补充规定:
——在没有河岛使水流分成几股的流段上,以湄公河的航道为分界线;
——在有河岛的某些河段而使湄公河水流分成几段的流段上,尽管一年中的某个时期没有河水流淌,也以最接近泰国的那股水流的航道为分界线;
……
从上述这段文字的规定,对泰国显然是不公平的。湄公河中的河岛除议定书中明确规定的敦裘岛、小敦裘岛、诺艾岛、雅特岛等8个岛屿属于泰国的以外,其余的70多个岛屿不论其与泰方河岸如何贴近,均属于当时法国(今日老挝)所有。
不论1893年的《法暹条约》还是1926年的《法暹议定书》都没有按照国际法以河流深水航道为边界线的原则来划定。加之由于自然界的影响,地理的变化,接近泰国的有些航道变浅了,有的甚至已岛岸相连,若仍以接近泰国一侧的航道为分界线,泰方船只就无法通行。除非重新划定。
老挝独立后,由于泰老两国关系较好,一直忽略了这个问题,双方都没有对湄公河的边界线提出异议和作出公正地修改。老挝方面也不在意泰国船只在湄公河上如何行驶,因此,未发生过两国冲突的问题。实际上,泰国的大型船只一直行驶在被划分为老挝领水的最深河道上。直到1975年巴特寮夺取了老挝政权,并发生了泰国巡逻艇被袭击事件后,双方对湄公河中的河岛归属问题才产生争执。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柬埔寨问题和平解决取得进展,泰内阁及总理的更迭,泰国对柬、老、越政策的调整,老挝也从向苏联、东欧、越南一边倒转向全方位外交。泰老关系迅速得到改善,两国边境趋于平静,纠纷事件也日渐减少。1989年泰国政府下令全部开放了泰老边境口岸。此后,两国领导来往频繁,1992年1月老挝的凯山·丰威汉主席访问泰国,2月坎代总理访问泰国,双方还签订了友好合作、旅游合作协定。3月泰国副总理抛·沙拉信、5月泰武装部队总司令甲社、6月泰王储哇集拉隆功、9月泰商业部长阿马勒、10月诗琳通公主等先后访问老挝。同年11月泰王储哇集拉隆功、诗琳通公主、巴颂外长、西帕侬副议长和金素达总理等赴老参加凯山·丰威汉主席的葬礼。这一年两国领导层的互访几乎月月都有。此外,1992年两国还定期举行了两国维护边界委员会例会,并联合清剿泰境内的老挝反政府武装,10月两国警方合作破获泰国罪犯抢劫老挝国家银行200万美元案并归还全部赃款。两国关系已恢复到了比较密切的程度。1992年2月19日两国总理在曼谷还签署了《泰老和平友好条约》,该条约主要的内容包括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的争端,两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它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和平友好、密切合作、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三、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
边境贸易是泰老两国经济关系中的主要形式。不论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初的1975年还是泰老关系疏远的1986—1987年,或是两国关系比较密切的90年代,两国的经济往来主要在边境进行。这主要是因为:
1.在两国长达17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上,有2/3是以湄公河为界。湄公河盛产著名的巴勒鱼,风光绮丽,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开展航运、捕捞、旅游等行业,也可以发展水电和灌溉。
2.边境地区交通运输方便。湄公河水路和泰国的乌汶至老挝占巴塞的国际公路是两国边境水、陆运输大动脉。由澳大利亚援建的连接廊开和万象两地的湄公河友谊大桥已于1994年建成通车,并成为沟通两国的干道。就两国境内的交通条件来说,也十分有利于开展这种边境贸易。泰国方面有北部清迈至曼谷的北线铁路,东北部有曼谷经柯叻至乌纹和廊开的两条铁路线。水路也四通八达,湄公河在泰国境内有9条支流,把边境与泰国北部和东北部大部分地区沟通起来。泰国北部、东北部地区的公路与北部边境的2条公路和4条东北部的边境公路相连接。从而,内地与边境的水陆交通形成网络,货物及人员从内地到边境地区,进出泰国非常便利。老挝运输途径主要依靠公路和河流。湄公河是主要航道,贯穿老挝南北的13号公路是老挝交通运输的大动脉。而老挝的交通运输设施主要分布于湄公河流域,因此,泰老两国的经贸活动自然选择在以湄公河为界的中、下寮边境地区。
3.两国接壤的边境地区居住着同一民族,即佬族,即使是泰族也是民族同源,语言相近,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相同,两国边民中有不少人还有婚姻亲戚关系。两国边民这种固有的血缘关系和传统的经济往来自古以来就存在。因此,泰老两国进行经济往来主要是居住在边境地区的佬族人和泰族人。
4.聚居在湄公河两岸的数十个城镇往往是隔河相望,如老挝的首都万象居湄公河北岸,而南岸就是泰国的廊开,仅一水之隔。还有泰国的那空帕侬、莫拉限与老挝的他克和素旺那克等都是隔水相望的城镇,这些城镇一般也都有与内地联系的交通渠道,为两国的贸易和旅游提供了较方便的口岸条件。两国边境省的省会大都设在湄公河岸边或附近。
5.老挝是内陆国家,没有铁路,没有出海港口,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泰老边境经曼谷转口。因此在经济上对泰国的依赖性很大。这也是泰老经贸关系密切的重要原因之一。1989年泰国全线开放泰老边境口岸,并全部取消对老挝的商品禁运以后,两国的边境贸易迅速兴旺起来。两国的贸易额在大幅度增长,从1988年成交额11.84亿铢增加到1991年的32.28亿铢,3年间增加1.7倍;1995年两国的边境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亿铢大关。目前两国的贸易额约占老挝外贸总额的25%,老挝通过泰国转口的过境贸易额约占50%,老挝已成为泰国密切的贸易伙伴之一。
1988年老挝颁布和实施外资法以后,泰国就开始在老挝从事投资经营活动,几年来已发展到老挝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泰国在老挝投资的主要行业有:
1.木材加工业。由于老挝的森林资源丰富,泰国商人1988年纷纷涌入老挝采购木材,1989年老挝政府下令暂时禁止木材出口,才被迫停止。此后,泰国的一些私营公司开始在老挝投资兴办木材加工厂和木制家具厂。泰国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自1989年起关闭全国所有林区,使泰国的木材加工厂因缺乏原料而濒临倒闭,北部和东北部的厂商纷纷到老挝采伐木材。林木开采成了几年来泰国在老挝投资的重要部门。
2.服装加工厂。吸引泰国企业家在老挝投资兴建服装出口加工厂的因素主要是日本、加拿大、欧共体等国家给予老挝贸易优惠权;此外,老挝劳力便宜。而在泰国的服装行业随时都面临着工资上涨、成本增加的问题。
3.酒店。这是泰国投资者比较感兴趣的行业,好几个企业集团在老挝的一些重要城市如万象、沙湾拿吉、巴舍和占巴寨等兴建了旅馆。
4.国际贸易业。
5.畜牧业。泰国在老挝建立了家禽家畜饲养场,部分活禽活牲畜返销泰国。
6.兴办水电。随着经济的发展,泰国东北部地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电大量增加,因而供电不足。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向老挝购买水电。为了获得较廉价的水电,泰国政府援助老挝建设水电站,架设老挝至泰国的输电线和变电站。
7.旅游业。泰国政府帮助老挝对各旅游点交通设施进行整修,以使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据两国1992年签订的旅游业合作协定,泰国政府拨款1000万铢并派遣技术人员帮助老挝修葺100多座古代佛寺;援助老挝扩建万象机场,翻修不合格的公路,资助老挝旅游部门的工作人员到泰国参观学习旅游业务,接受旅游业管理方面的培训等。
8.矿物开采。金和宝石是装饰品的重要原料,近年来泰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珠宝首饰出口国,国内原料已不能满足加工的需要。因此,宝石矿储量多、质量好的老挝会晒宝石自然为泰国北部珠宝加工厂的企业家所青睐,成为近年来泰国在老挝投资采掘的主要矿物之一。
此外,还有其它行业。如1993年12月建成的老挝第一个工业区中,泰国就有6家企业在那里兴建钉子、海棉、纸箱、果汁、糖果等工厂。
据老挝《人民报》1994年1月下旬报道:“截至1993年底,老挝投资管理委员会共批准的投资项目421项,投资总额为5.85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4.83亿美元,在外商来老挝投资的行列中,走在最前列的是泰国。目前泰国来投资的已有167项,投资总额达1.89亿美元”。
四、泰老两国关系未来发展趋势
90年代下半期或更长的时间,泰老两国关系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主要的因素有:
1.两国相邻,交通方便,人民生活习惯相近,语言基本相通,两国有传统的友好关系以及泰老人民之间传统、密切的贸易关系等是使两国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近20年来,两国的经贸关系虽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好坏时起时落,但始终未间断过,而且还一直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特别是老挝从泰国进口依然占其外贸进口的相当比重。如1975—1979年,泰国向老挝出口的商品总额21.851亿铢,年平均4.37亿铢。其中1975年最少,仅2.5亿铢;1976年最多,约占老挝全部进口商品总额的50.1%。1977年以后,因老挝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其进口商品转由苏联及东欧国家来提供,从泰国进口的商品锐减。但进口量最少的1979年,两国的贸易总额仍然达到4.168亿铢,占老挝当年对外贸易总额的17.85%。
1975—1988年是泰老关系极不稳定和比较冰冷的年代,即使是封锁了边界,两国的经贸关系仍然不间断。说明泰国的商品比较其他国家的商品更为老挝群众所喜爱和接受。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说,就同邻国的关系而言,老挝人普遍感到,无论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同老挝仅隔一条湄公河的泰国,比起其他民族气质截然不同的越南更为可亲可近。
2.进一步发展两国友好关系和扩大两国的经贸合作是两国的共同愿望。老挝政府有关人士指出:被地区大国所包围而且没有出海口的老挝,如不同邻国维持友好关系,则无法生存下去,就会赶不上亚洲的蓬勃发展形势。一方面,泰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开拓老挝市场,销售泰国产品,也离不开对老挝电力和原料的供应,加上交通方便,运程短,费用少,成本低,对泰国很有好处。另一方面,由于老挝经济不发达,生产力低下,工业落后,国内商场商品匮乏,不仅需要进口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料,又需要进口数量颇多的日用工业品。泰国既是老挝传统的日用工业品的进口市场,也是日后老挝主要急需品的供应地。同时,根据老挝第三、四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提出“发展生产”,使出口不断增加的目标。要扩大出口,当然需要有出口市场,而泰国正是老挝输出商品运输最方便、距离最近、运费最低的传统市场。因此,进一步扩大巩固两国的友好合作和扩大两国的经贸关系是两国的共同愿望。
3.扩大两国经济贸易合作是两国市场的实际需要。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两国市场对对方商品的需求量将增大。泰国从老挝进口电力由70年代下半期每年平均1.7亿铢,上升到80年代上半期的5.75亿铢,再增加到80年代下半期的6.03亿铢。可以预测,随着泰国工农业的发展,90年代下半期泰国对电的需求量将会比现在多得多。此外,泰国对老挝的珠宝、黄金等矿物原料的需要量也将增多。因此,无论是从老挝的进口还是对老挝的投资都将会进一步扩大。
老挝从泰国进口的商品结构将有所改变。以往老挝从泰国进口的商品一般以粮食和其它食品居首位,特别是大米、炼乳和味精。以1980年为例,仅这三项就占从泰国进口总额的33.99%,其中大米就占29.77%。其次是纺织品和日用品,仅棉花、棉布、棉纱和人造纤维布和纱约占20.2%。至90年代初,老挝市场随着国内建设的需要和经济政策的改变,进口商品由以食用消费品、纺织品为主逐步转到了以建材、交通运输工具、机械及其零件、电器、药品、农具、自行车和燃料油等为最多。可以预料,90年代下半期,这些商品仍然是老挝的畅销货。此外,石油产品和各种工业原料也将是老挝所需要的。
据泰国驻老挝大使馆的一些官员调查报告说,目前老挝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物资紧缺:
(1)建筑材料。老挝自1988年颁布了外资法以后,外国企业家到老挝投资办厂的与日俱增,每年得到老挝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投资项目100多个。因此,水泥、钢材、铁管、铁钉和镀锌铁皮等建筑用材料需要量越来越大,然而这些产品有不少老挝还不能自己生产。
(2)汽车零配件和工具。据统计,80年代老挝有大型汽车4800—5000辆,公共汽车和运输车6700—7000辆,小轿车及小型货车1万辆到1.2万辆,拖拉机2000—2100辆,这些汽车和拖拉机全部从国外进口,绝大多数来自日本、苏联、瑞典。由于老挝没有符合标准的修配和保养工厂,使得这些运输交通工具一遇到故障、机件损坏,就要停止使用,使用年限缩短。零配件和工具需要量很大。
(3)纺织品。棉布、人造纤维布是老挝进口大宗商品之一,其国内虽有几家纺织厂,但生产能力很低,万象有两家最大的工厂,至80年代末日产量只有2000平方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以每年人均需要2.14平方米布来计算,老挝目前的人口总数为424.8万人(1991年),再加上以每年21%的自然增长率增加。每年布匹的需要量达9854340平方米。如扣除老挝国内生产的约250平方米,每年需要进口约700万平方米布匹。
在未来的10年,上述的几个行业将是泰国企业家在老挝投资的热点。老挝政府计划把泰国作为其第四个社会经济发展计划(1996—2000年)投资的头号国家,投资额为489亿多铢,占老挝投资总额的42.6%,投资项目共有228项。
标签:柬越战争论文; 泰国历史论文; 柬埔寨战争论文; 越南共产党论文; 法国经济论文; 越南总理论文; 越南旅游论文; 越南民族论文; 越南历史论文; 曼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