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海南第三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产业发展论文,几个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海南第三产业发展的四个明显待征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九年多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上千亿元,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构成,已从1987年第一产业占50.05%,第二产业占19.01%,第三产业占30.94%;变为1996年第一产业占35.30%, 第二产业占23.30%,第三产业占41.40%。以1989——1996年海南三次产业构成与全国同期相比(海南1989年第一产业占49.3%,第二产业占21%,第三产业占29.78%;1996年变为第一产业占35.3%, 第二产业占23.3%第三产业占41.4%,第一产业下降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1.7个百分点, 全国1989年第一产业占26.43%,第二产业占45.49%,第三产业占28.08%;1996 年变为第一产业占19.98%,第二产业占48.89%,第三产业占31.32%), 第一产业下降了6.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3.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上升了3.24个百分点。在此时期,海南第一产业比全国多下降了7.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全国少上升1.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全国多上升了8.46个百分点。足见海南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幅度都很大。目前海南的三次产业构成呈“三一二”状态,不仅与全国的“二三一”状态不同,也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二三一”或“二一三”不同。其突出的表现是:海南第三产业构成高出全国水平10.1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其他绝大多数自治区(比较数字见后)。从总体上看,目前海南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四个明显待征:
一、占GDP构成较高,但建立在低工业化水平基础上。
海南从1988——1996年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构成比例分别为29.5 %、29.7%、30.4%、37.88%、49.11%、44.19%、42.22%、41.40 %,最高年份和次高年份为1992年、1993年的“房地产热”时期,此前的4年是平稳增长期,其后的三年也是稳定期。如前所述, 目前海南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构成比例远高于其他省市自治区水平。
海南的第三产业构成比例一度接近和达到现代社会第三产业在GDP中应占比例的下限(1993年世界银行报告称应达45%以上)。但与此同时,海南的工业化水平即工业化程度(由工业化系数衡量。1995年海南省工业化系数按地区第二产业GDP÷地区GDP×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地区社会就业人数公式计算,为0.059 )远低于同期全国工业化水平(1995年全国工业化系数为0.11),也不同程度地低于1993年其他众多省市的工业化水平。如上海工业化系数0.33,江苏工业化系数为0.18,浙江工业化系数为0.15,湖北工业化系数为0.09,安徽工业化系数为0.08,江西工业化系数为0.07,四川工业化系数为0.07。
三次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是:社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或工业化社会之前)第一产业占很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占比重相对较高;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三产业也相对下降;而在实现工业化之后,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占很大比重。在这整个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表现为“V”形曲线,呈现为两个高峰值, 但这两个高峰值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峰值时期,是主要依托于技术落后的第一产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流通服务业为主体。而在第二个高峰值时期,则主要是依托于技术先进的第二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占据较大比重。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第三产业在GDP中构成较高,属于后者, 即工业化完成后第三产业处于高峰值。如1989年日本三次产业结构构成为3∶41∶56; 美国为2∶29∶69;法国为3∶30∶67;韩国为10∶44∶46;1991年台湾为3.67∶43.33∶54。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在GDP中构成较高则属前者。因此,在认识海南独特的三次产业构成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其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甚高, 而且要看到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很高,第二产业比重很低,这意味着海南的工业化水平甚低(在一定程度上与西藏自治区类型相同)。一句话,海南第三产业的第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占GDP构成较高。但建立在低工业化水平基础上。
二、投资和相对优势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基础薄弱。
从1992年起,除个别年份外海南的投资率一直高达50%以上,第三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也逐年上升:1992年为28.57亿元,1993年为59.47亿元,1994年为88.56亿元,1995年为90.74亿元,但在投向上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如交通运输、邮电93年投入占28.90%, 94 年占28.91%,95年占26.01%,房地产、公用事业、 物资供销和咨询服务业93年投入占37.71%,94年占31.99%,95年占26.01%; 而金融保险业95年投入占3.95%,94年占2.98%,95年占3.60%;科技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93年投入仅占0.58%,94年占0.87%,95年占0.35%;教育、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93年投入仅占5.80%,94年占5.70%,95年占5.35%;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93年投入仅占1.95%,94年占1.08%,95年占2.37%。在从业人员数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占12.76%,商业、 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占37.67%,教育、文化和广播事业占11.14%,而金融保险业仅占2.76%,科技和综合技术服务事业仅占1.41%,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仅占3.20%。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随工业化进程有一个呈“V”形曲线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三产业内部不同产业和部门所占比重、发展水平也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居民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部门在工业化初期发展较快、所占比重较大,而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新兴产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则发展较慢,所占比重较小。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工业化水平提高,为其提供服务的新兴第三产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才会有较大发展并占据较大比重。
海南由于工业化发展水平低,加之海岛地理特点,建省办经济特区后为加快开发建设,实行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战略,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投资较大,获得长足发展,商业饮食业等传统产业自然亦占相当大比重。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甚至形成举国瞩目的“房地产热”。然而上述条件与环境改变,即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紧缩银根,则不仅房地产业迅速降温,由其直接带动而畸型繁荣的商业、饮食业、娱乐业、装饰业、建材业、广告业等也随之萎缩和萧条,第三产业增长率直线下落,显露出其不足的“底气”。与前述海南较低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相联系,必然在第三产业的一些新兴产业和知识密集型部门投入较少,造成其基础长期薄弱。故而海南的第三产业有某些相对优势,而这些相对优势又集中在少数行业(既有传统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又有新兴产业如旅游业、房地产业)。
三、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比例失调。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因多种原因经济社会一度超常规发展,其间也包括了第三产业的超常规甚至超常态发展。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的高速发展,“房地产热”的发生,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了经济发展,更新了城市面貌,吸引了巨额投资。在这些方面是作用巨大、功不可没的。但第三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内部比例失调问题。首先,“房地产热”其时,海南房地产投资一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0%(1992年为87.04亿元),1992年、1993 年税利达到地方财政收入的25%,房地产企业增至数千家,约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房价升至每平方米几千元上万元,地价每亩高达几十万至上百万元。海南各类物业的建设大多超过了现实市场需求,造成了严重过剩。如1995年底空置房达2000万平方米。并且其中的高档豪华楼宇占四成以上(全国同类楼宇仅6%—7%),其次是商业尤其是海口的大型零售商业过剩,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和房地产业急剧“降温”,众多企业转而投资大型零售商业,不少闲置或销售困难的高档楼宇亦改建为大型商场,海口市作为连流动人口算在内7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已拥有大型零售百货商场十来家,中小商场、商店更是不可胜数,其结果必然是客源不足,竞争惨烈,一些商场发生亏损在所难免。许多中小商场甚至难以支撑,被迫关门。三是与此成鲜明对照,科技研究和科技企业发展严重受制于地方财政和社会经济环境。如从1991年到1995年全省地方财政划拨给科技项目经费共1310万元,平均每年262万元, 其占财政收支比例、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以及经费人均占有量、专业人才技术人员人均占有量、科研人员人均占有量等指标,都居全国各省倒数第一且与倒数第二位省份差距呈拉大趋势。这一时期,由于投资环境不够完善、房地产价格过高、贷款困难、社会支撑体系不健全等不利条件,使海南科技开发企业的发展受挫,如在注册企业的一万多项各类科技项目中,实施的仅20%,试产投产的不足3%,部分企业被迫改变经营重点及方向, 甚至返回内地;海口市一条街也因启动资金和用地问题长期不能解决而于1995年自动散火。此外,旅游业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建设项目雷同化,高中低档饭店比例失调、恶性竞争时有发生,旅行社数量过多、素质不高等问题。
四、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呈两极分化状态。
由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呈明显“二元化”结构所决定,海南的第三产业发展在地区间也很不平衡,呈现为某些“两极分化”状态:如在1995年全省154.67亿元的第三产业产值中,海口市为64.13亿元,占41.46%。达到6亿元以上算第二层次(差不多是海口市的1/10)有4个市,即儋州市9.36亿元,占6.05%;琼山市7.52亿元,占4.86%;三亚市7.08亿元,占4.58%;琼海市6.40亿元占4.18%。其他十四个市县中有一半以上不到二亿元,最少的县不到一亿元。海口、三亚、琼山、琼海、儋州等中心城市的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已较为发达,甚至信息业也已有所发展,其中海口机场连续多年进入全国十大航空港之列;拥有包括五星级宾馆在内的星级宾馆许多家;各类楼宇大量空置;拥有众多现代化大型商场;环岛邮电光缆网络已经建成,省公共信息网不仅开通且与国际互联网联网,省属各部门的信息化进程已经启动并初见成效,而许多县市的第三产业发展基本上还停留在发展传统产业如一般的交通运输业、商业上,甚至有些地区因基础设施缺乏,路、电、水不通,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
海南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背景
海南第三产业的发展之所以有着上述状况,具有自身的明显特征。源于其经济社会环境和特殊背景:
一、长期投资开发不足造成的薄弱基础。
从海南岛解放到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三十七年中,海南因长期处于国防前哨和属“老少边穷”地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合人民币108亿元左右,(除橡胶铁矿等战略物资生产外几乎没有作过大的投资)而据统计1953年—1984年31年间,我国仅全民所有制经济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740亿元,是海南37年间投资总额的118倍。农业在“以粮为纲”和“一大二公”的方针政策统制下,长期维持自然半自然经济形态和低下落后的生产水平;工业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为主,制造业极不发达,设备陈旧落后,技术水平低下,企业规模狭小,1987年工业总产值仅为19.2亿元,基础十分薄弱。由此,第三产业缺乏雄厚的实业基础、服务领域和成长空间,在发展上根本性地受到制约。
二、地理位置特殊和经济单元的海岛经济。
海南省以海南岛为主体,孤悬于南海之上,海峡天堑造成了交通运输的严重不便,无论是原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人员的运输,都增加了损耗和生产经营成本,影响着一般加工业尤其是低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力,由特殊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水平所决定,目前海南基本属于与大陆市场自然隔断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除极少数产品外,主要满足内需,依赖容量非常有限的岛内市场,如此等等对实业发展不利的条件,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很容易导引人们跻身于第三产业。同时,在政策体制因素宽松的特定环境条件下,更增加了推动第三产业某些部门迅猛发展甚至畸形繁荣的可能。
三、有待充分开发的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
海南与台湾以祖国的两大宝岛并称,论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海南虽远逊于台湾,但从自然资源方面说海南却优于台湾不少。据统计在70项自然资源比较上,海南有45项优于台湾,18项持平,仅7项劣于台湾。 这其中且不说发展第一、二产业的自然资源,可以用于发展第三产业的自然资源,如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海南旅游业获得迅速发展的先天条件,也是海南未来建设中国热带休闲旅游胜地的主要依据和巨大潜力所在。如全省可供开发的241处旅游资源中, “其资源的独特性达到国际上有吸引力程度”的A级资源有5处;“能够满足来海南岛的国际旅客鉴赏的”B级资源有37处等。又如海南省的面积不大, 但土地资源却较为丰富,海南岛面积33920平方公里,占中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 其中平原面积几乎是台湾的2倍,可耕地面积是台湾的3倍,海南的这些土地不仅是发展热带农业的“宝地”,也是工业和房地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四、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特定环境和特殊的政策体制。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等传统第三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如仅是1991年—1995年的“八五”期间,交通、邮电设施投资达81.33亿元,比1986年—1990年“七五”期间的11.28亿元增加了70.05亿元,这种高速增长很大程度是得益于特区环境和特定的条件:实行适度超前发展基础设施的战略;正是对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诸多特殊优惠政策;实行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等。建省办特区后海南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全省外贸出口总值1988年—1995年建省八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8%,1991年—1995年的“八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9.3%,其所以如此,首要原因是国家曾赋予海南经济特区以全国最特殊优惠的对外贸易政策,如进口免税和半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结现汇政策、企业进出经营权放宽政策等。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在金融业方面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人民银行转换职能,专业银行商业化,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发展成效卓著(到199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金融机构2100多家,比1988年底增加345家;存款余款556.41亿元,贷款余额554.44亿元, 比1987年分别增长14.5倍和8.3倍)。如此等等, 是与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金融政策更特殊优惠和金融体制超前改革分不开的。
海南举世瞩目的“房地产热”为开发建设吸引了巨额资金,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设。其所以会出现,更是得益于经济特区的特殊环境和特定背景。如国有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出让或转让抵押等,其期限之长,面积之大均为全国之最,加上建省办经济特区后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对房地产的需求猛增,以及房地产企业审批的放开等,促成了房地产业迅猛发展。
促进海南第三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由以上对海南第三产业若干特征及其环境背景的分析,可见海南第三产业的特质与发展条件,而根据其特质与发展条件,笔者就促进海南第三产业发展问题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填实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
三次产业的发展是在历史的逻辑的顺序上发展起来的,即第一产业发展为第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原料、劳力和市场,第二产业据此而获得发展;在第一、二产业得到发展的基础上,为生产、社会和消费服务的第三产业也会相应发展。同时,三次产业的发展是互补互利、相互促进的、即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的发展,可以使第一产业产品加工增值,又是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实业支撑;三次产业的发展应当是相互协调的,在规模和比例上是合理的。如前所述,海南第三产业在建省办经济特区后空前发展并在GDP中构成最高, 三次产业这种“三一二”的结构是不合理的,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二三一”结构相比,特别是与工业化国家(地区)的“三二一”结构相比在发展阶段上相距甚远,其根本原因即是第一、二产业不发达而凸显了第三产业。要改变这种情况,根本途径就是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一、二产业,尤其是发展商品化、产业化的热带高效农业,加快建设新兴工业省,推进工业化进程,从而填实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调整优化内部结构,逐步实现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
在协调三次产业关系的同时,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应注意调整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逐步实现其结构升级和高级化。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第三产业超常态发展,在投资方向和规模上有畸轻畸重现象,其中除房地产业之外,主要投入了传统产业,且其中一些行业又不同程度的比例失调,因此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既应根据现状和实际需要不同程度地发展传统行业,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贸餐饮业等(应注意控制高消费和豪华娱乐型项目投资),又应在发展科技和综合服务业、教育文化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方面进行必要的投资,防止其滑坡滞后。即应注重发展传统第三产业中为工农业服务的运销业、设备检修业、信息咨询业等,更应注重发展旅游、广告、租赁、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专利服务、法律服务、公证服务会计服务、税务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各类专卖店、连锁店、代理制、配送中心以及内外贸结合、生产经营金融一体化的跨国公司、综合商社等现代经营方式和经济组织。调整各行业之间及各行业内部的不合理比例,并从服务内容、行业结构、资金技术知识密集程度和企业组织结构方面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高级化。
三、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多层次有重点地发展第三产业。
从海南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地区、部门间的不同经济技术水平出发,对内部结构不合理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应采取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多层次有重点发展的方针。如在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海口、三亚、洋浦等地区,在部分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金融业、科研教育单位、省市政府机关和某些工业企业,优先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第三产业,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有重点地发展信息产业;在多数市县和中等经济技术水平的第三产业部门,实行传统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并重的发展方针,但在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单位,应优先发展较高层次的第三产业,逐步推动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在县级城镇要以交通、通讯、流通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在落后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应注重发展旅游业和具有地区民族特色的餐饮业、娱乐业、旅游工艺品生产。
四、着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
第三产业中多数部门如航空、航运、邮电通讯、金融保险、咨询服务、技术服务、信息加工服务、科教文化事业,以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等,都是技术知识比较密集的行业和部门,尤其是那些新兴第三产业部门,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更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GDP 构成中的比例将逐渐加大和结构逐渐高级化,直至占据首位,第一、二产业的劳动者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快地向第三产业转移。为了适应这些发展趋势和第三产业的劳动性质,应着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咨询服务、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努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
五、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和运行体制。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第三产业作为服务性产业既然属于产业,就应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之中,受到经济规律的支配,就应把众多第三产业部门推向市场,在竞争中以产业化,社会化为发展方向,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或者实行企业化、半企业化管理。目前限于体制改革尚不够深入,第三产业中的不少部门福利型、公益型、事业型性质仍很突出,这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也是不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故而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一些具备条件的福利型、公益型、事业型单位经营型,企业型转变,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应的经营机制和运行体制,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如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行政、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进入市场,支持、公益、事业单位创办社会服务的信息、市场、技术咨询服务业等。
标签:三次产业结构论文; 服务经济论文; 海南房地产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江苏gdp论文; 城市gdp论文; 第一产业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