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发的辩证思维初探_数学论文

萌发辩证 思维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李烈是近几年北京市涌现出的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代表,她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教委颁发的“人民教师奖章”的获得者。

她的这篇论文,是她直接参与“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实验的总结报告之一。供广大读者参考。

个体思维的发展,一般地说是由动作思维逐步过渡到形象思维再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形象抽象层次、形式抽象层次、辩证抽象层次。值得指出的是不论哪一种思维形态,都不可能在瞬间一蹴而就,客观现实是它们都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育就应有一个萌发与孕伏的过程。此外,还值得指出的是不同形式的思维以及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彼此渗透的。任何一种思维形态形成之后,也不是就此静止不变的,相反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形式思维必然得到很好的培养,至于辩证思维有无萌发的必要呢?萌发辩证思维又有无可能呢?近几年来,我做了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萌发辩证思维的必要

辩证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它要求人们具有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去观察一切事物的观点;还要求人们对具体问题做具体的分析;此外还要坚持实践才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小学,有没有萌发辩证思维的必要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今天的小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因此他们应当是创造型的。创造型的人才应当具备三方面的基础:哲学的指导,语言的修养,数学的训练。所谓哲学的指导,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辩证思维的培养就成了造就一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程。

数学是专门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对于发展思维具有特殊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虽然是数学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但同样也具有这种特殊的功能。数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又充满着矛盾的统一体。通过教学,可以初步的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发展的看问题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事物总是运动的、变化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客观现象。

总之,我们应当做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指出的:“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

二、萌发辩证思维的可能性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有萌发辩证思维的必要,也有其可能。我在使用《现代小学数学》从事教学的过程中,为萌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做了下述一些尝试。

1.发掘数学知识内在的辩证因素,努力提高教学的制高点。

数学知识中充满着辩证因素,问题在于教师的发掘。发掘的程度又往往标志着教学制高点的高低。在教学中,我着重揭示了存在于数和形之中的可逆性、关联性和相对性,对萌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起了积极的作用。

可逆性思维是辩证思维的一部分。加减之间、乘除之间、约数倍数之间,都具有可逆性,一些概念的定义也是具有可逆性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其间的这种性质关系,不仅可以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在运用中的灵活。

关联性思维也是辩证思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计算能力的培养为例,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计算不仅是一种技能,也还包含着对数和数量关系的理解,如果学生只会根据记住了的计算程序进行操作;而不能对数量关系进行函数思考及可逆思考,还算不上真正有了计算能力。因为关联性在数学中,主要是指大量地处理辩证关系的函数思想。

相对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形成全面的、发展的看问题的观点有着重大作用。思想上的绝对化、片面性,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致命的弊病。例如整体与部分就具有相对性。“仓库里有360吨货物,第一天运走它的1/3,第二天运走余下的2/5,还剩多少吨?”显然,第一天所运的1/3是以360吨为整体的,第二天所运的2/5是以360×(1-1/3)为整体的。

总之,数学内容中处处存在着辩证的因素,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发掘,能否做到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和处理。

2.揭示数学知识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渗透矛盾的普遍性。

在小学数学知识中,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一与多,合与分,相等与不相等,分解与结合,变与不变,准确与近似,平行与相交,有限与无限,具体与抽象,常量与变量等等,都是对立统一。

例如初学数学时,学生首先接触的全是自然数,1就是1,2就是2,在1与2之间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数了,这就是数的离散性。当学生开始学习分数后,他们发现在1与2之间还存在着1(1/2),1(2/3)等等。也就是说在数轴上表示1,2的两个点之间还存在着无数个点可以用来表示无数个数,这就是数的稠密性。从自然数到分数,随着数域的扩大,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当然,萌发小学生的辩证思维,只能结合数学知识本身,而且要尽可能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感性认识为题材,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出,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初步的效果

通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萌发学生的辩证思维,促使他们孕育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观点,萌发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能力,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今年三月份,在中科院心理所主持下,对三个班级进行的一次测查中可以看出,我们教的五.5与五.2班、六.3班的学生,在思维水平与数学能力上已有了比较明显的差异。下面是十道测查题错误率的统计。

题号1

2

3

45

67

8 9 10 平均错误率

五.5(47人)0 13% 6.4% 023% 6.4% 36% 21% 30% 79% 21.5%

五.3(53人)2% 9% 17% 17% 57% 34% 57% 40% 58% 75% 36.6%

六.3(53人)0 13% 9%

7.5% 43% 17% 55% 28% 34% 100% 30.65%

除此次测查外,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看出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例如:客货两车从相距288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4小时相遇。已知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5:4,客车的时速是多少千米?

学生解答此题时,具有近10种不同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归为三种不同的思路,按比和比例的思路解答;按分数应用题的思路解答;按整数的思路解答。

如:解1,设客车时速为x千米

这些不同的解法已初步说明,学生已建立起较好的认知结构,他们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是清晰的,解法又是灵活的。

四、初步的结论

在小学,萌发学生的辩证思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当然,仍然是以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为主的。至于辩证思维仅仅是一种孕伏和萌发的过程。实验仅仅两年,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标签:;  ;  

萌发的辩证思维初探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