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历史辩证认识与把握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历史辩证认识与把握_科学发展观论文

历史地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内涵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4326(2010)06—0030—04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又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那么,如何理解和把握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这一论述呢?在理论界有众多的阐述,在此不进行述评。本文试图从历史和辩证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做一种新的解读。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前提条件和内在逻辑

1.“发展起来”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前提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思想,特别是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0年起用十年时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再用十年时间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还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落后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说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发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什么时候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他说,可以设想,在二十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显然,邓小平的想法是等我国初步“发展起来”,即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整体达到小康水平,再解决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也是我国初步“发展起来”的标志,更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物质前提条件。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的消极面逐渐显现出来,贫富差距逐步拉大,邓小平也敏锐地觉察到了。1993年9月,邓小平在家中同弟弟邓垦有个谈话,他说:“过去先强调发展,这是必须的。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分配问题比不发达的时候还要多,还要困难,那么多财富,如果被少数人得到,大多数人没有,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如果这样长期下去,将来要发生大问题。”[1]1364“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就会出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邓小平的想法是先解决“发展”的问题,等发展起来以后再解决随着“发展起来”而产生的“分配”等社会问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更加突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等诸多新课题新矛盾,需要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

在此背景下,2003年10月,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可见,如果我国没有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整体没有达到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没有达到1000美元,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的一系列问题就不会这么突出,也就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3.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逻辑。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认为“发展起来”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物质条件,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的出现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必要条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进一步解决更高层次的发展问题而提出来的。邓小平说过,中国解决所有问题都要靠自己的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在解决的基础上促进继续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首先强调的还是“发展”,这是“发展起来”基础上的继续发展,是更高层次的发展。为了这个发展,必须重视“以人为本”,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人的积极性问题,这就需要解决分配、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保险等民生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经济就能继续上台阶,解决不好经济就停滞不前,从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核心”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就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进一步落实好“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思想,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发展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就是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各方面的“统筹兼顾”。

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不是科学发展观

为配合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这本书的书名不科学。根据上面论述的基本观点,我们认为,尽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论述了“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但是他们都不是从科学发展观意义上讲的,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他们至多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基础。

1.单强调“发展”,不是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非常强调发展,但都不是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发展。

毛泽东非常重视发展经济,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思想,他说,我们“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2]117他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向各国人民学习。他认为,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邓小平认为发展是中国的最大政治,发展还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必须把发展放在首位。邓小平还提出了系统的发展思想包括经济发展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的改变、发展标准等思想。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提出来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认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是立国之本。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思想主要是基于短缺经济条件下,急于改变经济不发达的状况,而提出的粗放式经济发展的思路,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快”字,是经济增长速度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单强调“以人为本”,不是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特别重视以人为本,但都不是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本质思想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邓小平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视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想办法让人民群众在物质上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各项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制定了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三步走”战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为代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提出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毛泽东、邓小平提出的以人为本,都是把物质上的以人为本作为追求的理想、目标,而不是现实。江泽民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开始重视落实的问题。但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以人为本思想都不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不是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一定程度上都讲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都不是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及其他行业同时并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邓小平提出著名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总思路。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的任务。科学发展观追求的全面发展,是各个方面都发展,更坚定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讲的十大关系就是一个如何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协调问题。邓小平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协调发展观。提出了“两个大局”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想。邓小平还提出了经济、科技、教育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建设与人口、数量、环境协调发展等观点。江泽民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我国人、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协调指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毛泽东没有提出可持续发展,但他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毛泽东强调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邓小平提出发展经济要注重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充分考虑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生产力状况、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等现实条件。江泽民不断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更具体的提出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毛泽东、邓小平,尤其是江泽民,有着很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必需予以充分肯定,但是都是针对经济“发展起来”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具体问题之道。不是经济“发展起来”之后,解决更高层次的发展问题之道。

4.单强调“统筹兼顾”,不是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特别重视统筹兼顾的问题,但都不是科学发展观意义上的统筹兼顾。

毛泽东说:“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要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各自内部的关系和三者之间的关系。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邓小平的“两手都要硬”,“发展才是硬道理”,从“先富”、“后富”到“共富”和“两个大局”,坚持“一个中心”的同时要坚持“两个基本点”等思想都体现了邓小平统筹兼顾思想。以江泽民为代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的辩证统一的统筹兼顾思想。1995年4月,江泽民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成为《论十大关系》的新篇章。1996年,江泽民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可持续发展内涵,标志着统筹兼顾思想进入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统筹兼顾更体现出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特别要求统筹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统筹兼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解决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社会各行业各部门的均衡或不均衡发展问题,不是也不可能从科学发展观意义上来讲。

综上所述,单讲“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都不是从科学发展观意义上讲的。即使把“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都强调全了,也不一定是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发展起来了”的基础上,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科学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四个方面相互协调的不断提升的过程

1.“发展起来”是相对的,而“再说”的内容,或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和充实的。唯物辩证法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告诉我们,事物变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会发生新的量的变化,不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1979年邓小平首次指出:中国在20世纪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到十三大进一步提出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努力,2000年时这一目标已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进入小康社会。按照邓小平的说法,也就是“发展起来”了。对小康社会,江泽民实事求是地说: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到了党的十六大江泽民明确指出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何避免小康社会建设中出现的分配等社会问题以及怎样解决,十六大后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更高要求,更加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实现现代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质量互变原理,说明了“发展起来”是个相对过程,而“再说”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完善和提高发展的内涵的过程。

2.“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永远是决定其他三个方面的前提。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其他的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中,发展是第一要义,是主要矛盾,因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因此,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动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反过来,如果只顾发展而忘记发展中体现“以人为本”,不兼顾各方利益,忽视协调社会各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关系,导致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尖锐、资源紧张和环境不断恶化等方面,将会阻碍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四要素:“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分别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比较清晰地勾画出现代发展观的理念和轮廓,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提升过程。美好的“未来社会”是四者协调发展的最高境界。

【收稿日期】2010—09—01

标签:;  ;  ;  ;  ;  ;  ;  ;  ;  

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历史辩证认识与把握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