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保护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制与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环境保护论文,竞争力论文,机制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城市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聚集体,城市的生态环境意识是现代发展观在城市这一聚集体内的具体表现。城市竞争力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城市研究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城市竞争力是协调性的体现,城市竞争力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及设施、制度、人文等多方面状态和能力的耦合集成,需要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城市等突出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日益重视,我们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目前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已经提出要把发展生态城市作为其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拟就环境保护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制作理论的探讨和实证的分析,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对环境保护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简单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在理论上分析环境保护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制,选择42座城市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二、环境保护与城市竞争力
1.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攫取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主体关系变化的体现。基于“囚徒困境”条件下的非合作博弈思维,企业或地区出于为保护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低环境保护甚至无环境保护行为,从而造成地区或城市的环境恶化。为避免环境过度恶化,有必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环境保护行为实际上是政府或企业自发或被动采取的纠正环境问题外部性的措施。从广义上看,环境保护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目标是既要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以达到发展经济和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又不超过环境的容量调蓄能力。
从城市来看,环境保护是城市环境资源有效配置的实现过程。虽然各个城市形态、功能各异,但是任意一个城市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环境——经济系统。区别于其他环境——经济系统,城市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城市需要的自然资源必须从环境系统中获取,而其排放的废弃物也只能返还给环境系统净化和吸收。由于城市经济系统所产生的废弃物远远超过了其自身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所以没有任何城市能够完全依靠其范围内的环境系统吸纳废弃物。虽然城市环境——经济系统是高度开放的,但要把所有的废弃物全部输送出城市地域范围是不可能的,大量的废弃物还必须经由城市环境系统吸纳和净化,这就产生了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即:有限的城市环境资源与无限的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要求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需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当前的现实是城市高速发展使得城市各方面活动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与尖锐化,随着城市经济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日益增加。城市活动对城市环境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从而使环境资源由免费物品转变成稀缺的经济资源,负荷过重和遭到破坏的城市环境资源的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的供给能力相对缩小更加重了城市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城市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种用途或一个利用者都担负着巨大的机会成本,一个企业或个人排放废弃物就会影响甚至排除他人利用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排放废弃物的可能,一旦当废弃物的排放超出城市环境资源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所允许的范围时就会导致城市环境破坏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因此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在各种用途以及不同利用者之间进行选择,将环境资源分配给那些真实成本最小的用途或利用者,其实质就是对城市环境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环境保护在诱导城市排污者对环境资源用途和数量做出合理选择的同时,城市环境资源也就实现了有效配置。
2.城市竞争力
城市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和社会存在,作为人类最主要的聚居地,是土地资源、人力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的载体;作为一个独特的经济系统,具有高度集聚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并依靠这些生产要素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产生相应的经济能量,创造国民财富。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在不断变化,至今一直都处在丰富、发展的过程中。归纳起来,现有的学术研究对城市竞争力的理解主要从三方面进行:(1)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创造财富、推动区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能力。代表性观点如郝寿义、倪鹏飞等人提出的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内外区域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自身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1] [2];(2)认为城市竞争力的本质是资源配置能力,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文化、制度政策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3];(3)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基于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城市获取各种流动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和占领市场的能力[4] [5]。从这些学者和相关人士对城市竞争力的理解看出该概念虽然在有些方面还莫衷一是,但在一些主要的方面正趋于共识:第一,国家和城市的竞争力除涵盖很多侧面外主要是关于财富创造能力或价值及其增长能力的竞争;第二,研究城市竞争力既要研究其表现又要研究构成要素,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城市竞争力;第三,由于城市自身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以及城市进化特性,这一概念的完善应该是持续和发展的过程[6]:城市竞争力除了以显示为强调经济的城市文化、科技、社会体制等多要素的合力表现之外,应当还是各影响因素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根据城市所具备的耗散结构特性,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在恢复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调节功能的同时由于物质、能量的注入也逐渐改变着城市发展的协调程度。因此,在当今社会,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应该体现出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城市竞争力是包括城市所有构成因素共同作用和制约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表现为主体的过程的产物,是城市各方面协调程度的集成体现;第二,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各子系统协调配合最终表现为比其他城市更强和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城市竞争力被描述为:城市在特定区域和时期内与其他城市竞争中所体现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程度和总体优越地位所表现出的优势和吸引力,我们可以借助于图1来描述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三、环境保护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经济学家Commoner认为只有单位GDP所产生的废弃物随时间的增量等于或小于环境治理率和生态恢复率时,才达到生态环境质量好转的目标。单位GDP污染排放量的变化与GDP增长复合,(α、β、δ、θ都为常数,t是时间),得到环境压力函数:。δ体现人们环保意识加强、产业结构提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取负值,θ随经济发展取正值。如果δ+θ>0,则排污量随经济高速发展继续增大,环境压力加大;如果δ+θ=0,则排污量随经济发展保持不变,环境压力维持不变;如果δ+θ<0,则排污量随经济发展而减少,环境压力减小。因此,要实现城市与生态环境发展轨迹呈现倒“U”型曲线的先决条件就是δ+θ<0,δ、θ都是可调控的,短时期内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取决于一系列人为活动的影响,人为活动对环境越友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就会出现得越早。因此,人为的环境亲善行为以及隐含的技术进步对协调城市发展,改变城市竞争力有重大的意义。
1.环境保护对城市经济承载的作用过程
环保投资作为比较特殊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投资,属于政策性投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产品是环境质量,环保投资的大小与环境质量的好坏成正比。就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以很大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为依托的。基于环保投资的效益极少反映到投资部门本身,经常是体现在环境保护投资区域内的工业、农业、社会福利事业等各个领域;环保投资效益主要体现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但环保投资从整体效果来看会推动经济和就业的发展。
(1)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环保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需求效应的改变引起的。一般投资能产生两种效应:投资的需求效应是指投资扩张使需求发生连锁式增加,能带动生产资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生产资料等行业的发展又会带动就业的增加,提高收入水平,刺激消费等等[7] [8];供给效应主要是指投资能通过投资实现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从而提高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环保投资对经济影响机理与其他投资不一样,一般投资是通过同时影响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环保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需求效应,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环保投资的主体与利益获取者往往不一致[9] [10]。在我国,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是通过拉动需求,带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通过收入的增减变化,刺激消费的增长,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环保投资通过对需求拉动产生乘数效应以获得超过自身投资的效益。环保投资带来的收入增长是投资增长的倍数,投资减少,所带来的收入量减少也是投资的倍数。因此环保投资不仅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良策,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2)对就业的影响
环境保护投资对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环保投资都集中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各大城市在环境设施的投资比例基本上都超过50%,更有甚者如银川、呼和浩特、合肥都超过90%。环境设施项目的建设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2000年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实证,我国增加就业908.66万人;2000年设施运行费242.27亿元,减少了GDP的增长额121.13亿元,对GDP的负面影响是-0.13%,净增就业人数52.37万人[11]。值得注意的是,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行产生的效果方向和程度都有差异,环境设施运行时期主要产生对就业的促进,原因在于设施运行时期,原有的关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需求降低,物价、生产量仍然居高不下,项目效益未得到回收,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消耗电力、化学试剂和其他材料,加大了产品生产的中间消耗,减少了GDP增加值和利税,仍然对就业有一定的刺激,但幅度小于项目建设前期。
(3)对城市资本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环保投资还意味着城市资本的增加,城市资本增长与城市价值收益增长呈指数变化[12],投资越大,资本存量越大,产出增长越快,城市资本与城市价值收益指数关系证明环保投资与经济产出之间也存在着正反馈的倍增效应。资本富集的城市,也利于城市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使城市获得更多的动态比较利益,若城市进而采取资本密集产业取向,可以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形成与过去相比更大的比较优势。在环保投资具有高效率的假定下,环保投资还会推动产品流入,改变贸易流向,短期内增加城市福利和贸易收益,并带来就业的增加;长期效应是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社会福利的增加,城市竞争力的加强。
2.环境保护对城市社会承载的作用过程
环境保护对城市社会承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运行处理能力等方面。
(1)环境保护政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
在一个全球竞争激烈的时代,最有价值的是创新。信息经济时代比较的不仅是能否创新,还要比谁能更快地创新,最快创新的城市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灵魂。只有通过城市技术和制度创新,才能不断开拓新市场,为城市发展营造新机遇与新动力。创新是城市竞争力提高的平台。城市的创新是通过城市空间形态、资源禀赋、各种经济与非经济因素、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创新来增强城市自身的竞争力,进而提升城市整体的竞争力。城市创新的实质,就是在城市发展的诸要素竞争力提高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将这种竞争力优势转化为城市竞争力。环境保护和治理为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和平台,是诱发和促使技术、管理进步的潜在动因。环境保护政策对创新的作用机制类似政府政策的影响。环境保护政策涉及到法律规范手段(包括环境标准)、与绿色技术创新相关的专利保护制度、经济手段、财政手段、其他措施。环境保护政策之所以能够对于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影响,还在于环境管制可以影响到技术创新过程中制度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从理论上说,环境管制是在原有的创新目标之外附加了新的目标约束,其作用就是使创新的目标更加清晰,领域也更加特定化。这种外生的约束力量会影响到创新的行为进而改变资源配置,并通过这种改变影响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
城市竞争的优势不是建立在固定约束范围内最大化上和传统效益基础上,而是体现在突破约束条件来进行创新和改进的能力,政府行为如果达到降低安全和环境污染方面的标准,必然会阻碍技术创新,减退竞争力。政府政策就是通过影响到技术创新过程中制度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约束条件,使创新行为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达到新的均衡[13]。
(2)环境保护建设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基础条件的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行业及设备设施,主要包括能源系统、水源和给排水系统、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市区清洁等服务的设施和产业部门,其规模、类型、水平对城市有直接的影响。基础设施完善为城市发展和运行提供充裕、便捷的载体条件,城市生产和扩张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还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享受等超额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收益,域外的高质量人力资源也会因此向城市聚集从而为城市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废物循环利用系统等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是管理水平、科技实力、人口素质与教育水平的集中体现,既是提高城市环境修复能力的手段,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福利水平重要途径。环境保护设施也被称为生态设施:包括生态运行设施、生态修复设施和生态培育设施三大类。它们的作用是维持既有生态,提升人类的生态运行能力和生态修复能力。强化后续生态,增强人类的生态培育和开发能力。
3.环境保护对城市生态环境承载的作用过程
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包括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调蓄能力。由概念辨析中我们知道城市环境容量是城市内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能力,即城市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或为保持生态质量标准所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负荷是将城市中人类生活、生产活动高度集中,经过利用发生转化的能量、物质非常多,物质输入城市系统时是以原料的形式流人的,而输出时则是以产品或废弃物的形式流出系统。环境成为接纳这些废弃物的最终场所,即所谓“污染汇”。当污染物超出城市环境容量时,会使城市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城市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即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和社会环境要素如工业、农业、人口、交通等。城市对各类活动及其产物的容纳数量是有限的,超过了这个限度,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城市职能等就会失调,并且还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危害,威胁到城市发展及人类的生存。例如曾造成了严重损失而举世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及米糠油事件等)大都发生在城市中。根据城市环境容量的大小,进行合理规划,可以减少甚至防止城市环境污染,避免灾害发生。
环境容量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调蓄能力。它既包括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又包括环境保护设施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生产厂家、社会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焚化厂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新的管理措施处置生产和生活污染物。处理能力不同于现在处理量,除了包括现有处理能力外,还包括比目前增加的处理能力。因此,自然净化能力和人工设施处理能力越大,环境容量就越大。人类保护环境的目标下对遭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重建工程的能力越强,城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就越高。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与该地区的环境状况可在污染物排放超出城市环境容量的情况下,城市的环境质量随着排入其中的污染物增多而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四、环境保护对城市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1.城市样本的选取
本文本着尽量避免目前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环保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重指标、轻评价;重环境、轻人文;重描述、轻预警等问题,考虑政策措施、管理水平、法律法规、人文素质等难以度量的内容其实施结果最终都能体现在城市可计量的指标中,同时还出于避免问卷指标的主观人为偏好可能造成的误差,本文全部采用显性指标即状态性和结果性的量化指标来计量和评价。基于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成熟度的可比性和城市年鉴的可获得性,选取了中国42座较有代表性的城市:上海、苏州、乌鲁木齐、西宁、海口、贵阳、南宁、兰州、呼和浩特、西安、哈尔滨、银川、合肥、汕头、太原、南昌、长沙、济南、沈阳、武汉、成都、温州、长春、青岛、珠海、大连、北京、重庆、福州、南京、石家庄、厦门、昆明、扬州、宁波、天津、杭州、佛山、郑州、东莞、广州、深圳进行比较。
2.中国42座主要城市环境保护强度测量
环境保护强度是环境保护实施力度的体现。它的表现可以从多方面显示:相关法律的完善程度以及这些法律的制定、颁布和执行适应度、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环境保护投入资本、设备、各种生态元素的含量、产品环保标准等等。环境保护不仅会投入资金,还会投入人力,此处统称为环境保护投入或者从城市经营角度称之为环境保护成本。因此选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粪便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重复用水率、城市环境设备投资占GDP比重、污染源治理投资/GDP、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城市园林绿化人数、城市环卫工人人数、日生活垃圾处理量、排水管密度、人均拥有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元)[14]。这些指标基本都能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找到,且计量口径一致,数据质量较高,便于横向比较。经过若干次测算,剔除了某些共同性较小且有损于KMO检验达到正常值的指标,剩余六项指标在总方差中超过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粪便处理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重复用水率、城市环境设备/GDP比重6项构成一套主要评价体系,同时出于综合考虑发现被剔除的因素对各个城市环境保护投入的强度和保护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这些因素的存在对于城市实施环境保护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如果仅从数量分析规则方面简单地把它们剔除对全面的评价必然有一定的影响,城市园林绿化人数、日生活垃圾处理量、排水管密度、人均拥有城市建设维护资金等过程性指标构成一套参考性指标体系,体现的是环境保护基础支持能力。因此本文对环境保护强度评价时以主要评价体系为主,参考体系为辅。
各城市环境保护力:
如前所述,环境保护强度是环境保护力和环境保护基础支持系统的综合,两者是环境保护的体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结果的体现,一个是过程的体现,因此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具体排序情况见表1。
3.案例城市的城市竞争力测量
为了避免以往指标评价时常出现的包罗万象、没有重点的缺点,本文构造垂直功能型模块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这种体系有利于问题的分解研究且能从宏观上得出具有总体性的评价,能较好地体现某些功能的信息。在指标选择中,利用CNKI数据库对相关指标设计的若干文献进行频度统计从中选择出近年来研究者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初步确定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将城市系统予以内涵的扩充和特征综合;从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将生态环境予以指标分解与特征细化,最后进行专家反馈。初步提出评价的指标,在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并考虑到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最后对指标进行调整。结合前述理论环境保护对城市经济承载、社会承载、生态环境承载的影响,把其在城市竞争力中分别以经济支持力、社会支持力、环境支持力体现。
运用SPSS软件编制的主成分分析法程序输入标准化了的城市竞争力指标数据,并计算城市竞争力表现要素的相关矩阵;通过相关矩阵得到特征值、累计特征值及主成分的载荷;根据最初的几个特征值在全部特征值的累计百分率大于或等于75%(全部为100%)的原则,此处设定为75%原因在于各分力测度时均无法达到85%的决策值,如硬性订为85%,指标则被基本上都剔除了;将城市经过标准化变换后的各解释变量数值代入,可得到的数值;然后根据这个主成分的对应的特征值进行加权累加即构造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指数,数学表达式如下:
(1)城市经济支持力的测量
经过测算,得到四个主成分,分别体现了经济实力(工业总产值、实际使用外资、人均生产总值、职工平均收入、从业比率、工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消费能力(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通货膨胀(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社会消费价格指数)、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农业比重)。
(2)城市社会支持力测量
KMO测度值为0.727,适合做因子分析。选取了人口自然增长率、失业比率、教育经费、科研经费、高校教师、中学教师、执业医生、每百人图书、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路网密度、用水普及率、自来水生产、城市人口总额、居民气化率、国际互联网16个指标能较好反映城市社会承载状况,KMO测度值为0.749,因此最后有三个主成分,分别反映了通讯、医疗、科研等(国际互联网用户、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执业医生数、城市人口、科研经费、自然水生产)、教育与文化(失业人口、高校教师、中学教师、教育经费、每百人图书藏书、人口自然增长率)、生活必需水、气供应(居民气化率、用水普及率)。
(3)城市环境支持力测量
城市环境力的评价着重体现环境的状态和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因此从两个方面组织指标,一方面以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和工业废物排放和工业废物(工业废水排放、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工业烟尘排放)等共同形成环境状态评价体系,之所以把工业废物污染单独拿出来处理是因为这九项因素一起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工业废物的排放共同性较低且KMO检验值达不到0.5,而容易被剔除,而三项因素的缺失对正确评价城市环境状况影响较大,因此本文把它单独拿出来集成为一个单项指标,以客观地反映和分析城市之间的环境差异。
(4)城市竞争力计算和评价
基于前述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结构模型,城市竞争力是经济基础力、社会基础力、环境可持续力三者的共同体现,三者的关系如同三足鼎立,任一方的势力不均衡都会造成城市发展的偏倚。因此城市竞争力是三个子系统分力的均匀综合,其计算式为:
表2显示的是2004年我国42个城市的竞争力排序,从城市的前五位来看,尽管存在指标和比较方法的不同,与国内外不少机构所进行过的城市竞争力比较,结果基本一致。2002年2月,联合国发表了现今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指标及发展前景的统计报告,其中提及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前五名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深圳[15]。2002年4月,香港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深圳、上海、广州、北京分列第二到五位[16]。
4.环境保护强度与城市竞争力相关系数及回归分析
对中国42座城市的环境保护强度与城市竞争力及其分力进行相关系数计算,并对环保强度与城市竞争力回归分析,以找出其中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城市竞争力和环境保护强度的相关系数R=0.371,表明环境保护强度对城市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环境保护强度能解释13.8%城市竞争力的变化。
五、结论
从环境状态、环境支持力、环保强度与城市竞争力的相关系数来看,环境系列对城市竞争力都有着较大的正相关影响(见表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80、0.864、0.371,由此可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城市竞争力会得到提升;同时城市竞争力各分力与城市竞争力也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经济、社会、环境状态的改善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有一定的作用。
从环境保护强度与城市竞争力的回归分析中可看出环保强度能推动城市竞争力,环境保护能明显改善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承载力。因此,环境保护行为不仅是修复环境状态的必要手段,其对城市各子系统的传导作用同时还深入地影响到城市的各个方面,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的互动。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约束,经济、社会活动是城市活力的体现。能影响一个城市优势地位的不仅是城市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面貌,环境容量和自身及人工调蓄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对经济、社会等活动产生的环境压力的消解能力,相对于社会和经济,生态环境的状态和保护能力对城市竞争力能产生更大的影响,验证了城市生态环境成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的客观现实。
标签: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投资强度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