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212300
摘要:髋关节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而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因血液黏稠度高、血流缓慢,且该术式的手术时间长,手术体位为被迫体位,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极高,严重可引起致命的肺栓塞。本文分析了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
关键词:手术;预防性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液高凝、血流缓滞及血管壁的损伤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多发生于静脉曲张、各种手术后、妊娠、肿瘤、长期卧床及多种原因造成肢体活动受限的人群。临床主要表现为血栓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严重者还可由此而影响动脉供血,并使静脉瓣膜受损,遗留永久性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主要并发症为栓子脱落引发肺栓塞(PE),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110例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对照组:男23例,女32例;年龄70~85岁,基础疾病:股骨颈骨折44例,股骨头坏死11例;首次手术50例。干预组:男24例,女31例;年龄70-8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和基础疾病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手术情况:两组患者术中均采取侧卧位,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用腰麻麻醉,应用骨水泥型假体或生物型假体。
(2)手术室护理:两组均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措施:术前、术后访视与常规健康教育,手术体位摆放,加铺体位垫分散重力(对照组使用海绵体位垫减轻受压部位的压力)。干预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一是术前护理准备:徐昳[1]分析由于传统手术室护理工作是单纯手术配合,缺乏DVT预防相关知识培训,手术室护士难于全面深入剖析其预防特点及手术配合的原理。因此,本科室定期组织DVT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由骨科专科护士主持,血管外科医生主讲,麻醉医生共同参与的形式。该培训着重讲解DVT发生的病理生理、高危因素、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及容量管理对DVT预防的重要性,使手术室护士熟悉其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易发时间、高危因素,便于加强术前风险评估,术中密切观察,勤于思考分析,开展有预见性护理干预。二是术前访视评估:手术室护士于术前1d到病房了解患者病情,面对面进行健康宣教及心理干预,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下肢沉重、麻木、胀痛等感觉,查看病历,了解多普勒超声扫描双下肢血管结果。评估患者的皮肤及营养状况,讲解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注意事项,告知高龄、制动、创伤、全身麻醉及血液黏度都是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帮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并做好应对措施,认识预防的重要性,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根据评估结果及术中的危险因素制定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有DVT发生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要重点干预。三是术中综合护理干预:①环境支持:将手术间室温恒定在22~24℃,如在冬天,于术前30min将室温调至26~28℃,湿度控制在50%~60%,使用棉被等帮助患者做好保暖,必要时使用保温毯。消毒手术野时,适当提高室温,避免暴露过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②液体准备:为避免患者因体温过低而造成外周循环不良,防止发生静脉痉挛,以致血流缓慢诱发DVT发生。术中所需输注的液体和冲洗液均加温到37℃左右后再使用。唐进[2]等人分析选用与人体皮肤相容性好,柔韧性和减震抗压性良好的凝胶体位垫代替海绵体位垫,以更好地分散承压部位的压力,预防DVT形成。观察患肢的肿胀、皮肤温度、动脉搏动等情况,患肢放软枕垫高15°~30°。巡回护士与复苏室护士进行无缝隙交班,继续做好保暖措施,以防止因外界环境条件造成血流缓慢,给予下肢被动的肌肉揉拍。复苏过程中如出现肢体肿胀、皮肤温度、动脉搏动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毕、术后3d、术后7d下肢肿胀发生率。
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处理,采用χ2分析、t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下肢肿胀与DVT发生情况 干预组术毕、术后3天、术后7天下肢肿胀和DVT发生情况均较对照组轻,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髋关节手术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下肢静脉血栓的3个重要因素。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因年龄大,各种生理功能减退,血液黏稠度高、血流缓慢;且术后因切口疼痛,在床上卧床时间长、活动少,下肢活动受限,下肢肌肉不能正常舒缩;手术麻醉致肌肉松弛、周围静脉扩张,减少了静脉回流,血流进一步减慢,使血液呈高凝状态,这些都是导致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好发DVT 的原因。皮永前[3]等人分析护理干预目的是降低手术患者的并发症,促进机体快速恢复。临床研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与手术治疗有密切的关系,术后1~7d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还有学者认为少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血栓已经开始形成,因而在手术期间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本文的护理干预为术前充分护理准备后,通过术前访视时评估患者,根据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术中具体的环境支持、液体准备、补液肢体的选择和相应的体位干预以及术后护理干预。本文采取的护理干预环环相扣使髋关节手术患者高危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方式、假体选择、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进行了综合护理干预的干预组术毕、术后3d、术后7d时的下肢肿胀情况、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手术室护士于运用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髋关节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对患者术后康复有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护理临床参考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能够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使血液循环,降低术后DVT 发生率,改善预后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昳. 早期体位活动干预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4,16(21):2011-2013.
[2]唐进,杨涛,熊小江,等. 空气波压力治疗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24(52):8981-8986.
[3]皮永前,朱明霞. 超声与凝血、纤溶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评价[J]. 血栓与止血学,2015,19(4):153-155.
论文作者:汤彩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2
标签: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手术室论文; 静脉论文; 体位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