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铁门关市园林绿化养护中心 新疆铁门关市 841005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物质文明已经达到一个新高度,人们当前更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尤其在当前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情况下,人们对城市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视度越来越高。道路绿化景观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其理论有效地应用到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道路绿化;有效应用
1海绵城市理念剖析
“海绵城市”的含义,即城市能够向海绵一样,在应对城市突如其来的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方面有着良好的“弹性”,在下雨时节能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收集并加以有效存储和利用。海绵城市理念对于城市道路雨洪管控影响深远,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已经提出“最佳管理措施”,在此基础上,90 年代,美国的东部马里兰州和西北地区西雅图则共同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以上两种理念的提出,为今后海绵城市理念的发展奠定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战略指导。城市建设中对于海绵城市理念应用也因此得以蓬勃发展。
2海绵城市理论对道路绿化景 观设计的技术指引
目前,以整个城市的降水过程为主要依据,城市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发展,对这个问题产生重要影响的技术主要包括3个:截留技术、促渗技术和调蓄技术。截留技术主要是利用相应的材料和结构,适当增加汇水面积,才能对降雨过程中雨水的径流速度进行有效的缓解。截留技术的应用可以适当增加径流形成的时间,从而避免因为径流突然增加而给市政管道带来极大压力。此项技术得到实现主要依据的是乔灌木树冠和树干的蒸腾作用。促渗技术主要是对地面所铺设的材料进行改变,通过应用透水性好的材料或者对材料的衔接缝隙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加,在下雨的过程中,能够使一部分的雨水渗入道路底部,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材料的缝隙还能起到为土壤通风换气的作用。通过这两种渗透方式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的干岛效应。通常铺设材料的方式可以分为3种,缝隙透水下垫面铺装方式、自透水下垫面铺装方式和自透水与缝隙透水相互结合的下垫面的铺装方式。调蓄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给初期的降雨起到净化的作用,还能够对雨水进行短时间的存储,能够对下渗的水进行有效补充,还能够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再利用。调蓄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雨涝的发生,还可避免径流污染。在具体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通常应用的方式包括植草沟、植物缓冲和下沉式绿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调蓄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保证雨水较多时通过溢水口向市政管道排放多余的雨水,干旱时还能向绿地提供水资源.
3城市道路“绿色海绵”的设计策略
3.1下凹绿地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下凹绿地可以有效降低雨水的径流速度及径流系数,但要注意下凹绿地的深度不宜大于1.5m,以免导致积水太深,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与人民生活的便利。
3.2路基安全防护
绿化带建设不合理会影响道路路基的稳定,因为绿化带中水分会渗透进入路基之中,对地基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为了降低这方面的影响,确保道路的稳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①在绿地与路基相连接处,添加防水设置;②设置阻水墙,常用材质为混凝土;③在绿地下凹前建立缓冲地域,便于降低径流速度,减少渗水影响。
3.3布置进水口及渗透管(或溢流口)
侧石切口的作用是将道路及其附近区域内的雨水进行收集,将其排入绿地下凹处,完成对雨水的生态管理,其在“绿色海绵”系统中充当雨水进入口的作用如果雨水径流量过大,超过“绿色海绵”的处理上限,就可以通过渗透管或者溢流口将多余的雨水排入其它雨水管理设施中,从而保证雨水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
3.4土壤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土壤除了要具备保证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以外,还应有适当的渗透性因此在施工建设以前要检测分析土壤的性质,构建“绿色海绵”通常选用砂质土,因其渗透性好,便于雨水渗入地下但如果土壤为粘质土或壤土,则需要改善土质。
3.5种植土上铺设覆盖材料
道路上车辆川流不息,排出了大量尾气,严重污染了空气和雨水,而“绿色海绵”会将雨水滞留,为了避免被污染的雨水污染种植土壤,可以选择一些当地美观的且不污染环境的材料构建覆盖层,保护土壤。
4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分车绿带
分车绿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缓解道路积水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问题,又要满足审美需求。设计师在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可以采用“绿色海绵”以及常见绿色植被。本案例中,根据其平均降雨量和道路车流量,选用下凹式复杂型生物滞留带,蓄水池深度为 20cm。在道路的路口以及转弯处设置孔口道眼,并在道路入口处设置砾石带,侧分带亦是如此,以达到分流、净化、储存的实际效果。侧分带还应每间隔一定的距离设置 1 个溢流口,并连接市政雨水管道,以便于道路雨水的及时排放。
4.2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路侧绿带
路侧绿带起着汇入雨水的排出与储蓄作用,设计时主要考虑其功能性与美观性。先利用植被形成缓冲带,将流入雨水进行过滤,然后设置下沉式绿地,将过滤后的雨水再次净化,储以备用。考虑周边居民较多,在远路段设有景观观赏区域,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可利用植物色彩分明的季节变化,把道路绿化景观的变化表现的淋淋尽致,使其观赏锦上添花,有效调整路侧绿带景观的空间结构,使其形成人、景、交通和谐统一的画面。
4.3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人行道绿带
人行道绿带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解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排水与蓄水。主要考虑急雨造成的积水量,在人行道上铺设透水砖,排除路面上的积水,行道绿带植被的种植采用单排列树池的形式,在每个树池周边铺设一层平缘石并设置进水口,增强雨水径流量。与此同时,还应在其周围设计地坡以及缓冲带,在缓冲带上铺设一定量的碎石,不仅能够提升行道绿带的雨水排放量,还能够降低植被周边的水土流失,发挥了排水、蓄水的功能。
4.4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选取
恰当的植物选取,能够延长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使用寿命,并使其功能优势发挥到极致。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植物选取,不仅要考虑植物带来的美学艺术享受,还要考虑其发挥的强大生态效应。尤其是对雨水的处理功能,设计者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长环境适合哪种植物,尽量选取本地植物,少量引进外来物种,避免强烈竞争造成的不可持续成长;其次,选用根系较为发达,具有较强净化能力的植被;第三,综合城市环境,尽量选取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
结束语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海绵城市理论也被重视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通过在道路绿化景观中的有效应用,为城镇居民打造了宜居的城市环境。设计者在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求以及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城市的绿化景观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延伟.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15(6):59~64.
[2]孙 薇.道路节能减排绿化设计及树种的选择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14,39(5):132~135,142.
[3]苏荣华.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地方特色文化的完美体现———记东川区新村路绿化改造设计[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1):140~143.
[4]卓 锋,关于元,罗志萍,等.近自然群落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以深圳东滨路为例[J].广东林业科技,2011,27(5):25~30.
[5]刘 挺.以瓯海大道为例浅谈道路绿化设计[J].北京农业,2015(18):42~43.
论文作者:宋学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雨水论文; 道路论文; 海绵论文; 绿带论文; 径流论文; 城市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