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审计云”模式的构建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路论文,模式论文,时代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数以亿计的计算机和移动设备正创造出数量惊人的信息,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意味着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将向更高层次发展。云计算模式就是在现有基础上建设的易于扩展管理、资源充分利用的审计电子体系支撑平台,是审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扩展和完善。
大数据时代对审计工作提出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全球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正成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热点。大数据是指无法用现有的软件工具提取、存储、搜索、共享、分析和处理的海量的、复杂的数据集合,业界通常用“四个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概括大数据的特征。
一是数据体量巨大(Volume)。当前,典型个人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为GB量级,而一些大型企业的数据量已经达到PB量级(1PB=1024×1024GB)或接近EB量级(1EB=1024PB)。
二是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相对于以往便于存储的以文本为主的结构化数据,包括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信息在内的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多类型数据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是价值密度低(Value)。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是目前大数据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是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流成为高速实时效据流,需要快速、持续的实时处理能力。
目前,我国电信、医疗、公共部门、金融、零售、制造等领域正积极探索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如公安部门通过对海量实时行车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几秒内即可通过Hadoop分布式计算技术完成行车轨迹分析与预测,从而发现套牌车等违规问题;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分析医院数据,判断流行病发展趋势等。
对于审计部门来讲,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审计部门能够从更多的渠道获得更加丰富的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信息量大大增加,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建立重点行业、领域的基础仿真模型、政策影响模型,研究重点行业政策执行效果及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揭示运行安全风险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需要规模极大的分析量以及高速处理批比特(千万亿字节)的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当前的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尚显不足。如果能从冗杂的大数据中抽丝剥茧,识别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处理,那么将会更加准确地把握审计重点。
建设“审计云”模式的可行性
为充分应对大数据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增强大数据的存储、传输、分析和处理能力,审计机关可在信息化建设中充分考虑应用云计算,建设“审计云”模式。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件资源、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可以按需分配到计算机和其他终端设备。通俗地讲,云计算统一提供和维护所有软件应用服务、平台开发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使用者通过网络使用这些服务而不需要考虑系统开发、维护、升级、存储、安全等问题,能够有效节约成本、大幅提高效率。云计算的主要思想就是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云计算将现有的硬件设备集合,能有效地增强系统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满足不断提高的需求。通过整合,还可以大大减少硬件支出成本,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云计算除了具有超大存储、管理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外,还具有四个主要的技术特点:一是硬件、平台、软件和服务都是资源,通过网络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二是资源可根据需要进行动态扩展和配置,云计算模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三是资源在物理上分散存储,在逻辑上以整体的形式呈现;四是用户按需使用云中的资源,而不需要关心相关基础设施的具体实现。
云计算模式的搭建不是软件和硬件设备的简单堆砌,需要对底层架构的设计、应用系统的整合进行总体考虑,而审计署的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从建设之初就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方针,坚持边建设、边推广、边应用、边完善的基本原则,在基础建设、应用开发、标准制定上都有所考虑,避免了投入的硬件设备使用效率低、重复建设、内部信息不共享、交流不顺畅以及系统运行维护费用高等问题。纵观目前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框架结构、系统应用已初具云计算模式的雏形。地方审计机关使用的1托N模式、安全认证下的远程移动办公模式、大项目管理模式、国家审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等都是云计算模式下的典型应用。因此,建设“审计云”模式具有以下几点可行性。
理论可行性:从理论基础上看,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支撑构建电子审计体系。一方面,云计算理论体系研究发展速度快,理论成果层出不穷。国内外云计算方面的研究仍在继续升温,为云计算应用于审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金审工程一、二期的建设,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理论成果。如审计内网的升级、数据规划的发布、信息资源体系的建设以及一批专项课题理论研究,都为云计算模式下开展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技术可行性:从技术条件看,云计算并不是新技术,只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而且,国内外众多IT专家和机构都在对其进行研究,已形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方案体系。如IBM的政府云计算解决方案由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软件系统和管理平台(包括一组部署管理软件、虚拟化组合和云计算管理系统)、云计算提供的各种虚拟机的组合,形成云计算使用中心。可以说,这些技术及其实施方案为审计“云计算化”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技术平台支持,因此构建“审计云”结构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成本可行性:从经济成本上看,“审计云”结构系统不仅不需要高昂的建设费用支出,而且还能降低相关的管理费用,特别是在金审工程建设已具备云计算雏形的基础上。由于云计算对用户端设备要求低,可将95%的工作转移到浏览器,用户端只需要运行简单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软件即可,在云计算环境下建设和升级电子审计体系不需要很大的投入。因此,从成本上也是可行的。
实践可行性:从实践环境来看,目前已有众多IT巨头正积极地研究和部署云进算,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审计信息化建设也在积极尝试,部署了一些应用,制定了一些规范和标准,为今后审计信息化的建设打下基础。
和其他计算模式相比,云计算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其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最突出的就是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稳定性与系统的成熟度有关,需要不断地改进,而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互联网上,利用国家电子政务网统一的安全管理机制,风险相对小一点。从大的方面看,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完美的,都需要不断完善。
“审计云”的基本架构和实现途径
云计算系统的体系架构(见上页图)包括四层:资源层、虚拟层、应用管理层和业务表现层,其中,资源层是核心,应用管理层是关键。
资源层位于系统体系架构的最底层,也是云计算的核心,包含物理资源层和资源池层。云计算的提出动机就是要整合所有的软硬件资源,通过将相同或相似类型的资源同构化,建立不同的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数据资源池和软件资源池等,使得云计算系统具有协同工作的基础。
虚拟层包括虚拟网络资源、虚拟存储资源和虚拟计算资源。云计算的关键词就是虚拟化,可以说是虚拟化为我们带来了“云”,同时也是云计算区别于传统计算模式的重要特点。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使得系统中物理设施的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可以有效平衡云计算系统的性能,还使得系统动态部署更加灵活、便捷。
应用管理层是云计算系统中最关键的一层。该层作为系统的后台管理层,动态管理资源并支持系统的相关业务,主要负责系统的容量规划、资源的动态部署、动态调度、监控安全等内容。
业务表现层是云计算系统的功能体现层。系统不仅要使该层完成基本的计算、存储业务,还要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包括网上软件服务和网上平台服务等。利用云计算提供的虚拟平台共享技术,一方面,审计人员通过系统提供的统一入口服务平台,方便地进行注册、查询、访问、咨询,操作简单易用,一站式得到全程服务;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也无须在不同信息系统间反复切换,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年来,审计署领导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开展金审工程建设,通过金审工程一、二期建设,已基本建成审计信息化网络系统,实现了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审计内网广域互联,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审计机关审计专网广域互联。同时,审计署还逐步建设完善了审计信息化应用系统、审计信息化数据库、国家审计数据中心等软硬件环境,提出探索构建国家电子审计体系的工作目标。从总体上看,审计信息化建设已经具有云计算的特征,但云计算不同于其计算模式和结构框架,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也可以称为“云计算化”,在金审工程已建成网络和相关软硬件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审计云”计算模式。即以审计专网为基础,依托国家审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将云基础设施与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数据中心、审计指挥中心、国家模拟审计实验室等软硬件资源在审计专网防火墙内创建,以供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享和利用,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审计计算能力和降低审计成本,在大数据环境下切实提高对电子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利用能力。
根据审计信息化建设现有的框架、结构和应用,目前有两种实现“云计算化”的路径。
集中云的模式。在今后的规划和建设中,重点将资源和应用集中到一个中心,由这个中心统一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安全认证服务、数据存储服务、管理应用服务,甚至是现场审计服务等,各地只起网络传输和数据交换的作用,审计人员根据工作要求获得相应的服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升级部署方便、设备管理成本低、安全性较好,缺点是受网络条件的影响较大,服务应用有限。
分散云的模式。利用虚拟技术将不同地域的设备、资源、应用整合成一个整体,统一管理,分散服务,审计人员在不同的地方得到的服务是一样的。优点是效率较高,缺点是管理技术复杂、维护成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