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问题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高技术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技术的概念及特征
高技术与新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技术指的是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攀登科学高峰前沿的过程中,用不断获取的尖端科学知识所开发的技术,比如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新技术是在技术水平上相对于高技术而言的,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些对人类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的技术,如半导体技术和第一代计算机技术,这在当时也可以称为高技术;二是被高技术改造过但高技术成分还不甚高的传统技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面3 个基本结论:第一,高技术与新技术都是动态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新技术,也有不同的最新技术——高技术;第二,高技术与新技术的合称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基本上包括了除传统技术以外的所有技术;第三,我们平时所说的高新技术其涵义显然不是高技术与新技术的合称,而主要是指高技术。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分类,目前世界高技术主要分布在以下8 个方面: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又称软科学技术),其中以信息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最受重视,发展得也最快。
高技术的基本特征是:
1.“战略性”。高技术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国防实力,发展高技术是一个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如美国“SDI计划”、 西欧“尤里卡计划”、经互会“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原苏联的“20年科技进步综合规划”、日本的“振兴科技基本政策”、韩国的“国家长远发展构想”、印度的“新技术政策声明”以及我国的“863”计划等, 均是以发展高技术为基本内容的国家战略规划。
2.“风险性”。高技术研究、开发一般要和产品、产业、企业、市场等密切联系,国际上高技术人才争夺、技术竞争、市场竞争很激烈,稍有失误就意味着失败,因而具有明显的风险性,要么获得巨大成功,要么造成严重失利。所以国外大多以风险投资来支持高技术发展。
3.“增殖性”。由于在高技术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知识、技术所占比重大大高于材料、能源、劳动力所占成本,高技术的最新成果在技术市场上往往具有垄断性,因而高技术及其产品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4.“渗透性”。高技术处于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技术领域,因而它能广泛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带动社会各业的科技进步。同时,高技术产品本身应用的领域也较宽,能直接用于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等许多领域。
二、高技术产业化及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化是指把高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开发出性能、功能优异的新产品,并逐步实现规模生产,以期实现最大效益。因此高技术产业化也是一个科技成果产品化、商品化、规模化的动态过程。但是,并不是说只要高技术转化为产品,就都可以形成高技术产业。第六届世界科技工业园区大会副主席吴季松教授认为,高技术产业应有下述4 个基本标准:一是应能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并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二是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性作用;三是产品生产形成规模并能带来高经济效益;四是要有利于高技术的再创新。
对于高技术产品的认定,现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美国商务部制定的标准,主要指标是:
1.产品销售额中的R&D支出比重;
2.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
3.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
4.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
按照上述要求考察,当今世界高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如下10个领域: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海洋产业、核应用产业以及咨询服务产业。从技术水平和规模水平来考察,中国在上述十大领域都不具备比较优势。
三、中国高技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技术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
尽管中国高技术企业有几万家,但规模都不大,难以与外国大公司抗衡。以计算机工业为例,1995年中国生产微机50万台,产量最大的联想集团和长城集团也分别只有10万台,总产量不到世界的1%, 全国的产量还不及国外一家公司的产量。但中国计算机行业有30万从业人员,与美国的一样多。
从高技术产业结构看,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高技术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业占的比重较低。而且,在中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中,主要以贸易为主,真正自己能够生产的高技术产品不多。
2.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强。
总的看,中国高技术产品无论是在产品种类、质量还是性能上都与国外产品有很大差距,因此现在市场上到处都是摩托罗拉、爱立信、 IBM等外国产品。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技术水平太落后,比如,中国集成电路技术至少要比美国差3代, 网络普及与应用方面落后美国20年左右。而同时,中国企业的创新意识却很差,自主开发的特色产品太少,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更少。
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研究与开发经费(R&D)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投入多少的重要指标。中国目前R&D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而发达国家为2.3~3.0%,发展中国家为1.5%。
4.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机制尚未形成。
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是最突出的问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差,科研机构开发的项目又往往不适应市场,这就造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重复引进、消化吸收率低等问题。
5.人才问题没有解决好。
实践证明,人才是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而中国恰恰是发展高科技产业所需的高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的开发人才十分短缺,人才的数量优势实际上是人才结构、人才质量的劣势。同时,中国高技术人才的流失也很严重,不仅带走了高技术,而且还带走了许多客户、关系,形成了外国人利用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局面,给国有企业以及中国整个经济都造成了重大损失。
6.高技术产业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中国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的开发区。这些开发区的建立,促进了一批效益极好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技术企业集团的形成,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依托,为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渗透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统一规划,使开发区在全国各地出现了“遍地开花”和“一哄而上”的势头;二是开发效率低,许多开发区有其名无其实,不仅浪费了土地,而且也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其结果必然是高技术产业在低效率的状态下运行;三是结构趋同化,许多开发区不顾各自的条件,争相发展一般性的高技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彼此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在经济技术起点不同的开发区生产相同的产品,导致了产业结构雷同;四是集聚效果不明显,开发区中集聚的许多企业和机构彼此之间联系松散,同时又往往只注意资金、智力和项目的投入,内部缺乏凝聚力,难以形成集聚经济效果,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效益。
7.缺乏法律、政策的保护与支持。
如果说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是高技术及其产业的“硬件”,那么,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则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软件”。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至今已10年之久,还没有一个相关的法律文件出台,目前只有一些不太配套的法规和政策,这必然会对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起负面影响。
四、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本策略
1.加强对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领导工作,理顺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发展高技术产业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持之以恒的工作来加以推进。为此,要坚决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从宏观上切实加强对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领导。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把发展高技术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牵头制订高技术产业计划;统计和管理部门要尽快拟定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将高技术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统计范畴,按年度公布统计结果;执法部门要深入贯彻国家有关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高技术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使高技术产业发展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2.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明确“发展尖端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并举”的指导思想。
前已述及,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以农业为基础、向工业社会迈进的阶段,应该说全面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必须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明确“发展尖端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并举”的指导思想,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发展高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加大用高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3.统一规划,加强协调,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综观全国的情况不难发现,现在各省、市、区都已认识到了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并已有不少省市提出了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这是个可喜的开端。但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各省、市、区分头行动的后果极有可能是大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进一步加剧,就如同这些年来表现在开发区建设上的后果一样。因此,从全国的角度,从形成整体优势的角度讲,统一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必须加强对各省市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工作,使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着手培育跨世纪尖端科技人才。
1997年底,我国共有各类科技人员2200万人,总量上讲我们不亚于任何国家。但从科技人员的整体质量上讲,我们面临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能力相当弱,知识老化问题相当突出,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胜任尖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高级人才寥无几人;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的科技人员仍然在进行传统学科和基础学科研究,从事高新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研究的科研人员却仅占1/3左右,能够在多个领域进行研究与开发的复合型科研人员奇缺。为此,必须从现在起就着手后备科研队伍的培养和组织,特别是要培养能够与世界强国竞争的各类尖端人才。
5.建设一批国家知识创新基地,不断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科技的竞争容不得半点虚假,既然认识到了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走,就要想办法超越。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力看,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干快上的可能,但却非常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建设一批国家知识创新基地,吸引世界各地的高级知识人才,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科技前沿进行攻关,不断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以此来推动全国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工作。
6.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发展高科技工业园区。
江泽民总书记说:“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从国际经验来看,创建一个高科技工业园必须考虑以下条件:一是以一所以上的名牌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依托,有可靠的技术源与人才源;二是具有一片基础设施完备的场地,一般在大城市附近,环境优越,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三是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既有经营管理型的,又有技术开发型的,两者相得益彰;四是有一批高技术企业,其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五是有一个新型、高效、精干而又廉洁的管理机构;六是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心,扶持技术创新和高技术创业;七是和周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并对其有促进作用;八是不破坏周边环境,并能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高周围环境质量。选择具备这些条件的地区或城市,采取多种方式集聚一部分启动奖金,创建一批高科技工业园,是发展高技术产业便捷而有效的途径。
7.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解决高技术产业发展中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错位的问题。
据统计,中国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仅为10%左右,专利的实施率还不到10%。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问题在于中国的科研机构是按专业而不是以产品为主线设置的,它们所提供的绝大多数是单项技术,没有为企业提供以产品为中心的综合技术的能力——这就是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错位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推进和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一方面优化基础科研机构的结构和布局,努力形成若干拳头研究机构,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的基础性研究项目;另一方面,逐步将应用性研究机构推向市场,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去生存、发展,并重点支持一批有实力的研究机构成为技、工、贸一体的高技术企业。同时,要积极引导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结合产权关系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的多种形式的技术开发机构,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
8.建立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体系。
由于高技术的高风险性特征以及体制方面存在的障碍,我国的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过程一直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专业银行一般不愿意进行风险投资,而各类与高技术产业有关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虽然已发展到180家,融资能力已达到36亿元, 但是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费,50%还是科研单位及部分企业自筹,国家科技计划的拨款和贷款分别占21.6%和5.2%,仅有2.3%来自风险投资,这是我国技术落后、高技术产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建立多样化的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并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帮助高科技企业的产品从试验室走向市场,为各类高科技企业提供支持其创业和发展所必需的股权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