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规划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论文_袁志华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规划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论文_袁志华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655000

摘要:近年来为应对我国城镇化水平飞速提升的同时,城市地表硬化过高,引发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湿地破坏严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的再生是研究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修复;可持续性;环境与发展

1海绵城市理念

1.1海绵城市的本质

海绵城市是一个可持续的城市水生态系统。Sponge city construction以其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①而被关注。在开发城市的过程中,海绵城市建设将人为影响降到最低;Sponge city遵循低影响力的发展模式,顺应时代政策,适合现代人们的需求,与自然共存。传统城市追求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则还原自然的美;传统的城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改变了原始的基地环境,海绵城市则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延续原生水体的生命力;传统的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较宽广,海绵城市对周围水域的原生环境影响很小。

1.2海绵城市的目标

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减轻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运载负荷增强城市适应强暴雨环境,解决供水系统问题恢复湿地环境,提供水文调节,生态清洁,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通过规划合理确定城市五线和基地周围保护区域, (海绵城市相关: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实例, 2016);使原生水域能被保护。为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于受损的城市水体、湿地,有必要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保护城市生态。推行湿地净化技术、雨水海绵化等技术,中国600多个城市,每一个城市都需要面临污水改造、废水处理的问题,目前在中国有200多个城市实行海绵城市。

1.3海绵城市的六字方针

“丁兰馨(2016)谈到海绵城市,有说到六字方针:渗、滞、蓄、净、用、排。把雨水的渗透、截留、收集、净化、循环和排放一体化”,面对城市建设需综合考虑内涝风险、合理利用雨水、保留雨水的自然调蓄空间和自然水系统修复等多个目标。

1.4开发前后的变化

我国夏季多雨属于季风性气候,特点是夏天雨来的很猛,当日降水量达到200毫升时,雨污水系统将陷入瘫痪,经海绵城市的建设,让自然做工,可实现有效降低道路年净流总量和净流污染;同时雨水呈酸性,可以为土壤提供氮肥,使盐碱地变成中性的土壤,给不同的植被提供有效生长的环境。

2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

2.1保护和修复

自然的原生水系统可以适应,并解决传统排水理念规划建设导致的城市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南方城市在雨季面临强降雨时不同程度被淹;城市雨、污水排泄不合理;湿地被破坏,地块内原有的自然坑塘被填埋等,故我们要倡导建立海绵城市。

“俞孔坚(2014)谈到中国在此当面利用最早的相关耕作方法,是拥有2500年的陂塘系统技术,用来减缓水的流速,而不是让水快起来”。使用自然原生态系统把水留下来,通过沉淀过滤,让自然做工。这些设计吸收天然雨水,拦截雨水,当雨水被拦截,不直接进入河流湖泊时。湖里没有丰富的营养沉积,水将变清洁,不会被污染。划定基地的蓝线与绿线。保护对水和土壤敏感的敏感区域,保持其节水性能。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实现城乡和谐共存和可持续性发展。

恢复自然水系统和原生生态环境。此类型的恢复包括通过过滤等实现净化原始水体,将IV级水升至Ⅲ级水位。中国50%的湿地消失了,我国大部分的水体正在被污染。75%的地表水是被污染的,而这些水体在过去,20-30年前农业时代,它们是就近农民所珍视的肥料,以昆明的滇池为例,滇池出现蓝藻是氮磷钾污水中的氮磷钾排放过量,这些本该被利用的土壤肥料在不经过处理的污水持续排放后使得水体富营养化,我们可以看到滇池处理后的水质有明显改善, (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昆明的水质正在转变,滇池里鱼类的逐渐丰富也侧面体现了这一转变,这与政府的投资和市民的参与,人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建设海绵城市也需要公众参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

第一层次是城市总规阶段。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和紧凑策略的发展重视自然水文条件。 (靳林强, 2017 年);有必要确定控制目标,例如基于当地条件的城市流量年度调节总体系数,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策略,原则和重要实施领域,低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规划,以及城市集中供排水系统的要求和内容。 (靳林强, 2017 年) 。

第二层次是专项规划。包括特殊基础设施规划,如城市集中供排水系统、绿色景观空间系统,交通道路等。 (靳林强, 2017 年);合理划定城市五线,可以为原生生态系统河流湖泊等提供一定的保护,并对降水强度较大的地区如雨季的南方城市做出响应。

第三个层次是详细规划。分解和改进总规、相关计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发展控制目标和要求,为每个详规提出建议的影响最小的开发控制指标,并将其纳入土地利用规划中; (靳林强, 2017 年);这些将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注重“灰色海绵体”建设。透水路面和铺装设计即“灰色海绵体”,应用生态树池,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等实现有效建设海绵城市。增加海绵体的设计,指定适当比例的渗透性道路设计可以改善城市内涝现象,实现海绵城市功能。,

3深化LID的未来展望

3.1绿色屋顶及相关概念

截止2014年,根据统计中国约有500亿平方米的建筑,其中近1%的节能。其耗电量占中国总耗电的三分之一。耗能可以大致归结于这些方面:开空调、加温加湿,营造室内环境。针对这一现象,可以结合园林设计的概念。雨水活用,整个花园可以转到建筑中,移动到建筑上,即垂直园林建筑。也可以参考绿色屋顶的设计,采用弹性城市和园林建筑概念。 (李佰林,刘艳秋, 2018年); Resilient City①指城市能够防备、应对和恢复具体的多重威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和经济的影响能力。城市需发展可持续低碳之路,联合国提议建设有弹性的城市,以应对抵御自然灾害,并倡议城市采取适当措施提高其应对能力。弹性城市运用典例可以参考新加坡城市设计,新加坡将从马来西亚调的水作为其主要的水资源,并将它加工成纯净水,出售给马来西亚。

3.2海绵社区建设

海绵建筑推广形成海绵社区。城市化到来之前,中国许多地方都有 “山水城市”——即有良好的城市水景观地区,西南地区典型的山水城市有成都,重庆龚滩古镇,丽江等等。通过规划重建、景观、水资源管理和社区融入历史上的一些文化元素,建立海绵社区。海绵社区建设可以鼓励人们参与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实现人与自然水生态共存的目标。

4结论

海绵城市(LID)理念仍在发展之中,在全国科普海绵城市的理论,并推行相关措施的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发展中利用ArcGISHEC—RAS软件以及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自然雨洪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实际的数据模拟,包括模拟径流,洪水,雨水等等、云计算等技术落实,使海绵城市智慧起来。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国务院参事仇保兴:打造更具“弹牲”的“海绵城市”[J].建筑设计管理,2017,(第2期).

[2]丁兰馨.重庆大学:《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机制与规划方法研究——以重庆为例》2016.

[3]俞孔坚.海绵城市——理念与方法[J].建设科技,2019,(第C1期).

[4]俞孔坚.“海绵城市”解读[J].江苏建设,2016,(第2期).

作者简介

袁志华(1998-4)女,汉族,本科,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方向:生态城市环境保护。

论文作者:袁志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9

标签:;  ;  ;  ;  ;  ;  ;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规划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论文_袁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